中医情志疗法

合集下载

中医情志护理的六种方法

中医情志护理的六种方法

中医情志护理的六种方法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强调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情志的平衡对于维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六种常用的中医情志护理方法。

1. 情志调适:中医强调情绪的调适,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达到身心健康。

情志调适包括通过冥想、呼吸练习、音乐疗法等方式,使情绪平和、放松心情,从而调整身体的气血流动和免疫功能。

2.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情志密切相关。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可以对情绪产生影响。

通过饮食调理,可以选择一些能够调节情绪的食物,如黄麻仁、山药、枸杞子等,以及避免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咖啡因。

3. 草药调理:中医认为,一些草药可以帮助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

例如,黄连、柴胡等草药可以舒缓情绪,增加人体的抗压能力。

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合的草药方剂进行调理。

4. 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情绪,促进气血流通。

例如,按摩太冲穴可以缓解焦虑和失眠,按摩印堂穴可以舒缓情绪,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增加体力和抗压能力。

5.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负压刺激皮肤,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缓解情绪不稳定。

拔罐疗法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增加气血的流动,舒缓情绪,改善身心健康。

6.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将艾绒燃烧后放在特定穴位上的治疗方法。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促进情绪的平衡。

艾灸疗法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

总之,中医情志护理方法是通过调整情绪、饮食和草药治疗等手段来达到身心平衡的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但是在选择具体的护理方法时,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专业医师的建议进行。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情志调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情志失调的情况屡见不鲜。

那么,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究竟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情志。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或持续不当地表达,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学会调节情志,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常见的情志调节方法是“以情胜情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怒伤肝,悲胜怒”,意思是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发悲伤的情绪来克制愤怒。

同样,“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在情绪过激的时候,有意识地运用与之相克的情志来进行调节。

再者,“移情易性法”也是非常有效的。

当我们陷入某种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时,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环境、转移注意力、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来调节情志。

比如,心情烦闷时去大自然中走走,欣赏美丽的风景;或者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活动,让心灵得到滋养和放松。

“暗示法”在情志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给自己积极的心理引导。

例如,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告诉自己“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会充满活力和喜悦”,这种积极的暗示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以更加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顺情从欲法”同样不可忽视。

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自己正当的欲望和需求,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

比如,工作劳累一段时间后,给自己安排一个期待已久的旅行,或者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物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欲”必须是合理合法、符合道德规范的。

此外,“运动调节法”也是情志调节的良方。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比如,跑步、瑜伽、太极拳等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忘却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是指中医中认为情绪与健康相互关联的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情绪可以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关于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的详细描述:1. 正念调心:正念调心是指通过正面的思维方式改变消极情绪,并培养积极的心态。

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主宰之源,心态积极会使人精神愉快,能有效缓解压力。

2. 情志平衡:中医认为,不同的情绪可以产生对应的生理反应,长期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身体出现疾病。

保持情绪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3. 积极情感宣泄:中医注重情感宣泄的重要性。

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情感,如发泄、宣泄、倾诉等,可以缓解紧张、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4. 合理调整工作生活节奏:中医认为,过度劳累和生活无规律是导致情志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适度休息和放松,有利于身心的调整与恢复。

5.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中医认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有助于培养社交能力、缓解精神压力、增强主动性和自信心。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可以进行情感宣泄,减少患得患失的情绪。

6.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适当摄入含有氨基酸的食物,如鱼、瘦肉、大豆等,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合成,改善情绪;避免过度食用刺激性、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以防止情志失调。

7. 运动养心:中医认为,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并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的关键在于平衡和调节人的情绪,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通过合理的调节情绪,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提升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情志疗法的名词解释

情志疗法的名词解释

情志疗法的名词解释情志疗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善个体情绪和调整情感状态来促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它强调个体情感和心理状态与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并相信通过正面的情绪体验和情感的释放,个体能够缓解焦虑、恢复自信、减轻压力和改善身心健康。

本文将对情志疗法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情志疗法的概述情志疗法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它认为情感和情绪的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情志疗法通过调节和疏导个体情感和情绪,使其保持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此外,情志疗法还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个体通过与大自然互动,可以得到情志的滋养和疏导。

二、情志疗法的原理和方法1. 情绪释放和情感疏导情志疗法认为负面的情绪和情感堆积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重要的一环就是情绪释放和情感疏导。

通过各种方式,如绘画、写作、舞蹈、音乐等,个体可以将内心的情感和情绪进行表达和释放,从而达到情感的平衡和情绪的调节。

2. 积极心理的培养情志疗法强调积极心理的培养,即通过培养个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来促进身心的健康。

个体可以通过自我暗示、积极心理训练和寻找积极感受等方式,调整负面情绪和消除负面心理,从而达到积极心理的培养。

3. 自然疗法的运用情志疗法强调个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和谐关系。

个体可以通过亲近自然、参与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等方式,来获得情绪的宣泄和情感的疏导。

同时,自然的美景和自然的声音也能够帮助个体平静内心,转移注意力,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

三、情志疗法的应用领域情志疗法可以用于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心理健康问题、压力管理、情绪障碍、情绪管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其中,情志疗法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恢复自信、缓解焦虑、减轻抑郁等都是情志疗法的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面临着压力与焦虑的挑战。

情志疗法的理念和方法,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情志疗法,个体能够找到情感的宣泄和支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困境。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表现,它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而通过适当的调理方法,可以让情志保持平和,从而维护身心健康。

那么,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呢?首先,中医强调“情志相胜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比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不已时,可以通过引发其悲伤的情绪来缓解愤怒。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当一个人因为生气而冲动时,给他讲一个悲惨的故事,可能会让他的怒火平息下来。

再比如,“喜伤心,恐胜喜”。

如果一个人因为过度高兴而失去理智,适当地给他一些恐惧的刺激,能使其恢复冷静。

这种方法听起来有些奇特,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巧妙把握,不可过度。

其次,中药调理情志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失调可能与身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比如,肝郁气滞的人容易情绪抑郁、烦躁易怒,此时可以服用一些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青皮等,来改善情绪。

心脾两虚的人可能会出现失眠、焦虑、健忘等情志问题,通过服用归脾汤等方剂,可以补养心脾,从而改善情志状态。

还有,中医的针灸疗法在调理情志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和情志状态。

比如,针刺内关穴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和紧张;针刺太冲穴能够疏肝解郁,改善抑郁和易怒的情绪。

饮食调理同样不可忽视。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很多食物都具有调理情志的作用。

例如,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心情烦躁、失眠多梦的人食用;玫瑰花能够疏肝理气,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情绪不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香蕉富含镁元素,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此外,运动也是中医调理情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机能,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像太极拳、八段锦这类传统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人在舒缓的动作中放松心情,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是导致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变化,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失衡,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中医不仅注重通过药物、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还十分重视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当人们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肝气就容易郁结,出现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症状;过度喜悦则可能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失眠等问题;思虑过度会损伤脾气,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不适;过度忧伤会损耗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过度恐惧则会损伤肾气,导致腰膝酸软、遗尿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是一种利用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情志、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纠结不已时,可以用激怒的方法让其暂时放下过度的思考;“恐胜喜”,对于因大喜而导致精神失常的人,可以通过适当的恐吓来恢复其神志。

这种方法并非简单地刺激情绪,而是在准确判断患者情志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调节。

其次,中医注重“顺情从欲”。

即顺从患者的情志和欲望,满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

当一个人因为长期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情志抑郁时,医生会通过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帮助其实现或调整愿望,从而改善其情绪状态。

比如,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大,一直渴望能有一段休息时间去旅行放松,医生可能会建议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抽出时间去实现这个愿望,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

再者,“言语开导”也是中医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倾听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疾病,引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伤寒论治疗情志病有十大法

伤寒论治疗情志病有十大法

伤寒论治疗情志病有十大法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伤寒论》篇章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论述了治疗情志病的十大法。

这些法则旨在通过调整患者的情绪,达到平衡身心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伤寒论中治疗情志病的十大法。

第一法:安心法安心法是指通过舒缓患者的情绪,促使其心情放松和平稳。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听音乐、瑜伽冥想、户外散步等方式,来使患者的心情得以放松和平静。

第二法:宽心法宽心法是指通过减轻患者的思虑和焦虑,使其心胸豁达和宽阔。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心理疏导、与亲友交流、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负担和烦恼。

第三法:养心法养心法是指通过调节患者的作息和饮食,来改善其心情和精神状态。

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结构对于维持心身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养心法强调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等。

第四法:静心法静心法是指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使患者心境平静和冷静。

在静心的状态下,患者可以更好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有助于心理平衡和情绪调整。

第五法:调和法调和法是指通过身心调和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按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患者的气血和经络,从而达到身心调和的效果。

第六法:远离负面情绪法远离负面情绪法是指通过与负面情绪相对抗,来改善患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识别和排遣负面情绪、调整心态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走出阴霾,保持积极开朗的心境。

第七法:感恩法感恩法是指帮助患者培养感恩的心态,从而增强其积极性和快乐感。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感恩日记、感激他人等方式,来使患者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第八法:调息法调息法是指通过调节患者的呼吸方式,来改善其心境和情绪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来使患者感到放松和平静。

第九法:养性法养性法是指通过养护患者的性格和气质,来改善其情绪和心理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读书、绘画、写作等方式,来培养患者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提升其情绪和心理素质。

情志调理方法

情志调理方法

情志调理方法情志调理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调理情志可以促进气血流畅,调和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志调理方法,帮助人们保持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一、情绪释放法情绪释放法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从而达到情志调理的目的。

比如可以通过做户外运动、唱歌、跳舞、写日记等方式来释放情绪,让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得到宣泄,让自己的心情得到舒缓。

二、调节饮食法饮食对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过食辛辣食物或者暴饮暴食都会导致情绪波动。

因此,在情志调理过程中,调节饮食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建议多食用一些有助于情绪稳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清淡的蛋白质类食物等,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刺激性食物。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情绪调理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定期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节奏等,都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只有在生活有序、节奏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调理情绪。

四、情志调理按摩按摩是一种传统的情志调理方法,通过适当的穴位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帮助调节情绪。

比如在手心、足心、太溪穴等穴位按摩,可以缓解焦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此外,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志调理方法,可以舒缓身心,缓解疲劳。

五、冥想放松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呼吸、放松身心的方式来调理情绪的方法。

通过冥想可以降低心率、减轻焦虑,帮助人们克服负面情绪,保持心情平和。

建议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冥想练习,会对情志调理效果更好。

总之,情志调理是一种重要的健康保健方式,通过合理的情绪管理和调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情志调理,保持身心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情志疗法
原文地址:中医情志疗法作者:心平气和是生命本能中国古代情志法主要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表述情绪之间相互
制约关系的经典提法,其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将人体归纳为五个体系并按五行配五脏五志,然后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即运用一种情志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失常情志。

因此,它在心理治疗方法上独具特性。

五行相克理论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即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

《内经》具体论述了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基本程序: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1、喜伤心,恐胜喜。

喜为心志,喜甚伤心气,可致喜笑不止或疯癫之症。

治之以“祸起仓卒之言”或其他方法使之产生恐惧心理,抑其过喜而病愈。

清代《冷卢医话》中记一江南书生因金榜题名考中状元,在京城过喜而发狂,大笑不止。

名医徐洄溪就诊,佯称其病不可治,告之逾十日将亡。

并吩咐他速回家,路过镇江时再找一位姓何的医生,或许能起死回生。

书生一吓,果然病愈。

但又因此郁郁寡欢往回走。

至镇江,何医生就把徐洄溪早已送来的书信给书生一看,并解释其中的原由,于是书生经开释,病痊愈。

2、怒伤肝,悲胜怒。

怒为肝的情志表达,但过怒因肝阳上亢,肝失疏泄而表现出肢体拘急,握持失常,高声呼叫等症状。

治之以“恻怆苦楚之言”诱使病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有效地抑制过怒的病态心理。

《景岳全书》中记燕姬因怒而厥,张景岳诊后便声言其危,假称要用灸法才能治好。

燕姬知道灸法不仅会引起疼痛,而且会损毁面容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皮
肤。

于是,继而转悲,悲则气消,将胸中的郁怒之气排解。

这样就克制了愤怒的情绪,消除了愤怒引起的疾病。

3、思伤脾,怒胜思。

正常的思虑为生理心理现象。

但“过思则气结”,可使人神情怠倦,胸膈满闷,食纳不旺等脾气郁滞,运化失常。

治之以“污辱斯罔之言”激病人盛怒以冲破郁思,使病人重新改变心理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续名医类案》中记有一女因思亡母过度,诸病缠身,百药不治。

韩世良借此女平时信巫,便离间母女关系,假托母死因女命相克,母在阴司要报克命之仇,生为母女,死为仇敌。

女闻后大怒,并骂:“我因母病,母反害我,何以思之!”遂不思,病果愈。

4、忧伤肺,喜胜忧。

悲忧皆为肺志,太过则使人肺气耗散
而见咳喘短气,意志消沉等症状,还可由肺累及心脾致神呆痴癫,脘腹痞块疼痛食少而呕等,治之可设法使病人欢快喜悦而病愈。

《儒门事亲》中记有一病人因闻父死于贼,过度悲伤忧郁,心中结块痛不可忍。

张子和便学巫婆的样子又唱又跳又开玩笑,“以谑浪亵押之言娱之”,使病人畅怀大笑,一二日后心下块皆散,不药而愈。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在对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5、恐伤肾,思胜恐。

过度或突然的惊恐会使人肾气不固,气陷于下,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神气涣散,二便失禁,意志不定等病理变化。

可以用各种方法引导患者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以制约患者过度恐惧,或由恐惧引起的躯体障碍。

其实这就是一种认知疗法,通过树立正确的认知来治疗心理疾患。

《续名医类案》中卢不远治疗一恐死症就是首先用语言开导,然后带他学习一种“参究法”,即参禅,和患者一起研究生命之源,深究生死,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使患者对生死不再恐惧从而病愈。

情志疗法在中国古代治疗心理疾病方面的确显示出了巨大的功效,作为根植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这一疗法,我们应超出直观的感性水平来进一步认识它,并发扬它的长处,使之成为真正适合中国人的科学心理治疗方法。

在史料记载中有许多的案例:
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
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

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

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

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

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却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

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

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
“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

”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

自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

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

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

”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

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

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

”李说:“谨尊医
命,不敢有违。

”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

”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得症状也就止住了。

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

”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

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

从心理医学上讲,此所谓相反疗法。

怡悦疗法
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享有崇高威信。

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

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得丑角,故作姿态,妞妞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

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

接着,张子和又叫病
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地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

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终于达到不药而愈。

羞耻疗法
羞耻是人地本能,中医利用人的这一本能,治疗一些疑难怪症,都收到了神奇的意外效果。

传说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

名医俞用右,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作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手势动作惊怒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

这是中医采取“围魏救赵”地计谋权诈的心理疗法,收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

网络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