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伐檀(魏风)》《鹿鸣(小雅)》教案

合集下载

伐檀(魏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

伐檀(魏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

伐檀(魏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一、教学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课外学习中又以《诗经》最为常见。

学生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古代文化、传统价值观、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知识。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象等。

本教案所选读的《伐檀》为《诗经》中的一首风诗,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伐檀》的背景、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伐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和情感;2.学会朗读和分析诗歌,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3.通过文学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伐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2.学习朗读和分析诗歌,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2.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对话式教学法: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

2.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节奏和音韵美感。

3.图像法:通过图片和图表等多种形式的图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介绍《伐檀》的历史背景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认读。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伐檀》诗歌,注重学生发音准确、感情适当。

3.归纳感悟。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讨论,学生归纳《伐檀》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感悟。

4.语法分析。

教师结合语言结构和诗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

5.情感表达。

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2.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是否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3.课后作业:能否按时完成所分配的学习任务。

七、延伸拓展1.继续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2.拓展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等;3.学习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伐檀课件教案(加入翻译版)

伐檀课件教案(加入翻译版)

伐檀课件教案(加入翻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伐檀》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学习《伐檀》,使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3. 增进学生对古代社会风俗和人文精神的理解。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伐檀》的创作背景、作者(如:诗经时期)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寓意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主题思想。

3. 诗句翻译对照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歌鉴赏方法介绍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如:关注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5. 文化内涵解读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古代社会风俗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句翻译等。

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伐檀》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学习用品: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进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伐檀》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2. 诗句翻译:对照原文,进行逐句翻译,讲解诗句含义。

3.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寓意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主题思想。

4. 诗歌鉴赏方法:介绍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5. 文化内涵解读: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古代社会风俗和人文精神。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伐檀》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2. 诗歌朗诵:鼓励学生朗诵《伐檀》,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3. 创意写作:让学生根据《伐檀》的主题思想,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鹿鸣(小雅)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鹿鸣(小雅)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鹿鸣(小雅)教案模板范

1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解大意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2学情分析
已经学了《氓》,对《诗经》有了一定了解了。

3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兴”写作手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鹿鸣
《雅》是周秦旧都的乐歌,地域就在西周王朝的国都“镐京”,“丰京”,约相当于现在陕西的长安县一带。

“雅”,古文字写作“疋”,有记录书写的意思,古时发间又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乐的“乌乌”的特点,因为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乐,所以又被称为“夏”。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与楚、越地区不同,音乐也与楚、越有别,这是久来的传统。

谈政治的反映它引入国家政事,说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一共有105篇,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划分的标准有种种说法。

《小雅》本来有八十篇,分为八组,每组十篇,但是其中有六篇佚诗,有题目,无歌词。

现在实存七十四篇,每组以第一篇命名。

《小雅》音乐的风格,古人的评价是“思而不贰,怨言不言,”反映了“周德之衰”,但还有“遣民之风”的特征。

2【讲授】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字音:呦呦(you) 周行(hang) 芩(qin)。

伐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伐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伐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2)理解《伐檀》的背景、作者、体裁及主题;(3)分析《伐檀》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伐檀》;(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伐檀》所表现出的忠诚、正义、勇敢等优秀品质;(2)学会在生活中坚守信念,勇于追求真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伐檀》;(2)理解《伐檀》的诗意及艺术特色;(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伐檀》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分析《伐檀》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如何评价《伐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伐檀》的魅力;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活力;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伐檀》的奥秘;4. 比较教学法:将《伐檀》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伐檀》的背景、作者和体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伐檀》,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讲解解析:对《伐檀》中的难点字词进行解释,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艺术特色等;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共同解答;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伐檀》的价值和意义;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如背诵、写作等)检查学生对《伐檀》的掌握程度;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

《伐檀》教案(2023)

《伐檀》教案(2023)

《伐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重章叠唱、反复、起兴等写作方法,并知道其作用和表达效果。

2.掌握如何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

3.了解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体会他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经》相关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反复咏唱和起兴的写法,以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诗句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它们都出自《诗经》,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另外一首诗歌——《伐檀》。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诗经》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①内容上:风、雅、颂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160篇。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共105篇。

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②手法上:赋、比、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比喻。

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关雎》、《伐檀》2.解题魏:是地名。

风:是音乐曲调。

伐檀:即砍伐檀树。

3.字词积累猗(yī)廛(chán)貆(huán)漘(chún)囷(qūn)鹑(chún)飧(sūn)稼穑(jià sè):泛指农业劳动。

小雅鹿鸣的教案

小雅鹿鸣的教案

小雅鹿鸣的教案教案标题:小雅鹿鸣的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小雅鹿鸣》这首古代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了解并分析古代诗歌的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的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1. 了解《小雅鹿鸣》的背景和作者;2.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材料:1. 《小雅鹿鸣》原文;2. 诗歌分析工具(如图表、思维导图等);3. 课堂活动材料(如朗读练习、小组讨论题等);4. 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古代诗歌,引导他们思考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导入:1. 分享《小雅鹿鸣》的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来源和创作背景;2. 与学生一起阅读《小雅鹿鸣》原文,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分析:1. 利用诗歌分析工具,帮助学生分析《小雅鹿鸣》的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朗读练习:1. 分组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练习,培养他们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2. 鼓励学生注重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通过朗读传达诗歌的意境。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小雅鹿鸣》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2.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解读和分析,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和观点。

总结:1. 回顾诗歌的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总结他们的学习成果;2. 引导学生思考《小雅鹿鸣》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对古代诗歌的进一步探索。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并与同学分享他们的发现;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朗读比赛,展示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估学生对《小雅鹿鸣》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评估学生在朗读练习中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4.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伐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伐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伐檀》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伐檀》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学生能够运用《伐檀》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伐檀》的意义。

2.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掌握《伐檀》的形式和结构。

3.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伐檀》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 学生能够理解《伐檀》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学审美观,欣赏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伐檀》的主题和情感。

2. 《伐檀》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3. 《伐檀》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伐檀》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学生对《伐檀》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3. 学生对《伐檀》的模仿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伐檀》的文本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伐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朗读:学生朗读《伐檀》,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伐檀》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伐檀》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模仿:学生模仿《伐檀》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8. 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伐檀》的作者和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和影响。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4《诗经》四首《伐檀(魏风)》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伐檀(魏风)》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理解课文揭露的社会现实及
所反映的劳动人民的思想。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学情分析
学生有诵读能力,品味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1. 学习赋、兴等表现手法。

2. 认识“兮”字在诗中的作用与用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

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

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2【讲授】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
1.《诗经》简介。

高中语文伐檀教案

高中语文伐檀教案教案标题:高中语文伐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伐檀》这篇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教学重点:1. 掌握《伐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理解其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从文学作品中领悟到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伐檀》这篇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阅读《伐檀》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3. 文学鉴赏(20分钟)- 分析《伐檀》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 讨论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写作练习(20分钟)- 要求学生选择《伐檀》中的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分析和评论。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有逻辑性和观点明确的文章。

5. 总结和展望(10分钟)-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相互交流和评价。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资源和评估:1. 《伐檀》文本和相关解读材料。

2. 学生的阅读理解问题答案和写作练习成果。

3. 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演讲或朗诵,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他们亲身体验文学创作的过程和乐趣。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伐檀》这篇古代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伐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伐檀》全文;(2)理解《伐檀》的创作背景、意义以及艺术特色;(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比兴手法、意象运用和节奏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伐檀》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伐檀》在《诗经》中的独特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会诗中勤劳致富、奋发向前的价值观念;(3)学会关注社会现实,敢于批判不良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伐檀》;(2)理解《伐檀》的创作背景、意义以及艺术特色;(3)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意象运用和节奏韵律。

2. 教学难点:(1)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2)意象的深刻内涵;(3)如何把握诗中的批判精神和价值观念。

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影视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将《伐檀》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诗文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及《伐檀》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伐檀》,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的韵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意象运用,解读诗文内涵。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难问题。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体会诗中的价值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伐檀》;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伐檀》中价值观念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伐檀》的诗意画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伐檀(魏风)》、《鹿鸣(小雅)》教案
教学《伐檀》
【教学目标】
1、了解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体会他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之情。

2、珍惜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树立自食其力的劳动观点。

3、热爱祖国灿烂的优秀文化。

4、掌握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的技能。

【重点难点】
1、“河水清且涟(直、沦)兮”句的表达作用。

2、“伐檀(辐、轮)”、“干(侧、)”、“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等词语变化的使用意义。

3、“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量。

【教学过程】
一、《伐檀》出自“魏风”。

“魏风”即魏国的诗。

春秋时期的魏国,其地在今山西芮城一带。

当时的魏国是一个小国,土地贫瘠,加之君王昏庸,劳役很重,征税又多,奴隶们负担过重,难以为生。

《淮南子•人间训》能上能下魏文侯语:“民春以力耕,夏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又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


二、诵读
三、赏读
1.提问:本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句式长短不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句式。

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
句式丰富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伐檀》是一首伐木者之歌。

一群伐木者在河边给奴隶主砍伐檀树造车,他们一边费力地砍啊砍,一边联想到奴隶主既不种地也不打猎,却占有大量的财富,过首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不由得非常气愤,于是唱出这支歌,对剥削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发泄了强烈的不满。

3、讲解本诗的艺术特点。

提问:全诗三章,各节之间句数相同,句式一致,相同位置的句子中绝大多数的词语也相同,只更换了几个关键词语。

“伐檀”“伐辐”“伐轮”
“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
“县貆”“县特”“县鹑”
提问:这样更换有什么作用?
明确:“伐檀”“伐辐”“伐轮”的更换反映了伐木者劳动的繁重与艰辛。

(假如只有第一章,没有三、三章,只有“伐檀”,没有“伐辐”“伐轮”,则不能更好地突出这种繁重与艰辛。

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伐完檀还要伐辐,伐完辐还要伐轮;他们干完了这个干那个,干完了那个干这个;干啊,干啊,他们总有干不完的活,流不完的汗,吃不完的苦,受不完的罪,就这样含辛茹苦,日夜操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头来还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怎能不叫人度日如年?)
“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的更换,有力地突出了统治者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数量之大。

他们占有了三百廛,还不满足,又占有了三百亿;占有了三百亿,仍不满足,又占有了三百囷。

什么叫贪得无厌?这就是。

这样,诗歌就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统治者的贪婪的本性。

“县貆”“县特”“县鹑”的更换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统治者占有劳动成果的品种之多。

他们拼命攫取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简直无所不包。

这种各节之间在句数上、句式上、字数上以及大部分词语的运用上都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几个关键词的手法,就叫作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这种手法是《诗经》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这种手法通过在反复中更换关键词语,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加大了诗歌的容量,从而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板书: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此外,本诗还用了反问与反语来质问嘲讽剥削者。

例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体会一下,如果换作陈述句会不会有这样强烈的效果。

板书:
反问与反语的运用
4、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