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和土茯苓
治疗乙肝的几个中医药方

治疗乙肝的几个中医药方治疗乙肝的几个中医药方。
以下是从本人下载的几个药房,请版主给评论一下。
柴胡解毒汤(刘渡舟教授)组成:柴胡,黄芩,半夏各10克,茵陈18克,土茯苓,风尾草,草河车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利尿渗湿。
主治:胁痛,厌油腻。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鸡平合剂(任侠民教授)组成:鸡骨柴,平地木炭柏,马兰青,酢浆草。
功效:清热解毒.宣郁化湿.活血消肿。
主治:急性肝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
慢肝六味饮(邓铁涛教授)组成: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甘草5克,川草解10克,黄皮树叶15克(无黄皮叶亦可用)。
功效:健脾益气。
主治:慢性肝炎。
用法:先将上药国水,浸泡30分钟,再在火上煎煮30分钟,将2次煎煮药液混合。
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迁肝方(李克绍教授)组成:生山楂30克,生白扁豆12克,生麦芽9克,刺蒺藜12克,龙胆草6克,青蒿9克,甘草豹子克,玉竹9克,木瓜9克。
功效:疏肝和胃,清热化痰。
主治:迁延性肝炎。
用法:上药用水800毫升,慢火煎取300毫升,滤出。
渣再入水600毫升,慢火煎取200毫升,两煎合在一起。
每日1剂,早晚饭前分服。
清胆解毒方(印会河教授)组成:水牛角15克,广郁金9克,黄连而3克(冲服),黄芩15克,栀子9克,丹参15克,蒲公英30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30根,蚤休9克。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乙型肝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清肝解毒方(印会河教授)组成:柴胡9克,赤芍15克,当归15克,半夏9克,黄芩15克,生牡蛎30克(先下),板蓝根15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30克,蚤休9克,蒲公英30克。
功效:舒肝清热,养血柔肝。
主治:乙型肝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清肝凉胆汤(吴少杯主任医师)组成:当归,川芎,白芍,柴胡,丹皮,山栀,胆草,枳壳,麦芽。
功效:行气调肝。
主治:传染性肝炎,右胁胀满,烦躁,口苦,四肢倦怠,大便干,小便黄。
中成药配方详解:湿毒清胶囊

药典中药材:地黄
用法: 鲜地黄12~30g。生地黄10~15g。
药典中药材:地黄
存储: 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 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典中药材:当归详解>>>
当归
药典中药材:当归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秋末采 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 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药典中药材:苦参
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药典中药材:白鲜皮详解>>>
白鲜皮
药典中药材:白鲜皮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春、 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和粗皮,剥取 根皮,干燥。
药典中药材:白鲜皮
性状:
本品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 厚0.2~0.5c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 具细纵皱纹和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 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 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 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 有羊膻气,味微苦。
药典中药材:地黄
性味: 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生 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
药典中药材:地黄
功效: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 伤阴,舌绛烦渴,溫毒发斑,吐血,衄血, 咽喉肿痛。生地黄:淸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 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 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药典中药材:当归
用法: 6~12g。
药典中药材:当归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典中药材:丹参详解>>>
丹参
药典中药材:丹参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中药别名大全

薤白又名晶子
海螵蛸又名乌贼骨
紫菀茸又名女菀
寒水石又名凝水石
紫河车又名混沌布
红花又古名蓝花
石苇即古瓦上瓦苇
苍耳子又名果耳、又卷耳
粉甘草又名国老
鹿衔草又名吴风草
当归又名文无
婴粟壳又名 春花、又衔米壳
青葱又名和事老
天麻芦又名赤箭
旱莲草又墨肠草、又金陵草、又墨斗草
泽兰又名千金
草、
又千里菊、又呼香草、又孩儿菊
苍术又名山羌
海狗肾又名肭脐
乳香又名薰陆香
穿山甲又名鲮鲤甲
蒌蕤又名玉竹
薤白又名晶子
海螵蛸又名乌贼骨
紫菀茸又
名女菀
寒水石又名凝水石
紫河车又名混沌布
中药别名大全
茯苓木又名黄松节
天花粉又名瓜蒌根
川花椒又名红椒、又秦椒 蜀椒
辛荑花又名木笔、又名迎春
蕤仁又名白蕤
槐角又名槐实
降真香又名紫金藤
川楝子又名金铃
诃子又名诃梨勒
公丁香又名鸡舌香
老冰片又名龙脑
枳具子又名木( )又鸡距
银杏又名白果
萹蓄又名扁竹
青木香又名天仙藤
枯黄芩又名片芩条( )子芩
破故纸又名补骨脂
淫羊霍又名仙灵脾
香附子又名莎草根
小茴香又名怀香
牛蒡子又名恶实又名鼠粘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
土茯苓又名饭团、又名仙遗粮
金银花又名忍冬花、又名左缠藤、又鸳鸯藤
蕤仁又名白蕤
槐角又名槐实
降真香又名紫金藤
川楝子又名金铃
诃子又名诃梨勒
老中医: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土茯苓是野生药材,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
《本草拾遗》说它“调中止泄”。
《本草纲目》说它能“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
《本草再新》说它能“祛湿热、利筋骨”。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一)土茯苓的功效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利湿解毒,健脾胃,护肝脏,通利关节之用。
《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
”并记载用本品水煨治妇人红崩、白带;《本草再新》亦谓之“祛湿热,利筋骨”。
本品原用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疗效甚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土茯苓配防风辛温上行之性以升脾阳,祛脾胃之湿,伍白芷除湿解毒,化浊辟秽。
三药相伍共奏化湿解毒,健脾益胃,护养肝脏之功。
现代研究证实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可用于痛风的防治;用于湿(痰)热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湿疹等亦有良效。
(二)土茯苓的作用梅毒:土茯苓能够祛湿,解毒,通利关节。
事实上旧时土茯苓汤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疮毒的,据说,土茯苓为治疗梅毒的要药。
《本草备要》称土茯苓:“治杨梅疮毒,瘰疬疮肿。
”配方:用土茯苓四两、皂角子七个,煎水代茶饮。
骨挛痈漏(筋骨疼痛,溃烂成痈,积年累月,终身成为废疾):用土茯苓一两,有热加黄苓、黄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煎水代茶饮。
又方:用土茯苓四两、四物汤一两、皂角子七个、川椒四十九粒、灯心七根,煎水代茶饮。
瘰疬溃烂:用土茯苓切片,或研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内吃下,多吃为好。
治疗头痛:土茯苓30~60g, 最大剂量120g。
再根据不同证型加用相应药物。
用药时间最短7天,最长3个月。
治疗膝关节积液:以身痛逐淤汤为基础方,加大土茯苓用量,轻则30g,重则达120~240g。
一般病情轻者20剂即可见效, 重者100剂收功.治疗急性菌痢:土茯苓(鲜)、车前草(鲜)各90g,穿心莲30g 。
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平均治愈天数为3.8天。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土茯苓60g,甘草9g,每日1剂,2次煎服。
湿毒清胶囊湿毒清胶囊的主治功效是什么?

湿毒清胶囊湿毒清胶囊的主治功效是什么?
一般人们买药用药不一定会关注药物有哪些具体的成分,药物的成分
是和药物的作用分不开的,什么成分主治什么疾病。
湿毒清胶囊湿毒清胶囊的主治功效是什么?
湿毒清胶囊主要成份:地黄、当归、丹参、蝉蜕、苦参、白鲜皮、甘草、黄芩、土茯苓组成。
方中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
凡
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
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黄芩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
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当归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
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丹参具有活血
散淤、消肿止血、消炎止痛、调经止痛、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
血状况、降低血压、安神静心、降血糖和抗菌等功效,对月经不调、
经闭痛经、血行不畅、跌打损伤、疮疡肿痛、心烦失眠、心绞痛等病
症有一定的疗效。
从成分看,湿毒清胶囊主治功效为养血润燥,化湿解毒,祛风止痒,
主要是治疗用于皮肤瘙痒症属血虚湿蕴皮肤证者。
口服。
一次3-4粒,一日3次。
中医名医名方

中医名医名方1、柴胡解毒汤(主治肝炎)[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 2克,草河车6克。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按语]现代研究表明,方中柴胡有抗肝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促进机体免疫、利胆、保肝等作用;黄芩也有护肝、利胆的作用;茵陈蒿利胆、保肝作用显著;草河车、凤尾草、土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则为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2、柴胡鳖甲汤(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组成]柴胡6克,鳖甲15克,牡蛎15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白药12克,红花9克,茜草9克,土元6克。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具体煎药方法可采用:头煎5分钟、二煎15分钟、三煎50分钟。
这样可避免因久煎破坏柴胡的疏肝调气作用,又可避免因煎药时间短暂而熬不出补益中药的有效成分之缺陷[主治]慢性肝炎晚期,出现蛋白倒置;乙型肝炎“澳抗”阳性;亚急性肝坏死,而证见肝脾肿大疼痛,夜间加重,腹胀,口咽发干,面黑,或五心烦热,或低烧不退,舌红少苔、边有瘀斑,脉弦而细者[按语]病至肝炎晚期,正气衰惫,毒邪式微,疾病的关键已不是毒邪,而是正虚(这里是指阴虚)和病理产物--瘀血症块。
因此,治疗的重点已由解毒为主变为以扶正和软坚活血为主,正如仲景所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种灵活地因证而异的“柴胡解毒系列方药”的运用,不仅对诊治肝病极有价值,而且对指导其他疾病的治疗也有积极的意义。
3、变通大柴胡汤(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组成]柴胡18克,大黄9克,白芍9克,枳实9克,黄芩9克,半夏9克,郁金9克,生姜12克。
[用法]日1-2剂,水煎分服。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
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朱进忠治湿热腰痛医案

朱进忠治湿热腰痛医案朱进忠是一位擅长治疗湿热腰痛的中医专家,他的医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下面将详细介绍朱进忠治疗湿热腰痛的医案。
湿热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腰部酸痛、沉重,伴有湿气重、尿混浊等症状。
在朱进忠的治疗中,他注重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针对不同病因、病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朱进忠的临床经验,湿热腰痛主要源自于生活习惯不当、饮食不节等因素。
在治疗时,他首先会询问病人的病情及病史,了解其生活习惯,如饮食、工作环境等。
然后结合舌诊、脉诊等中医辨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因。
在药物治疗方面,朱进忠经常采用疏风清热、利湿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藿香等,可以清热化湿、疏风解毒、活血止痛。
根据病情的不同,他还会加入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中药,如苍术能健脾化湿、温中止痛,土茯苓能利尿除湿、祛风解肌等。
此外,朱进忠还常常结合针灸疗法来治疗湿热腰痛。
他会运用一些经典的穴位,如足太阳膀胱经的大肠俞、关元等,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经络、疏通气血,从而达到舒筋活络、消除湿热的效果。
这种综合疗法可以缓解腰部的疼痛感,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除了药物和针灸,朱进忠还会额外推荐一些日常护理的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养等。
他建议病人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多摄入清淡、健康的食物。
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也有很大帮助。
通过朱进忠治疗的湿热腰痛患者,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明显的病情改善。
他的医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首先要针对病情做出准确的辨证施治,其次要运用药物和针灸等综合疗法,最后要加强日常护理,改善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朱进忠治疗湿热腰痛的医案通过运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疗法,综合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
他的临床经验对于指导其他医生的治疗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结合日常护理,湿热腰痛的患者往往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缓解。
土茯苓的临床运用

用
许廷生 。 梁秀 兰 。 卢
( 色地 区人 民 医 院 , 西 百 色 百 广
530 ) 3 0 0
关键 词 : 土茯苓 ; 类风 湿性 关节 炎; 痛风性 关节炎 ; 头痛 ; 食道 炎 ; 牙龈 肿痛 ; 关节积 水 ; 浊 ; 膝 尿 睾丸 炎; 常疣 寻 中图分类号 : 6 18 R 8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3—5 2 (0 2 0 10 0 8 2 0 )4—0 6 0 08 2 1 , 5g 杜仲 1 治疗 。 5g等
湿性 关节炎 、 痛风性关 节炎 等取 得较好 的疗 效 。 1 类风湿 性关节炎
症见痛如锥 刺 , 额 、 眶胀 痛 , 侧 面发 红 , 呕 吐稀 前 眼 右 伴
涎, 舌质 暗红 、 尖有瘀 点 , 薄 黄 , 弦略 数 。治疗 气郁 痰 边 苔 脉 滞络 阻型头痛 。方药 : 土茯苓 1 0g 川 芎 3 , 2 , 0g 白芍 3 , 0g 柴 胡 1 , 0g 白芥子 1 , 0g 炙远 志 6g 白芷 1 , 根 3 , , 0g 葛 0g 生甘
5 牙龈肿痛
痛风症系平 素过食膏 梁厚 味致 湿热 内蕴 兼 因外 感 风邪 侵袭经 络 、 血不畅 而成 。病 因是 体 内尿 酸产 生 过多 , 气 而土 茯苓性 平 、 味淡 、 胃肝经 , 入 具利 湿 、 毒 、 解 利关 节 之功 效 , 切
牙龈 肿痛多为 胃中湿热 所 致 。症 见 牙龈 肿痛 , 出血 , 伴 怕冷 、 、 、 酸 热 硬食 物 , 牙龈红肿 、 齿衄 、 口臭 , 呆 , 纳 大便 不爽 , 小便短赤 , 红苔腻 , 舌 脉滑数 。方药 : 土茯 苓 6 , 苡仁 2 0g 薏 0 g石 膏( 煎) 5g 黄芩 1 , 术 1 , , 先 1 , 0g 苍 0g 牛膝 1 , 子 1 0g栀 0 g 荷叶 1 , , 0g 升麻 1g 连 用 9剂 , , 即愈 。并用 土茯 苓 1 0g 0 , 煎汁 5 0ml 0 备用 , 日刷 牙后用 1 l 汁兑入 5 凉 开 每 5r 药 n 0ml 水含漱 。随访 1a 复发 。 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茯苓:别名: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苓、土萆薢、山牛、土苓、山硬硬、饭团根、山猪粪、毛尾薯、山遗粮、山奇良,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及暗色菝葜的根茎。
功能:解毒,除湿,利关节。
主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疗疔疮,痈肿,瘰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87种药食同源食物之一,文献报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有明显体外抑菌作用,对汞、铅有解毒作用,具有抗肿瘤作用。
其主要成分茯苓多糖市场可购买。
茯苓多糖结构与性质
(1)结构组成:茯苓多糖分为水溶性多糖和碱溶性多糖,其结构是50个β-(1→3)结合的葡萄糖单位,每个β-(1→5)结合的葡萄糖基支链与l至2个β-(1→6)结合的葡萄糖基间隔。
(2)溶解性:茯苓多糖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丙酮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生理功能:
(1)免疫调节能力。
能激活淋巴T细胞和B细胞,抗胸腺萎缩,抗脾脏增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等作用。
(2)辅助抑制肿瘤。
对小鼠肉瘤S180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有效率19.6%~35%(单用),如与其他抑制药物(如环氟胺)共用,有效率达38.9%~69%。
对白血病(L1210)能延长存活时间,单用延长70%,与环氟胺合用延长寿命168.1%。
(3)延缓衰老作用。
有抑制自由基过氧化反应,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脂褐质形成。
对小鼠血清、心肌的脂褐质均有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的作用。
故有延缓机体衰老的功能。
(4)其他。
茯苓的煎液有镇静、利尿、强壮等作用,曾对贲门浮肿病人每天给予30~100g,有强的利尿作用。
对兔子低血糖有改善作用。
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防止肝细胞坏死。
(5)中医认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用于水肿尿少,痰多眩悸,脾虚少食,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黄芩:本名“芩”,是为芩草,因草色黄而有俗名“黄芩”。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以根入药,气微,味苦。
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广谱抗菌作用强,用在真菌培养杂菌感染特厉害,用黄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农业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药。
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
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
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此外,该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
①黄芩素、汉黄芩苷元。
②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③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2)抗炎
黄芩素、黄芩苷→抑制急性炎症反应。
抑制炎症模型渗出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1)机制: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释放。
2)抑制组胺释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抑制免疫反应: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
作用环节:①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②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芩苷,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
(4)解热。
(5)保肝、利胆(清肝胆):保肝: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6)镇静:中枢抑制。
(7)对血液系统影响
作用复杂:黄芩素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芩素等→抗凝血: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产生。
小结:
抗病原体、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静、保肝、利胆等。
无抗肿瘤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
(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黄酮类成分。
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清除自由基。
(3)降压: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