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黄芩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黄芩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黄芩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很多的功效和作用。
主要功效包括:
1. 清热解毒:黄芩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疟疾、化脓性皮肤病、肺热咳嗽等症状。
2. 利胆排石:黄芩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和胆固醇的排泄,对胆石症和胆结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抗菌抗炎:黄芩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肝炎等疾病。
4. 抗过敏:黄芩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
5. 抗肿瘤:黄芩中的黄酮类物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对抗肿瘤有一定的作用。
黄芩通常以药材或中药饮片的形式使用,可以煎汤饮用,也可以研粉后用水冲服。
一般建议每次服用3-10克,一日2-3次。
对于孕妇、儿童和体质虚弱的人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黄芩不宜长期大量食用,以免引发不适。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名称】黄芩【拼音名】Huánɡ Qín【英文名】RADIX SCUTELLARIAE【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
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
气微,味苦。
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
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
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
味微苦。
\r\n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
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
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r\n本品形如黄芩片。
略带焦斑,微有酒香气。
【鉴别】(1)本品粉末黄色。
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梭形,长60~250μm,直径9~33μm,壁厚,孔沟细。
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或甚厚。
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
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μm。
木纤维多碎断,直径约12μm,有稀疏斜纹孔。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直径2~10μm,脐点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甲醇(3︰1)的混合溶液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黄芩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黄芩苷对照品、黄芩素对照品、汉黄芩素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1mg、0.5mg、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2μl及上述三种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3︰1︰2)为展开剂,预饱和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黄芩的作用和功效

黄芩的作用和功效
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是一种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中。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功效。
1. 清热解毒:黄芩能够清热解毒,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肺炎等。
它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作用,能够有效减轻病情。
2. 抗菌消炎:黄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它对多种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帮助治疗各种感染引起的疾病。
3. 抗氧化:黄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
抗氧化作用还可以延缓衰老、改善皮肤质量等。
4. 抗炎作用:黄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它能够抑制白细胞的聚集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5. 抗过敏作用:黄芩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引起的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它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的过敏反应,减少过敏原的释放,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总之,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抗炎和
抗过敏作用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功效。
黄 芩

黄芩一、概述黄芩又称黄金条根、山茶根、黄芩茶,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主产于华北、西北、东北各地,四川、云南等地也有分布。
黄芩以根入药,有抗炎、解热、降压、利尿及抑菌等作用。
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解毒、止血的功能。
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目赤肿痛、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肝炎、痢疾等症。
长期以来商品黄芩一直依靠野生资源,由于用量大,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
20世纪90年代初期,山西、山东等地进行人工栽培。
野生黄芩主产于河北、山西北部的五台山、恒山、燕山、坝上高原向东北至大兴安岭山脉的中段,包括山西太原以北地区、河北的承德地区、内蒙古的赤蜂北部山地草原和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盟境内。
著名的“热河黄芩”最为有名。
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于野生黄芩的自然生长,同时也适宜推广家种黄芩的生产。
二、生长习性黄芩喜温暖凉爽气候,耐寒、耐旱、耐瘠薄,成年植株的地下部分可耐-35℃的低温,适宜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的中性和微碱性壤土或砂质壤土环境中。
在中温带山地草原常见于海拔600~1500m的向阳山坡,或高原草原等处,林下阴湿地少见。
黄芩的生长环境一般为年降水量400~600mm,年平均气温-4~8℃,成年植株的地下部分在-35℃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的持续高温。
黄芩种子千粒重1.49~2.25g,隔年的陈种子不能用。
种子容易萌发,在15~30℃下均萌发良好,35℃以上萌发较差。
三、栽培技术(一)选地与整地1、整地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阳光充足、无树荫遮光,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淡栗钙土,或砂质壤土。
地块选定后,待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25~30cm,结合耙耱等表土土壤作业措施,尤其是旱地更应注意蓄水保墒。
2、施肥在整地的同时结合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每亩施2000kg以上农家肥,过磷酸钙50kg,在缺钾的地块还应增施硫酸钾20kg以上。
黄芩

黄芩
(唇形科植物)
编辑锁定
声明
本词条可能涉及专业知识,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请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用药建议。
黄芩(拉丁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
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
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
[1]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中文学名
黄芩
拉丁学名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别称
山茶根、土金茶根
二名法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管状花目
科
唇形科
亚科
黄芩亚科
属
黄芩属
亚属
黄芩亚属
种
黄芩
分布区域
中国、苏联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毒性
功能
清热燥湿、消炎抗菌、消肿。
黄芩的生长习性

发展前景
01
药用价值
黄芩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安胎等功效,被广泛应
用于中医临床。随着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黄芩的药用价值将会得到
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02
生态价值
黄芩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根系发达,能有效地保
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同时,黄芩也是一种很好的地被植物,能够抑
繁殖方法
黄芩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两种方式进行 繁殖。
研究展望
品种选育
01
进一步开展黄芩的品种选育工作,筛选出优质、高产、抗逆性
强的黄芩品种。
生长机制研究
02
深入研究黄芩的生长机制,探索其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规律和
适应能力。
栽培技术优化
03
针对黄芩的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更加优化的栽培方案
和管理措施,提高黄芩的产量和品质。
04 生长管理
种植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 土地块,施足基肥后深翻土地, 做成宽1.2米的畦,长度根据地势
而定。
繁殖方法
采用种子繁殖,选择健康的种子于 春季或秋季播种,播种前进行浸种 催芽处理,提高出苗率。
播种技术
将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覆土厚度 约1厘米,然后轻轻压实,浇水保湿 。
黄芩的茎和叶可以作为饲料原料,对于一些家畜和家禽有一定的饲养价值。
06 生长研究与展望
研究现状
1 2 3
黄芩的分布
黄芩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华南等 地区,对土壤和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生长条件
黄芩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的 要求较高,一般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 好的沙质土壤中。
黄芩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黄芩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功能主治黄芩是一种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1.清热解毒:黄芩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对于热性疾病如感染、炎症等有很好的疗效。
2.利湿退黄:黄芩可以利湿退黄,对于湿热病证如黄疸、水肿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安神定志:黄芩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使人心情平静、思维清晰。
4.抗菌消炎:黄芩中的主要成分黄芩苷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于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用量黄芩的用量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一般用量如下:1.饮片剂:一次5-10克,每日2-3次。
可以口服或煎服。
2.黄芩颗粒:一次包装剂量根据产品说明书来确定,一般为1包,每日2-3次。
3.黄芩口服液:一次40-60毫升,每日2-3次。
4.黄芩胶囊:一次3-4粒,每日2-3次。
需要注意的是,黄芩的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不宜自行增减剂量。
同时,在服用黄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忌烟酒刺激:黄芩有一定的药性,对于黄芩的药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服用黄芩期间,应避免饮酒和吸烟等刺激性食物和物品。
2.禁忌食物:黄芩属寒凉药物,对于脾胃虚寒、疲乏无力等症状的患者应慎用。
同时,黄芩会对草鱼等一些鱼类产生毒作用,患者应注意避免食用此类食物。
3.注意肝肾功能:长期或大量服用黄芩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服用期间应注意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总之,黄芩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安神定志、抗菌消炎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用量,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的应用。
《中药学课件-黄芩》

黄芩,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多种化学成分, 是传统中药炮制中的重要原料之一。
概述黄芩
黄芩,又称黄芩草、黄芩叶,属于唇形科植物。它以其独特的药用效果而闻名,被广泛用于中医药治疗各种疾 病。
黄芩的形态特征
黄芩的茎高约50-80厘米,茎上生有黄色的花,形态优雅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 值。
黄芩的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对传统中药的关注度提高,以及对中药疗效的认可,黄芩的市场前 景非常广阔。
传统炮制工艺
黄芩的传统炮制工艺包括烘干、切片、晒干等步骤。炮制后的黄芩更易保存和使用,且具有更好的药效。
黄芩的药理作用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这些作用使其成为中医药理疗常用的中药之一。
黄芩的临床应用
黄芩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黄疸、热毒、感冒等疾病。它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 他中药搭配使用,以增强疗效。
黄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尽管黄芩在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禁忌症和不 良反应等方面的问题。
黄芩的制剂种类
黄芩常见的制剂种类包括黄芩片、黄芩颗粒、黄芩口服液等。这些制剂方便 患者的使用和储存,并提高了治疗效果。
黄芩与其他中药的搭配应用
黄芩常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疗效。例如,与黄连、黄柏合用 有清热解欢生长在湿润的土壤中,适宜的生长环境一般包括山区、沼泽、水边 及草地。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黄芩的药用价值
黄芩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常被用于清热解毒、抗炎、镇静等方面,可用于 治疗热毒、黄疸、感冒等疾病。
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
黄芩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黄芩苷、黄芩酮、黄芩甙、黄芩素等。这些成分 赋予黄芩药用特性和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浸渍法
实验室提取方法
3.1碱性水提取法
3.碱性提取法
3.2碱性稀醇提取法
4.超声波振荡提取法 5.超临界萃取法
乙醇回流法
试药:黄芩粉末,60%乙醇,沸石
仪器:冷凝管,圆底烧瓶,水浴锅,橡皮管 量筒,天平,抽滤瓶,铁架台,电炉, 滤纸,玻璃棒,烧杯
操作:
滤渣 + 60%EtOH溶200ml
黄 芩 粉 末 40g
• (扫描找到最大吸收)在278nm波长处测 定吸光度,计算回归方程,作出标准曲线
2.络合反应
2.1三氯化铝反应 此反应可在滤纸、薄层上或试管中 进行,将样品的乙醇溶液和1%三氯化铝 乙醇溶液反应,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2.2锆盐-枸橼酸反应 取样品0.5-1mg,用甲醇10ml溶解, 加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1ml,观察并记录 颜色变化。
二、色谱鉴定
1、纸色谱 材 料:新华色谱滤纸 样 品:自制黄芩总黄酮乙醇溶液,黄芩苷对 照品乙醇溶液,黄芩素对照品乙醇溶液 展开剂: 正丁醇-乙酸-水(4:1:5上层,BAW) 显色剂:2%氯化铝甲醇溶液喷后,置紫外灯 下观察色斑变化。 记录图谱及斑点颜色,计算Rf值。
+
60% 水浴加热回流2h EtOH 过 滤 溶液 300ml
滤液Ⅰ
合并滤液Ⅰ与Ⅱ
水浴加热回流1h
过 滤
滤液Ⅱ 滤渣
黄芩总黄酮的精制
• 酸沉法总黄ຫໍສະໝຸດ 粗提 物80℃保温1h 静置24h,滤过 减压回收乙醇 加浓盐酸调PH值至1.5~2.0 补充适量水 加适量水搅匀 加等量乙醇
沉淀
40%NaOH调PH值至7.0 搅拌至溶解,滤过 过滤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0.1mg) 试剂:60%乙醇溶液;
黄芩苷标准溶液的配制
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黄芩苷对照 品适量,加乙醇制成0.93mg/10ml的黄 芩苷对照品溶液。
标准曲线的制作
• 准确吸取0.5、1.0、1.5、2.0、2.5ml黄 芩苷标准溶液,放入10ml容量瓶内,加乙 醇至刻度,摇匀,以乙醇作空白对照;
2.黄芩素
又名黄芩苷元, 黄 色针 晶 ;mp 264℃~ 265 ℃ ( 分解) , 溶于乙醇、甲醇、 乙醚、丙酮、乙酸乙酯 和热的冰醋酸, 微溶于氯仿和硝基苯, 几 乎 不 溶 于 水 ;溶 于 稀 氢氧化钠呈绿棕色, 遇 浓硫酸呈黄色并显绿色 荧光。
3.汉黄芩苷
为黄芩中特 有成分,黄色结 晶, 230℃变成红 棕色, 302℃变黑 分解, 微溶于 50% 乙醇或甲 醇, 几乎不溶于 水或常见有机溶 剂, 水解后生成 汉黄芩素。
黄 酮 类 成 分
3.汉黄芩素(wogonin) 0.01%~0.3% 4.汉黄芩苷( wogonoside) 2.0%~8.0%
5.黄芩素苷(Scutellar in) ……
1.黄芩苷
异名贝加灵, 淡黄色细针晶,mp223℃; 易溶于N, N—二甲基甲酰胺和吡啶, 可溶于碳酸氢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等碱液, 但在碱液中不稳定,渐变为暗棕色; 微溶于热冰醋酸, 难溶于甲醇、乙醇和丙酮; 几乎不溶于水、乙醚、苯和氯仿等。
滤液
HCl调PH值至1.5~2.0
60℃保温1h,静置24h
沉淀
水及50%EtOH
6~7倍量95%EtOH洗涤
挥尽EtOH
洗涤至pH至7.0
减压干燥
干浸膏
黄芩总黄酮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一)显色反应 取样品溶液适量,溶于乙醇溶 液中,按下列方法进行试验。
1.还原反应
1.1盐酸-镁粉反应 取样品乙醇溶液各1ml, 分别至两试 管中,加镁粉少量振摇再加浓盐酸3~4滴, 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1.2钠汞齐还原反应 取样品乙醇溶液各1ml, 分别至两试 管中,加入数滴钠汞齐,加热,过滤, 滤液用盐酸酸化,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2、薄层色谱
材料:聚酰胺薄膜 样品:自制黄芩总黄酮乙醇溶液,黄芩苷对照品 乙醇溶液,黄芩素对照品乙醇溶液。 展开剂: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3:1:2) 显色剂:2%AlCl3乙醇液喷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 色斑变化。 记录图谱及斑点颜色,计算Rf值。
黄芩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原 理
黄酮母核中含有碱性氧原 子,一般又多带酚-OH,能和 Al3+产生黄色络合物,又加入 NaNO 2 和NaOH,使在碱性溶液中 呈红色,溶液在510nm处有最大 吸收,显色反应在60min内稳定 用黄芩苷作为对照品,用 Al(NO 3 ) 3 作为黄酮类比色测定 的显色剂,吸光度与芦丁的浓 度呈线形关系,采用紫外分光 光度法对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
黄 芩 的 化 学 成 分
黄酮类
挥发油
苯乙醇糖苷类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指以2—苯基色原酮为基核的化合物, 主要有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 花色素、查尔酮等以及它们的衍生物。
1.黄芩苷( baica lin) 6.0%~9.0%
2.黄芩素( baicalein) 0.1%~0.6%
09中药中药化学课程第13组实验设计方案
黄芩
09中药2班
成员: 陆 瑞 、马环静、马云飞 毛珊珊、彭祥雪、乔金为
黄芩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 区。以山西产量较大,河北承德质量较好。野 生为主,已开始栽培。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 晒后除去粗皮,晒干。 【药性】苦、寒,归肺、心、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4.汉黄芩素
异名汉黄芩黄 质, 沃贡宁或次黄 芩素, 黄色针状结 晶( 乙醇水溶液或 乙酸乙酯-苯) , mp203℃, 极易溶于 甲醇、乙醇、丙酮、 乙酸乙酯, 溶于乙 醇、乙酸和氯仿, 微溶于苯和水, 不 溶于二硫化碳和石 油醚。
黄芩中总黄酮的提取
工业生产提取方法
热水提取法
1.1冷浸法 1.乙(甲)醇提取法 1.2渗漉法 1.3回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