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炮制及质量控制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炮制方法

随着近几年来对 黄芩 的活性成分 的进一步研究 ,可 以发现黄芩的根部提 取物还具 有治疗 心血管疾病 、消除 自由基 、抗氧 化、解 热镇痛 、抗肿 瘤 、抗 病毒 以及抗 菌
抑制作 用 。 2 . 1 抗病毒 、抗菌作用 有研究报道指 出 ,黄芩生 品及 其炮制后的成 品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 、绿 脓杆菌 以及痢 疾
度 与温度达到一定条件 时 ,就会对 黄芩 中的汉黄芩 碱 与
黄芩碱产生酶解 作用 ,从而生 成汉黄岑 素、黄芩苷 ,因 此 ,其炮制手法较为特 殊。黄 芩苷是邻 位三基 黄酮 中的
一
种 ,其稳定性较差 ,遇 氧就会变 绿。经过冷水 浸泡 的
挥 的基础 ,其 主要活 性成分为 黄芩苷元 、汉 黄芩素 、黄
放入蒸制容器 中进行 隔水加热 ,待蒸 至 “ 圆汽”后半 小
时 ,待其质地软化后取出 ,趁热将其切成薄片 ,最后对其
进行干燥 收藏。或者是将洗 净后 的黄芩 放入沸水 中煮 1 0 分钟左右取出 ,将其 闷 8 41 2小时,当其内外湿度基本一
致时,将其切成薄片,最后对其进行干燥收藏D j 。
黄 芩 性 寒 、味 苦 ,归 于 小 肠 、大 肠 、胆 、肝 、脾 、肺 经_ J ] 。由于中药材 的来源较为广泛 ,其 成分也较为复 杂 , 因此 ,在各类 中药进行炮 制的过程 中 ,一定 要利用 现代 化科学技术来对其 炮制方 法进行论证 ,以此来确保 炮制 后的中药具有较高 的药用价值 。 1 黄芩 的药用有效成分 就 目前的研究成果 而言 ,药用黄芩 的有效成 分主要 是黄酮类化合 物 ,在 药用黄 芩 中能够被 分离 出来 的黄酮
◎ C H I N E S E 哼 M E D
远 O U C A B 翟 O N 墩 O F C 薏
中药炮制学实验大纲

中药炮制学实验中药炮制实验课是中药炮制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探讨炮制原理,从而加深理解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进一步为探讨炮制原理,规范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验教材列出十二个实验,共58学时,根据教学任务,实验课为36学时,故根据学生毕业之后的实际工作情况,有选择的开设八个实验。
除第一个实验以参观形式完成外,其余均要求学生每人一组动手操作。
实验一饮片厂见习一、实验目的1、了解饮片工业的现状及饮片厂的设计。
2、了解中药饮片生产中净制、切制、炮炙及贮藏保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实验器材:无。
三、实验内容:参观中药饮片厂。
四、实验作业:写一份参观后的报告。
五、实验时数:5~6学时。
实验二净选与切制一、实验目的1、了解净选加工及切制的目的。
2、掌握净选加工的一般方法及药材的软化方法、程度及条件。
3、掌握手工切制及机器切制和饮片干燥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锅、锤子、笊篱、盆、蒸煮容器、恒温水浴箱、电炉、抽滤器、两通活塞、水银减压计、切药刀、压板、铁夹、切药机等。
三、实验内容净制药物:剥取巴豆仁、砂烫骨碎补、制白扁豆。
切制药物:大黄、赤药、槟榔、陈皮。
软化:冷浸软化、热浸软化、减压浸泡软化。
切制:手工切制、机器切制。
干燥:自然干燥、干燥箱干燥。
四、实验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及思考题。
五、实验时数:5学时。
实验三清炒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黄、炒焦、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含义。
二、实验器材: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三、实验内容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
2、炒焦:山楂、麦芽。
3、炒炭:蒲黄、槐米。
四、实验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及思考题。
五、实验时数:2学时。
黄芩图片大全 中药黄芩简介

黄芩图片大全中药黄芩简介黄芩是我国比较有名的中药材,别称山茶根、土金茶根,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在北方分布比较广。
黄芩味道比较苦,性寒,可用于治疗腹泻、咳嗽、高血压等等症状。
下面专业人士给大家介绍黄芩的详细资料哦!黄芩的产地分布1、野生产地:黄芩主要分布中国内蒙中东部和东北三省大部,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等几个最具规模的主产区,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
2、人工栽培:种植黄芩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四大产区,集中在山西的绛县南凡镇、运城市夏县瑶峰镇、新绛县万安镇、万荣县、闻喜县薛店镇,陕西的商洛、渭南临渭区桥南镇、商州市商州区孝义镇、洛南县景村镇、丹凤县棣花镇、商洛市夜村镇、丹凤县商镇,山东的沂蒙山区、莒县库山乡、莱芜市茶叶口镇、富官庄乡,甘肃的主产陇西、渭源、漳县,次产岷县、宕昌、河西等地。
中药黄芩简介黄芩,中药名。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
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
其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中药黄芩的炮制方法1、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2、酒黄芩:取黄芩片,酒炙法炒干。
黄芩的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黄芩苷、黄芩素对关节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γ-球蛋白变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青霉胺相似。
黄芩不同炮制品之间的质量差异研究

黄芩不同炮制品之间的质量差异研究
周德胜;陈晓丽;温美萍;孙小茸;叶喜德;李晓芳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22(20)16
【摘要】目的研究黄芩生品与不同炮制品之间的质量差异,为优选优质中药饮片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检测法,对黄芩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所含水分、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进行测定、薄层色谱、显微鉴别等进行比较。
结果水分含量的高低顺序为:黄芩生品>酒黄芩>黄芩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高低顺序为:黄芩生品>酒黄芩>黄芩炭;薄层色谱分离效果好;显微鉴别中,生黄芩石细胞体积正常,酒黄芩、黄芩炭石细胞体积缩小,且细胞颜色变暗。
结论黄芩经炮制后,其水分含量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皆发生了变化,同时不同炮制品之间的显微鉴别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以石细胞变化较为显著。
得出结论是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芩药材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本方法可靠且简便易行,可为黄芩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139-142)
【作者】周德胜;陈晓丽;温美萍;孙小茸;叶喜德;李晓芳
【作者单位】江西万安县中医院药剂科;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黄芩药材不同产地及不同炮制品的质量评价
2.不同产地黄芩种子质量差异及等级划分研究
3.黄芩不同炮制品的质量及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比较研究
4.滇黄芩不同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芩炒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黄芩炒炭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黄芩炒炭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鉴定黄芩炒炭后的药效变化。
二、实验原理黄芩,又名黄连草,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黄芩炒炭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通过炒制可以使黄芩中的有效成分发生转化,提高其药效。
炒炭后的黄芩炭具有止血、收敛、生肌等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黄芩(干燥品)。
2. 实验仪器:炒锅、筛网、电子天平、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黄芩炭的制备(1)取黄芩药材,洗净,晾干。
(2)将黄芩切成薄片,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量。
(3)将黄芩片放入炒锅中,用文火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取出晾凉。
(4)将炒好的黄芩炭过筛,收集筛下的黄芩炭粉末。
2. 黄芩炭的鉴定(1)外观观察:黄芩炭呈焦黑色,质地坚硬,无杂质。
(2)显微观察:取少量黄芩炭粉末,滴加适量的水,制成悬浊液,用显微镜观察。
可见黄芩炭粉末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纤维、石细胞等组织细胞。
(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苷含量: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黄芩炭粉末,按照《中国药典》方法测定黄芩苷含量。
3. 黄芩炭药效实验(1)动物实验:选取一定数量的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黄芩和黄芩炭。
观察两组动物的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
(2)临床实验:选取一定数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黄芩和黄芩炭。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黄芩炭的外观、显微观察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2.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黄芩炭组动物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黄芩组,说明黄芩炭具有比黄芩更好的药效。
3. 临床实验结果显示,黄芩炭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黄芩组,进一步证实了黄芩炭的药效。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黄芩炒炭的原理、方法及操作要点,并对黄芩炭的外观、显微、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鉴定。
实验结果表明,黄芩炭具有比黄芩更好的药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浅谈中药黄芩的炮制

浅谈中药黄芩的炮制
刘淑菊
【期刊名称】《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1997(006)004
【摘要】中药黄芩系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按照《炮制规范》加工炮制(炙)后,中医临床常用于清热解毒,泻上焦肺火,除肠中湿热等。
中药黄芩主要产于河北、内
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区。
药材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去外皮者为佳。
历史唐
代载有切制法:宋代有酒炒,炒焦,姜汁怍饼,煅炭等制法。
元、明时代增加了猪胆汁炒、土炒、醋炒法。
清代的吴茱萸制,米泔水浸等炮制方法。
【总页数】2页(P606-607)
【作者】刘淑菊
【作者单位】河北省妇幼保健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4
【相关文献】
1.中药材黄芩的药理分析及炮制方法 [J], 张佩英
2.浅谈黄芩炮制工艺与炮制化学研究 [J], 李保成;徐海
3.浅谈中药房开展中药临方炮制工作的必要性及方法 [J], 李波
4.浅谈中药炮制辅料及其对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 [J], 原野
5.中药黄芩生品与炮制后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甙含量比较 [J], 金万才;师慧珠;梁捷;章兴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炮制

第一章炮制绪论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等。
今多用“炮制”和“炮炙”。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出现和应用,酒和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我国古代炮制专著。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方书《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fujv”即为当时的切制饮片《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临床中发展了炮制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为后世用辅料炮制解毒之始,并开用干馏法制备药物的先河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雷公炮制论》是我国中医药史上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唐《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创立了发芽,发酵,提净等方法唐慎微《证类本草》第四次总结,文献价值极高宋《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总结了酒制作用元葛可久《十药神书》首先提出了炭药止血的理论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提出了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第一次系统概括了炮制程度的要求和辅料炮制的原则明缪希雍《炮炙大法》第二部炮制专著,归纳出“雷公炮炙十七法”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制专书,提出了“因药殊制,因病殊制”的炮制原则清徐灵胎(徐大椿,字灵胎),《医学源流论·制药论》提出了传统的制药原则(配伍在制药中的应用)中药炮制的分类传统1药物属性与制法相结合分类2药物属性分类法3雷公炮制十七法4三类分类法近代炮制学分类1药典通则分类法:净制、切制、炮制2药用部位分类3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4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五类分类法进一步系统法①工艺为纲,辅料为目②辅料为纲,工艺为目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及各省市制订的炮制规范,大多以药用部位的来源进行分类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国家级《中国药典》部级《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质量标准各省(市)制订适合本地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原则:运用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酒黄芩炮制工艺及饮片标准研究

酒黄芩炮制工艺及饮片标准研究
薛黎明;秦雪梅;张丽增
【期刊名称】《中成药》
【年(卷),期】2007(029)004
【摘要】目的:筛选酒炙黄芩的炮制工艺条件并建立饮片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测酒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作为内在指标,以外观性状为辅助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对酒炙黄芩进行工艺优选.结果:加酒浓度10%,焖润时间6 h,炒药机转速600 r/min,炙炒温度200 ℃,炙炒时间8 min为最佳炮制工艺.结论:最佳工艺炮制品黄芩苷含量比生饮片有显著的提高且饮片色泽均匀,各批次质量稳定均一.酒炙黄芩炮制参数有实际应用意义.
【总页数】3页(P545-547)
【作者】薛黎明;秦雪梅;张丽增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
【相关文献】
1.酒黄精饮片炮制工艺研究 [J], 吴建华;崔於
2.正交试验优选酒白芷饮片的炮制工艺 [J], 袁子民;赵强;贾天柱;王静
3.酒黄连饮片炮制工艺研究 [J], 康大力;张洪利;黄艳萍
4.精制中药饮片酒白芍炮制工艺研究 [J], 李巾; 彭艳梅; 陈娟; 龚年春; 肖德华
5.中药饮片泽泻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J], 段启;龚千峰;王少军;曾春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格式:目的、时间、地点、内容、收获。
手写版,3000字左右。
实习目的:掌握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掌握运用硅胶色谱来定性黄芩苷;
掌握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测黄芩苷含量。
了解怎么判断黄芩质量的优劣。
实验六 黄芩炮制及质量控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黄芩蒸制软化的目的。
2.掌握黄芩炮制的质量控制方法。
3.认识冷制和蒸制黄芩由于内含酶活性的变化而对成分发生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黄芩饮片的制备。
2.观察冷制和蒸制黄芩色泽的变化。
3.黄芩有效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器材、药品
电炒锅(带盖、蒸帘)、粉碎机、电炉、干燥器、温度计、水浴锅、普通天平、分
析天平、分光光度计、乳钵、烧杯、试管夹、小三角烧瓶、小漏斗、具塞三角烧
瓶、容量瓶(10ml、50ml)、移液管(0.1、0.2、0.5、1.0ml)、层析槽、层析板
(2块)、毛细管、量筒(10ml)、滤纸。
硅胶G、CMC-Na、乙醇(50%、95%)、甲苯、甲酸、乙酸乙酯、黄芩苷、黄
芩苷元、黄芩原药材、AlCl3显色剂。 直尺(自带)、铅笔(自带)。
四、实验方法
(一)黄芩饮片制备
1.蒸制法:先将水煮沸后,再将净黄芩置锅内蒸帘上,隔水加热,蒸至上大汽
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观察色泽变化。
2.冷制法:取净黄芩,冷水浸润软化,切薄片,干燥。观察色泽变化。
(二)定性实验
1.样品的制备:取干燥的生品黄芩药材及蒸制黄芩片,分别粉碎,各称取0.2
g置小三角烧瓶中,加蒸馏水2ml,放置24小时,观察记录色泽变化,然后
各加95%乙醇8ml,立即放入80℃水浴中加热10分钟,分别滤于小三角
烧瓶中,供点样用。
2.制板:取硅胶G适量加2.5-2.7倍的0.5%CMC-Na溶液搅匀,适当研磨,
倒在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放入烘箱,于110℃活化半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
中备用。
3.点样及展开:取上述制备的样品液及黄芩苷、黄芩苷元对照品,分别用毛细
管点于薄层板上,置层析槽内,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3∶3∶1)为展开剂
展开至适当距离,挥干溶剂,观察结果并计算Rf值。
(三)定量实验
1.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2.5mg,置10ml容量瓶中,用50%
乙醇8ml溶解,冷至室温,再加50%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0.25mg/ml的黄
芩苷标准溶液。
精密量取此液0.1、0.2、0.3、0.4、0.5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50%乙
醇至刻度,摇匀。用50%乙醇液作为空白,于分光光度计279nm处测吸收度,
并求出回归方程。
2.样品的含量测定:分别取蒸制和冷制黄芩样品,粉碎过40目筛。精密称取
各1g置具塞三角烧杯中,加50%乙醇50ml冷浸24小时,过滤,滤液置50ml
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为样品液。精密量取样品液0.5ml置25ml
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精密吸取此液1.0ml置10ml容量瓶中,用
50%乙醇定容至刻度。以50%乙醇作为空白,在279nm处测吸收度,从标准曲
线回归方程中计算含量。
五、注意事项
1.制备样品时,应分别进行,以免干忧实验结果。 2.实验操作时,应保持条
件一致,否则影响结果。 3.用50%乙醇冷浸时,应密闭,避免乙醇挥发。
六、思考题
1.如何控制黄芩饮片的质量?
2.黄芩应选用何种方法软化切片为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