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炮制方法和药效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和药效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和药效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与药效研究

08药学(1)班08312050

摘要:通过对黄芩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从而为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芩;炮制;药理作用;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常用中药。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等功效。多年来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降压、抑菌、镇静等作用。

古代医籍中记载的黄芩炮制加工方法较多,古代炮制以炒为主,并配以辅料,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近代黄芩的炮制方法除继承了古代的传统主要方法(如炒、酒炙、炒炭等),并发展了蒸切、煮切、蜜炙等,现代对黄芩的研究不仅集中在炮制工艺的发展,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有效成分、药理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的影响方面是现代黄芩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其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所作的整理总结。

一.黄芩的古今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

1.历代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关于切制的方法,古代文献中记载有多种。如《肘后备急方》要求“切”;《太平圣惠方》要求“锉”;

成书于清朝的《医学正传》明确要求“切片”,并一直沿用至今。黄芩应用虽早,但直到唐代《千金要方》中才有“细切”的炮制记载,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1].对此概括总结如下:

炒制:清炒之后,药性和缓,广泛用于中下二焦湿热之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2]。多与通泄胃肠实热之大黄等药同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到“凡使,先须碎,微炒过,方可入药”。《洪氏集验方》“煅,存性”。《妇人良方》“条芩炒焦”。明《仁术便览》“炒黑,治便血尿”[3]。

酒炒:中医认为“酒制则升”,可以引药上行。利用黄芩的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作用,酒制之后可以治疗多种上焦热证或湿热之征。《妇人良方》中首先提到了“酒炒”“酒浸炒黄”。医学入门》“酒炒上行”。《炮制大法》谓“入肺经,用枯芩,去腐,酒浸切炒。入大肠或安胎等,俱用子芩,酒浸切炒[3] .

姜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有“为末,姜汁和作饼”。《丹溪心法》中也载“姜汁炒,解食积,去湿痰”。明·武之望称“淡姜汁炒”[3] .中医认为“姜制则散”,姜末味辛性温,散则既可散寒祛湿,又能透达肌表。姜制黄芩在临床上的应用多从两个方面考虑【4】。一为脾胃素虚,而有胃肠湿热的情况下,使用姜制黄芩,减轻了黄芩的苦寒之性,既发挥了黄的清理胃肠湿热作用,又避免了伤害脾胃,起到了保护性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用在治疗湿热郁积皮表的疾病,如经常反复出现皮肤痤疮等,利用姜的辛散作用,起到透解湿热的效果。

童便制:利用童便为辅料,对药材进行炮制的加工方法[4]。明代武之望在《济阴纲目》中,用童便炒黄芩治经病发热。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治疗经后潮热用“便炒黄芩”,并称便炒下行”。

蜜制:用炼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1]。明代《痰火点雪》中用蜜炒黄芩治咳嗽、肺痿、自汗盗汗、梦遗滑精等。此外,清代《女科秘要》加味四物丸中用“蜜炙黄芩”[5],《竹林女科证治》芎归补中汤中用“蜜制”黄芩。米泔水制:使用米泔水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明代武之望在《济阴纲目》中,用芩心丸治月经过期不止,其中黄芩取心、枝条,二两,米泔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亦用米泔浸的方法炮制黄芩,清代吴谦在《妇科心法要诀》中沿用了米泔浸法[5].

土炒:将灶心土碾成细粉,置于锅内,武火加热,炒至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拌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层土粉,并透出药物固有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南宋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中最早提到黄芩用“陈壁土炒”[5],用于治吞酸。此后,元代朱震亨的《丹溪治法心要》、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均沿用了此法。

吴茱萸制:《本草述》称“吴茱萸炙者为其入肝散滞火也”;《本草述钩元》称“用吴萸制芩者,欲入肝散滞火也”

猪胆汁制:《寿世保元》称“酒浸,猪胆汁拌炒”[6]

大黄制: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用“大黄炒黄芩”治疗胀满。

盐制:清代张宗良在《喉科指掌》三黄汤中用“盐水炒黄芩[7]。

麦冬汁制:据杜文燮《药鉴》记载,以麦冬汁浸之,又能润肺家之燥[7].

黄芩的炮制方法源远流长,且各代的炮制方法不尽相同。唐代有切制法;宋代有酒炒、炒焦、姜汁作饼、煅炭等法;元、明时代又增加了猪胆汁炒、土炒、醋炒法;清代流行吴茱萸制和米泔水浸等炮制方法。目前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生黄芩、炒黄芩、酒炒黄芩等、黄芩炭等。

一.黄芩的现代炮制研究

黄芩的炮制始于唐代约有十余种炮制方法,沿用至今仍有六种炮制方法(炒黄芩、酒炙黄芩、焦黄芩、姜黄芩、蜜炙黄芩及黄芩炭),但生品和酒炙品较为常见。

现代炮制研究包括黄芩现代化学成分研究以及炮制工艺的作用。

1 黄芩化学成分研究

黄芩的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迄今分离出近约40种黄酮,黄酮类成分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其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元是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其中以黄芩苷的有效成分最强,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成分,黄芩苷具有抗微生物、抗变态反应、降压和镇静、利胆、保肝和解痉等作用。【8】有文献报道,正品黄芩中的黄芩苷含量最高达6.20%,黄芩苷来源较稳定,质量可控,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的生物化学成分【9】.黄芩根中还含有黄芩酶,其能促使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水解,生成黄芩素和汉黄芩素。黄芩素分子中带有3个邻位羟基,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不溶于水的醌类衍生物,沉积在黄芩表面而显绿色。

2.炮制工艺对黄芩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2.1 黄芩燀制时间对黄酮类成分的影响【10】: 用不同时间烽制黄答对其黄酮类成分含量有明显影响。随着烽制时间的延长,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显著降低。2.2 黄岑燀制时间对浸出物的影响【10】:用不同时间燀制黄芩对其浸出物含量影响较大,随着燀制时间的延长,黄芩中浸出物含量明显降低。

2.3黄芩蒸制时间对黄酮类成分的影响【10】:用不同时间蒸制黄芩对黄酮类成分

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尤其在蒸制30min以后黄酮类成分含量降低更多。

2.4. 黄芩蒸制时间对浸出物的影响【10】: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时间蒸制黄芩对其浸出物量无明显影响。

2.5. 黄芩切制饮片的厚度对黄酮类成分及投出物的影响【10】:实验证明,不论燀制或蒸制的黄芩,在相同时间一般切lmm饮片较切制3mm饮片黄酮类成分及浸出物溶出量多。

2.6. 黄芩饮片干燥温度对黄酮类成分及浸出物的影响【10】:以60℃及80℃干燥黄芩饮片的实验说明:60℃或80℃干燥对其黄酮类成分及浸出物溶出量大多无明显影响。

3.药理作用

黄芩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发热烦躁、肺热咳嗽、泻痢热淋、湿热黄疸、胎动不安、痈肿疮毒等症。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黄芩苷及黄芩素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中药的来源之广,所含的成份极其复杂,必须应用现代化科学的技术理论规范炮制方法。才能使药品的有效成分更好的发挥防病抗病的效能。3.1抗菌、抗病毒作用: 生黄芩的作用优于炮制品,但冷浸黄芩的作用比加热处理者低。据研究黄芩水浸剂尚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11】

3.2解热镇痛作用: 黄芩煎剂和浸剂都能够加强大脑皮

层的抑制过程,有镇静作用【11】。

3.3抗肿瘤作用: 黄芩对能够诱导胃癌、肝癌、肺腺癌细胞的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起主要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的有效成分为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12】。

3.4抗氧化:黄芩有效分中具有酚羟基结构具有抗氧化作用。黄芩可清除自由基增加抗氧化的作用【13】。

3.5对消化系统作用:黄芩素可以治疗肝炎【13】。卢春风等研究表明“黄芩素、黄芩苷均能显著降低CCl4、肝损伤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具有一定的保肝降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黄芩提取物还具有的抗溃疡作用。试验表明黄

芩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黄芩及其有效成分还具有解热、保肝和防辐射、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凝聚等作用【14】。综上所述,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在临床应用上多以复方制剂出现。

四.小结

尽管黄芩应用历史悠久,但其加工炮制直至唐代才有较大发展。对于黄芩的炮制无论从其有效成分还是临床疗效,均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我们知道,苷类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不但降低了苷的含量,也增加了成分的复杂性,因此,除特殊情况要求外,黄芩一般不宜用醋及其他酸性辅料炮制【15】。现代黄芩的炮制多采用蒸切、煮切、酒炒、炒炭几种,实验也证实蒸切、煮切能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但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特殊的炮制方法(如醋炒、姜制),也应科学地对待,可进一步作实验研究,如确实有效,则仍应恢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期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更好地为临床医疗服务。中药的炮制理论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改进炮制工艺,提高炮制产品的质量,进一步规范中药的炮制方法,以适应现代医疗卫生的各项要求,为中药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服务。

黄芩含有多种黄酮类成份,经过炮制的黄芩在临床上对多种杆菌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皆有抑制作用,同时又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据科学实验证明,黄的加工炮制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黄芩中有效成份的含量。黄芩遇冷水变绿,是由于黄芩中含有的酶在一定温度下可酶解黄芩中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产生葡萄糖醛酸与两个苷元,即黄芩苷元及汉黄芩素。黄芩苷元本身不稳定,容易被氧化。黄芩饮片说明黄芩苷已被水解黄芩苷的水解与酶的活性有关,冷水浸泡酶的活性最大,而“蒸”和“煮”就可以破坏酶,使活性消失,有利于黄芩苷的保存【16】。可见传统上认为黄芩以“色黄为佳”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黄芩炮制现代研究也较多,采用的HPLC法,以黄芩苷为质量控制指标,但得出黄芩炮制工艺结论却有明显差异,甚至是大相径庭。关于黄芩炭制的研究文献很少,系统的工艺研究基本没有,其止血药理作用的试验研究也没有文献报道。因此,对黄芩炮制品的研究,需要与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密切结合起来进行,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朱伟,黄芩炮制沿革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2):112~113

[2]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78-379.

[3]张春凤,张永清.黄岑炮制沿革[J],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材.2003,12(6):11-13.

[4]闻永举,杨云. 黄芩的炮制沿革及研究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2005年11月第6期. 2005,6(11):76-78

[5]杨云,闻永举,王俊敏,田润涛.黄芩炭炮制工艺及其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9(8)78-82.

[6]管美英.黄芩的炮制学研究.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 17(1): 63-64.

[7]杨庆,许腊英等.正交试验筛选酒黄芩最佳炮制工艺[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 (10)2: 48-49.

[8]张喜.平黄芩苷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 19(11): 1212-1215.

[9]温华珍,肖盛元,等.黄芩化学成分及炮制学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4, 16(4): 575-585.

[10]张兆晨,陈健. 黄芩炮制方法的研究[J].1990,12(6):13-15

[11]刘美兰.RP-HPLC法测定7种药用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 2002, 22(2): 99-102

[12]赵铁华,杨鹤松,邓淑华,等.黄芩茎叶总黄酮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技,2001,8(3):174-175.

[13]卢春凤,王丽敏,陈廷玉.黄芩素和黄芩苷对四氯化碳所致肝脏损伤大鼠转氨酶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4):50-51.

[14]欧阳玉文.从黄芩变绿谈其饮片加工工艺的改进[J].时珍国药研究, 1996,7(4): 240.

[15]刘美兰.RP-HPLC法测定7种药用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 2002, 22(2): 99-102.

[16]贺祝英,曹佩雪,梁光义等,HPLC法测定黄芩及其不同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4):258~260.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提取方法探究8

宁夏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提取方法研究 姓名梁玉彩 性别女 学号 30 年级 07级 专业化学教育 系(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王芸芸 2011年5 月16 日

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黄芩苷的提取方法研究 论文完成日期:2011年5月16日 指导教师签字:

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黄芩苷的提取方研究 摘要 黄芩是我国传统中药,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铜类化合物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目前,黄芩主要通过煎煮法、回流法等提取,但这些方法存在有效成分提取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参阅今年来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综述,以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较高,黄芩苷的提取工艺多种多样,各有优劣,并且黄芩苷有很重要的药理作用,已成为多种中成药的组成之一,其提取方法有超滤、水提酸沉淀、醇提酸沉法等,今年来发展起来的先进方法值得关注。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提取方法 Abstract: The skullcap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is copper compounds baicalin, Han baicalin, baicalein, wogonin and so on. Currently, baicalin mainly through boiling, reflux extraction method, etc., bu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these methods the problem of low extraction efficiency, by referring to the literature this year, and to collate review to baicalin and baicalein were higher, Extraction of baicalin diverse, each wi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baicalin have important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has become one of a variety of proprietary composition, methods of ultrafiltration and its extraction, water extraction and acid precipitation, alcohol extraction and acid Journal of Law, and so this year to develop advanced methods of concern。 Key words: baicalin; chemical composition; extraction method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黄芩为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药,主要含有黄酮及其苷类、萜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等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小肠、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药历史悠远,现临床常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肺热咳嗽等证。为中医临床和中成药中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如根据贾蔷等的统计,在《中药部颁标准》中有477个成药含有黄芩,包含主治疾病153种。因此,对黄芩的研究一直广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对黄芩的栽培鉴定、加工炮制、物质基础、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文献,对近年来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芩药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1、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是药材发挥多种作用的基础,开展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是探索黄芩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前提。 1.1黄酮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是黄芩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目前从黄芩属药材中 已发现了4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酮及黄酮醇类(见图1、表1)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见图2、表1)多在C5和C7有羟基取代,常见的有二氢黄芩苷、7,2′,6′-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醇等;还含有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2′,6′,5,7-四羟基黄烷酮等黄烷酮类成分(见图3、表1)以及查尔酮类成分(见图4、表1)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等。炮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特点,中药材炮制前后其所含成分可能发生改变而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黄芩的炮制品主要有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等,研究发现,黄芩的不同炮制品中,其黄酮苷类成分含有量有所降低而黄酮类苷元成分含有量增高,物质基础的改变对黄芩及其炮制品的各类药理作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芩水浸软化时为什么发绿

黄芩水浸软化时为什么发绿?若防止发绿可采用什么方法炮制? 答:黄芩遇水发绿是因为黄芩中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被黄芩中所含的黄芩酶酶解产生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两种苷元,这两种苷元为邻位三羟基的黄酮,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而转变成为绿色,因而黄芩变绿说明苷已被酶解,为防止酶解,黄芩原药材可采用蒸、沸水煮等加热杀酶的方法炮制,以达到杀酶保苷的目的。黄芩“杀酶保苷”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当,把水烧干了,饮片被烧焦烧糊。孰不知黄芩苷含量随加热时间增加和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如此随意操作,黄岑的有效成分黄芩苷可能荡然无存。 2.试述半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 答:半夏的炮制品有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生半夏一般只外用,不内服。①生半夏:取半夏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②清半夏:取上述净半夏,以8%明矾水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③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档,以清水浸漂至内无干心时,加入生姜汁,白矾共煮透取出,晾半干后切薄片,干燥;④法半夏:同姜半夏的浸漂炮制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加入石灰、甘草液浸泡,每日搅拌1~2次,保持PH值12以上,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黄色均匀,取出,洗净,阴干。每100kg半夏用生石灰10kg,甘草15kg煎汁趁热加入生石灰化开。 炮制作用:生半夏性温味辛有毒,一般多外用,用于蛇虫螯痛,痈肿,痰核。清半夏:降低毒性和刺激性,长于化痰,多用于痰多喘咳,痰饮眩悸;姜半夏:降低毒性和刺激性,增强降逆止呕作用,多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法半夏:降低毒性和刺激性,主要用于中成药中,以燥湿化痰和中为主要功效。 第十二章蒸、煮、火单法 单选题 1.制首乌泻下作用减弱的原因是 E A.游离蒽醌含量减少 B.卵磷脂含量减少 C.糖的含量减少 D.二苯乙烯含量减少 E.结合型蒽醌含量减少 2.制首乌补益作用增强是因为 D A.结合型蒽醌含量增高B.游离蒽醌含量增高C.总蒽醌含量增高 D.卵磷脂和糖的含量增高E.二苯乙烯含量增高 3.冷浸软化黄芩可使黄芩中的有效成分变成 E A.黄芩苷 B.汉黄芩苷 C.黄芩素 D.汉黄芩素 E.醌类物质 4.酒蒸女贞子的作用是 B A.滋阴润燥 B.增强补肝肾 C.酸涩收敛 D.滋阴补血 E.引药上行,清上焦热 5.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功能的地黄炮制品是 C A.鲜地黄 B.生地黄 C.熟地黄 D.生地炭 E.熟地炭 6.地黄蒸制后单糖含量 D A.出现 B.减少 C.不变 D.增加 E.消失 7.蒸黄精的作用是 A A.除去麻味,增强补脾润肺益肾 B.除去麻味,使之补而不腻 C.补肾涩精,固精缩尿 D.增强补肾助阳 E.滋阴补血 8.生晒参在下列哪方面的作用比红参强 E

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李文垲

摘要: 中药黄芩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其干燥根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免疫调节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本文对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实验研究及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 黄芩;黄酮;药理作用文章编号:1004-2342(2009)05-0005-03中图分类号:S853.75 文献标识码:A 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文垲,张莉梅,高继业,李继祥 (武隆县畜牧局,重庆408500)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其干燥根,性寒、味苦,归肺、脾、肝、胆、大肠、小肠经,临床上广泛用于肺热、肠炎痢疾、黄疸及化脓性感染等症。经研究证实,黄芩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苷元(baicalein )、黄芩苷(baicalin )、千层纸素(oroxylin-A )、千层纸素A-7- O-葡萄糖醛酸苷(oroxylin-A-7-O-glucuronide )、白杨黄素(chrysin )、汉黄芩素(wogonin )、汉黄(wogono - side )、黄芩新素Ⅰ、Ⅱ(skullcapflavone )、二氢黄芩苷(dihydroba-icalin )等[1],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 炎及抗变态和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随着黄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对其水煎液总提取物或单一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随着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 抗菌药物的耐受问题也日趋严重,其耐药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株,给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耐药性是细菌在不良生存环境下产生的本能生理反应,是适应环境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特性,因而不管研制什么样的新一代药物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此,有关研 究人员开始研究耐药性抑制剂,提出中药制剂在抗感染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价值和前景。 1.1抗菌活性 黄芩浸出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和毛癣菌等病原性细菌与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2]。吕小讯等[3]报道,黄芩的醇溶物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12.5mg/mL );水溶物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氧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新型隐球菌和白色念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 分别为1.56mg/mL 、3.125mg/mL 、6.25mg/mL 、12.5 mg/mL 和25mg/mL ;黄芩稀醋酸提取液有抗申克孢 子丝菌、新型隐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深部真菌作用。商亚珍等[4]采用试管法和平板实验法发现,黄芩根水煎液和醇浸液均可抑制金黄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黄芩茎叶黄酮则对金黄色葡萄球、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13种细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黄芩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衍生物,其机制包括破坏菌体细胞生物膜、抑制细菌DNA 、 RNA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降解细菌内毒素等三方 面。孔晋亮等[7]研究发现,黄芩水煎液在体外可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并可增强氧氟沙星对生物膜内细菌的抗菌活性,但作用的机制不甚清楚。熊 [8]罗国良,李文平.鹦鹉热衣原体的实验室诊断[J].养禽与禽 病防治,2006(1):22. [9]王令,黄捷.猪衣原体病的诊治[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3,28(6):31. [10]郝永新.肉鸡鹦鹉热衣原体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D].中 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5. [11]刘振江,相静波.动物衣原体病的诊断方法探讨[J].上海 畜牧兽医通讯,2005,(6):32~33. [12]刘九生.猪衣原体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1999(5):34~28. [13]邱昌庆,周继章.衣原体研究欧洲协会第六次会议[J].前 沿,2008(5):11~13. [14]靳红,佘锐萍,马卫明,等.衣原体及其相关疾病[J].中国 兽医杂志,2004,40(8):51~52. (收稿日期:2009-07-28) !!!!!!!!!!!!!!!!!!!!!!!!!!!!!!!!!!!!!!!!!!!!!!!!!!!!!!!!!!!!!!!!!!!!!!!!!!!!!!!!!!!!!!!!!!!!!!!!!! 5··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班级:07级中药本科一班 姓名:谷莉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学生:谷莉 摘要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部位为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安胎的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关键词黄芩现代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进展综述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三十多种,有黄芩苷元、黄芩苷等。还含有14种氨基酸、挥发油、豆甾

醇和黄芩酶等。临床上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药理作用广泛。现就有关黄芩的功效、药理研究情况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一.药理作用 1.抗过敏作用 张庆民[1]经过实验,证实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同时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松弛作用。 2.有较广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刘平等[2]通过实验证实黄芩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PR8株以及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效力。 3.抗氧化作用 探讨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也是近几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对黄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作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测定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量

或有关酶的活性,显示黄芩苷对Fe2+-过氧化氢(Fe2+-H2O2)和还原型辅酶Ⅱ钠盐- Fe2+(NADPH-Fe2+)诱导的大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当体系中黄芩苷浓度一定时,对丙二醛(MDA)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54%和45%;同时,高中洪等[3]提出对乙酰氨基酚和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且黄芩苷元在过氧化氢酶的存在下,能够快速地诱导过氧化氢代谢系统。在研究其主要四种黄酮化合物-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对脑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时,高中洪等[4]分别采用抗坏血酸-Fe2+、2,2–azobis hydrochloride(AAPH)及还原型辅酶Ⅱ(NADPH)三种不同损伤体系诱导大鼠脑皮质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四种黄酮10μmol·L-1对NADPH诱导的脂质过氧化都具有保护作用,四种黄酮对抗坏血酸-Fe2+体系诱发的线粒体肿胀和膜的流动性降低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显示黄芩黄酮能抑制不同体系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其中黄芩素效果最好。黄芩提取物能减少大鼠在缺氧状态下脑线粒体的能量消耗,并且保护线粒体膜的完整性。欧阳昌汉等[5]提出黄芩苷能抑制大鼠心肌再灌注所致脂质过氧化的损伤。李素婷等[6]提出黄芩茎叶总黄酮可增加小鼠肝、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过氧化脂质的含量。丁锦芸等[7]临床实验证明,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复跳后口服黄芩,在围手术期分别监测SOD及LPO,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表明黄芩具有一定抗氧自由基损害的作用。 4.抗炎作用

黄芩炮制方法和药效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与药效研究 08药学(1)班08312050 摘要:通过对黄芩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从而为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芩;炮制;药理作用;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常用中药。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等功效。多年来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降压、抑菌、镇静等作用。 古代医籍中记载的黄芩炮制加工方法较多,古代炮制以炒为主,并配以辅料,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近代黄芩的炮制方法除继承了古代的传统主要方法(如炒、酒炙、炒炭等),并发展了蒸切、煮切、蜜炙等,现代对黄芩的研究不仅集中在炮制工艺的发展,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有效成分、药理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的影响方面是现代黄芩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其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所作的整理总结。 一.黄芩的古今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 1.历代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关于切制的方法,古代文献中记载有多种。如《肘后备急方》要求“切”;《太平圣惠方》要求“锉”; 成书于清朝的《医学正传》明确要求“切片”,并一直沿用至今。黄芩应用虽早,但直到唐代《千金要方》中才有“细切”的炮制记载,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1].对此概括总结如下: 炒制:清炒之后,药性和缓,广泛用于中下二焦湿热之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2]。多与通泄胃肠实热之大黄等药同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到“凡使,先须碎,微炒过,方可入药”。《洪氏集验方》“煅,存性”。《妇人良方》“条芩炒焦”。明《仁术便览》“炒黑,治便血尿”[3]。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c4827795.html,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付国辉马香芹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22期 [摘要]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本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a)-0018-03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 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肺热、咯血、肠炎痢疾、黄疸等疾病的治疗[1]。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黄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 多糖及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黄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为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目前从20多种黄芩中已经分离鉴别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苷、木蝴蝶素A、二氢木蝴蝶素A、白杨素等120多种黄酮苷元及苷类化合物[2]。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董建萍等[3]首次从川黄芩中分离出粘 毛黄芩素-Ⅲ、粘毛黄芩素-Ⅰ。 1.2 挥发油 杨得坡等[4]从黄芩根部鉴定出19个相对含量>1%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二酸类化合物占26.1%,β-广藿香烯占14.54%,其后依次为异戊二烯、抗氧化剂BHA、α-/β-愈创木烯、乙酰苯等。巩江等[5]的研究显示,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油中含有烯丙醇、苯乙酮、石竹烯、α-律草烯、香叶烯、γ-榄香烯等多种成分。 1.3 多糖

黄芩生产工艺规程

黄芩片生产工艺规程

文件起草、审核、批准: 变更记载: 一、目的

建立黄芩片生产工艺规程,保证工艺步骤、控制严格按规定执行。 二、范围 适用于黄芩片生产过程和工艺控制。 三、职责 生产车间:负责按本规程组织生产,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生产管理部:负责按本规程实施生产管理。 质量管理部:负责按本规程实施质量管理、监督。 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对本规程物料、中间产品、成品按质量标准 进行检测。 工程科:负责对公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四、制定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 《中国药典》(2015年版) 五:正文 5.1产品概述 产品名称:黄芩片 产品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炮制加工品。 产品代码:C-021 剂型:普通中药饮片 批量:10KG/批 规格:统包装规格:1KG/袋*10袋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

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3—1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5.2炮制依据和生产处方 5.2.1炮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5.2.2生产处方:黄芩 (物料代码:Y-016) 10kg 原药材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5.3生产工艺流程图及过程控制点,控制项目及要求: N

浅谈中药黄芩的药理作用

【摘要】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部位为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安胎的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关键词】黄芩;黄芩苷;黄芩素;药理作用;综述 Abstract:Scutellaria is an herbage plant of multi year growth and its root ca n be for medicine to remove heat,dry wetness,remove fire and toxin,cool blood an d activate circulation,also calm fetus.Recently,with deep study on its active com ponents,it finds that Scutellaria root extract has the activities of anti bacteri a,anti virus,anti tumor,dispelling heat and relieving pain,anti oxidation,r emoving free radical and treating heart blood vessel diseases. Key words:Scutellaria root;baicalin; baicalein;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 rev iew 黄芩又名腐肠、泾芩、条芩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药,性寒,味苦,归肺、胆、胃、大肠等经,具有清热燥湿、泄火清心、凉血活血等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黄芩苷及黄芩素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1]。综合黄芩药理作用研究现状简述如下。 1 药理作用 1.1 抗菌、抗病毒 黄芩苷16ng/ml与苄基青霉素合用可使对新霉素和青霉素的金葡抗性株的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从125ng/ml和250ng/ml下降为4ng/ml和16ng/ml,并有量效关系对这类β内酰氨抗生素抗性株加用16ng/ml的黄芩苷,可恢复其抗菌作用,为临床合理应用这类抗生素提供了理论依据。黄芩苷在低于细胞毒浓度时可以抑制T细胞和HIV 1型Env蛋白,而且在HIV 1被吸附之初黄芩苷可以阻止其复制,其作用机制和主要环节在于干预HIV 1攻击靶细胞,因此可开发成为新的抗艾滋病药物[2]。 1.2 抗肿瘤作用 黄芩茎叶总黄酮及野黄芩苷对肿瘤细胞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芩茎叶总黄酮是黄芩茎叶的主要有效成分而野黄芩苷是黄芩茎叶总黄酮的主要单体成分,黄芩茎叶总黄酮及其主要单体成分野黄芩苷在25μg/ml浓度下对LA795细胞的活性抑制百分率分别为25%和9%[3]。 1.3 解热镇痛作用 黄芩血清及黄芩苷通过抑制单核细胞DNA,Pr合成及Ca2+内流,阻止内生致热源的产生,使其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黄芩煎剂和浸剂都能够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黄芩苷可抑制小鼠

黄芩炮制及质量控制

报告格式:目的、时间、地点、内容、收获。 手写版,3000字左右。 实习目的:掌握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掌握运用硅胶色谱来定性黄芩苷; 掌握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测黄芩苷含量。 了解怎么判断黄芩质量的优劣。 实验六黄芩炮制及质量控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黄芩蒸制软化的目的。 2.掌握黄芩炮制的质量控制方法。 3.认识冷制和蒸制黄芩由于内含酶活性的变化而对成分发生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黄芩饮片的制备。 2.观察冷制和蒸制黄芩色泽的变化。 3.黄芩有效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器材、药品 电炒锅(带盖、蒸帘)、粉碎机、电炉、干燥器、温度计、水浴锅、普通天平、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乳钵、烧杯、试管夹、小三角烧瓶、小漏斗、具塞三角烧瓶、容量瓶(10ml、50ml)、移液管(0.1、0.2、0.5、1.0ml)、层析槽、层析板(2块)、毛细管、量筒(10ml)、滤纸。 硅胶G、CMC-Na、乙醇(50%、95%)、甲苯、甲酸、乙酸乙酯、黄芩苷、黄芩苷元、黄芩原药材、AlCl3显色剂。直尺(自带)、铅笔(自带)。 四、实验方法 (一)黄芩饮片制备 1.蒸制法:先将水煮沸后,再将净黄芩置锅内蒸帘上,隔水加热,蒸至上大汽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观察色泽变化。 2.冷制法:取净黄芩,冷水浸润软化,切薄片,干燥。观察色泽变化。(二)定性实验 1.样品的制备:取干燥的生品黄芩药材及蒸制黄芩片,分别粉碎,各称取0.2

g置小三角烧瓶中,加蒸馏水2ml,放置24小时,观察记录色泽变化,然后各加95%乙醇8ml,立即放入80℃水浴中加热10分钟,分别滤于小三角烧瓶中,供点样用。 2.制板:取硅胶G适量加2.5-2.7倍的0.5%CMC-Na溶液搅匀,适当研磨,倒在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放入烘箱,于110℃活化半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3.点样及展开:取上述制备的样品液及黄芩苷、黄芩苷元对照品,分别用毛细管点于薄层板上,置层析槽内,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3∶3∶1)为展开剂展开至适当距离,挥干溶剂,观察结果并计算Rf值。 (三)定量实验 1.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2.5mg,置10ml容量瓶中,用50%乙醇8ml溶解,冷至室温,再加50%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0.25mg/ml的黄芩苷标准溶液。 精密量取此液0.1、0.2、0.3、0.4、0.5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50%乙醇至刻度,摇匀。用50%乙醇液作为空白,于分光光度计279nm处测吸收度,并求出回归方程。 2.样品的含量测定:分别取蒸制和冷制黄芩样品,粉碎过40目筛。精密称取各1g置具塞三角烧杯中,加50%乙醇50ml冷浸24小时,过滤,滤液置50ml 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为样品液。精密量取样品液0.5ml置25ml 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精密吸取此液1.0ml置10ml容量瓶中,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以50%乙醇作为空白,在279nm处测吸收度,从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中计算含量。 五、注意事项 1.制备样品时,应分别进行,以免干忧实验结果。2.实验操作时,应保持条件一致,否则影响结果。3.用50%乙醇冷浸时,应密闭,避免乙醇挥发。六、思考题 1.如何控制黄芩饮片的质量? 2.黄芩应选用何种方法软化切片为好?为什么?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常昊 摘要:目的综述天然植物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黄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主要以近年研究文献资料为依据,查阅整理。结果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结论黄芩在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黄芩又名元芩、枯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1],主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品种之一,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就近几年来有关黄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化学成分 1.1 黄酮及其苷 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目前从黄芩中分离的黄酮苷元及苷有40多种,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其中黄芩苷为主要有效成分。 1.2 萜 从黄芩中分离到多种倍半萜木脂素苷类。 1.3 微量元素 黄芩中也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铁、铜、锌、锰的含量均很高[2]。 2药理作用 2.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黄芩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与中医经验治疗“天行热疾”、“火咳肺痿”和“疔疮火疡”相一致。黄芩抗菌范围较广,其中对金葡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对钩端螺旋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芩煎剂、水浸出液对甲型流感病毒PR8株以及亚洲甲型(京甲1)均有抑制作用。近来研究显示,黄芩素还具有抗HIV 的作用[3],能诱导感染HIV的细胞发生凋亡。 2.2 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 付守廷[4]等在心肌缺血实验中,发现黄芩苷可拮抗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对心肌氧供不足及因心肌耗氧增加引起的心肌缺氧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作用。俞燕[5]等研究发现黄芩苷能明显抑制大鼠感染性脑水肿中IL-1β、TNF-α的生成。 2.3 对消化系统作用

中药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与功效】 味苦,性寒。功效:清热解毒。 【传统应用】 主治热病温病发热,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血热吐衄,以及疮疡疖肿,胎动 不安等。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黄芩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下利;②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治疗湿温身热;③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黄芩、连翘、大黄、山栀、杏仁、枳壳、桔梗、薄荷、甘草,治疗肺热咳嗽。 黄芩古代常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发热,痢疾,及肺、肝胆、胃肠之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黄芩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许多清热解毒名方中都有使用。 【主要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黄芩素等成分。 1.黄酮类:黄芩含黄酮类成分,计有40种黄酮。主要有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尚有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白杨素、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一7—0一葡萄糖醛酸苷、二氢黄芩苷、5,8一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等。 2.其他:黄芩还含β-谷甾醇、苯甲酸、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一)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保护骨质 黄芩苷、黄芩素对关节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γ-球蛋白变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青霉胺相似;对关节炎继发性骨损害有保护作用,能抑制骨质的退化和破坏。 黄芩对各型变态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l型变态反应作用最强,能抑制肥大细胞酶激活系统对过敏介质SRS-A和组胺的释放,抑制了过敏反应。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素、黄芩苷和其他黄酮类成分。因而黄芩对动物过敏性哮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缓解作用,并且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 (二)解热、解毒和抗病原体 本品对实验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 黄芩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无明显的抗菌作用,或者是有较弱的抗菌作用。 本品有解毒作用,与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 (三)利胆、保肝和降脂 本品可促进家兔胆汁分泌,使血中高胆红素含量降低。有显著的保肝作用。黄芩黄酮能使动物血清中升高的转氨酶ALT、AST显著下降。 黄芩新素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肝内甘油三酯,并能抑制葡萄糖向脂肪转化。汉黄芩素能显著降低肝内和血清甘油三酯,并能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汉黄芩素、黄芩素、黄芩苷还能显著降低血清γ-GT、AlT、AST、TG、Tch。黄芩苷、黄芩素还能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 (四)镇静、降压、解痉、利尿、抗凝 本品能加强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而有镇静功效。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19.27科学技术创新标记之后,进行外业调绘补调。同时, 为了保证房屋界址点的精准度,通常需要进行实测,通过实践再次核查房屋界址点数据的精准度。如下图1所示,为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实践应用流程图: 图1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实践应用流程图 (3)精度控制策略:为了进一步保证精度, 保证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的有效性,通常在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之后,需进行必要的精度验证。首先,相关人员需要明确地籍图界址点精度规定, 平面绝对位置及相对位置误差限值。其次, 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应用测量数据,两者进行对比, 数据相符的情况下,可说明测量结果有效,满足农村地籍调查具体要求。反之, 一旦测量数据超过精度规定,可说明精度不够。结合实测数据表明: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应用测量数据精度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满足现代农村地籍调查需求,并且在计算机自动化建模技术支撑下,具有成本输出低等优势,可得出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地籍调查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结论 综上,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农村地籍调查中的有效应用,能够精准测量出房屋界址点,并且在外业作业的基础上, 可转化为内业处理,具有效率高等优势。同时, 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可实现自动化三维建模。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无人机倾斜摄影将会融合更多先进技术, 进而在地籍调查中发挥出更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岚,王春涛,赵元务.无像控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农村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4):216-218. [2]黄晨东.浅谈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地籍底图测绘中的应 用———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苏澳镇、 芦洋乡)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项目”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18(5):79-82. [3]黄琳,郭朋良.浅谈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8):131-132. [4]彭延锋.基于三维倾斜摄影技术的地籍测量应用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8,32(3):7-10. [5]杨思旋.基于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农村地籍变更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7,32(2):114-116.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果秋婷1张小飞2* (1、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712046) 中药黄芩指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属唇形科。初记载于 《神农本草经》,在临床上使用的历史已经长达2000多年。在我国黑龙江、 河北、山东、吉林、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都有分布。 黄芩疗效确切,具有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止血等的作用[1],为中医常用药物之一。通过分离纯化鉴定,黄芩可分离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烯丙醇、石竹烯等挥发油类成分,多糖类成分, 此外还含有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 随着对黄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黄芩中成分对于多种疾病都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 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抗肿瘤, 心血管保护、抗高血糖及预防并发症等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黄芩的化学成分以及现代学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 1.1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和黄酮苷类。已确定结构的有四十余种成分,黄芩含量最多的成分之一,可作为黄芩特征化 学成分。其中黄酮类可分离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2],此外 还有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如二氢黄芩苷,黄烷酮,查尔酮等。 1.2挥发油。通过对黄芩使用不同提取分析方法测定, 舒云波[3]等通过超临界提取分离得到并鉴定出64种成分,占总质量分数较高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薄荷酮、2-甲基丁酸等。黄芩的不同部位含有的挥发油成分也有很大区别。宋双红[4]等采用共水蒸馏法,针对黄芩不同部位提取挥发油,从黄芩花中分离成分鉴定出53种化合物;在茎叶中分离成分鉴定出48种化合物;根中鉴定出39种化合物;种子中鉴定出32种化合物。 1.3多糖。 金迪[5]通过采用微波辅助技术提取多糖,黄芩的多糖提取率可达到89.97%。而炮制后的黄芩炭当中的多糖含量最 低,处于中间部分的主要是生黄芩, 酒黄芩以及焦黄芩等等。不同产地以及不同种类的黄芩之间的多糖含量之间也摘要:中药黄芩为中医常用药物之一,疗效确切,可分离出黄酮类、挥发油类、多糖类成分,此外还含有铁铜锌锰等微量元 素。随着对黄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黄芩中成分对于多种疾病都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黄芩的化学成分以及现代学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4,R2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390(2019)27-0045-02(转下页) 45--

黄芩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

黄芩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 作者:刘行鹏 1 黄芩概况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主要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2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1)抗菌、抗病毒:黄芩抗菌、抗病毒范围较广,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另外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菌有效成分是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元。黄芩有抗病毒的作用,对流感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2)抗炎:黄芩对急、慢性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黄芩水煎醇沉液对大鼠酵母性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黄芩素、黄芩苷灌胃,均能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也有抑制作用;黄芩茎叶总黄酮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甲醛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及黄酮单体还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黄芩抗炎作用与其抑制组胺释放及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黄芩新素Ⅱ、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素等均能抑制大鼠腹膜肥大细胞释放组胺(HA)。黄芩素、黄芩苷等通过多种环节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不同程度地抑制前列腺素E(PGE)和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从而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的趋化作用。(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黄芩对免疫功能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具有抗免疫反应作用,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黄芩免疫抑制作用的环节包括:①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②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另一方面,黄芩也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黄芩苷锌络合物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使血清溶菌酶含量及红细胞补体C3bR酵母花环形成百分率也明显提高。黄芩苷及黄芩苷元均能抑制免疫缺陷病毒(HIV-1)及免疫缺陷病毒逆转录酶(HIV-1 RT)的活性,黄芩苷元作用强于黄芩苷。(4)解热: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干酵母引起的大鼠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黄芩苷腹腔或静脉注射对发热大鼠也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呈一定的

双黄连口服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双黄连口服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摘要:双黄连口服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口服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疾病等的治疗。本文通过总结分析金银花、黄芩、连翘的水提物化学成分以及双黄连口服液的化学成分,以期为双黄连口服液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双黄连口服液;金银花;黄芩;连翘;化学成分 双黄连方剂由银翘散(《温病条例》)精简化裁而来,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方中金银花为君药,辅以黄芩、连翘,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1]。双黄连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有黄芩、连翘、金银花。其中黄芩性寒、味苦,它有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的功能,并且在治疗甲型性流感方面其黄芩水煎剂有着良好的抗病毒效果;连翘味苦、性微寒,有泻火、清热、的功能,是一种抗微生物的中药,十分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金银花性寒、味甘,善于消除肺经邪热,有抑制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的功能,还能减缓由病毒造成的细胞病变过程,十分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临床实践证实,双黄连在治疗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方面的效果良好,既能患者体征得到改善又能消除病原菌。总而言之,双黄连口服液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有效辅助药[2]。双黄连口服液临床曾用于包括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口腔疾病、皮肤科疾病、眼科疾病等疾病的治疗,疗效确切[3]。双黄连口服液制备时按处方称取药材,用常水冲洗干净,加适量水煎煮2次,第一次煮1.5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两煎液过滤,滤过减压浓缩至适量、冷至室温、加入2倍量95%乙醇充分搅拌冷放( 4~6℃)24小时滤除沉淀,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无醇味加入稀释加入适量单糖浆及防腐剂并加水至足量搅匀、过滤分装,100℃流通蒸汽灭菌30分钟即得[4]。因此,我们分析比较金银花、黄芩、连翘的水溶性化学成分与双黄连口服液的化学成分,期望从中找出能够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 金银花为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属(Lonicera Linn.)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别名有忍冬花、银花、鹭鹭花、苏花、金花、金藤花、双花、二花和二宝花等,为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味甘,性寒,入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

黄芩化学成分及黄芩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1]

黄芩化学成分及黄芩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α 李彤彤,李 宏,侯茂君,张 曦 (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天津 300400) 中图分类号:R 2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687(2002)0320007202 黄芩为唇形科(lab iatae )植物黄芩(S cu tella ria baicalensis Geo rgi )的干燥根。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苷元、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变态、抗菌、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等广泛药理作用[1] 。本文 将近年来黄芩化学成分及黄芩苷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黄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从黄芩中已发现41种黄酮类化合物[2]。其中,黄芩苷(baicalin )、黄芩苷元(baicalein )、汉黄芩素(w ogon in )和汉黄芩苷(w ogono side )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 。 5 6 7 8 baicalin OH OH O 2glu 2acid H baicalein OH OH OH H w ogon in OH H OH OCH 3 w ogono side OH H O 2glu 2acid OCH 3 Zhang [3]用乙醇提取辽宁产黄芩,进而分成乙醚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三部分。其中,从正丁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出粘毛黄芩素III 22’2O 2Β2D 2吡喃葡糖苷(viscidu lin III 22’2O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这是一种新发现的天然黄酮化合物。在乙醚提取物中新发现了粘毛黄芩素II (viscidu lin II )、5, 7,2’,5’2四羟基黄酮、 (-)2圣草酚[(-)2eri odictyo l ]和5,2’2二羟基27,8,6’2三甲氧基黄酮(rivu larin )。这是首次从自然界 中单离出5,7,2’,5’2四羟基黄酮。 Zhang [4]还从辽宁产黄芩中单离并鉴定出白杨素82C 2Β 2D 2吡喃葡糖苷(ch rysin 82C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 Ish i m aru [5]从黄芩的甲醇水溶液中单离出两种新的黄酮 糖苷,即5,2’,6’2三羟基26,7,82三甲氧基黄酮22O 2葡糖苷和 5,2’,6’2三羟基26,72二甲氧基黄酮2’2O 2葡糖苷。还单离出5,7,2’,6’2四羟基黄酮和汉黄芩素72葡糖苷酸。 H u ssein [6]从黄芩地上部分的丙酮提取物中单离并鉴定 出一种新的新2克罗烷型二萜scu tebaicalin ,即6Α,7Βdi 2ben 2 zoyloxy 28Β2hydroxy 2neo 2cleroda 24(18),132dien 215,162o lide 。 M iyaich i [7] 从黄芩根部单离出ch rysin 62C 2Β2D 2glucopy 2 rano side 、ch rysin 82C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5,7’,2’2trihy 2droxy 262m ethoxyflavone 272O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ch rysin 72 O 2Β2D 2glucu ronopyrano side 、(+)2syringaresino l 2O 2Β2D 2glu 2 copyrano side 、leuco scep to side A 、acteo side 和isom artyno side 等。 M iyaich i [8]还从黄芩根中单离出四种新葡糖苷,即vis 2 cidu lin II 2’2O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o roxylin A 22O 2Β2D 2glu 2 copyrano side 、(2s )25,72dihydroxy 262m ethoxyflavanone 72O 2Β2D 2glucopyrano side 和benzyl O 2Β2D 2ap i ofu rano syl (1→2)2Β 2D 2glucopyrano side 以及三种苯乙醇苷,即salidro side 、daren 2do side A 和darendside B 。2 黄芩苷提取方法 211 酸沉淀法 由于黄芩苷在医药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用 途,对其提取方法的研究也越加深入。利用黄芩苷在碱性溶液 中溶解、在酸性溶液中析出的特性,一般的提取工艺为:水煎煮黄芩粗粉两次,加酸调至pH 1~2,70℃~80℃保温,静置12~24小时,过滤。沉淀物加水搅拌使成混悬液,用碱调pH 7~7.5至溶解后,加乙醇搅拌,过滤。再加酸调pH 1~2,80℃保温,得到黄芩苷结晶。上述工艺有能耗大、操作烦琐、成本高等缺点。梁燕茹[9]改进了黄芩水提液经浓缩后加入明矾络合提取黄芩苷的方法,变为黄芩→加水煎煮→浓缩→喷雾干燥的方法,黄芩提取收率由原来的12%提高到22%。黄芩提取物中黄芩苷含量由原来4%升至20%~24%。胡道道[10]用不同溶剂洗涤粗黄芩苷并合成了黄芩苷铝。近年来,国内学者[11~13]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黄芩苷的提取工艺,认为黄芩提取浓缩液在加酸沉淀过程中,pH 值、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及静置时间对黄芩总苷收率的影响极大,并证明酸沉淀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 值1.5~2.0、加热温度70℃~90℃、保温时间30~60分钟和静置时间12~24小时。此外,王乃利[14]研究了pH 值对黄芩苷提取工艺的影响。212 超声法 超声能产生空化效应,具有粉碎、搅拌等特殊作用,使黄芩植物组织在溶剂中瞬时产生的空化泡崩溃,而使组织中的细胞破裂,有利于溶剂渗透进植物细胞内部,使细胞中的黄芩苷成分进入水溶剂中,加速相互渗透、溶解,提高黄芩苷在水中的溶解度。实验证实,超声法提取比煎煮法提取3小时的提取率都高[15,16]。 213 超滤法 王世岭[17]利用超滤技术具有的分离过程无相变化、耗能低、分离率高的特点,选用分子量截面积值为 7 天津药学 2002年6月 第14卷第3期α收稿日期:20022022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