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健脾导滞方治疗小儿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肠易激综合征如何中医治疗这几个中医方法可治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如何中医治疗这几个中医方法可治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的功能障碍性综合征,中医并无肠易激综合征病名,但根据症状,与中医泄泻、腹痛、便秘关系密切。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方剂主要有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清中汤、失笑散、济川煎、温脾汤等。
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肠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等伴随排便习惯改变的一种慢性疾病。
生活中该病发病率较高,往往女性多于男性,常发生于中青年,今天就来介绍一下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7个中药方法。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只要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大法为益气健脾,扶正祛邪,常针对脾虚泄泻,少气懒言,食欲不振等表现的人群。
2、痛泻要方该方剂通过抑肝扶脾的方法治疗由于肝木克脾土导致的肠易激综合征,该人群常见平素烦躁不安、焦虑易怒,情绪波动较大,时而抑郁安静,时而暴跳如雷,是由于情志原因导致的疾病发生。
3、柴胡疏肝散对于由于情志因素导致的腹痛以及便秘的出现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治疗大法为疏肝解郁,宽胸散结。
4、清中汤清中汤主要治疗湿热瘀阻型腹痛的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多见食欲减退、口中臭秽、可有便秘和面部痤疮的表现。
5、失笑散失笑散适用于血瘀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大法为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临床常有痛有定处,痛如针扎样表现。
6、济川煎济川煎适用于阳虚导致的肠易激综合征,其治疗大法为温阳润下,临床常见怕冷比较明显,舌淡苔白,脉缓或弦。
7、温脾汤用于寒湿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大法为温脾化湿,润肠通便,临床常见腹痛明显,得温痛减。
通过以上描述,想必大家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有了一定认识,其常用中药方剂主要有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清中汤、失笑散、济川煎、温脾汤等,根据证型不同,临床表现不同,选方用药不同,临床药物加减用量不同。
健脾理气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34例

健脾理气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34例段玉双;柳青【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理气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64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予健脾理气汤,对照组30例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舒丽启能)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2%.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脾理气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临床效果明显.【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11【总页数】3页(P2211-2213)【作者】段玉双;柳青【作者单位】山西同煤集团轩煤医院中医科,原平,034114;山西同煤集团轩煤医院中医科,原平,034114【正文语种】中文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和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症候群。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IBS属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
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中医药因其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不易复发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承受的压力和劳动强度随之增加,精神刺激及情志失调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主要因素,致使本病成为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
因此,治疗上应以健脾理气,行气通便为大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来自我院消化科确诊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患者。
中药治疗组3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5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48.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6年。
西药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45.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4年。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食疗一方:肠易激综合征辨证施食

龙源期刊网 食疗一方:肠易激综合征辨证施食作者:王伟来源:《家庭医学》2009年第02期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等)为特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属中医学“腹痛”、“腹泻”、“便秘”等范畴。
多因饮食不当、气候变化(尤其感寒)、劳倦过度、情绪紧张等诱发,反复发作。
慢性迁延。
运用中医药膳进行辨证治疗,疗效颇佳。
脾胃虚弱型大便时溏时泻,夹杂不消化食物或粘液,稍进油腻或饮食不慎即加重;神疲纳少,食后脘闷,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取①莲肉糕:莲子、糯米各200克炒香,茯苓100克。
共研细末,加白糖适量混匀做糕,蒸熟后切块即成。
②益脾饼:白术30克。
干姜6克,鸡内金15克,熟枣肉250克,面粉适量。
前三者研粉,枣肉制成枣泥,加面粉和面做薄饼,烙熟进食。
脾胃阴虚型大便干结,甚如羊屎状,数日一行,或伴腹痛、腹胀,饥不欲食,口咽干燥,心烦少眠,舌红少苔。
脉细数。
治以养阴润肠导滞。
方选①蜜饯雪梨:雪梨(或鸭梨)500克,蜂蜜250克。
梨洗净去柄核,切片后煮至七成熟,水将耗干时,加蜂蜜和少许清水小火煮透,待冷罐存备食。
②益胃汤: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各10克,同煎取汁,入少量冰糖,代茶饮。
脾肾阳虚型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用①补骨脂炖猪腰:补骨脂15克,猪腰1个,洗净切小块,炖熟后加少许食盐调味,每日分2次服食。
②神仙粥:山药、芡实各50克,加粳米100克煮粥,粥成入红糖调味,早晚分食。
肝气乘脾型每于恼怒、紧张或抑郁诱发,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肠鸣矢气,胸胁胀闷,纳食减少,舌淡红,苔白,脉弦。
治以抑肝扶脾。
方用①橘饼:橘250克(去皮核),加白糖50克腌渍一日,置锅中以小火煨至汁液耗干,待冷捣泥,入白糖、炒芝麻粉适量,混匀为馅。
取荞麦粉500克和面,包馅饼烙熟即成。
②佛手玫瑰茶:佛手5克,玫瑰花6~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

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作者:闻留瑞支向红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25期[摘要]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
方法:选择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给予疏肝健脾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谷维素加蒙脱石散治疗。
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 疏肝健脾汤;肠易激综合征[中图分类号] R25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a)-079-02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形状异常,黏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等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是一种肠道生理功能紊乱的疾病,往往可由情绪波动或饮食不慎而激发。
2005~2007年,笔者运用疏肝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为我院住院和门诊病人,均符合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科研病例选择标准[1]。
经肠镜及理化检验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病变。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3~71岁,平均29.5岁。
病程1~16年。
对照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5~70岁,平均30.1岁。
病程1~18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
药物组成:当归15 g、白芍15 g、茯苓15 g、人参6 g、陈皮10 g、炒白术15 g、山药15 g、焦山楂20 g。
头昏失眠者加炒酸枣仁10 g;小腹胀满者加升麻10 g、木香10 g;低热者加地骨皮15 g、秦皮15 g;大便有黏液者加白头翁15 g、黄连10 g。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早晚分服,4周为1个疗程。
自拟健脾疏肝方联合得舒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惹综合征65例

效: 症状 减轻 , 大便 软 , 每 日 2~3次 , I B S 3个月 内发 作频 率 降 低5 0 % 以上 ; 无效 : 腹 泻发作频 率及严 重程度无 改善 。 总有效 =
自拟健脾疏肝方联合得舒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惹综合征 6 5例
刘满元
( 河 北省 阳原 县 妇幼保 健 院 中医科 , 河北 张家 口 0 7 5 8 0 0 )
摘要 : 目的 观 察 健 脾 疏 肝 方 联 合 得 舒 特 治 疗腹 泻 型肠 易 激 惹 综 合. 6  ̄ ( I B S ) 的 临床 疗 效 , 探 讨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I B S的 优 势 。 方 法 将 消化 内科 收 治 的 1 2 0例 肝 郁 脾 虚 型 I B S患者 随机 分 为联 合 组 6 5例 和 西 药 组 5 5例 , 西 药 组 患 者 口服 得 舒 特 及 谷 维 素 治 疗 , 联 合 组 患者 在 西
肠易激惹综合征 ( I B S ) 是 消化 内科 常见的慢性肠道功能紊乱
性疾病 , 占肠 道门诊 的 3 0 %~ 5 0 %…。 患者 多表现为腹痛 、 腹胀 、
腹呜 、 排便 频 率 改 变 等 症 状 , 据 临床 表现 又 可 分 为 腹 泻 型 、 便 秘 型
注册证 号 H 2 0 1 2 0 1 2 7 , 规格 为每片 5 O m g ) , 每 日 3次 , 每 次 1片 ;
2 0 1 5年 5月 2 0日 第 2 4卷第 l O期
Vo 1 . 2 4 , No . 1 0 , Ma y 2 0 , 2 0 1 5
中固蔼
141奇效良方肠易激综合症5方

141奇效良方肠易激综合症5方
141奇效良方肠易激综合症5方
肠易激综合症
1、肠易激综合症,肠鸣腹痛腹泻,便后即安,便下粘液,腹满胀气。
白芍肉豆蔻补骨20 柴胡陈皮防风白术五味子各15
2、肠易激综合症,腹痛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便后痛减或消失,粘液便。
厚朴五味子黄芪石榴皮各10 乌梅3个鸡内金3。
3、肠易激综合症,腹痛腹泻,粘液大便,遇冷或情志变化则发病。
党参白术茯苓各15 秦皮木香各10 炮姜5。
4、肠易激综合症,
党参白术茯苓白芍各15 陈皮防风炙甘草各10 。
5、肠易激综合症
白芍30 当归白术酸枣仁各1 郁金12 柴胡茯苓香附川楝子元胡各9 甘草 6。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西医治疗(一)精神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与情绪紧张有密切关系,解除情绪因素对治疗很有帮助,要耐心地开导患者放开胸怀,解除忧郁,平息激动感情;要详细地解释病情,指出起病因和良好的预后,以及适当的医疗方法,以解除患者的顾虑,树立康复信心;要富有同情心,循循善诱,耐心体恤病人,搞好医患之间的关系,能获得更多的有关疾病的情况,便于使患者无保留地接受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一般处理建立良好的生活、工作制度,适当地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
应区别情况进行饮食疗法,如便秘患者和以往喜进“精制”食物之患者,可试用高纤维素食物,尤其便秘患者,多进油脂也可缓解症状;腹泻、肠鸣窜痛的患者,或以往多进“粗食”,者,应改用少渣、易消化的食物试治;其他如饮食的冷热、饮食品种、进量多少等患者多能判断自己的耐受情况,但也可由于患者的观念性错误而造成不当的饮食限制和营养不良,需要医师在充分听取患者的介绍之后,对饮食进行评价和指导。
对于气候敏感的患者要注意适当增减衣物,避免腹部受凉等。
(三)西药治疗1.镇静剂(1)安定2.5~5mg,3次/日。
(2)鲁米那15~30mg,2~3次/日,餐前服。
(3)氯丙嗪15~30mg,3次/日。
(4)利眠宁5~10mg,3次/日。
(5)安泰乐25mg,3次/日。
(6)谷维素10~20mg,3次/日。
2.抗拟郁药(1)阿米脱林(amitriptyline)25~50mg,2~4次/日。
(2)盐酸丙脒嗪(tofranil,imipramine,HCI)25~50mg,2~4次/日。
3.止泻药系对症治疗,多使用具有收敛及减少肠蠕动的药物;在使用的同时应进行病因性治疗及调整周身病理生理。
(1)苯乙哌啶(diphenoxylate):2.5~5mg,3次/日,国内多用其与阿托品联合制成的复方苯乙哌啶1~2片,每日3次,其收敛及延缓肠蠕动作用明显。
(2)盐酸咯哌丁胺(loperamidiHCI):该药具有钙通道阻滞及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作用。
『经方集』肠易激综合征经方案例

『经方集』肠易激综合征经方案例
彭某,女,47岁,郑州人,有多年腹泻病史,经检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虽经中西药治疗,可病证表现仍反复发作,近因腹泻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黎明腹痛腹胀,泻后诸证缓解,因情绪异常加重,腰酸腿软,心烦易怒,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苔白腻略夹黄,脉沉弱。
辨为脾虚肾泄,肝气郁滞证,治当温补脾肾,疏肝解郁,给予四神丸、四逆散与痛泻要方合方:肉豆蔻6g,补骨脂12g,五味子6g,吴茱萸6g,柴胡12g,白芍12g,枳实12g,白术6g,陈皮5g,防风3g,炙甘草12g。
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黎明仍腹泻,但腹痛腹胀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心烦易怒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黎明腹痛腹胀止,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解除,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服3次,治疗3个月。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黎明腹泻、手足不温辨为脾肾虚弱,再根据情绪异常加重辨为肝郁,因手足不温、苔白夹黄辨为寒热夹杂,以此辨为脾虚肾泄,肝气郁滞证。
方以四神丸温脾暖肾,固涩止泻;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兼清郁热;以痛泻要方疏肝健脾,胜湿止泻。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拟 健 脾 导 滞 方 治 疗 小 儿 肠 易激 综 合 征 经验
李 家 民 , 陈 慧 , 张 赛
( 1 .天津 中医药大 学第 二 附属 医院 , 天津 , 3 0 0 1 5 0 ;
2 .天津 中 医药 大 学 , 天津 , 3 0 0 1 9 3 )
[ 摘要 ] 小儿肠 易激综合征是一种 多发 于婴 幼儿或 5~1 0岁儿 童的 胃肠道 功能紊乱性 疾病 。反复发作 , 难 以治愈 , 严 重
关 于肠 易 激综 合 征 的认 识 , 早在《 难经 ・ 五 十 石斛 、 酒黄精、 沙参 、 麦冬 、 白芍 等 , 少用 乌 药 阳 中求
阴, 紫苏梗 、 陈皮 、 柴胡 、 枳 实行气 , 静 中有动 防气 滞 ,
“ 久病多瘀 ” , 加 用失 笑散 、 丹参 、 阿胶 活血 化瘀 , 白花
并 存 的现 象 。本 病 病 机 为 本 虚 标 实 , 虚实相兼 , 本
虚 即脾 肾阳虚 、 失 于温 固 , 标 实 则 以肝 气 郁 结 、 湿 食
胶结 、 气机 阻滞 为 主 。总为 肝 郁 脾 虚 、 寒热错杂 、 本 虚标 实之证 , 以脾虚 为 主 , 这正 是l l , J l  ̄ “ 脾 常 不足 ” 寒, 阴阳协 调 ” 之效 , 使 之补而不滞 , 尤 其适 用 于 平
不外 乎脾 失健 运 、 肝气 郁 结 、 水 湿 不化 、 湿 食 痰 火 阻
滞等 方面 。然 而小 儿 肝气 郁 滞 症状 不 显 著 , 而 多 见 腹泻 、 腹胀 、 食后排便 、 面 色 萎 黄 等 脾 虚 不 运 的 症
状, 且 因其 病 机 复 杂 , 临 床 上 也 会 出 现 溏 泄 与便 滞
和 胃消痞 、 清热化湿 、 调和阴阳 、 安神助 眠之功 。
4 小 结
负担 。 因此 , 陈 师 常 在 患 者 服 用 膏 方 之 前 用 3~ 5 剂汤 药作为开路 方 , 为 脾 胃受 纳 补 益 之 剂 做 好 准
备, 开路 方 也 常 是 半 夏 泻 心 汤 加 减 , 可 起 到 强 健 脾
素有 腹 胀 、 脘痞、 纳差 、 呃逆 、 二便 不爽 等症状 者。
陈师认 为 “ 脾 胃为后 天之本 ” , 是水 谷 精 微受 纳 腐 熟
及 运化 的 中枢 , 脾 胃失 和 , 多 补无 益 , 反 而 会 加 重 其
蛇舌草 清热利湿 , 辨病 使用合欢皮 、 首 乌藤养 心安 神 , 甘草调 和诸药 , 用饴 糖 、 龟 甲胶 、 阿 胶收 膏 , 全方 共 奏
[ 关键 词] 肠易激综合征 ; 肝郁脾 虚 ; 健脾导滞方 ; 名医经验 ; 李家 民
[ 中图分类号 ] R 2 5 9 . 7 4 4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3— 7 7 0 5 ( 2 0 1 5 ) 0 5— 0 0 3 5—B S ) 是 一种 多 发 于 婴幼 儿
或 5~l O岁 儿 童 的 胃肠 道 功 能紊 乱 性 疾 病 。临 床
七 难》 就有 所 涉 及 , “ 泄凡有五 , 其名不 同, 有 胃泄 ,
有 脾泄 , 有 大肠泄 , 有小肠泄 , 有 大瘕 泄 …… 大肠 泄 者, 食 已窘迫 , 大便 色 白, 肠 鸣切 痛 ” , 这里 的描 述 与 I B S腹 泻型 临床表 现颇 为相 似 。但 一部 分 患 者 除腹 泻外 , 也 可见 排便 不 畅 或排 便 不尽 等 临 床表 现。
主要 表 现 为 反 复 发 作 性 腹 痛 、 腹泻 、 便 秘 或 腹 泻 与 便 秘交 替 、 腹胀 、 肠 鸣 等症 状 。据 国外 资 料 报 道 , 儿 科 消化 门诊 就 诊 者 2 / 3属 于 功 能 性 疾 患 , I B S约 占
消化 门诊 的 2 0 %~ 5 0 %, 是最 常 见 的引 起 不 明原 因 反 复腹 痛 的病 因 。有 调 查 显示 , I B S症 状 者 分 别 约 占人 群 的 0 . 8 2 %和 5 . 6 %l 】 J 。其 病 因 尚 不 清楚 , 目前西 医 尚无 特 异性 药 物 或疗 法 , 且 多 为 成 人 患者 的报道 , 缺乏 儿童 用药 经验 。 该 病属 于 中医学 “ 泄泻” 、 “ 便秘” 、 “ 腹痛” 、 “ 肠 郁” 等 范 畴 J 。 目前 , 中 医药 在 I B S的治 疗 研 究 方 面 取得 了满 意 的临 床疗 效 和 大量 的基 础研 究 资 料 。 笔 者 自拟健 脾 导 滞 方 治疗 该 病 取 得 了满 意 的 临床
疗效 , 现 介绍 如下 。 1 病 因病机
《 证 治要诀 》 有载 : “ 气秘者 , 因气 滞 后 重 迫 痛 , 烦 闷
胀满 , 大 便结燥 而 不通 ” ; “ 气 秘 由气不 升 降 , 谷气 不 行, 其 人 多 噫” , 这 一 描述 基 本 符 合 I B S便 秘 型 的概 念范 畴 。古代 及 现 代 众 多 医家 对 本 病 病 机 的认 识
第3 1 卷第 5期
2 0 1 5年 5月
湖 南中 运振 忐
V 。 1 . 3 1 N o . 5
・3 5・
HU N A N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Ma y 2 0 1 5
影 响 患儿 的 生 长发 育 , 降 低 生 活 质 量 。 笔 者 通 过 中 医辨 证 施 治 , 认 为 其 病 机 为肝 郁 脾 虚 、 寒热错 杂 , 采 用 自拟 健 脾 导 滞 方 温 中 健脾 、 通 降 气机 , 以恢 复 脾 胃运 化 功 能 , 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 可明显改善症状 , 减少患儿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