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讽喻诗 教学设计(2015年4月10安庆一中教学开放日)
政治讽喻诗导学案

政治讽喻诗导学案政治讽喻诗导学案主备人:黄海炎审核人:张楠楠【学习目标】1.了解讽喻诗的风格特点。
2.理解并掌握讽喻诗的主题分类。
2.学习讽喻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学会体悟讽喻诗的内容主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一.点击概念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
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而是针对“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事情,加以提炼、夸张而形成讽刺。
发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关注社会,心系民众,针砭时弊,更是历代进步作家的共同使命。
在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讽喻诗以其现实性和战斗性,历来深受人民的喜爱。
讽喻诗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诗经》,如《齐风》中的《南山》是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秦风》中的《黄鸟》则是控诉秦国暴君对善良人杀戮的罪恶。
到唐代讽喻诗已渐成熟,许多诗篇对贵妃、权臣、贵族、官吏的腐败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谴责,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诗的思想内容达到了新的高度。
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等,都是射向黑暗现实的利箭。
二.特点介绍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其辞质(质朴)而径(易懂),欲见之者易于谕也;其言直(直率)而切(准确),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流畅)而肆(上口),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新乐府》)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讽喻诗创作的积极践行者。
他的讽喻诗在思想成就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富有强烈现实性和批判性。
他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
小学政治讽喻诗句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讽喻诗句的含义,掌握讽喻诗句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讽喻诗句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讽喻诗句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讽喻诗句的含义。
2. 掌握讽喻诗句的特点。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讽喻诗句的寓意。
2. 学会运用讽喻诗句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讽喻诗句的课件、相关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课后搜集的讽喻诗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讽喻诗句,让学生猜测诗句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讽喻诗句?3. 介绍讽喻诗句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讲解讽喻诗句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经典的讽喻诗句,让学生分析其含义和特点。
3. 结合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对讽喻诗句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讽喻诗句,让学生判断其是否符合讽喻诗句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讽喻诗句的寓意,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讽喻诗句的特点和寓意。
2. 强调讽喻诗句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讽喻诗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提出问题:如何运用讽喻诗句进行表达?二、讲授新课1. 讲解如何运用讽喻诗句进行表达。
2. 教师示范运用讽喻诗句进行表达的方法,让学生跟随练习。
3. 学生分组进行讽喻诗句的表达练习,互相点评。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讽喻诗句。
2. 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讽喻诗句的表达技巧。
2. 强调讽喻诗句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讽喻诗句。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讽喻诗句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讽喻诗句进行表达的能力。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讽喻诗-卖炭翁-说课一等奖

八年级1班
教师
聂育军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学生的学习障碍有两个:古代语言和不熟悉诗歌这种文学样式。
因此,其教学任务有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学习古代语言、积累文言词语。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一般先串讲,用教师的理解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文言词语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这首诗的教学按照“基于富有意义的任务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将阅读教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古代语言的教学糅合的方法,让学生为了理解诗意去学习古代语言,整个课堂教学围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这个“富有意义的任务”展开,使课堂学习由于“有意义”而变得“有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教学重点
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高中语文第六课先向歌诗求讽刺__社会写真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六课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课前导语讽喻诗,就是诗人有意识地观察现实,用诗反映社会问题,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使之有助于朝政的革新与世道的改正的诗歌。
往往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学习这类诗歌,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悲天悯人”“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基础。
阅读鉴赏“社会写真”诗作,不能只停留在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上,还要鉴赏诗人们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从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石壕吏一、诗人名片杜甫——长安到四川的四年流浪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的从八品的谏官。
不久因上疏触怒肃宗,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于是丢弃官职,进入当时尚为安定的四川。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入川的四年,国家动荡,百姓流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与艰难。
他的诗歌创作,因有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巅峰,《春望》及“三吏”“三别”等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
二、诗词故事杜甫醉酒上元二年,严武镇守成都,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安排他在自己的帐下做幕僚。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尽管他的职位在杜甫之上,可他对杜甫却很有礼貌。
不过,杜甫有时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严武偶尔到他家时,见他连头巾都不戴。
有一次,杜甫喝醉了酒,坐到严武的椅子上,瞪着眼对严武说:“严挺之(严武父名)乃有此儿!”严武是位节度使,性格火暴,看到杜甫这样的举动,表面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却怀恨在心,想杀掉杜甫。
只是因为严武母亲百般阻拦,杜甫才没被杀掉。
三、文题背景《石壕吏》是杜甫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时所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政治诗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2)了解政治诗歌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学会鉴赏政治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政治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政治诗歌进行创作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政治诗歌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政治诗歌的基本知识。
(2)政治诗歌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政治诗歌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政治诗歌的意象解读。
(2)政治诗歌的审美价值分析。
(3)政治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政治诗歌的定义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展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诗歌,引发学生兴趣。
2. 讲授新课(1)讲解政治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2)分析政治诗歌的特点,如歌颂英雄、赞美祖国、批判社会等。
(3)结合实例,讲解政治诗歌的鉴赏方法。
3.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诗歌,如《沁园春·雪》、《将进酒》等。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结构等。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4. 实践环节(1)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政治诗歌。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评选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鼓励。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政治诗歌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完成政治诗歌创作任务。
3. 诗歌朗诵:评价学生的朗诵技巧、情感表达等。
4.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等。
高中语文古诗专题复习:政治讽喻诗 (共22张PPT)

小练习:
伤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1.颔联采用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含义? 2.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比喻。眼前疮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比喻丝谷等 农家命根。
“卖青”:将尚未产出的农产品预先贱价抵押。卖 青是迫于生计,迫于赋敛,这是剜肉补疮,顾得眼 前,顾不得将来。这是何等令人惨痛的现实!
1、第一首写的是丰收成实,让读者体会灾难 背后那一双双无形的手------税收重重,重在 批判。
第二首写的是农民不畏严寒酷暑,四季风霜, 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重在同情。
2、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 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表达技巧:
(1)对比 : 统治阶级的不劳而获与农民的 辛勤劳作却一贫如洗形成对比; (2)比喻 : 如“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 肉”。 (3)选取典型事件,漫画式的笔法(夸张、 比拟、象征),寓议论抒情于叙述描写之中。 ……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政治讽喻诗
讽喻诗:
概念:作者对世态、人生进行探索,或从正面 做出评判,或从侧面进行讽刺而作的诗篇。 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有政治上的美刺作用,能够 “为民请命”。 B.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 感和责任感。
1、表现农民与官府的对立; 2、揭露统治阶级剥削残害人民的本性; 3、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 恨。 4、反对穷兵黩武,表现战争或徭役造成的亲 人分离; 5、表现宫女的哀怨,失去自由和爱情的痛苦。 ……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设计打印

《诗歌鉴赏之意象复习》教学设计十八连山镇雨汪中学:李迎凤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悟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一)意象的理解(二)意象的分类(三)通过意象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三、教学难点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吹奏葫芦丝让学生说出曲目名字并引出古诗词。
(二)进入课题同学们真棒,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1.解释意象的概念(ppt展示)2.教师通过中外友人看月的对话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3.意象的分类有哪些?(ppt展示)(1)表达思乡情切的意象(2)表达送别惜别的意象(3)表达哀怨凄悲的意象(4)表达贞洁气节的意象4.教师出示常见的意象词让学生小组形式交流归纳(让学生齐读)月亮鸿雁青鸟浮云杨柳长亭子规猿猴梧桐乌鸦夕阳流水松梅竹菊5.男女生分组比赛看到这些意象词回忆所学过的诗句看看那组回答的多,并从学生提到的古诗句中挑出一首古诗带领学生分析并讲解鉴赏意象的方法。
以《天静沙·秋思》为例问题(1)这首小令有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3)意象词在这首小令中展现了怎样的画面?(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练习考题,小试牛刀小组交流讨论考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首词的意象有。
2.意象的特点:。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 词中通过这些意象,渲染了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情感。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布置:背背自己喜欢的诗,找找其中的意象,说说表达的情感。
【高中语文】第六课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第二课时)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六课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把握政治讽喻诗的表达技巧、鉴赏方法;2.把握理解《关山月》。
(重点)【知识链接】:1.政治讽喻诗常用表达技巧(1)对比:统治阶级的不劳而获与农民的辛勤劳作却一贫如洗形成对比。
(2)比喻:“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3)选取典型事件,漫画式的笔法(夸张、比拟、象征)寓议论抒情于叙事描写之中。
语言特点:质朴、含蓄、讽刺性强。
2.政治讽喻诗鉴赏方法:(1)明确诗歌所描述的事件或者所描写的物象。
(2)理清诗歌创作背景,以小见大,明确作者通过事件或物象所反映的社会现象/问题。
(3)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一、导(2分钟)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陆游被再次免官,从此闲居成都。
其间,宋朝大片中原地区被金人占领而不能收复,陆游面对南宋半壁江山,感慨万端,于是在成都用乐府旧体写了三首诗,即《关山月》、《出塞曲》、《战城南》,三首古体诗自成一组,集中表现了诗人谴责朝廷议和、要求恢复中原的爱国精神。
这首《关山月》,写得尤其沉痛悲怆,为陆游乐府诗中的名篇。
二、思(13分钟)《关山月》陆游1.《关山月》一诗描写了几个场面?其对比手法表现在什么地方?2.这首诗思想情感内涵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陆游的《关山月》这首诗是怎样以月为线索将全篇组织起来的?三、议(7分钟)讨论“思”环节的内容四、展(8分钟)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本节课至少应有5人次展示,老师只可用短语激励学生、点拨思路,不可为学生代言讲解。
)五、评(3分钟)本诗以“和戎诏下十五年”领起,下面从各个角度写因“和戎”而出现的典型景象:豪门贵族文恬武嬉,正好及时行乐,歌舞升平;将军不战,厩马肥死,武备废弛;渴望收复失地的壮士报国无门,无用武之地,徒添白发,以笛子抒发怨愤;沦陷区的遗民在水深火热之中顽强挣扎,垂泪南望,期待王师解救他们,却始终不见王师的踪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讽喻诗教学设计(2015年4月10安庆一中教学开放日)
教学设计(2015年4月10安庆一中教学开放日)政治讽喻诗教学设计(2015年4月10安庆一中教学开放日)吴国珍
教学设计
政治讽喻诗
吴国珍
【课题解说】
政治讽喻诗反映国事民生,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对政治黑暗进行揭露,对统汉者进行规谏和讽喻;另一类是反映民生疾苦,特别是人民的苦痛,对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
《诗经》中包括《雅》部分,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其后的汉乐府、建安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诉说生活的难顿,披露战争的残酷。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大量现实主义作品,更是直陈时事,指责弊政,被誉为诗史。
而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创作了大量唯歌民生病,愿得天子知讽谕诗,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充分发挥诗歌的美刺功能,暴露官场的黑暗,权贵的骄纵、对百姓的欺压。
政治讽喻诗,抨击统治者的荒淫奢侈,揭露政治的弊端,表达了内心的怨恨与不满,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艺术特色上:以叙事为主,穿插有精辟的议论,表明的立场;运用简练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语言浅近通俗;常用对比手法,有时运用比喻,强化或形象的表现主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政治讽谕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手法;
2.总结政治讽谕诗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
1.
习题训练;
2.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与目的
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
一、诗意纵横
介绍政治讽谕诗。
获得对政治讽谕诗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过说过的政治讽谕诗并概括其基本内容。
背诵学过的讽谕诗,说说政治讽谕诗的思想内容。
二、真题在线
2013年高考真题政治讽谕诗当堂训练。
相机解说。
解答2013年高考题
三、解码高考
归纳政治讽谕诗的思想情感、基本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
结合真题进行引导。
学生分组进行研讨
四、新题演练
新题当堂训练
相机解说。
解答新题
五、总结探究
探讨政治讽谕诗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与考查重点
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自主阅读,加深印象
具体步骤
一、导入课题。
由《滕王阁序》中的窜梁鸿于海曲,介绍梁鸿的《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引出课题——政治讽喻诗。
学生背诵教材中的政治讽喻诗的名句,获得对政治讽喻诗的感性印象,并初步概括政治讽喻诗的具体内容。
二、真题训练
1.(2013·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2.(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码高考
政治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思想情感:揭露黑暗政治,批评朝政得失,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2.内容题材:恶政(赋税徭役过重;官吏欺压百姓;权贵骄纵豪奢)、民情(百姓艰辛的劳动和凄惨的生活)
3.手法:对比;比喻(象征);叙议结合,卒章显志。
4.语言:朴质平实,语含讽刺(或委婉含蓄)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感五首(其三)
杜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注:这首诗是杜甫就朝廷拟迁都洛阳而写的。
意谓洛阳居全国中心,各地入贡赋税到这里路程相等。
寒:指寒民。
翠华:皇帝的旗子。
1.赏析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一句。
2.杜甫对当时的政治提出了什么建议?诗歌的最后一句揭示了一个什么社会现象?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是官府的粮食都腐烂了,一方面却是饥寒的百姓正等着皇帝的温暖,深刻地暗示了征敛之重,委婉地指出皇帝的不作为。
2.长令宇宙新,就是要不断革新政治,使天下欣欣向荣。
不过行俭德,就是要求统治者节俭,重德,以减轻百姓负担。
最后一句揭示了赋税过重、官逼民反的社会现象。
四、总结探究
政治讽喻诗在高考中出现频率不高,近五年偶有出现,也多与战争、感怀有关。
欲开雍闭达人情,先向诗歌求美刺。
从目前国家大力建设政治文明的形势看,政治讽喻诗进入高考的频率会有所提高。
政治讽喻诗一般篇幅较长,囿于高考篇幅的限制,所选诗歌篇幅不可能太长,多是一事一议类型。
考查的往往是对诗歌事实与观点的理解与概括,以及对主要手法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