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不论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恐龙的
全部灭绝都将是一个奇特的事情。好在我 们现在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使科 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我们希望不 久的将来,这个谜一定会解开。同时我们 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 繁荣、灭亡的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并不会因为那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 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更多的更高级的生物世界把地球装点得更 加美好。下面我们学习《阿西莫夫科普短文 两篇》 了解科学家们怎样解释有关恐龙灭 绝的原因的。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 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 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 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 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 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 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 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阿西
丰富而奇妙的恐龙世界
梁龙
剑齿龙
暴龙
恐龙是怎样灭 绝的呢?
看图了解科学家的猜想
撞击说
小行星与陨石相撞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
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 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 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 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 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 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 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 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 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 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 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
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支持“撞击说”。
说明方法-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 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 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 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 法;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
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道理,请在课文中找出证据。 撞击说更有道理。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1.会反弹,但很缓慢, 能保持几百万年。
2.在高温下会变成 普通的沙子。
小结: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
撞击说
恐龙灭绝的原因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 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 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各门科学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比如:要学好语文,不仅要看文学方 面的书,还要认真学习政治、历史、 生物、地理等学科。只有这样,才算 树立了大语文观思想,为将来更好地 工作打好基础。否则,不会融会贯通,
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 (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 学幻想小说家。
阿西莫夫介绍
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 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 科幻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 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 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 飞船的人》。二次大战后,阿西莫夫在 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获 博士学位。1955年阿西莫夫升任波士顿 大学副教授。1958年阿西莫夫辞去了波 士顿大学的教职,成了职业作家。他发 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 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 泰斗。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本课主要学习了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和《机械生物的产生》。

一、《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1.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即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命令,必须保护自身安全。

2. 三定律是基于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出发,但人类自身行为常常违反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3. 人类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但机器人是不会有利益冲突的,因为它们永远只会考虑到人类的利益。

4. 思考题:你认为机器人三定律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帮助?又会在哪些方面带来挑战?二、《机械生物的产生》1. 生命的来源始终是个谜,但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探索人造机械生命的可能性。

2. 机械生命可以模仿真实生命的各种形态和功能,甚至可以超越真实生命。

3. 机械生命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人类的恐惧和抵触,因为它们并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4. 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处理机械生命的权利和人类的利益。

5. 思考题:你认为机械生命的出现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和未来发展。

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一直是科幻作品和哲学思辨的热门话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场景,而变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机器人作为一种非有机体的人造生命,其三定律的出现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和便利。

尤其在现代产业和服务领域,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如自动化工厂、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等。

这些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完成重复性和高难度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体劳动的危险和劳累程度,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解决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

例如,机器人在火星和月球等行星上探测、勘测和采样,可以为人类的科学探索提供宝贵的数据。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
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
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 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 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陨星撞击坑,这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 点。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 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生存下来 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灭绝了。迄今为止, 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 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 一而已。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 观点还有气候变迁说、物种斗争说、大陆漂移说、地磁变 化说、被子植物中毒说、酸雨说等。上述这些假说,在科 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但是,每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 地方。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 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补充说明语句的含义和 不同作用,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
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
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 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 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 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 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 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 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 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 者思维的活跃。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新世纪教育网 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

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

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

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

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仍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

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新世纪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速读课文
比较阅读
本文与第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 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内容上比较) 相同点: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逻辑顺序,重
在说明事理,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3、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易通俗。
不同点: 说明的角度: 《恐》是从恐龙化石无处不在的角度来证明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 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 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 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 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 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 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 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 这样结束了。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 (意大利)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牛顿(英国) 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歌德 (德国)
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Fra bibliotek



(二)品味语言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 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 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 全分开。
恐龙灭亡之迷

1、文章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 种科学假说?请解释这两种学说。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
生物学: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科学疑问:南极恐龙化石从何而来? 证
地质学: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证明结论:“板块构造理论”
3.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将高深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明白透彻、通俗易懂的?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 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4.科学家经过思考、分析得出跨领域的新知,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善于联想、想象。 科学假设、推理。 多角度思考问题。
精读思考
《恐龙无处不在》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 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个例子是如何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 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结 论的?
读准下列加色字字音
臀(tÚn) 骨骼(gé) 漂移(piāo) 褶皱(zhě) 彗星(huì) 潮汐(xī) 陨石(yǔ)
理解下列词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中的意思
漂移: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致密:细致而精密。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课文可分三部分:提出问题(第⑴段)——分析问题(⑵—⒁)——得 出结论(第⒂段)
《被压扁的沙子》
⑴段: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⑵段:引用报道说明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星撞击地球导致的。 ⑶段:从“撞击说”引出反论“火山说”。(举例子) ⑷段:总结恐龙灭绝的两种主要原因,承上启下。 ⑸段:点明探讨“撞击说”和“火山说”的深远意义。(学术问题与现实问题) ⑹段:归纳科学家寻找证据验证两种理论,为下文做铺垫。 ⑺段:举例科学家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形成原因,照应题目(作比 较)。 ⑻段:介绍斯石英的性质,为下文它能印证外星撞击做铺垫。 ⑼段:用斯石英与金刚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举例子)。 被压扁与缓慢反弹或向外扩散。 ⑽段:说明斯石英加热到一定程度能够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⑾段:说明斯石英只存在于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⑿段:说明斯石英是在巨大压力下瞬间形成的。 ⒀段:用事实说明斯石英不可能出现在火山活动地区。(否定“火山说”)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 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 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 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由深入浅出、通 俗易懂。
六大板块示意图
6、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 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 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 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 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 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 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遗骸( hái ) 褶皱( zhě zhòu ) 追溯( sù ) 鸟臀目( tún )
蟾蜍( chán chú) 劫难( jié ) 两栖( qī )
词语解释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
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
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发 现 恐 龙 化 石
② 恐 龙 并 不 适 应 南 极 气 候
大 陆 在 迁 移 而 不 是 恐 龙 在 迁
环有④ 境陆“ 中地泛 ,都大 适处陆 合在” 恐热形 龙带成 生和时 活温,
带所

又⑤ 分由 裂此 成推 四断 部“ 分泛
大 陆 ”
着⑥ 自每 己一 的块 恐大 龙陆 而都 去携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 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 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 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 面俯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43页疑难解析
1、第5段与第6段是通过什么方式联结的?有何好处?
通过一个设问句联结起来。

能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

2、想一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3.“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课堂小结
本文依据在南极洲发现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生物学(恐龙)和地质学(板块理论)。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会迁徙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分析文章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总分总
揣摩语言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

举例帮助读者理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2、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句: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

改文不
符合科学实际。

(3)第六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这句话中的“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

因为“漂移”是指无生命的东西借助外力移动,“迁移”是有生命的东西有目的的朝某一个地方去,换了以后就不准确了。

被压扁的沙子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3、第7自然段的括号中的补充说明文字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用“非常纯的沙子”来说明“二氧化硅”。

使这个科学术语变得通俗易懂,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用这句话来说明普通沙子是完全有可能由撞击作用而形成石英的,但是斯石英形成以后再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这是不可能的)。

4、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5、“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

比较阅读
相同之处:
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
说明角度: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不同之处(如下表):
说明对象说明角度
恐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被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说明顺序(写作思路)
恐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被推理形式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由果到因逻辑顺序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
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主题思想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各门科学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比如:要学好语文,不仅要看文学方面的书,还要认真学习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

只有这样,才算树立了大语文观思想,为将来更好地工作打好基础。

否则,不会融会贯通,一身书呆子气,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有许多种猜测。

一种是课文中提到的“撞击说”;一种是:气候突然变寒,地表披上厚厚的冰层,恐龙饥寒交迫而死;一种是:恐龙中突然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说说你猜测恐龙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选择以上的猜测,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想想当时恐龙灭亡的情景。

恐龙灭亡的情景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

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

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

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

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

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