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1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精练(含解析)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ké)深处。
B.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yìng)急措施。
C.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yǔn)石的撞击。
D.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fèng)。
2.下列语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他们确实检侧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B.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夕大浪。
C.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但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组是()A.特朗普对美国新冠疫情的应对方式,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B.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得极为致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泛大陆”是指板块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的这个大陆。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部编】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二、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参考答案:【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徙,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的结论。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开篇提出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引起读者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原因的兴趣,然后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接着从地质学的发现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点拨:回答本题首先一定要读懂括号前语句的含义,然后再分析括号内语句的含义,最后分析其对前面语句起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习题一种叫自养。
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
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得惊人的根系,每条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
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
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
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
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
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也许有人怀疑,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的确,汽水厂就是利用压力把二氧化碳压在水里,再加上些果汁香料之类,制成清凉可口的汽水的。
然而植物不能靠喝汽水过日子,它们需要的是含有高能的食物。
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
叶绿体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小颗粒,一个肉细胞里,一般会有20至100个。
叶子的绿色就是它们的颜色。
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就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看来很简单,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小部分经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之用。
1、这些文字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文段中“叶子的绿色就是它们的颜色”一句中的“它们”所指代的是:。
3、“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这一句的主干是:。
4、“光合作用”的定义是( )A、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变化的结果。
B、叶绿体吸收了太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高能的有机物质的作用。
C、叶绿体和蛋白质组成的小颗粒和水以及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并放出废气──氧的过程。
部编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鸟臀.目(tún) 褶.皱(zhě) 两栖.(qī) 携.带(xié)陨.石(yǔn) 劫.难(jié) piāo(漂)移骨gé(骼)追sù(溯) péng(膨)胀尘āi(埃) 潮xī(汐)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B.此次“爱心书包公益活动”首批捐赠共复盖偏远山区少数民族14所小学,4 754名学生。
C.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如果美苏双方没有在最后关头收手,很可能会暴发大规模的冲突,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战争。
D.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解析:A.“联”应写作“连”;B.“复”应写作“覆”;C.“暴”应写作“爆”。
)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B.“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C.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成绩的原因,在于他刻苦努力、顽强拼搏。
D.李克强总理围绕以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为中心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全面部署。
(解析:A.句式杂糅,“本着……的原则”与“以……为原则”两种句式任取一种即可;C.句式杂糅,“之所以……”与“……的原因”两种句式任取一种即可;D.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中心”两种句式任取一种即可。
)4.填空。
本文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D)①它们把很多生物并不喜欢的木材、真菌和半腐烂的枝叶当美食,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纤维素和木质素。
②白蚁只需嚼碎树枝草茎等富含纤维素的物质并吞入腹中,消化工作则由披发虫负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6 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划线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褶皱(zhě)劫难(jié)骨骼(gé)B.遗骸(hái)蟾蜍(yú)撞击(zhuàng)C.两栖(xī)深渊(yuān)鸟臀(tún)D.追溯(suó)衍射(yǎn)溅到(iiàn)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这一地区的战争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C.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D.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前不久,“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品的魅力。
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所有陆地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风,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重点词语积累)(1)piāo yí (2)liú shì(3)zhě zhòu (4)xié dài (5)jié nàn (6)zhì mì(7)zhuī sù (8)tiān yī wú fèng2.根据意思写词语(重点词语积累)(1):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2):随身带着。
(3):不能弄明白的事物。
(4):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5):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3.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幅画原已破损,但经过郑师傅一天的精心修补和整理,简直是天衣无缝,一点破旧的痕迹都看不出来。
B.古生物学家发现原始人类遗骸化石,时间可追溯到180万年前,这表明人类最古老的祖先当时生活在该区。
C.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才让人感受到其真正的意义;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才让你我懂得时间之于生命的重要。
D.麦收时节,某市农业部门组织了近百名农机具修理能手奔赴田间地头,在这些修理能手的妙手回春之下,一批受损收割设备重新恢复了麦收作业。
4.下列句子表达有误的一项是()A.森林扑火实战演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演练提升森林防火指挥员和队员们的实战能力。
B.进博会不仅是采购、交易、洽谈、合作的舞台,更是观察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措施成果及走向的窗口。
C.2019 年中国科幻产业总产值达658.71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
D.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兴趣。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B.阿西莫夫的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属于科普作品。
C.《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板块构造”学说。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因为在地球 的其他大陆上也 都发现有恐龙化 石,在靠近南极 的詹姆斯罗斯岛 也发现了恐龙化 石。
第六节“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 移。 2、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 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 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 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 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 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 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 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 象的科学认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 浅出、通俗易懂。 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文中语句)
研读探究
这篇文章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 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 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写作背景: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 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 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 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 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 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 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 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 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 有力证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 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1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鸟tún()目 2.chán chú()()3.xié()带 4.潮xī()5.领yù() 6.yǎn()射7.二氧化guī() 8.排chì()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1.()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2.()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六、阅读(一)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鸟tún()目 2.chán chú()()3.xiã()带 4.潮xī()5.领yù() 6.yǎn()射7.二氧化guī() 8.排chì()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1.()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2.()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六、阅读(一)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泛大陆?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
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二)大陆漂移人类在古代就(甲)“地可动山可摇”。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乙)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丙)了海底扩张说。
(丁)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
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
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
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
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
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
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
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
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
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A.懂得提出出现参照B.发现创立形成参照C.发现提出形成结合D.懂得创立出现结合2.“板块构造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4.本文拟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记出来。
(三)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
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
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
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
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
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
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地核():蜕变():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参考答案】一、1.臀 2.蟾蜍 3.携 4.汐 5.域 6.衍 7.硅 8.斥二、1.B 2.D三、1.fâng;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2.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3.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4.jiã;灾难;灾祸。
四、1.作比较 2.举例子 3.打比方 4.分类别五、1.√ 2.√ 3.× 4.√六、(一)1.不能互换。
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
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4.逻辑顺序 5.泛大陆时期 6.(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
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
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二)1.C 2.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3.D 4.第一层:从开头到“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
第二层:从“这种假说认为”到“或兼而有之”。
第三层:从“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到结束。
(三)1.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
hã,地球的中心部分。
tuì,发生质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3.“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4.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5.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
6.D7.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