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职称考试试卷
初中教资语文笔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教资语文笔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é)B. 应届(yīng)C. 惩处(chéng)D. 箴言(zhēn)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是为人谦逊。
B. 经过老师的耐心教导,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他因为生病,所以没能参加今天的活动。
答案:B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知识)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施:施加)答案:A4. 下列句子中,使用成语恰当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一视同仁,从不偏袒。
B. 他的演讲真是一言难尽,让人回味无穷。
C.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力充沛,真是老当益壮。
D. 他总是不拘小节,做事大大咧咧。
答案:C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他的声音如同夏日的雷鸣,震耳欲聋。
C. 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工作。
D.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照亮了我的心。
答案:D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B. “你明天有空吗?”他问我。
C. “你明天有空吗?”,他问我。
D. “你明天有空吗?”他问。
答案:A7.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他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成绩优异。
B. 他的性格很随和,与人相处融洽。
C. 他做事很谨慎,从不冒然行动。
D. 他总是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答案:D8. 下列句子中,符合语法规范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也好。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也好。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也好。
D.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也好。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 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答案:D解析:D项“庶人曰死”表述错误,应为“庶人曰死或卒”。
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不同阶层的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具体为“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2、下列对古诗词中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青霭入看无”中的“青霭”,指青色的云气。
霭,云气。
南朝宋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夕阴感遥物,聒聒乱行禽。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霭。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百工”,指各种工匠。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D. “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答案:C解析:C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解说错误,“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B.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以下词语中,不属于近义词的一组是:A. 诚恳、诚挚B. 谦虚、谦逊C. 欣慰、喜悦D. 严酷、残酷2、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B.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美好,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C. 他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勤奋和老师的悉心指导。
D. 我昨天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关于文学的小说,今天已经看完了。
3、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多样,下面哪一项中的“之”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使用?A. 蚓无爪牙之利B. 何陋之有C. 吾欲之南海D.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4、下列句子中,哪一个使用了通假字?A. 沛公不胜杯杓B. 风吹草低见牛羊C. 学而不思则罔D.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在下列哪项中,“之”字用作结构助词?A. 赵王与秦王会论池B. 然后秦王不怿C. 惜其不遭时D. 乃以八月十三日,北去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论语》中的经典名句?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下列哪一项不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A. 贾宝玉B. 林黛玉C. 薛宝钗D. 王熙凤E. 刘姥姥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这种教学方法属于:A. 讲授法B. 演示法C. 练习法D. 实验法9、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处理教材与学生的关系?A. 以教材为中心,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教学B.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调整教材内容C. 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D. 教材内容为参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教学目标 10、以下哪个教学策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A. 小组合作学习B. 问题解决学习C. 启发式教学D. 机械重复练习1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A. 《红楼梦》B. 《水浒传》C. 《西游记》D. 《三国志》1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B. 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C. 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D.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13、在语文教学中,以下哪项不属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内容?A.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B.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C.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D.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A. 讲授法B. 案例分析法C. 小组讨论法D. 角色扮演法15、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古汉语词汇解释?A. “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意为高兴。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单选题]1.教学李白《赠汪伦》时,教师联系其他送别诗句进行比较鉴赏,下列适合的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江南博哥)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题材。
A项:诗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描绘了江南的美好春景,和题干的“送别”无关。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诗句出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描写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和题干的“送别”无关。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诗句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根据标题的“送”和诗句中“帆”借代“船”这一意象,可判定是“送别诗”。
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诗句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出了戍边战士无法还乡的悲怨与豪情,是边塞诗,和题干的“送别”无关。
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单选题]2.教学杜甫《春望》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辨析“家书抵万金”中“抵”的意思,下列短语中的“抵”字,意思与之相同的是()。
A.一个抵两个B.收支相抵C.相互抵触D.抵挡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字词的含义。
题干中,“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抵”是“相当”的意思。
A项:“一个抵两个”中的“抵”是“代替、相当”的意思。
与题干相符,当选。
B项:“收支相抵”的“抵”是“抵消”的意思。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相互抵触”的“抵”是“彼此对立、排斥”的意思。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抵挡”的“抵”是“抵抗”的意思。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单选题]3.学习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准备推荐一篇小说,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杨绛《老王》B.鲁迅《故乡》C.莫怀戚《散步》D.高尔基《海燕》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体裁。
初中语文职称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职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箴言缄默渐进眼睑B. 缭绕嘹亮瞭望撩拨C. 蹒跚蹂躏蹊跷蹊径D. 瞠目瞌睡瞑目瞠乎其后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从不骄傲自满。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解释这个问题。
B. 他虽然年轻,但是做事却很老练。
C. 他总是喜欢独断专行,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D. 他总是喜欢夸夸其谈,从不付诸实践。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虽然年轻,但是做事却很老练,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B. 他虽然年轻,但是做事却很老练,真是老马识途。
C. 他虽然年轻,但是做事却很老练,真是少年老成。
D. 他虽然年轻,但是做事却很老练,真是老气横秋。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总是喜欢独断专行,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B. 他总是喜欢夸夸其谈,从不付诸实践。
C. 他总是喜欢纸上谈兵,从不付诸实践。
D. 他总是喜欢夸夸其谈,从不付诸实践。
6.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虽然年轻,但是做事却很老练,真是老马识途。
B. 他虽然年轻,但是做事却很老练,真是少年老成。
C. 他虽然年轻,但是做事却很老练,真是老气横秋。
D. 他虽然年轻,但是做事却很老练,真是老谋深算。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总是喜欢纸上谈兵,从不付诸实践。
B. 他总是喜欢夸夸其谈,从不付诸实践。
C. 他总是喜欢夸夸其谈,从不付诸实践。
D. 他总是喜欢纸上谈兵,从不付诸实践。
8.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初中语文教资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蹒跚(pán)瞠目结舌(chēng)迸发(bèng)筵席(yán)B. 遒劲(jìng)剽悍(piāo)舐犊情深(shì)砥砺(dǐ)C. 缄默(jiān)稂莠不齐(láng)罄竹难书(qìng)缜密(zhěn)D. 翩跹(xiān)踽踽独行(jǔ)咄咄逼人(duō)囹圄(líng)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涣散缭亮脍炙人口金榜提名B. 缜密濯洗风声鹤唳明察秋毫C. 嶙峋缭绕揠苗助长筚路蓝缕D. 缥缈徜徉谆谆教诲风声鹤唳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不骄不躁,同学们都很佩服他。
B.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趾高气扬,同学们都很佩服他。
C.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目空一切,同学们都很佩服他。
D.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得意忘形,同学们都很佩服他。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B. 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C.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D. 这次活动,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我们的知识。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B. 他问我,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C. 他问我:“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D. 他问我,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6.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哭着,走着。
C.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跑着,跳着。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哭着,跑着。
7. 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正确的一项是()A.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不骄不躁,同学们都很佩服他。
初中语文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四套)

A.秀颀(qí) 慨叹(kǎi) 大气磅礴(biù)
C.栈桥(zhàn) 惬意(xiá) 拈轻怕重(zhān)
D.揣摩(chuǎi) 蓦然(mò)
叱咤风云(zhà)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袅娜 惶恐 如释重负 B.浮澡 恭维 不可思意
C.陶冶 苛刻 悠然自得 D.奠定 聪慧 稍纵即逝
9
巡视山林,植树造林,调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还负责实施对相关 人员的奖罚;川衡主要整治江河湖泊,保持水系畅通,既要抗旱,又 要排涝。林衡和川衡在虞的领导和协调下,还要进行一些合作,譬如 养山涵水、导流山洪等。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其中诏令毫 无疑问是国家法律,不得违抗。礼多是民间的约束或叫规约,律和禁 令可能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也可能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 “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 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据说此禁令产生于大禹时代,最迟也在 先秦。这和今天实施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如出一辙。《礼记》 里的规定就更加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伐木,什么时候可以捕鱼,什么 时候可以网鸟,什么时候可以逮兽……件件桩桩说得清清楚楚。不仅 定性,而且量化;不仅制约黎民百姓,皇家也不例外,违者必究。 《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形 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 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这些规定,并非哪一朝代所有,而是各朝各代都以国家的法律形式诏 令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 中国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古人崇尚自然, 自给自足,不轻易杀生;二是国家颁发律令,主导环保,促进了民间 的环保习惯的形成。
2024初中教资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部作品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A.《朝花夕拾》
B.《子夜》
C.《骆驼祥子》
D.《家》(正确答案:A)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
A.杜甫
B.白居易
C.陆游(正确答案)
D.辛弃疾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四书”?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正确答案:D)
4.“桃花源记”是哪位文学家的作品?
A.陶渊明(正确答案)
B.王羲之
C.刘禹锡
D.范仲淹
5.下列哪个成语与“项羽”有关?
A.指鹿为马
B.破釜沉舟(正确答案)
C.纸上谈兵
D.卧薪尝胆
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诗赞美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诸葛亮(正确答案)
B.周瑜
C.关羽
D.曹操
7.下列哪部作品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正确答案)
D.《红楼梦》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正确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对这一理念,你是怎样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的?请简要阐述。
①开发语文实践的资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②注重语文实践的途径。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实施: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充分提供语文实践机会等。
2.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哪些“教学建议”?请你先分条简述这些“教学建议”,再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就某一条教学建议简要说明贯彻情况。
教学建议: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④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⑤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自我分析:能结合上述教学建议,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正确的分析即可。
第二部分(30分)3.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
而教师的指导得法,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你是怎样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请举例简要阐说。
应包括内容和方法的指导。
内容上,指导学生把握鉴赏的角度,即分析人物的性格,形成性格的原因,作品塑造人物的社会意义;1鉴赏人物肖像,肖像就是人物外部形态,即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和服饰等。
鉴赏人物肖像主要应该做到由形入神、抓住特征、注意变化。
2鉴赏人物动作,动作描写是作家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一般说来,作家将人物性格的表述分散在动作中,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行为动作证明自己的性格、处事方式以及性情态度,从而避免对人物作平铺直叙的冗长评述.3鉴赏人物语言.3鉴赏人物语言人物语言是叙事性作品的灵魂,高明的作者往往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花费较大的力气,以人物语言代替自己的叙述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物语言一般包括对话和独白4鉴赏人物心理,作品中的人物要想塑造得成功,人物的性格就要复杂、多层次,人物的行为既是其性格的外化,也是其性格的必然。
但最为直接的刻画应该是对人物丰富心理行为的揭示。
所以,鉴赏作品中人物要注意心理描写.5鉴赏人物性格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读者总是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作品要素的分析,实现鉴赏人物的性格的目的。
方法上,指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着手,强调学生参与鉴赏实践,提倡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文学鉴赏中也有句经典的话,叫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多解性,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多元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多元化解读作品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了解社会生活。
4.复述、讨论、交流,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
下面是听说训练课文《牛顿》的教学过程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教学功能和意义,请作出简要评析。
一、听说训练一:讲述牛顿经历1.整理牛顿一生经历(填表法)2.口述牛顿一生经历二、听说训练二:复述牛顿故事按原文具体复述——概括要点复述——变换人称复述——想像拓展复述三、听说训练三:分析牛顿成功秘诀分析牛顿的语言,讨论成功的因素。
①根据听说训练课文的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倾听和表达的能力。
②采用多种复述训练的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③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④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开发课文的教育意义。
⑤注重学生的听说实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5.(该题申报高级职称者必做,申报中级职称者不做)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请你简述自己作文讲评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并分析其教学功能。
教学设计体现:①作文讲评的多重功能;②培养学生思考、表现和评价能力;③注重交流写作心得,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和真切体验;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环节一赏识性批改这是上好作文讲评课的心理基础。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除了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外,还要了解学生倾向性的问题;更要利用赏识心理,培养学生成功的心态,因为鼓励和欣赏永远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作文批改的过程中,与其过多地指出学生作文的缺点,求全责备,还不如多多欣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走进作文讲评课,既能看到作文成功的希望,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实事求是地面对存在的问题。
落实以上环节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宽打分数。
学生非常看重教师给的分数。
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其写作兴趣。
学生的作文只要在语言、构思、选材等任何一个方面有“亮点”即可给高分,不必要求多方面优秀才给高分。
批改作文不应吝啬分数,哪怕只有一个好段落、一个好句子,甚至只是一个精致的词语,也要在分数上予以体现。
时间长了,学生就能从分数上看到自己作文进步的方向;不知不觉中,教师也就能用分数为学生搭一架“梯子”,使其主动愉悦地向作文成功的高峰攀登。
二是写好评语。
作文评语应以褒扬为主,肯定学生在遣词造句、立意构思上的优点,即使对待较差的作文,也应坚持以欣赏的眼光来寻找“亮点”。
批语中切忌出现“刺眼”的语言,如果要指出缺点,语言尽可能要温和,少否定,多从正面提建议,多指出努力的方向。
比如“多读报,素材就更丰实了”“增加一点描写,人物形象就更丰满了”“努力写几个分论点,你下次作文时一定能办到”,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好评,内心就会感动,也就乐意接受教师提出的批评和建议。
总之,教师应通过赏识性批改让学生怀揣一颗“火热的心”走进课堂,增强他们听课的兴趣,为高效作文讲评奠定基础。
环节二针对性讲评这是上好作文讲评课的重中之重。
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每次作文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
如果一次作文讲评既要涉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又要涉及遣词造句、语法修辞,那么势必会造成面面俱到而收效不大的结果。
况且作文教学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作文训练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作文讲评课也应在整个作文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坚决避免随意性。
为提高实效,作文讲评时要体现针对性的原则,力求讲好“这一次”,一课必让学生有一得。
教师应该根据批改的实际情况确立讲评目的,并选取重点问题,做到一次讲评主要解决一个问题。
讲评的目的应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一学年或一学期要达到的目的;二是具体到每次作文要达到的目的。
目的明确,讲评才能有针对性。
比如,本学期作文教学以议论文写作为训练重点。
那么作文讲评课就应从这一重点出发,把整个议论文写作分解成七八个训练点,逐一突破,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及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这一目的。
每次作文讲评,都要以解决突出的普遍问题为中心,如审题立意、结构布局、材料选择、论证方法、语言运用等,每个问题都可以成为一次讲评的重点。
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最终达到了讲评目的。
总之,教师心中要有一学生作文的“总账”,环节三“下水文”引路这是上好作文讲评课的有效途径。
“下水文”引路就是教师通过亲自写范文指导学生写作的一种方法,用好这一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水文”有如下四个作用:一是有效定点的作用。
教师通过设身处地地写“下水文”,可以真实地了解这篇作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可以在讲评时结合自己写“下水文”时碰到的问题,以确定学生最需要“扶一把”的地方,使讲评围绕侧重点“中心开花”。
二是示范比照作用。
教师的“下水文”可以用在写作前,作为学生仿写的对象,以消除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也可用在写作后,为学生自评、互改提供参考和标准。
三是互动提高作用。
教师的“下水文”作为范文要读给学生听,发给学生看。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下水文”也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学生对此完全会有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评析“下水文”,让学生勇敢地提出不足,并尝试修改。
这样的过程,也是师生写作能力互动提高的过程。
四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作用。
教师通过写“下水文”,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从而拉近师生“教”与“学”的距离。
教师尝到了作文的甘苦,在讲评时就会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挑剔,就会将自己写作时的一些思考在讲评时展示给学生。
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增加教师讲评课的“向心力”。
教师写“下水文”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示范性下水文”。
教师可把它呈现给一些作文基础差的学生,当他们对作文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写起时,让他们首先阅读“下水文”,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模仿的范例。
二是“矫正式下水文”。
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会发现学生作文的共性问题。
教师可针对这些问题写“矫正式下水文”,供学生体悟,让学生模仿。
这样,他们既可以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又可以找到矫正的思路和方法。
三是“片段式下水文”。
教师可根据学生作文最需要突破的点,写几个片段给学生作示范,以解决学生作文的局部问题。
四是“提纲式下水文”。
顾名思义,此法就是教师列几个作文的提纲给学生作示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使其得到启发。
环节四升格性重作这是上好作文讲评课的重要保证。
所谓升格性重作,也就是在教师的作文讲评完成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整体情况已经有所了解,并在体味教师所给范文的基础上,针对自己作文的缺点重写作文的过程。
升格性重作力求让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避免前一次作文出现的误区和“雷区”,使重作后的作文能脱胎换骨。
当然,升格作文也不是要求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升格,只要扣住讲评要点,有所进步即可。
升格性重作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一篇作文的多次升格重作。
一次突破一个点,最终力求完美。
笔者曾经让全班学生把一篇《欲望与人生》的作文同题升格重作了四次,效果颇佳。
二是片段性升格重作。
此法主要是针对写得不够理想的片段重作一个段落。
这一方法应不厌其烦地贯穿于整个作文过程的始终。
三是升华式重作。
对于一些作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教师在讲评后可指导他们在较为成功的原作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层次,以达到发表的要求。
环节五拓展性阅读这是上好作文讲评课的必备要素。
此环节应安排在作文讲评后。
在作文讲评后,教师可以印发自己的“下水文”、学生的优秀作文、与之类似的时文美文等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再一次提高自己。
通过阅读印发的这些文章,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从而使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使自己的思维空间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