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所遇病害及防治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公路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交通干线,它的质量和安全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地质条件、气候因素等原因,公路路基容易受到不同类型的病害影响,这不仅会影响公路的通行安全性,而且会导致公路结构不稳定, 生命周期的降低,给公路养护工作造成重大困难。
因此,本篇文档将介绍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一、水灾病害水灾病害是公路路基常见的一种病害。
由于雨水渗透到土壤中或者土层内部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使土层土壤强度降低和变形,从而导致公路路基经常出现涂沉现象。
除此之外,地道、桥梁沟口等处的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是导致水灾病害的另一个原因。
预防措施包括在公路路基工程设计阶段合理规划排水系统,采用防渗的手段以防止水分进入路基内部,另外还要及时进行养护和修缮。
二、坍塌病害坍塌病害是公路路基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于路基基础承载力不足、土质条件劣或施工质量不良等原因导致路基沉降和变形,严重时会形成断裂,从而导致路基的坍塌。
预防措施包括在公路路基设计阶段施工前进行彻底的地质勘探,采用适当的土工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固,及时进行养护和维修。
三、冻害病害冻害病害是公路路基常见的一种病害,尤其是在寒冷地区更加明显。
公路路基在冬季容易被冰雪覆盖,而占土、填筑土料的水分会膨胀冰冻,造成路基内部损坏。
在预防方面,应选用渗透性缩小,抗压强度较高的土工材料进行填筑,并在路基内部设置防渗、防结冰、排水等系统。
四、腐烂病害腐烂病害是由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分解废物释放出来的气体,导致公路路基中的土壤失去服务期限,整个路段出现沉降。
未能及时维护和修理会加剧该病害的发生,与此类病害相关的建议措施可通过监测和维护土壤,而尽可能减少其腐烂。
五、热变形病害高温容易使路面和路基热胀冷缩,从而引起热变形病害,表现为路面龟裂、压痕、车辙、边角翘起等现象。
在预防方面,主要是选用热胀性能较好的路面材料,并加强路面散热系统的设计,是该病害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
公路养护工程中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公路养护工程中的病害及防治措施摘要:公路工程作为大型基础设施,它每天为成千上万的车辆及行人提供安全畅通的交通服务。
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公路会出现各种类型的质量病害,需要通过养护施工加以填补和修复。
本文概括总结公路质量病害的类型及成因,详细论述路面检测的方法,针对性提出公路质量病害的预防措施,希公路养护施工单位提起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公路养护工程施工的病害预防及施工质量控制。
关键词:公路养护工程;病害;防治措施引言:裂缝、车辙以及水损坏是公路路面的常见质量病害。
公路养护工程须提前对路面进行平整度、破损、抗滑性能以及结构承载能力等检测,对路面的RQI、RDI以及PCI等做出准确评价,在此基础上就公路路面的裂缝、水损坏、车辙、沉陷以及泛油等质量病害进行针对性预防和处理,打造畅通无阻的公路工程。
满足交通物流和民众出行需求,促进国家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1.公路路面病害类型及成因1.1.裂缝裂缝是公路工程路面最常见的病害,主要的裂缝类型有3种。
①横向裂缝。
这种裂缝的成因来自于季节以及昼夜交替产生的巨大温差,还有急剧上涨的交通流量。
尤其是随着上路行驶车辆的大幅攀升,远远超过当初公路建设中路基载荷能力的极限值,成为公路路面横向裂缝的主要推手;②纵向裂缝。
这种裂缝也叫塑性裂缝,它由成年累月的车辆碾压所致,路面施工材料质量性能被破坏后,不能原样恢复而产生。
同时,路基沉降不均匀也会导致纵向裂缝;③深度裂缝。
路面承受密集的车辆通行,摊铺作业期间相邻作业段交接存在质量病害以及材料发生离析等,都是深度裂缝的幕后推手。
1.2.水损坏这类病害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坑槽。
表现是路面不平,低洼区域存在积水且深度在2厘米以上。
原因在于长期超载、路面龟裂后渗水。
最终引发路面沥青膜出现脱落而产生坑槽;②麻面。
麻面病害的表现是路面严重不平。
其成因是沥青混合料超过质量性能使用年限,渗入水体后矿料之间失去应有粘结力,发生松散和脱落引起;③脱皮。
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病害

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病害及处理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建设日益加快,公路工程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病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
本文针对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病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路基病害1. 路基沉降:路基沉降是公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表现为路面不平、车辙严重等。
原因包括:地基处理不当、填料质量不符合要求、施工工艺不合理等。
处理措施:加强地基处理,选用优质填料,合理控制填土厚度,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
2. 边坡病害:边坡病害主要包括滑坡、坍塌、崩塌等,原因有边坡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问题、水文地质条件差等。
处理措施:优化边坡设计,严格施工质量控制,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提高边坡稳定性。
3. 路基水毁:路基水毁是由于水分渗透导致路基强度降低,从而引发的路面破坏。
原因有排水设施不完善、路基填料渗透性差等。
处理措施: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提高路基填料的渗透性,避免水分对路基的侵蚀。
二、路面病害1. 沥青路面裂缝: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表现为龟裂、块状裂缝等。
原因有沥青混合料质量问题、施工工艺不合理、路面结构设计不当等。
处理措施:选用优质沥青混合料,优化施工工艺,加强路面结构设计。
2.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裂缝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的一种病害,原因有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施工质量问题、混凝土养护不足等。
处理措施: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施工质量控制,加强混凝土养护。
3. 路面车辙:车辙是路面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表现为路面凹陷、车辙严重等。
原因有沥青混合料质量问题、施工工艺不合理、路面结构设计不当等。
处理措施:选用优质沥青混合料,优化施工工艺,加强路面结构设计。
三、桥梁病害1. 混凝土裂缝:混凝土裂缝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原因有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施工质量问题、混凝土养护不足等。
处理措施: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施工质量控制,加强混凝土养护。
公路养护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公路养护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摘要: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支撑,本文以公路常见病害及其成因入手,提出了一些公路病害防治措施和建议,旨在为公路养护发展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关键词:公路养护;常见病害;防治措施近年来,我国公路里程及密度不断攀升,截止2020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约为519.8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位。
在做好公路建设的同时,如何养护好存量公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提升公路行车质量及效率,是一线养护人员需要重点学习和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公路病害防治的意义(一)提高公路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公路出现裂缝、坑洞、塌方等病害将影响车辆的安全通行,如不及时进行处置,在水、泥沙堆积物及行车荷载的综合作用下,将造成路面大面积破损和路基失稳,导致公路质量下降,降低其使用寿命。
因此公路养护单位必须注意做好各项养护工作,确保公路质量稳定。
(二)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和公路建设质量公路工程建设时如工程质量管控不足,会较早引发公路病害,养护单位通过分析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并及时修复,可以找出公路建设期间管理和质量控制中的不足之处,并将此反馈至公路建设单位,让其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方式和施工工艺流程,从而提升公路工程质量。
二、公路常见病害及成因公路路面可按结构不同分为沥青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有裂缝、龟裂、坑槽、车辙、拥包、松散等常见病害。
水泥混凝土路面有裂缝、破碎板、脱空、坑洞等常见病害,路基有塌方、滑坡、沉降、构造物损坏、翻浆等常见病害。
(一)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成因1、裂缝和龟裂:裂缝在沥青路面上较常见,而龟裂是沥青路面出现交织成网状,象乌龟壳般的裂缝。
产生主因是:一是原材料质量较差,石料中针状物含量较高,沥青含量不足导致黏着力不足,造成路面空隙率过大,在水和行车荷载的综合作用下导致的结构性破坏裂缝;二是路基强度不足;三是温度变化产生的收缩和疲劳裂缝。
如不及时进行养护,在行车荷载和路面尘埃、积水的作用下将逐渐加重形成路面龟裂。
高原公路路面结构病害的处理措施

高原公路路面结构病害的处理措施摘要:路面的结构病害不仅大大增加了道路养护管理部门的养护工作量和养护费用,还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本文首先具体探讨了高原公路路面结构病害的类型与成因,然后提出了相关的预防与处理对策。
关键词:高原公路;路面;结构病害;处理措施高原公路的路面工程量大、涉及因素多,高原公路沿线所处的土壤、水文、气候、交通量等外部条件有着显著的差别,路面结构层构成状况不同,材料品种多、施工水平、施工工艺、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1]。
高原公路路面病害的类型主要有坑槽、松散、拥包、翻浆、沉陷、泛油、车辙、网裂、龟裂,针对不同的病害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养护措施。
为此在高原公路路面病害处理工作中,如何不断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高原公路处理科技含量,保障高原公路的安全行驶意义重大。
1 高原公路路面结构病害的类型与成因1.1 裂缝裂缝是路面的主要损坏形式之一,包括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弯曲裂缝等。
路面产生裂缝后,导致渗水,危害面层、基层,由于水份不断从裂缝进入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力下降,使路面损坏程度逐渐加大。
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2]:(1)地基原因:有些裂缝路段所处地基并不是软弱地基,但处于高原地带,地下长期受水冲蚀,天然含水量较高,由于在设计时未发现或未做特别处理,在施工时也未做等载或超载预压,在高填土后,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裂。
(2)路基路面施工原因:路基施工时天气干燥,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块粉碎不足,致使路基压实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有些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衔接段不同步施工、还有的半填半挖处均因衔接处处理不好,导致路基沉降不均匀,引起裂缝[3]。
1.2 龟裂在高原公路行车道上常发生路面龟裂,且在龟裂、沉降不及时处理,在雨后极易形成坑槽加速路面的损坏,所以应及时修补龟裂路面,抑制进一步的损坏。
龟裂形成主要原因:由于二灰碎石半刚性基层的整体强度与材料、拌和、摊铺、养生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均可影响形不成均匀坚固的板体结构,导致半刚性基层局部强度不足而引起沥青面层开裂,雨水从裂缝浸入,并渗入到基层表面,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基层表面被逐步掏空,使路面面层产生龟裂、沉陷,并进而形成坑槽[4]。
川藏高速公路高位堆积体病害分析与防治

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8.05.003
川藏高速公路高位堆积体病害分析与防治
成永刚1,李树鼎1,袁 泉2
(1.四川公路工程咨询监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2.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依据川藏高速公路雅康段大仁烟堆积体病害治理,通过对坡体地质结构的研究,以及坡体自然
关键词:川藏高速公路;高位堆积体;分析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TU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44(2018)05—0018—05
DiseaseAnalysisandPreventionofHighAccumulationBody inSichuanTibetExpressway
CHENGYonggang1,LIShuding1,YUANQuan2
Abstract:TakingtheDarenyanaccumulationbodydiseaseinthesectionoftheYa’antoKangdingsectionofSichuanTi betexpresswayasanexample,thispaperanalyzedthetreatmentplanofthehighslopeofhighaccumulationbody.The conclusionsare:thehighpilebodyshouldfocusontheprereinforcementofthe“keyblockgate”forthefootofthe slope;theparametervalueofthepotentialslidingsurfaceofthehighpilebodyshouldbecombinedwiththecauses, properties,topographyandstabilityoftheaccumulationbody,andtheprotectionofthehighslopeofthehighpilebody shouldcarryoutthestrengtheningconceptof“solidfootandstrongwaist”. Keywords:Tibetanarea;highaccumulationbody;analysisandprevention
公路边坡病害及其治理措施

公路边坡病害及其治理措施一、公路边坡病害边坡病害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崩塌、滑坡、错落和坍塌等四种类型。
其不同类型的病害,虽然影响因素基本相同,但破坏特征却大相径庭。
(一)边坡崩塌病害大量的岩土从高的陡斜坡上,以垂直的、高速的方式向下崩落,一旦碰撞到地面,便发生翻滚、跳跃,完整岩体顿时破碎成碎石,成堆状形态,堆落在边坡下面。
(二)边坡滑坡病害位于斜坡上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由于种种原因改变了坡体内一定部位的软弱带(或面)中应力状态,或因水和其他物理化学作用降低其强度,或因振动或其他作用破坏其结构,当应力大于自身强度时则产生剪切破坏,其上岩土失去稳定,从而导致整体或分几大块向前滑动。
(三)边坡错落病害在突出(或具有带状平台)的坡体内,如果底部有一层松软而破碎的岩土组成有一定的厚度,且向外缓倾或向山缓倾的软弱垫层,产生以软弱垫层压缩为主而微向临空移动的现象称为错落。
(四)边坡坍塌病害边坡体一定范围的岩土,由于雨雪水和上层滞水等活动,或由于受振动、侧向卸荷、坡面加载或四季时干时湿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雨季中或融雪后受湿的岩土自重增大,且强度降低,使岩土的结合密实度变化,其密实度不能支持旱季中斜坡的陡度而塌坡,塌至与其相适应的坡率为止的一种变形现象。
二、公路边坡病害治理原则对于高陡边坡的病害,一旦发生,应立即进行处理。
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只要发生大的病害,往往就会形成病害,因此必须增加边坡的稳定系数,采取积极稳妥的防治措施,做好维护工作。
一般遇到公路边坡病害的治理工作,都需要精心进行设计,并在事先做好防范工作。
设置合适的边坡防护工程,注意防水和排水,最重要的是对河堤以及河渠水的冲刷与浸泡做好监控管理工作,总之使边坡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中。
另外,对于已经出现病害的地方,需要做好测绘工作,布置一些试验病害机理工作,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对症下药,有的还应依据病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治理,方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公路边坡病害治理针对不同的边坡病害状况,采取“对症下药”的办法进行治理。
公路路基边坡病害及防护措施

在边坡上种植耐旱、耐寒、耐贫瘠的植物,利用植物根系的锚固作用和植物的覆盖作用,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边 坡稳定。同时,植物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环境质量。
综合防护措施
总结词
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多种防护措施,提高边坡稳定性。
详细描述
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多种防护措施,如排水、支挡、植被等,以提高边坡稳定性。综合防 护措施能够充分发挥各种防护措施的优势,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路基边坡病害的严重性
路基边坡病害不仅可能导致公路的损坏和交通中断,还可能对周边环境 和人员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对公路路基边坡防护的重视
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为了确保公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路基边坡进行保护。防护措 施可以减少或避免路基边坡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公路维修和重建的成本。
泥石流
总结词
泥石流是山区公路常见的自然灾害,是由大量泥沙、石块等 固体物质组成的混合流体,在短时间内沿一定的沟道快速流 动的现象。
详细描述
泥石流的发生与地形、地质、气象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泥石 流发生时,大量的泥沙、石块等物质会冲毁路面,造成交通 中断。
侵蚀
总结词
侵蚀是指公路路基边坡受到水、风、重力等自然力量的作用,逐渐被破坏、剥蚀 的现象。
详细描述
侵蚀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等因素有关。在侵蚀作用下,边坡 的岩土体会逐渐流失,导致边坡失稳,影响公路的安全使用。
03
公路路基边坡病害原因
自然因素
01
02
03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大 雪、冰冻等会导致边坡失 稳。
地质构造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自 然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藏公路所遇病害及防治1. 川藏公路简介川藏公路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
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来,中国西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枢纽就是逶迤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
川藏公路路线又有南北之分,分线点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新都桥镇前的东俄洛乡。
南线,成都至雅安段由川西平原向盆地低丘行进,全为高速公路。
雅安至康定段处于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东南低缘,特别是在雅安天全县境内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险”之称的二郎山,地势逐步抬升,山河走势呈南北线纵向分布,公路基本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往西挺进。
二郎山高3500米左右,隧道通行以后不再有“天险”之称,但越山后,泸定至康定间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时柏油路面常被漫涨的河水淹没和冲毁,并时有泥石流。
北线,从成都出发北上在映秀镇往西,穿过卧龙自然保护区,翻越终年云雾缭绕的巴郎山(海拔4523米),经小金县,抵丹巴。
进入甘孜后,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过岗嘎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江达、昌都、类乌齐、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
北线相对南线而言,所过地区多为牧区(如那曲地区),海拔更高,人口更为稀少,景色更为原始壮丽。
川藏公路的自然景观,川藏公路以风景优美路途艰险著称,沿川藏公路进西藏,须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来古冰川、米堆冰川等)和若干大江大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是旅游探险爱好者和摄影师的极乐所在。
之后,由我的队友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一下川藏公路的病害及防止措施。
2. 天堑二郎山二郎山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与雅安市交界处。
呈东北—西南走向,北接夹金山,南靠大相岭,长宽各20公里,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海拔3437米,属邛崃山系,历为通往康藏的交通要道。
二郎山是千里川藏公路上的第一道咽喉险关。
同时二郎山还是座分水岭,是川内和藏区的分水岭,更是内地与边疆藏区的分水岭。
二郎山常年冰雪、暴雨、浓雾、泥石流、滑坡不断,致使该路段行车事故多发、断道频繁,加之全年3/4为雨雪天气,交通运输极为困难。
即便是在川藏公路通车多年后,面对这道天堑当地仍有:“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
”的说法。
茶马古道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马道。
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而其中一条就是以四川雅安起点的。
在一段路程内,茶马古道是与川藏公路重叠的。
1950年初,恢复和打通(四)川(西)康公路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同年2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了雅甘工程处,4月正式开工建设,以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将士为代表的数万军民投入到了筑路一线,掀起了一场抢时间促通畅的筑路热潮。
1950年8月,川康公路正式修通。
由于公路建设时间短、条件恶劣、物质缺乏,所以该条公路等级较低,为四级公路。
于上世纪50年代抢修的川藏公路二郎山段被称为二郎山翻山老路。
在没有隧道的时候是要走老路翻越二郎山的。
目前老路基本完全废弃,已经无法通行。
二郎山山势险峻雄伟,地质条件复杂,气候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原有公路坡陡弯急,交通事故不断,使其成为千里川藏线上的第一个咽喉险道,严重影响了川藏线的运输能力,制约了川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二郎山公路隧道的建设也被渐渐提上了日程。
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位于四川省雅安天全县与甘孜泸定县交界的二郎山地段,东距成都约260km,西至康定约97km。
工程于1996年7开工,1998年11月28日贯通,月1999年12月7日管制试通车,在2000年12月底竣工。
二郎山隧道的建成将川藏公路二郎山段缩短了25公里。
二郎山隧道是当时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方面的四个第一,即:(1)隧道建设里程最长达4461m(初设长度);(2)隧道埋深最深,达800 m;(3)隧道地应力最大,达54MPa;(4)地质最复杂,二郎山隧道地处三个断裂带形成“Y”字形的交汇点,穿越11个断层,承压水头高达150 m。
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等地下工程洞室开挖施工过程中,因开挖卸荷引起周边围岩产生应力分异作用,储存于硬脆性围岩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且产生爆裂松脱剥离、弹射甚至抛掷性等破坏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
而在二郎山公路隧道的建设过程中,由高应力引起的岩爆就是主要的工程建设影响因素。
根据洞壁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与围岩切向应力的比值可将岩爆烈度划分为轻微、中等、强烈、剧烈4级,详见下表: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主要特征(1)连续岩爆活动主要集中发生在距东、西两侧洞口平距900~1500m的洞段。
(2)岩爆与岩性关系较为密切,岩爆发生级别较高洞段的岩性主要是硬脆性的砂岩、石英砂岩,其次为砂质泥岩以及泥岩软质岩层内的泥灰岩、砂岩、粉砂岩硬脆性夹层。
(3)岩爆活动在隧道拱顶和两侧边墙部位较为强烈。
(4)岩爆区掘进过程中,一般距掌子面3倍洞径范围内的岩爆活动最为频繁,随后则逐渐减少,但偶尔也有距掌子面200多米处仍会滞后发生岩爆的情况。
(5)按公路隧道围岩分类规范(JTJ026-090),岩爆段围岩类别均为Ⅳ、Ⅴ类,节理很发育的Ⅱ、Ⅲ类围岩不会发生岩爆活动,即岩爆具有明显的岩体结构效应。
(6)岩爆段岩体表面十分干燥,并具有似烘干样光泽;有地下水的部位则不发生岩爆活动。
(7)岩爆随时间的延续均有向深部发展的趋势。
(8)在隧道二次衬砌作永久支护之前,岩爆可以分为严重期、延续期、基本稳定期3个活动阶段。
(9)当围岩内部发出清脆的爆裂撕裂声响时,岩爆力学机制表现为压致拉裂型破坏类型,多平行洞壁发生且仅涉及表层岩体;当围岩内部发出沉闷爆裂声且声响浑浊时,岩爆力学机制主要表现为压致剪切拉裂型破坏, 它持续时间较长且具有累进性发育特征,破坏性较大3. 川藏公路部分沥路面损坏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川藏公路米拉山至达孜段路面工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路面大幅损坏,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分析损坏原因,探讨解决方法时保证今后公路路面的施工质量是很重要的。
川藏公路米拉山至达孜段公路改建工程的设计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路拱横坡2 %,路肩横坡3%,路面设计为厚20cm的手摆片石底基层, 4cm厚填隙碎石基层,3cm厚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面层。
此段路线的路基工程于1997 年3月份开工,至10月份全部完工。
路面工程施工从1998年6月巧日开始,于10月19日结束,历时四个月。
路面工程在1998年度施工完毕后,于1999年责任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刚开始个别地方路面出现网裂现象, 经过车辆碾压变得松散,逐渐成坑槽。
随着7、8月份雨季的来临,部分路面形成大面积损坏, 这些损坏主要表现为路面出现纵、横向裂缝,路面平整度下降,松散,出现大小不等的坑槽。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找出损坏原因,采取措施。
(1)软弱地基路段预压时间不够,施工后沉降过大,路面产生较大的不平整和横向裂缝;路基压实度不够与地基处理不当,引起路面产生较多纵向裂缝。
(2)雨水进入面层引起面层网裂、变形和局部松散,形成坑洞。
雨水透过面层滞留在基层顶面,基层质量不好引起冲刷、唧浆、网裂和坑洞等现象。
(3)手摆片石结构层厚度不足和工艺水平低,使面层产生结构性破坏,基层工艺水平不高,平整度差,使沥青面层薄厚相差较大,引起路面平整度下降,且较薄地方出现纵.横裂纹及网裂。
(4)面层采用不符合性能要求及工艺水平的掺加剂,以及基层碎石调平层设计过薄及施工工艺不合格的原因,使面层产生的横向裂缝过多。
(5)面层矿料级配不佳与沥青用量的不稳定,开放交通大半年后,路面产生轻重不一.的泛油现象;有些地方由于严重缺油路面呈现花白状,面层松散,经雨水浸湿后形成坑洞,其抗滑性能衰减也较快。
(6)沥青混合料级配不佳,细料和沥青用量偏多,使路面产生严重辙槽(这与川藏公路超负荷的运载车辆也有很大关系),粗骨料集中的地方由于级配不合理,碾压不密实等出现龟裂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川藏公路米拉山至达孜段的特:殊气候条件,在1999年的施工中对以上问题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1)严格施工工艺,把好进料关首先,从原材料抓起,不合格材料不得进场,严把材料质量关,对自采材料先由施工单位自检,进行各项相关指标试验,如符合要求,再由监理实验室抽样及认可;如不符合要求则坚决不予采用。
对成品及半成品的进场必须要有厂家及相关检测部门的出厂合格证和各项试验数据,并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试验室复检或权威部门抽检,合格后方可用于路面工程。
这样一来,从根本上克服了1998年度由于矿料级配不佳,粗集料较多造成的集中路面损坏,也克服了由于沥青性能不稳定,质量差而造成的路面损坏。
其次,从施工工艺各个环节来抓工程质量,4cm厚的碎石调平层所用的碎石级配必须符合施工规范与设计的要求。
在施工中手摆片石间的缝隙必须填满压实,尔后铺撒4cm厚的碎石调平层。
碎石调平层基层的顶面标高应严格掌握, 既要使其厚度达到设计要求,又要使其标高符合设计,同时要对基层顶面的平整度进行检测,对高低不平的地方进行修整、找平、洒水.碾压,这样才能保证沥青面层的厚度与平整度。
解决1998年度施工中由于基层碾压不密实导致路面下沉产生的裂缝、雨水透人,造成路面的损坏及由于基层平整度不佳,部分沥青面层厚度不够而引起的路面松散、网裂现象。
(2)强化质量监控沥青的各项指标应符合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特别是三大指标(针人度、延度、软化点)应符合设计与施工规范,1998年的施工中,由于掺加剂比例掌握不严,加之掺加剂本身的一些质量问题,使改性后的沥青质量指标波动较大,加之试验工作跟不上,造成沥青质量问题;同时也由于对沥青的加热温度控制不正确,沥青加热温度超过规定值的上限,使沥青老化,沥青混合料面层呈现花白状,出现横向裂缝,造成路面损坏。
当沥青加热温度低于下限时,沥青混合料拌和不均匀,出现混合料离析现象,使沥青面层由于混合料的级配不好而难以达到最佳压实效果。
尤其在粗集料集中的地方出现不同程度的麻面,以至在冰雪融化水与雨水浸泡透水,造成基层变形,从而导致面层损坏。
故在1999年度的施工中对改性沥青的质量作了严格的控制,对沥青的加热温度、矿料的加热温度以及沥青混合料的出料温度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并根据施工现场的自然气候条件结合去年的施工经验进行了调整。
对油石比在按照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也进行了调整,认为沥青用量宜靠近上限或大于上限0.5为宜,这样才能适应西藏高寒地区温差大、气候干燥且近两年降雨较多的实际情况,克服因沥青路面缺油而造成的损坏情况。
在现场摊铺时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掌握好摊铺、碾压的温度,合理的组织压实机械,选择压实方案。
先进行初压、复压,最后进行终压。
掌握好碾压的顺序,由两侧向中间碾压,在弯道里由内侧向外侧碾压,在纵坡较大的地方由低处向高处碾压,这样在保证路面有充分的压实度后,才能克服由于路面松散而造成雨水渗人破坏路面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