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35希腊神话故事两则》word教案 (2)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希腊神话故事两则》评课稿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希腊神话故事两则》评课稿一、教材介绍1. 教材信息•书名: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作者:沪教版编写组•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X年X月•课文名称:《希腊神话故事两则》2. 课文概述《希腊神话故事两则》是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两个希腊神话故事:《风神和太阳神》以及《阿波罗神对赫里墨斯神的惩罚》,展示了希腊神话中神祇之间的争斗和惩罚,引导学生了解古希腊文化和各种神祇的形象。
该课文精心编写,语言简洁明了,内容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希腊神话故事两则》,学生将能够:1.了解希腊神话故事的背景和基本情节;2.理解并解读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祇形象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4.增强学生对古希腊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及分析1. 《风神和太阳神》《风神和太阳神》是《希腊神话故事两则》中的第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风神和太阳神之间的争论,以及由此引发的争斗和结果。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风神和太阳神的形象和特点,理解风与太阳的不同作用。
该故事在文中描写细腻,情节连贯,富有震撼力,向学生展示了希腊神话中神祇之间的争斗和复杂关系。
通过阅读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讨人性和权力的话题。
2. 《阿波罗神对赫里墨斯神的惩罚》《阿波罗神对赫里墨斯神的惩罚》是《希腊神话故事两则》中的第二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赫里墨斯神偷了阿波罗神的牲牷,阿波罗神发现后对赫里墨斯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赫里墨斯神和阿波罗神的形象和特点,理解他们的不同职责和责任。
该故事的情节紧凑,寓意深刻,给予学生启示和思考。
通过分析赫里墨斯和阿波罗之间的对抗,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与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34中国民间传说两则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中国民间传说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激发对优秀民间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2.通过对课文人物形象的分析,思考并理解文章均思想内涵。
说明:本课收录了两则民问故事,《干将莫邪》是一篇文言文,文后附有译文,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参考译文,疏通文字,理解文章反抗暴政的主题;而《孟姜女》别是经过现代作家改编的民间故事,通俗易懂,理解上不会有很大困难,教师要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意义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激发学习兴趣,传承文化,磨练精神;通过对民间故事的阅读,分析人物形象,井通过对故事的复述等形式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l.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描写等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涵。
2.难点:了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激发对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说明:本课的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内容并不复杂,因此教师可以在疏通文言词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读,在教学活动当中穿插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内涵。
在课堂上可以创设相关的语文活动,通过民间故事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12【思路点拨】相关的资料搜集等都可以在课前布有些要求比如生字词的正音释义、本文是自读课文,也可以让学生到网上查找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挥余地;置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讨论, 3和互相交流本地的一些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开个故事会。
要做到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进行自我体验。
【练习举隅】1.选择文中给你感受最深的一个片断进行故事改编。
2.课外阅读一则中国民间传说,写一篇读后感。
4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34中国民间传说两则》word教案

《中国民间传说两则》教学目标:1、学会快速浏览并概括文章大意,指导正确有效速读的方法,培养自读意识,为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思考并理解其现实意义。
3、了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本土民间文化和普通民众生活的有意关注。
说明:民间故事的篇幅往往较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内容也会日益加大份量,因此,有必要经过训练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增强阅读的有效性。
本文是经过作家改编的民间故事,通俗易懂,学生理解上不会有很大困难。
但是对于从小生活在当代社会上海这个繁华都市里的学生来说,接受了太多的外来文化,反而往往对本土的民间文学少有关注,因此要从继承和发扬民族性的意义上引导学生传承文化,磨练精神;通过对民间故事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并通过对故事的复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准确到位地表情达意,达到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描写等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涵。
2、难点:了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本土民间文化和普通民众生活的有意关注。
说明:本文内容较多,但是较为通俗易懂,又是自读课文,因此可以在训练速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餐自读,在教学活动当中穿插对学生阅读方法上的指导,文中人物较多,要会理清人物关系,强化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理解故事内涵,提倡学习的有效性,培养良好习惯,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在社会人群的各个层面,而正处在成长期当中的中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大量接受已渐渐超过了对继承和发扬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通过民间故事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可以引发学生对本土民间文化和普通民众生活的有意关注,但在引导当中会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产生冲突,因此,怎样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一、导入课文。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打印五四制教案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4课中国民间传说两则《牛郎织女》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民间传说的基本概念。民间传说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它包含了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种元素。民间传说往往与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紧密相关,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牛郎织女》这个具体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个故事展示了民间传说的魅力,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传承文化和价值观。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间传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知识点梳理
1. 民间传说的定义与特点:民间传说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包含了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种元素。它往往与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紧密相关,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民间传说具有以下特点:口头传承、寓意深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有趣。
2. 教学难点:
(1)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例如,牛郎织女的分离象征着爱情的牺牲和坚持,鹊桥的建立象征着爱情的桥梁和纽带等。
(2)分析和解读故事背后的人物形象和寓意:例如,牛郎和织女的形象代表了平凡人的勇敢和坚持,他们的爱情故事传递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坚持。
(3)理解和表达七夕节的文化意义: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七夕节庆祝活动和文化传统,理解其背后的寓意和文化价值。
3. 创造性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民间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创作提示和素材,引导学生创作出有趣且富有深意的作品。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牛郎织女》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绘画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间传说的文化魅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5课希腊神话故事两则普罗米修斯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6、概括普罗米休斯的这些英雄行为。
四、重点研读、语言学用
(一)被锁
2、具体分析课文,读普罗米修斯被锁的句子,谈感受。
3、体会“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给普罗米修斯带来的痛苦。
2.体会“随即”之毒。
(三)再次品味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
1、Ppt出示动态版普罗米修斯被吊悬崖,恶鹰啄食场面,教师深情旁白:恶鹰凶猛地啄食他的肝脏,他的嘴角流着血,他的身上已经血肉模糊,就这样,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几百年过去了,可怜的普罗米修斯,他屈服了吗?
1、课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他的英雄行为呢?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生默读,教师巡视指导。)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评价)
3、体会一下普罗米休斯此时的心情吗(同情人类,坚定取火种的决心;看到人类一天比一天幸福,心里很高兴和欣慰;受折磨时的坚强,毫不屈服……)
4、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谁想读读?(课件出示,指名、评价)
2、初步感知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感受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
3教学重点
能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普罗米修斯誓死不变、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普罗米修斯
教学过程:
一、诗歌激趣导入
用ppt导入一首关于普罗米修斯的诗歌: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他就是———
二、描绘插图、概括情节
1、PPT展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加以描述本插图
2、用小标题概括该插图情节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8课《希腊神话故事两则》教案 上海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8课《希腊神话故事两则》教案上海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研读作品,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普罗米修斯》一文,注重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人物形象分析。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主要人物“普罗米修斯”身上具有的一些人文精神。
3.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归纳出神话的一些基本特点。
4.推荐阅读《希腊神话故事》、《中国古代神话》, 激发学生阅读中西方文学经典的热情。
说明: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化的最大成就。
希腊神话故事谱系清晰、故事复杂、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鲜明。
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古斯塔夫·施瓦布,以德国人特有的严谨和系统的精神,编撰了这本情节完整、谱系清晰的《希腊神话故事》。
本课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两个经典故事,作为自读课文让学生阅读,初步感受这部世界经典文学之一;因而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经典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兴趣的最重要一步。
本课中两则故事《普罗米修斯》、《阿喀琉斯》,故事情节关联不大;且篇幅较长,隐藏典故较多,人物名字多而复杂,因学生的课堂阅读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建议教师只选其中的一篇做课堂教学。
(本篇教学设计以《普罗米修斯》为课堂教学篇目。
)鉴于翻译者的风格,故事内容叙述性文字多,描述性内容较少,所以对故事中心人物形象刻画笔墨的分析以及其身上具有的一些人文精神的感受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行为。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引发学生结合自身对一些神话故事已有的了解,进而综合归纳出“神话”的一些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注重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
2.难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主要人物“普罗米修斯”身上具有的一些人文精神。
说明:《普罗米修斯》课文篇幅较长,情节较曲折,其中还涉及到“金苹果”、“恶作剧”、“不吉祥预言”等多个未经说明的典故,因而学生阅读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
要达到理解人物崇高精神的最终目的,教师应该重视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以人物分析为课堂主要学习行为。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希腊神话故事两则》教案、教学设计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希腊神话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故事中的文化内涵、人物关系和文学手法等,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课后练习:布置与《希腊神话故事两则》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类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外国文化背景的了解相对有限,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搭建起文化背景的桥梁,使他们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
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分享等方面的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希腊神话的背景知识,如希腊神话的起源、发展与影响等,激发学生对古希腊文化的兴趣。
2.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希腊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希腊神话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利用多媒体展示希腊神话中的一些代表性图片,如宙斯、雅典娜等神祇形象,以及神话故事中的经典场景,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神话的神秘与魅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实时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3.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鲧禹治水教材简析: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
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
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
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
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
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
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
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
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
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总结学生的感受。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说说鲧禹治水的相关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介绍《山海经》(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山海经》的了解,如果学生说的不全,老师出示资料补充。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3.认读生字①出示生字“壤”(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②比较字形:壤嚷攘4.理解词语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
斥逐——排斥,驱逐。
息壤——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
拯救——挽救;救济。
滚烫——滚热。
遗志——死者生前的志愿。
后多指生前没有实现的志愿。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难。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
形容汗出得很多。
【根据学生的要求理解词语,注意不要孤立得解释,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6.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
应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三、再读课文,加深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鲧和禹是怎么治水的,找到相关的内容认真的读一读。
四、积累词语,布置作业1.让学生找找喜欢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卡上。
2.作业:通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认读词语(课件)一片汪洋苦苦哀求斥逐洪水毫不理会悲惨遭遇大发雷霆山南海北成千上万挖渠开山四处横溢泛滥成灾不畏艰险汗流浃背毫不在乎冬去春来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天寒地冻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1.自学提示(课件)。
默读课文,思考:①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②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做出批注。
③想一想鲧禹父子共同的精神是什么?【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学习小组指导。
】2.交流体会。
●交流一:鲧禹治水的理由(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了洪水的折磨,便苦苦的哀求天帝驱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鲧禹父子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①读第一自然段。
说一说洪水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
播放洪水的资料片。
②理解“哀求”“祈求”的含义,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③读出人们的苦难。
●交流二:鲧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课文的3—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息壤”是怎样宝物,神奇在什么地方?③天帝为什么要大发雷霆?你对天帝有什么看法?④你怎么评价鲧?【对于鲧的评价,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既要看到他的善良,不惧危险,又要看到他投机取巧的错误。
】●交流三: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5-10自然段。
②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禹治理洪水过程的?(板书:治洪前——治洪开始——治洪过程——治洪后)③依据描写的顺序,让学生说说最感动的地方。
A.治洪前:句子: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抓住“走遍”“摸清”“引洪水入大海”等词语,理解禹治水讲究方法,非常有头脑。
】B.治水开始::句子: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体会“亲自”一词,说明大禹以身作则,不畏艰难,才赢得人们的相应,因此也感动了神龟和应龙。
】C.治水过程:a.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以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b.参考资料:三过家门而不入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
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
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
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
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
”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c.指导朗读,读出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D.治水后:句子: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说明大禹带领人们治水的地域广。
“十三年”说明治理水灾的时间长,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的不易,多么艰辛。
】E.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④小结: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
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交流四:讨论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
(善良,同情人们的遭遇,都有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决心。
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有勇敢、奉献的崇高的精神。
)三、拓展升华1.你想对鲧禹父子说点什么?2.总结:这个传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第三课时一、领悟写法1.引言: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是它的主要特点。
那么课文中哪些情节使你感受到是离奇的想象?2.交流。
(让学生抓住主要情节谈出感受,例如: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出事”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3.小结:神话是古代人民驰骋他们奇特想像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样化的特色。
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
二、讲述故事。
分小组进行讲故事比赛。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讲好故事,然后学生自己练习,在小组推荐代表讲述,注意讲述后的评价与鼓励。
】三、课外作业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鲧王治水》《禹王锁蛟》《三过家门》的故事。
板书设计:1.鲧禹治水鲧偷宝物治水前:走遍摸清禹治水开始:亲自率领治水过程:大山横当烈日当空毒虫猛兽天寒地冻治水后:安定幸福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课后练习:1.读写词语。
一片汪洋苦苦哀求斥逐洪水毫不理会悲惨遭遇大发雷霆山南海北成千上万挖渠开山四处横溢泛滥成灾不畏艰险汗流浃背毫不在乎冬去春来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天寒地冻2.用词造句。
继承——推举——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
夏天,___________到了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5.神话故事的特点是什么?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补充建议:1.课前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并找一找,读一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感受神话的特点。
2.让学生查找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加深对鲧禹治水的敬重,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
3.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问题展开对话交流,教师相机的引导,点拨,把握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4.注意朗读的指导。
指导学生读出对大禹治水的敬佩,体会大禹的智慧、勇敢、无私的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