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2018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下)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14 古诗二首【备课资料包】本部分选自金星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师版《小学教材全解》五年下14课【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秋浦歌》。

理解诗意,了解作者,并且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曾学过近十首李白的诗。

李白成了我们跨时空的朋友。

出示李白图片,对这朋友你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秋浦歌》。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十年,漫游到此,写了一组诗,共十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十四首。

二、初读,了解诗意1、谁先来跟李白打了招呼,字正腔圆地念一念这首《秋浦歌》。

指名读——齐读2、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要了解诗意,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多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片,结合课内外的资料,争取自己读懂这首诗。

3、谁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你能读一读这首诗吗?三、细读感悟1、学习第一、二句说一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2、从“照”、“乱”这两个词,你读出了什么?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

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3、学习古诗三、四句(1)、“郝”什么意思?从“赧郎”二字中,你感受到什么?“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2)、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下五单元《古诗二首》修改版

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下五单元《古诗二首》修改版

1、背诵这两首古诗。 2、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李白的 诗词。
3、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李绅的 诗词。
谢谢 thank you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 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 场。” 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 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 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 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 首更为具体。
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 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 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 私愤。” 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 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 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 “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 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 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李绅叩头道:“谢皇上!” 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 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 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之。 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 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 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 《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 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北师版 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 ppt课件

北师版  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 ppt课件

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秋浦:地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 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赧郎:被炉火映红了脸庞的冶铁工人。
寒川:冰冷的水。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红星在升腾
的紫烟中飞溅。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脸膛红彤彤的冶炼工人在月光如水的夜
古诗二首
北师版 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诗歌都是用简短的话语来表达自己深刻的情
感。可以说,每首古诗都是一幅绚丽的画,一首
动听的歌……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两首古诗,
来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劳吧!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
诵古诗。 3. 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赞美和同情心。
自学指导二 1、渗透学诗的方法,并在《悯农》中尝试运用。 2、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情感。
走进作者
李绅(772年—846年)
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
亳州人。李绅幼年丧父,由母 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 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
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
2首。
初读感知
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的写
出了丰收的景象。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这两句是对现状的一个描述。四海之内都没 有荒芜的田地,农民耕种,似乎应该是一个丰衣 足食的景象,但是却依旧有人饿死,触目惊心的 结局引发了思考: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 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 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

古诗二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5.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课后拓展,巩固提高:课后布置相关的拓展练习,如搜集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进行古诗创作等,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7.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生活品质。
5.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古诗二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学生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把握诗意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学生的创作能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创作潜能,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把握古诗的意境:古诗的意境深邃,寓意丰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寓意具有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进行翻译和赏析,提交一份200字左右的文字作业。
3.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短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词汇和句式,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境等,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熟练背诵《古诗二首》,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词组、句型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1.默写古诗,要求学生正确书写、理解诗意。
2.阅读分析,选取一首古诗,让学生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
3.创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古诗知识,创作一首赞美自然或生活的古诗。
4.互相评价,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进行情感教育。
2.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古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古人喜欢用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详细讲解古诗的韵律、对仗、意境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讲解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5.预习下一课内容,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注重质量,鼓励学生认真完成。
2.作业要求清晰明了,让学生明确知道作业的目的和完成标准。
3.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家长参与作业,增进亲子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1《古诗二首》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1《古诗二首》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浦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资料,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入情入境地背诵诗歌。

2、咀嚼和体味重点词语的蕴味,反复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火热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快乐,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对比参读,感悟诗中瑰丽的想象,神奇的语言,以及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在对比中领悟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赛诗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师: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

(板书“李白”)李白性格豪爽,好饮酒,酒后灵感潮涌,出口成诗,他的好朋友杜甫《饮中八仙歌》赞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生根据自己积累的材料简单介绍李白。

3、生背诵积累的李白诗,比比谁记得多,背得好。

二、层层引领,重塑诗中意境1、师:李白一生也写了大量诗歌,但有一首却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极为罕见,极为珍贵的,这就是《秋浦歌》。

(出示《秋浦歌》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2、生自由练读诗歌,然后指名读,把诗读通读顺。

3、指导理解诗意。

师:我们学古诗仅仅知道诗的读音还是不够的(板书:知音),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

(板书:明意)如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们以前用过什么好办法?(生汇报,师简单指导,抓住了解诗人,借助注解,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

)师:接下来,就运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自己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如果有困难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4、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自学,然后汇报师指名说诗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①诗开头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②从“照”和“乱”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的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语文北师版│五下│10古诗二首

语文北师版│五下│10古诗二首
布置
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板书
设计
2019年1月12日
精读
课文
配乐读书
交流听后的感受
小组交流学习古诗的
集体交流,两首诗所描绘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
把这种感情在读中表现出来,
请代两位诗人,把他们心中所想的说出来
自由读
小组赛读
男女生赛读
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总结
这两首诗,既写景又抒情,令人回味无穷.两首诗都显示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意境.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交流收集的资料,明确写作背景.
复习
精读知大意
细读悟真情
品读表真情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通过诗歌读懂李白的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知诗人解诗题1.出示课件介绍李白2.导入课题《秋浦歌》。

(板书《秋浦歌》)(课件出示《秋浦歌》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二、抓字眼/知诗意1.理解诗意2..汇报。

师指名说诗的大意,疏通诗意。

(课件诗意)3..下面诗请大家带着理解齐声读这首诗(生齐读)4.告诉老师,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预设一:炉火照天地(课件前两句)预设二:红星乱紫烟预设三:赧郎明月夜(课件后两句)预设四:歌曲动寒川小结:看啊,月夜的冶炼场面,是何等热烈,何等夺目,何等壮观!请同学们齐读全诗--三、悟诗情/入诗境1. “乱”中感受艰辛2.小组讨论:诗人描写这幅如此壮观的冶炼图,他要表达的什么感情呢?(课件出示)(赞美和同情)四、适度拓展1.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一种怎样的感受?(生谈)2.叩问李白:那么你有问题想问问李白吗?(学生自由问后)师:所有的问题只需这一问:李白呀李白,为什么别人都能入睡,而你却不能入睡,偏偏要来到这冶炼现场呢?追问:那李白究竟有什么心事呢?3.介绍背景,阅读第十五首诗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2[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诗句的意思;2.我能读懂古诗,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3.我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学习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背诵古诗;通过古诗读懂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之心;[教学过程]:一、赛诗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师:(课件李白)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认识他吗?(李白)对了,(板书“李白”)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

(遇到
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

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

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

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 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

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

”(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

)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
成功。

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

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