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嫦娥奔月-语文S版

合集下载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嫦娥奔月》教学反思《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吞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

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所以在课前没有对学生进行铺垫。

整节课下来,孩子们总体来说对课文的理解还是非常理想的。

一、正音。

关于这篇课文课题中的“奔”字的读音,很多孩子都在存在疑问。

课堂上,我请孩子来读课题,当然有的孩子就读错了,我并没有立即去纠正他们,而是设计一个环节,让孩子们知道要随时使用工具书,这是这学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的,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探究习惯。

二、朗读、表演。

通过一遍遍地读,一层层深入,让嫦娥为民着想、牺牲个人幸福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久驻孩子们的心间。

语文课文的教学,只有做到充分地朗读,才能让孩子一步一步地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

另外,我还设计了表演,让孩子们自由组合,表演嫦娥与逢蒙进行周旋时的情景,因为有了此前反复朗读的铺垫和积累,所以孩子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表现出了嫦娥的机智。

这样的方式比起老师自己传授人物思想的效果好太多了,孩子们通过读、演,自己去感悟,自己去体会,自己得到知识。

三、遐想。

教学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说话。

嫦娥吃了仙药飞往月宫,后羿不顾一切,却怎么也追不上。

这是一种离别,从此他们无缘再聚。

此情此景,嫦娥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么她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感受时,脑际已经生成了丰富的内心视象,也真正走进了嫦娥的内心,明白了嫦娥的无怨无悔。

当然,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内容讲授时过于琐碎,总是害怕孩子听不懂;在学生的把握上,虽然课堂比较活跃,还对于一些后进生给予表现的机会还是少了点,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嫦娥奔月教案反思

嫦娥奔月教案反思

嫦娥奔月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嫦娥奔月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嫦娥奔月的传说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掌握嫦娥奔月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3. 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1. 嫦娥奔月的传说背景介绍。

2. 嫦娥奔月的故事情节讲解。

3. 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嫦娥奔月的传说背景。

2. 故事讲解:老师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嫦娥奔月的意义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5. 表达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对嫦娥奔月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结合讨论:老师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3.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相关文学作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评定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更多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兴趣?2.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嫦娥奔月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3. 教学评估:是否能够更科学地评估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教案的反思,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嫦娥奔月教学反思「篇一」嫦娥奔月教学反思范文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是讲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仙药成仙的故事。

课文情节生动感人,文字优美,可读性强,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文字,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美丽善良、舍己为人等品质。

3、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年级的孩子对于神话故事并不陌生,曾经学习过《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等多篇文章。

本文语言文字优美动人,通俗易懂,学生阅读起来难度不大,并乐于从中感受到意境美。

但如何让学生从故事本身走入故事背后,感受神话人物的内心,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一是在语言文字中去生成情景。

想到嫦娥奔月你的眼前出现什么画面?让学生一边读第六自然段,一边想象画面。

欣赏奔月之美。

第六小节与课文的其他自然段有所不同,它是写景的,文字优美,加上插图,给人无限遐想,我是通过让学生感悟两个叠词“飘飘悠悠、碧蓝碧蓝”的妙用来读好这段优美的文字。

由嫦娥的心情引起大家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在语言文字中去了解人物特点,重点研读文本,剖析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感受嫦娥的美丽善良,舍己为人等品质。

人物是故事的要素,体会人物形象是领会故事意蕴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

这篇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后羿、逢蒙、嫦娥,教学时,我通过对“接济”、“周旋”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朗读、同桌表演逢蒙步步威逼、嫦娥如何周旋,讨论嫦娥是“吃还是不吃这丸仙药”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而后让学生吐露心声,水到渠成。

第七自然段后羿的深情呼唤,后羿对嫦娥的一往情深,升华了文章的情感。

语文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

语文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

(教学反思参考1)嫦娥奔月这个民间故事早就为孩子们所熟悉了,怎样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教学设计我打算从课题切入,从第六自然段引入。

“嫦娥奔月”这个课题能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这个画面的?于是引入第六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嫦娥奔月时的意境美。

然后以追溯故事的起因。

在追溯的过程中体会嫦娥与逢蒙的人物特点。

在这个部分,我抓了两个词语的理解:一个是“接济”,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字面意思,然后我进一步引导:想像一下,嫦娥会怎样的接济乡亲们?“当看到有的乡亲们没有米时,嫦娥会把自己家的米送给他们。

”“当冬天到来时,嫦娥就把自己家的棉袄棉被送给别人。

”“后羿打猎回来,嫦娥会把打来的猎物卖成钱送给乡亲们。

”学生的想像合理,表达也很规范。

这个练习,不但理解了词语,更体会了嫦娥的善良。

我抓的另一个词是“周旋”,当遭到逢蒙的威逼时,嫦娥与他机智的周旋。

在理解这个词语时,我依然是营造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理解词语。

首先,我仍是让孩子们想像嫦娥会怎样的周旋,当学生想像了一个细节时,我便以逢蒙的口吻针对这个细节进行深入地对话,如,当“嫦娥们”说:“仙药不在我这里,在后羿那里。

”“逢蒙”便威逼:“别耍花招,快把仙药交给我,不然,我就要不客气了。

”在这样的模拟中,学生们站在嫦娥的角度想方设法地拒绝逢蒙、对付逢蒙。

几个回合,学生们都明白了,原来“周旋”就是这样用智慧去对付,去进退应战。

抓住两个词语,带动整篇的学习,设置情境理解词语,在想像中理解词语意思、体会人物特点、训练语言能力,一举三得,我想,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在这节课上,应该给了学生不一样的感受。

另外,在这一课中,还有一个人物——后羿。

因为这个人物并不是主要人物,而且语言非常明了,那么这个人物在课堂要不要讲?如果要讲,在什么时候讲比较好,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介绍他?这是我课前思考了很久的问题。

当读完了故事的经过后,我再次回到了第六自然段“读了故事,你再读这个自然段,你觉得此时的嫦娥会是怎样的心情?”以此来体会嫦娥对阻止了逢蒙的欣慰、对后羿的不舍,并与前面的学习内容相接,使课堂更能有整体感。

课文《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课文《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课文《嫦娥奔月》教学反思《课文《嫦娥奔月》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1、课文《嫦娥奔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课堂上,学生在阅读、讲解并描述完这个千古传诵的神话故事之后,对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嫦娥的和善英勇,后羿的英勇正直,逢蒙的奸诈贪心,学生通过他们的说,他们的读将三个人物牢牢记住。

课堂教学可谓顺当也。

这时,我让学生探讨的一个字嫦娥奔月的奔,究竟是读〔bèn〕,还是读〔bēn〕,激起了学生的爱好。

学生通过查资料,询问等发式,告知我说应当读〔bèn〕,缘由是:奔读bēn时含义有①奔跑;急跑。

②紧赶;连忙或赶急事。

③逃跑。

读bèn时含义有①指向目的地走去。

②介词,朝,向。

③年纪接近。

④为某事奔跑。

因此,他们认为文中把嫦娥奔月的奔说明为奔跑;急跑,很欠妥。

是呀,将这个字的含义放到此语里,不就成了嫦娥奔跑月或嫦娥急跑月了吗?这能通吗?此时我也认同学生的.看法。

事后,与教师们进展沟通,再看了搜集的有关资料,心中豁然开朗了。

结果好像已经不重要了,关键学生已经区分了奔的两个读音的不同含义,知道了如何去加以区分。

这就已经到达了目的。

2、《嫦娥奔月》教学反思这是个漂亮的民间故事,同学们很喜爱,我也很喜爱,所以组里的小教研我确定还是上这一篇。

备课时,我参考了严教师的教案,从画面导入,让学生感受嫦娥奔月的画面美,再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感受嫦娥的正直、和善、机灵的一面,中间再感受逄蒙的奸诈贪心,最终再次回到嫦娥奔月,感受其凄美的一面。

这是重点段的一个教学过程,重点就是体会嫦娥与逄蒙的人物特点,那关键就是理解“接济”和“周旋”,前者简洁,一个补充填空就能理解的,而后者我选择让学生同桌来表演理解,不过心里也挺没底的,不知他们会想出什么招来应对逄蒙?〔此时我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的语言〕自己人来听课嘛,也就不多想了,确定让他们试试。

虽教案有了,也有了必须的思索,只是有些渲染气氛的语言还是不熟识,总担忧师生不进去,没有感觉。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谭海林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着重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来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课文以《嫦娥奔月》为题,课文的主人公是嫦娥,后羿和逢蒙的出现是为了烘托嫦娥,教学时我主要抓住嫦娥与逄蒙“斗智”这个教学片段,在智斗逢蒙这一环节我抓住“周旋”这个词语来理解嫦娥的聪明机智和逢蒙的奸诈贪婪的,让同学根据这段文字来想像周旋的场景,孩子们对表演有着极高的兴致,所以通过同桌合作,孩子都演得很好。

而且孩子们再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机智地周旋”。

这节课虽然在课前作了许多预设,但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回答,对于学生的“冷场”我有时还是会手足无措,缺少教育机智。

还有对教案不是很熟悉,对多媒体的操作不是很熟练,普通话讲得不够标准,有些字音读错。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虚心向各位同行学习请教。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嫦娥奔月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嫦娥奔月

2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参考1)这是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同学们很喜欢,我也很喜欢,所以组里的小教研我决定还是上这一篇.备课时,我参考了其他人的教案,从画面导入,让学生感受嫦娥奔月的画面美,再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感受嫦娥的正直、善良、机智的一面,中间再感受逄蒙的奸诈贪婪,最后再次回到嫦娥奔月,感受其凄美的一面.这是重点段的一个教学过程,重点就是体会嫦娥与逄蒙的人物特点,关键就是理解“接济”和“周旋”,前者简单,一个补充填空就能理解的,而后者我选择让学生同桌来表演理解,不过心里也挺没底的,不知他们会想出什么招来应对逄蒙?(此时我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的语言)自己人来听课嘛,也就不多想了,决定让他们试试.虽然教案有了,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只是有些渲染氛围的语言还是不熟悉,总担心师生不进去,没有感觉.结果也确实有些汗颜,现在回顾整个课堂,除了之前的担心外,还总结为以下几点:1.时间把握不强,有些前松后紧.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比较“飘飘悠悠”与“飘悠”,这组词语上太浪费时间了,在学生能找到这个词语来感受画面的美丽后就可以放手了,继续下面的学习就可宽裕两三分钟.而在学生说到“嫦娥心灵很美,常常接济老百姓”时马上出示填空理解接济,而非在全找完后再回过头填空,也能省出一分钟吧.2.自己的专研还不够深入,思考不够成熟,以至于把握课堂不够灵活,受教案牵制,而教案上的语言又未全记得住,自己的底气也不足,显得有些慌而语言零碎了.有些遗憾,这么美丽的一个故事就被我给破坏了,再接再厉吧,不断总结进步吧!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教学反思参考2)《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境优美,情节动人.诗人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故事浅显易懂,妙趣横生.课文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复述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可以积累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本文篇幅较长,不宜要求处处详细复述.课文的第四、第六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重点复述,而其他的部分,可以要求学生抓住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简单的复述.首先,从整体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期盼团圆.复述第四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熟读成诵,特别是抓住人物的动作,尽可能运用文中的原句,因为这是故事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第六自然段写了嫦娥奔月后的情境,插图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无限遐想,所以复述这一部分时,可以借助插图.要求学生按照原文来复述,表现意境的美.其他的部分,学生可以抓住重要的词语,进行简要的复述.(教学反思参考3)《嫦娥奔月》的故事从古代传下来,尽管一传就是数千年,可人们还是由衷地喜欢它,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它给人温暖、给人力量、让人感动,久久不能忘怀.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力求通过语言的品味,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感动.我希望通过一遍遍地读,一层层深入,让嫦娥为民着想、牺牲个人幸福的美好形象久驻学生的心间.课文以《嫦娥奔月》为题,我认为课文的第一主人公是嫦娥,后羿和逢蒙的出现是为了烘托嫦娥.我在教学时紧扣三个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体会嫦娥、后羿和逢蒙的性格.默读课文,圈画表现嫦娥性格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这篇课文文字虽然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多彩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载体与空间.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展开交流.从总体上把握两点:一是接济贫苦的乡亲们.二是不让坏人逢蒙害人,不顾一切吞下仙药.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接济”的意思.通过表演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周旋”,怎么周旋.在再现了那个惊心动魄千钧一发的时刻以后,让学生再来读一读第四节,感受嫦娥奔月的壮美.这时候我安排了一个情境说话.嫦娥迫不得已离开人间,她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她会说些什么?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感受时,脑际已经生成了丰富的内心感受,也真正走进了嫦娥的内心,明白了嫦娥的无怨无悔.最后我把视线引向后羿,通过他的连声呼唤,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嫦娥为了大伙舍弃个人幸福的伟大.当然学生在表演嫦娥与逢蒙进行周旋时,虽然能够表演,但言语比较苍白,没有体会到嫦娥的机智,我想如果之前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准备的话,效果可能会大不一样了.。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详细描述
在《嫦娥奔月》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 课堂氛围的营造。我通过有趣的导入和互动 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使课堂 氛围保持和谐、活跃。同时,我也注意观察 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 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教师语言是否流畅
总结词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详细描述
在《嫦娥奔月》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语言表达的 准确性和流畅性。我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 的概念和知识点讲解得清晰易懂。同时,我也注意控制 语速和音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清楚、听明白。此外 ,我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言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态度是否亲切
学生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学生能够用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自 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要点二
部分学生仍需提高表达能力
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仍有个别 学生在表达上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03
教师表现反思
课堂氛围是否和谐
总结词
课堂氛围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互动性强
课堂上组织了多次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 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 多媒体应用: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时间安排
部分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确,导致课堂节奏有些拖 沓。
深度不足
对于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 背景知识的介绍。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
内容充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是语文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远古时候,后羿为民除害有功,西王母赠送给他一颗长生不老仙药,为人奸诈贪婪的逢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药,为了天下百姓不再遭殃,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了仙药飞上了月宫的故事,表现了嫦娥夫妇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

课文重点记叙了嫦娥奔月的经过,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表现了嫦娥心地善良、机智勇敢、为民造福的精神品质。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教学效果:
1.抓住教学重点,探究课文内容。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简要复述“嫦娥奔月”这个故事,帮助学生理清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体会嫦娥夫妇心地善良、心系百姓、为民除害的美好品质。

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嫦娥奔月这个故事为什么能流传至今,深得人们的喜爱”这个问题,学生交流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后羿射日,为民除害——听闻壮举,王母赠药——逢蒙抢药,嫦娥吞药——嫦娥奔月,后羿思妻”的线索和重要情节,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嫦娥奔月”这个故事中寄寓的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2.抓住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阅读“逢蒙抢药,嫦娥吞药——嫦娥奔月,后羿思妻”的部分,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逢蒙的心怀
不轨、狡诈贪婪的性格特点,感悟嫦娥的机智勇敢,心系百姓的崇高品质,品味嫦娥夫妇恩恩爱爱、夫妻情深的感人故事,从而进一步认清人性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3.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逢蒙抢药,嫦娥吞药”进行朗读、品读,并让学生说一说“嫦娥是怎样机智地与逢蒙周旋的?”抓住课文中的这一个“空白点”,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嫦娥与逢蒙机智周旋的经过写下来。

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写作,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语文能力在多层次的训练中得以提高。

二、教学收获(思得)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最成功的地方是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

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嫦娥想到这里,暗暗坚定了同他抗争到底的决心,于是便机智地同他周旋起来。

”嫦娥是究竟是怎样与逢蒙“周旋”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嫦娥的“机智”?课文写的很简略,没有具体描述。

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习作练习,要求抓住嫦娥和逢蒙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对比描写的手法,写出嫦娥的机智,突出逢蒙的狡诈,达到了很好的练习效果。

三、不足之处(思失)
当然,这一课也有一些让我感到不足的地方。

一是在“后羿射日”
的部分花费太多的教学精力,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有点面面俱到的意味,致使“嫦娥奔月”部分教学时间不够充足。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让学生积累一些跟“月”有关的故事、成语和古诗,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可惜都因为教学时间紧迫而未能完成。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下次重新再上这一课,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嫦娥奔月”这个故事,理清故事的线索,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抓住课文重点部分,通过描写嫦娥、逢蒙、后羿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结合读写,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

最后,引导学生积累跟“月”相关的故事、故事以及成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