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1苏教版必修二
高中语文 专题4《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1)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专题4《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 这几天内心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纳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还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小孩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加倍孤单。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明白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专门好,尽管月光也仍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仿佛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平复;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必然要做的事,必然要说的话,此刻都可不睬。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址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轻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恍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哆嗦,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里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恍如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尽管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因此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正是到了益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非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二,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哀愁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
本文的写景抒情都比较细腻和朦胧,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必须到位,所以必须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熟读作品,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意象和情感联想,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是高一学生,本文又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
为了解决学生阅读的困难,课前先让学生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先生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计思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首先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反复让学生诵读,读书韵味,读出美感,读出情感。
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其次针对学生不善于朗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设计听说读写的各种学习情景,对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全面的锻炼,师生共同探讨最感兴趣的内容,对接生活,积累经验。
当学生在欣赏独具匠心的描写时,可能对文本流露的思想倾向,隐藏的情感,特别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障碍,教学时应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握文本。
此外,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把时代背景、《采莲赋》和《西洲曲》内容的理解交给学生探索,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总结。
然后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说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说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高中第一册的阅读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本单元承担着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的欣赏能力的任务。
所以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
我个人认为课文只是借鉴的范例,因此课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所以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
由此我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1、知识目标:⑴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⑵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⑶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以情感为重点的文本分析方法,学会分析论述文献中人物情感,研究小说的内部结构和叙事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荷塘月色》的主题和情感,学会进行情感分析。
2.学会运用情感分析法分析文献中人物情感。
3.学习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技巧,统观小说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1.学习新的情感分析法,了解文本分析方法和技巧。
2.透视《荷塘月色》的结构及情节,掌握如何整合和分析小说内容。
四、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文学必修二。
2.工具: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五、教学流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展示夜晚荷塘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和安静。
2.引导学生分享在夜晚或月夜下最美好的记忆或感受。
第二部分:文本阅读(30分钟)1.学生自读《荷塘月色》,在读后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生阅读完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小说中的情感和情节内容。
老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小说有哪些情感和情节的线索?•有哪些情感和情节是主要的,总体上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情节和线索传达情感?第三部分:情感分析(30分钟)1.老师让学生进行情感分析,分析文献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和行为。
2.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每个人物中都列出以下信息:•这个人物在文本中的地位和角色。
•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个人物有哪些情感和情节,这些情感和情节是如何影响故事结局的。
第四部分:总结(10分钟)1.老师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和情节进行总结,并从文学角度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技巧。
2.老师扩展教学,讲解《荷塘月色》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六、教学评估1.经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将情感分析法应用到其他文献阅读中?2.老师可通过将未知文献内容细节,让学生通过情感分析法解析,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文本分析方法和技巧。
3.以小组形式互相评价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 必修2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目标3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文:一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三:作品结构分析: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苏教版 必修2

荷塘月色(1)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二.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关键词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与作品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试作简要分析评价。
〔主要是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可以据作者作品的整体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
〔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3.教师视学生发言情况作补充。
〔现代作家。
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知白。
祖籍某某某某,生于某某东海,长于某某。
1916年考入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本科哲学系。
“五四〞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并开始新诗创作。
先后任教于某某第一师X、某某第六师X,某某中国公学,某某上虞春晖中学等。
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
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
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X〞。
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国。
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某某运动。
浙江省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荷塘月色

THANKS
谢谢
荷塘月色的象征意义
荷塘月色中的荷花、荷叶、月光 等意象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荷花象征着纯洁、高雅,荷叶则 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活力,月光
则代表着美好、理想和追求。
通过这些象征意义的表达,作者 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美和生命意义
的思考与感悟。
03
CHAPTER
荷塘月色的语言与技巧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01
02
辞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02
案例二
如何进行诵读指导?选取课文中的一段进行诵读示范,指导学生注意语
音、语调、节奏等,让学生尝试模仿并逐渐掌握诵读技巧。
03
案例三
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主题或问题,
如“荷塘月色的写作特色”、“荷塘月色与作者情感的关系”等,让学
生通过讨论、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比喻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 的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荷叶的美。
拟人
朱自清将荷花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和动作,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 的”,使荷花更具生命力。
通感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相互沟通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使读者更加深刻地 感受景物的特点。
04
CHAPTER
荷塘月色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学方法与策略
情境创设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 、视频等,营造出荷塘月色的氛 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探究 荷塘月色的主题、写作手法等,培 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
八、教学结构流程图:
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
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十、教学专家点评: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
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刘长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地开着的
①nà②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①zhàn②chàn
C.这是独处()的妙处()
①chù②chǔ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①mò②mài
2 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型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舞裙缈茫波痕创汇
B 偏颇苍茫弥望惦念
C 点缀婉然笼罩倡导
D 稀疏约掠余暇孪生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这是多处的妙处,我且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了。
○3由新闻出版署和信息产业部正式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已从今天开始。
A 受用消受启用
B 消受受用启用
C 消受受用实施
D 受用消受实施
4 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微风过处,差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
....的,是渴睡人的眼。
B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C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D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
....的,是渴睡人的眼。
B 李登辉当年抛出“两国论”遭到挫败,陈水扁今天鼓吹“一边一国”将同归于尽
....。
C 他购买彩票,连续四次中奖,真是左右逢源
....。
D 妻子初见他时大吃一惊,只见他满目疮痍
....,没想到他的皮肤病竟如此严重。
6 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A 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 在宁静的月夜,作者可以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自由。
C 在宁静的月夜,作者可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 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月夜之美,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再回答问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②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③叶子出水很高,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⑤层层的叶子中间,⑥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⑦有袅娜地开着的,⑧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⑨正如一粒粒的明珠,⑩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⑾微风过处,⑿送来缕缕清香,⒀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⒁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⒂像闪电般,⒃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⒄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⒅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⒆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⒇遮住了,(21)不能见一些颜色;(22)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甲. 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⑩/ —⒀/⒁—⒇
B.①—④/⑤—⑩/ —⒀/⒁—(22)
C.①—④/⑤—⑩/⑾—⒃/⒄—(22)
D.①—②/③—⑩/ —⒀/⒁—(22)
乙. 试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对这段话的其他安排顺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
A.由静态写到动态,由近写到远
B.由动态写到静态,由远写到近
C.由动态写到静态,由近写到远
D.由静态写到动态,由远写到近
三、迁移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绿的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
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地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惆怅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的新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
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
地的萋萋的芳草。
“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
..在这铺
..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
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归青年们!
7 文中“临去秋波”比喻什么?用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字数均不得超过8字)答:比喻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8 作者见到“绿”感到“惊喜”,甚至“陶醉”了,这是为什么?(不超过30个字)
答:
9 作者已将全文分为三大段(用隔行表示)。
第三大段表达了三方面思想内容,分别把它们
概括出来。
(1)
(2)
(3)
10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两项是()
A 文章的开头,作者说:“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
”这是因为“我”那时大多
沉醉于这蓝色中。
B “我”“离开海边,进入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这暗指城市色
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的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C 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引自明代诗人顾义武《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
更护花”。
D 文章的题目是“绿的歌”,作者却先写大海的湛蓝,城市的杂色,这是为突出后面的
绿色作铺垫。
E 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比拟手法,分别赋予蓝色、杂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思想感情。
四、探究与创新
11 依据下面文段的语境填空,连缀成文。
要求:○1在下文横线处各填一个格式大体一致的短语,每个短语不超过14个字。
○2所填内容必须昨照应其语境,且逐层递进。
当你走进一片成熟的高粱林时,你可曾注意到:那色近枯黄、生命即将结束时的高粱杆和茎叶,仍在尽一份微薄的力量,把大地供给的水份、养料,输送给颗粒饱满的高粱垂穗。
这难道仅仅是植物的本能吗?
我不禁想到,想到,更想到,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2 根据下面新闻的内容,拟一条标题。
(不超过10个字)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局海洋学数据中心的科学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在世界各地进行的510万次海洋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后来指出,全球变暖了,大多数热量被海洋吸收。
在过去的40年间,海表在300内的海水温度平均升高了0.31摄氏度。
海洋能够将热
量储存数年转数十年,然后释放到大气中。
标题为:
答案:
1 差(chà)劲
A.参(cēn)差(cī)差(chá)别
差(chāi)遣
参(cān)见人参(shēn)
B.脉脉(mòmò)的流水
山脉(mài)脉(mài)搏
C.这是独处(chǔ)的妙处(chù)
处(chù)所处(chǔ)理
2 B(A项“渺”,C项“婉”应为“宛”,D项“掠”应为“略”)
3 D(“受用”有“享受”、“得益”的意思;“消受”多用于奋斗;“启用”是“开始使用”的
意思,指具体人或事物;“实施”是指实行法令、政策、规定等)
4 D(A、B、C三项都是比喻句;D项是“通感”的方法)
5 A(B项“同归于尽”是一同走向的意思,可改为“重蹈覆辙”;C项“左右逢源”指做事
得心应手,现也比喻办事圆滑;D项“满目疮痍”形容看到的尽是遭受破坏的景象)
6 A(“判若两人”不对)
二、甲 B 乙.荷叶→荷花→荷香→波痕丙 A
7 即将凋零的红叶喜爱而又惋惜
8 绿是春天、青春的象征,也是作者理想与希望之所在。
9 (1)进一步点明作品的象征意义。
(2)表达了作者寄予青年的热切希望。
(3)显示了作
者奉献于青年的无私博大的胸怀。
10 AD(B项“城市色彩驳杂”不妥;C项作者是龚自珍;E项以偏概全,主要赋予绿色以人
的思想感情)
11 含辛茹苦为了子女的父母带病工作为了学生的老师牺牲自己为了人民的先烈
12 全球海洋温度显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