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合集下载

农药登记与使用安全管理规程

农药登记与使用安全管理规程

农药登记与使用安全管理规程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统一和规范农药登记与使用的管理,制定农药登记与使用安全管理规程,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和环境健康。

本文将从农药的登记要求、农药使用的安全要求以及农药管理的监督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药登记要求农药登记是指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测试,确定农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其在市场上合法流通提供法律依据。

农药登记要求主要包括:1. 安全性评价:农药必须通过安全性评价,以确保其在农业生产中不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评价内容包括毒性、残留量、生物降解性等。

2. 使用效果评价:农药必须经过使用效果评价,明确其对目标害虫或病害的控制效果,确保其在实际使用中的有效性。

3. 成分和用途说明:农药登记必须提供详细的成分和用途说明,包括有效成分、剂型、使用方法等,以便用户正确使用。

4. 标签和说明书:农药登记需要提供标签和说明书,明确农药的名称、有效成分、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警示语等,便于农户正确使用和储存。

二、农药使用的安全要求农药使用安全是指在农药使用过程中,保护农业从业人员、环境和农产品的安全。

农药使用的安全要求主要包括:1. 个人防护措施:使用农药的农业从业人员必须佩戴防护设备,如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以避免接触农药对人体造成伤害。

2. 使用方法和剂量控制:农药使用必须按照说明书和专业人员的指导,正确选择使用方法和剂量,以确保农药在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同时,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影响最小化。

3. 安全间隔期和预收期:农药使用之后,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和预收期的规定,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合格。

4. 储存和处置要求:农药必须储存在封闭的储存设施中,远离食品、饮料和饲料。

农药的废弃物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正确处置,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农药管理的监督措施为了加强农药管理的监督,确保农药的安全和合规使用,需要采取以下监督措施:1. 登记和许可制度:建立农药登记和许可制度,通过登记和许可的方式,对农药的生产、销售、使用进行合法监管。

新型农药的合成与评价

新型农药的合成与评价

新型农药的合成与评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作用不可忽视。

农药对于保障农业产量、提高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农药的应用面临着很多局限,因此新型农药的研发与合成刻不容缓。

新型农药的定义是指具有高效、低毒、不污染、生物可降解等特点的新型农业药剂,其合成与评价是新型农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新型农药的合成新型农药的合成,可以按照两种方式来进行:化学合成和天然物提取。

化学合成是利用化学反应合成的,具有高效、多样化等优点,但化学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风险。

天然物提取则是利用植物中已存在的活性成分,故提取的物质较为安全可靠,但是提纯物质的难度较大,且其活性成分浓度较低,需要大量提取。

化学合成中,新型农药的设计和合成涉及化学家、药学家、生物学家等多个学科的协同合作。

新型农药的设计需要有可行的合成路线,并考虑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

新型农药化合物一般都较复杂,其设计、合成和纯化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

烯烃、芳香族化合物和螯合配体等都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同时,团队化合物的设计和研究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型农药的评价新型农药的评价是指对新型农药的功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和检测。

具体评价指标包括农药的杀虫、杀菌、杀螨等效果、环境毒性、水平和规范使用限制等。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室内评价和田间试验两种。

室内评价是指在实验室内,通过人工模拟田间环境的方法,对受测农药进行评价。

包括测定杀虫、杀菌、杀螨等效果,毒性检测等。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评价周期,提高效率。

田间评价是指通过在实际田间环境下,测试受测农药的效果与安全性。

包括土壤、作物、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田间评价是新型农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受测农药的实际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新型农药的研发、合成与评价是保障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佚名
【期刊名称】《农药科学与管理》
【年(卷),期】1990(000)002
【摘要】国家环境保护局委托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制定的《化学农药环境安
全评价试验准则》,经1987~1989年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讨论通过,已于1989年正式颁布。

本准则从3个方面科学地论述了农药对环境安全性影响的因素、环境安全性评价指标与评价试验程序以及农药对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通过它可以为评价农药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及其在环境中的残留性、移动性和富集性,预测农
药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为新农药的开发与农药的安全使用,为预防化学农药对环境的
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凡新农药的开发研究及申请农药品种的登记,均须按照准则进
行各项试验。

为方便读者和试行这一准则,本刊拟从本期开始分三次全文刊登该准则。

【总页数】5页(P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
【相关文献】
1.《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系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J],
2.《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系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J], ;
3.《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正式发布 [J],
4.《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引发农药界猜想 [J], ;
5.《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系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农药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估研究

生物农药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估研究

生物农药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估研究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等生物体制造的农药,它具有天然、环保、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然而,作为一种农药,生物农药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估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生物农药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估研究进行探讨。

首先,生物农药的毒性评估是评估其对目标害虫或病原体的杀灭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其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毒性评估通常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多个方面。

急性毒性是指生物农药对生物体的短期暴露下的毒性反应,通过测定LD50(半数致死量)来评估其毒性程度。

亚急性毒性是指生物农药对生物体的中期暴露下的毒性反应,通过观察生物体的生长、繁殖等指标来评估其毒性程度。

慢性毒性是指生物农药对生物体的长期暴露下的毒性反应,通过观察生物体的寿命、生活质量等指标来评估其毒性程度。

其次,生物农药的安全性评估是评估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安全性评估通常包括人体毒性、环境毒性和残留量等多个方面。

人体毒性评估是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来评估生物农药对人体的毒性效应,包括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

环境毒性评估是通过实验室和野外观察来评估生物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壤、水体和非靶生物的影响。

残留量评估是评估生物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水平,通过测定残留量来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为了进行生物农药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估研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工作。

首先,需要确定评估指标和方法,选择合适的生物体和实验条件。

其次,需要进行毒性测试和安全性评估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价,制定相应的使用和管理措施。

在生物农药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估研究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生物农药的特点和用途。

不同的生物农药可能对不同的生物体产生不同的毒性效应,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生物农药进行评估研究。

此外,生物农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也会对其毒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和调控。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使用也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评估农药对环境的安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研究。

下面将介绍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的试验准则。

1. 目标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试验:首先需要了解目标农药的物化性质,包括溶解度、挥发性、分解速率等。

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归趋。

2. 毒性试验:通过在实验动物或模型生物上进行毒性测试,评估农药对生物的毒性效应。

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等。

3. 生态毒性试验:通过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评估,研究农药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毒性影响。

常用的试验包括急性水生毒性试验、生物降解试验和土壤毒性试验等。

4. 水环境试验:通过在模拟的水体环境中进行试验,评估农药对水体的影响。

例如,测定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降解速率和生物富集等。

5. 土壤环境试验:通过在模拟的土壤环境中进行试验,评估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例如,测定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效应、土壤中的降解速率等。

6. 空气与大气环境试验:评估农药的挥发性和空气扩散特性,以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包括挥发性试验,空气清洁性试验和臭氧生成势试验等。

7. 降解和残留试验:评估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速度和残留水平。

通过测定农药在土壤、水体和作物中的残留量,来评估农药的降解性能和潜在的残留风险。

8. 风险评估:综合以上试验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农药对环境的潜在风险水平,为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以上是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的一些常规准则,试验的具体设计和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这些试验准则的使用,可以有效评估和监测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从而确保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环境的安全保护。

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不当使用或滥用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水体污染、土壤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必须进行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

农药学复习题

农药学复习题

农药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农药: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助剂。

MRL: 最大允许残留量,各国根据国情颁布的允许残留在农产品中的最高含量。

EC50:有效中浓度,是指引起供试生物群体的半数产生某种药剂反应的浓度。

LD50:致死中量,是指杀死供试昆虫种群一半个体所需的剂量。

IPM: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指采用植物检验,遗传工程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途径控制有害生物的防治、保护植物的一门科学。

4R: 是抗性、再增猖獗、残留和成本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

使用化学农药后,4R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安全间隔期:根据最大允许残留量制定的最后一次施药和采收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

先导化合物:指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发展潜力,可用作起始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农药品种。

生物富集:生物富集也称生物浓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能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

害虫再猖獗:指一种杀虫剂或杀螨剂使用后目标节肢动物有害物种丰盛度超过对照或未处理种群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交互抗性:交互抗性为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农药精准使用技术:设计在自然环境中,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或基于地图的农药精准施用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定时,定量,定点施用农药。

选择性除草剂:在一定环境条件与用量范围内,能够有效地防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以及只杀某一种或某一类杂草的除草剂。

简答题1.害虫抗性治理策略1.适度治理2.饱和治理3.多种攻击治理2.植调剂作用1.植物生长促进剂,能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分化和伸长;2.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的分裂和扩大有抑制作用;3.植物生长抑制剂,对植物顶端分生组织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导致顶端优势丧失。

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

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

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就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展开论述。

二、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标准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标准主要包括水质、土壤质量、空气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制定。

1. 水质标准(1)水源保护:根据水源地的级别,制定不同的水源保护标准,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2)水质指标:制定不同类型水体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pH 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

(3)重金属与农药残留:制定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和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以保障水质的安全性。

2. 土壤质量标准(1)土壤理化性质:制定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标准,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土壤容重、水分持水性等。

(2)养分含量: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制定土壤中不同养分元素的含量标准,包括氮、磷、钾等。

(3)污染物限量:制定土壤中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包括重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等。

3. 空气质量标准(1)大气污染物:制定大气中不同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2)噪声限制:制定农业生产环境中噪声的限制标准,以减少对农作物和畜禽的影响。

三、农业生产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农业生产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主要从农作物质量、畜禽养殖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1. 农作物质量评价标准(1)农产品质量: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不同农作物的质量评价标准,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

(2)农药残留: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限量评价,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2. 畜禽养殖环境评价标准(1)环境要求:制定畜禽养殖场环境的要求,包括空气质量、水质质量、噪声限制等。

(2)动物福利:制定畜禽养殖中动物福利的评价标准,包括空间大小、通风要求、饲喂和饮水等。

3.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标准(1)生态指标:制定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指标评价标准,包括植被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气候指数等。

新药安全性评价与GLP规范化管理

新药安全性评价与GLP规范化管理

新药安全性评价与GLP规范化管理新药的研发和上市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以确保药物的使用安全可靠。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实施过程的规范化,国际上普遍采用“良好实验室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进行管理。

本文将从GLP的定义、目的、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介绍其在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重要性。

首先,GLP是一种药物、农药和化学品等相关研究的质量保证体系,旨在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规范性。

它包括实验室设施、仪器设备、试剂物质、研究人员、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规范要求,确保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研究报告等环节严谨可靠。

GLP的目的在于确保试验数据准确可靠,并提供科学依据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遵守GLP规范,可以控制试验的质量,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和责任意识,减少操作失误和随意性,提高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GLP的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设施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试剂物质管理、人员管理和实验方法管理等方面。

实验室设施应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如通风、温度、湿度等符合要求;仪器设备应定期校验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试剂物质应来自合格供应商并保存在恰当的条件下;研究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且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方法应经过验证并符合GLP要求。

GLP在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充分的实验数据支持。

只有通过GLP的规范化管理,才能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可复制性。

此外,药物的研发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合格实验数据是药物进入下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也是药物上市审批的必要条件。

只有通过GLP规范,才能保证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总结起来,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严格的实验过程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GLP作为一种规范化管理体系,确保了实验环境、设备、试剂和研究人员等各个方面的质量,使得实验数据能够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00m2实验室,200m2全自动控制温室 室内生测试验: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卫生杀虫剂 环境试验: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环境行为特征 试材培养:虫、菌、草、蚊、蜚蠊、蜂、鸟、鱼、蚕 20人,在编6人 实习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5-10人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4
农药使用的利与弊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陶传江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物技术中心 64194111,85390892 taochuanjiang@ taocj@
农药使用的利与弊
农药的重要地位
防治病、虫、草、鼠害,调节农作物生长 全世界由于病、虫、草、鼠害而损失的农作物收获量 相当于潜在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如果一旦停止用药或严重 的用药不当,一年后将减少收成25-40%(与正常用药 相比),两年后将减少40-60%以至绝产。 我国平均每年挽回粮食2500万吨、棉花40万吨、蔬菜 800万吨、果品330万吨,减少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12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农药对非靶生物毒性试验
在靶生物与非靶生物并存的环境中,使用农药难免对 非靶生物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不同的农药品种,由于其施 药对象、施药方式、毒性及其危及生物种类的不同,其影 响程度也随之而异。环境生物种类很多,在评价时只能选 择有代表性的,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生物品种,其中包 括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土壤生物作为评价指标。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6
农药使用的利与弊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环境生物毒害
对有益生物的影响 蜜蜂、鱼类、鸟类、家蚕 天敌,赤眼蜂、青蛙 蚯蚓、土壤微生物 对生物链的影响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7
农药使用的利与弊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环境激素
在已经列为环境激素的名单中,有40多种是农药,其中 的六六六、DDT等目前已被禁用,但仍有多种仍在广泛应用 环境激素对人和动物最明显的危害是使生殖机能下降。科学 研究表明,由于环境激素的危害,人类男性的精子数和精液 正迅速减少,生殖健康受到影响。 环境激素还会使人和动物体内内分泌紊乱,导致神经系统 受损。此外环境激素还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而诱发肿瘤。已 有许多研究表明睾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发生都与环境 激素有关。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靶标生物毒性试验
• • • • • • • • 鸟类毒性 蜜蜂毒性 天敌毒性(赤眼蜂、蛙类) 鱼类毒性 水生生物毒性(水蚤、藻类) 家蚕毒性(根据农药性质和用途而定) 蚯蚓毒性和土壤微生物影响(土壤处理) 主要后茬作物敏感性(高活性除草剂:如 磺酰脲类等)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16
土壤降解的试验方法
试验材料
• 土壤 农田耕层土壤 新鲜,有代表性,3~4种 风干,过筛(2mm),冷藏贮存 理化性质测定:pH、有机质、代换量、土壤质地 • 农药纯品/原药 配制水溶液,有机溶剂助溶(少量,无干扰:丙酮、乙醇) • 培养箱:0~50℃ • 残留分析仪器设备、材料 前处理:旋转蒸发器、震荡器 化学试剂 分析仪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色谱-质谱联用仪
• 农药环境行为是指农药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迁移转 化过程中的表现与特征。 • 包括物理行为、化学行为与生物效应等三个方面。 • 直观地反映了农药对生态环境污染影响的状态。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11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环境行为
• • • • • • • 挥发作用 土壤吸附作用 淋溶作用 土壤降解作用 水解作用 光解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17
土壤降解的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
• 称量:20g,三角瓶, • 混入农药:农药的用量最好用田间的实际用量来换算,或 将土壤中农药的起始浓度调至 10ppm (新要求:田间用 量的倍量) • 调节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的60%。 • 培养:在25 ±1℃恒温条件下培养 • 定期采样测定:直至土壤中农药的降解量达到两个半衰期 以上,即降解量>75%,或者90%以上时可终止试验 (用于水田的农药,则同时要做在渍水条件下的降解试验)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2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 农药登记前、登记、登记后的管理、监督、检测 • 11个处室 药政处、生测室、分析室、残留室、监督处、信息处、 咨询中心、生物中心…… • 120人,在编86人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3

生物中心
• • • • • •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8
农药登记管理——农药安全性
1982年开始恢复对农药登记管理 重点的转变 药效 产品质量
农产品残留
环境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9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环境行为 非靶标生物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10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环境行为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的急性毒性问题 农药残留的慢性、亚慢性毒性问题 农药残留对农药产品贸易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5
农药使用的利与弊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环境中的归宿 归宿:水、土壤、空气
影响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降雨、微生物、pH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14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土壤降解
2017/10/15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
15
土壤降解的概念
• 成土因子与田间耕作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残留农 药逐步由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直至失去毒性和生物活性的 全过程。 • 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贮藏库,也是农药在环境中的集散 地。 • 土壤中农药残留量的大小、持留时间的长短、农药在土壤 中的降解性能,是评价农药对整个环境危害影响十分重要 的指标。 • 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留愈长,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各种环境 生物,以至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也愈大。 • 表示:降解半衰期:t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