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百校大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百校大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

湖北省百校大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全册。
第I卷(选择题共5 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2.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3.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以后,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
这反映出A.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B.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C.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D.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4.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的中外兵力对比表(单位:人)。
由此表可知这次战争A.是由英法两国共同发动的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使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5.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纪略》中写道:“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日田凭,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
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
”这一记载A.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B.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性C.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不作为的不满D.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6.面对《马关条约》的赔款,日本外交大臣井上馨直言:“在这笔赔款之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日元的收入,(以前日本)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所以,想到现在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10月调考试题不分版本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10月调考试题不分版本孝感高中2016届高三10月调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
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
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确实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
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根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
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
正是在这个根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
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
假设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局部,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根底,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外表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
比方,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字,作。
显然,第一形为“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而后两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龍”相去不远了。
然而,这“龙”在今天咱们的生活中可无法见到,于是,关于“龙”究属何物,说法纷纭,莫衷一是。
最常见的说法是古人替蛇装了几只脚,称之为“龙”,它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也有人据古书“马八尺以上为龙”认“龙”为一种良马;有人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有人据龙的鳞认为它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
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统一,但一致认为龙是一种动物。
也有人认为“龙”与“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
于是认为龙即虹;更有人认为“龙”字音与“松”相近,龙皮与松皮亦有相似之处,于是把这龙认作了松。
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深信不疑,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与一般围腾不同的只是,现实世界上并无真正的龙而已。
告诉我们这一事实的是近些年的一些考古发掘。
在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红山,出土了一些珍贵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种猪头龙身的玉器,其形体正好作上文所引的“龙”字的第一形;而值得注意的是,离红山不远的内蒙古,也出土了一种龙头龙身的玉器,形体恰同上述猪头龙身玉器相似,只是龙头代替了猪头。
以上考古发现在很大程度启示我们,“龙”是一种原始崇拜物。
龙在原始社会即已有之,既然在龙身上可以出现猪头,那么至少说明龙是一种与猪之类动物有类型学上相似之处的动物:既然甲骨文中的“龙”字与考古出土的龙或“猪头龙”形制如此相似那么上文中考古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必然是“龙”字所写之龙而并非他物。
由此看来,披在龙身上的神秘纱巾已经被揭开。
尽管咱们至今还无法细说端详,但是龙是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类型的崇拜物,确实是无法怀疑的事实。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①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
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
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②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
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小学里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
各种“国学研究会”、“国学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纷纷问世。
有的学者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
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③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
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令的中国新文化。
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④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
而如果仅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那只会陷于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不可能建构起中国56个民族都认同的文化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2016湖北省优质高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湖北省优质高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1.C(“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述有误。
)2.A(“走向了文明的对立面”理解不当,巫术被置于文明的对立面。
)3.D(“将其发扬光大,造福于当代社会”,于文无据,且从时代发展看,也不现实。
)二、4.A5.B(除:任命、授职,辟:征召)6.C(误解原文意思,应为“曾替多次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7.(1)太祖正要对人施用刑罚,刘基问为什么,太祖把自己梦中的情景告诉他。
(“刑”、“请”、“太祖语之以梦”句式各1分,整体通顺2分)(2)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
(“权衡”、“与”、“然”各1分,整体通顺2分)8.答:这两句词语言凝练,全由名词组成,六个名词形成六个典型意象,写尽求仕路途的艰难;(3分)塑造了一个为功名而(骑着瘦马,衣帽满尘,于斜阳残照中,在漫长而艰险的路途上)艰辛奔波的落魄者的形象。
(3分)9.答:在词人看来,求仕艰难,即便寻得功名,也终究不过是黄粱一梦;(2分)与其为仕途而在外奔波劳碌,不如放弃那虚浮的功名,早日归隐家园。
(3分)10.(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空1分,错一字该空无分)三、11.(1)C E(答E的3分,C得2分,D得1分,答A B不得分。
A “深谙为官之道”错,他推辞会议是要学习新东西,摸情况,B “主要是为了说明……烂摊子”错)(2)答:①谨慎务实,没准备好就不开会,而是先熟悉与工作有关的内容,下去调研了解情况。
②自尊好学,他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不行,抓紧时间学习,尽快熟悉新工作。
③工作能力强,他在原职工作出色,调任新岗位能尽快适应,开会做了有分量的讲话。
(每点2分,答其他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3)答:①暗示前任镇长们开会都是这样拿着主任写的稿子念。
②暗示主任写稿子的内容可能不切实际。
湖北省教学合作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扫描含答案

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C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炽”应读chì。
B项“咋”应读zé“坊”应读fāng。
D项“阐”应读chǎn。
2、D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弊”应为“敝”。
B项“涣”应为“奂”。
C项“非”应为“匪”,“带”应为“戴”。
3、A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廉政,使政治廉洁;廉正,廉洁正直。
结合语境此处应当用形容词,当选“廉正”。
因而,表示结果;进而,表示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
前面有“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后面接的是“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应选“进而”。
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语境中着重强调的是出现次数多,而不是看见,应选“层出不穷”。
4、B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拿到“中央及相关……”前面。
C项成分残缺,应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后加“需要”。
D项不合逻辑,“劝阻”本来有否定义,将“劝阻”改为“劝”或者将“戒烟”改为“吸烟”。
5、B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祥林嫂为《祝福》中的人物,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6、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是中国文化底蕴造成的畸形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
)7、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B项“相比伦敦提升了26%”只是一款在伦敦售价3.81美元的星巴克咖啡。
C项“一杯星巴克美国的成本高于中国”不对,原文是“不会低于”。
D项“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全球第二大市场”不对,是在2014年。
)8、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消费能力却在大幅攀升”原文中无此意,因果关系解说也不对。
B项“找到了原因”不对。
D项“价格下降是迟早的事”依据原文不当。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9、C(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湖北省百校大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百校大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高三生物试卷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80%)、必修2第1章(20%)。
第I卷(选择题共5 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生物学家及其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B.桑格和尼克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C.切赫和奥特曼-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D.卡门和鲁宾——卡尔文循环2.下列关于细胞统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骨架的细胞膜B.都有环状的DNA分子C.都能合成自身生活所需的蛋白质和酶D.都能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3.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空间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其功能可能相似B.DNA是细胞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C.葡萄糖是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D.某些脂质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4.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B.蛋白质和氨基酸与双缩脲试剂都产生紫色反应C.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D.细胞中自由水含量高代谢旺盛5.下列有关细胞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膜上可合成A TP ' B.性激素的合成与生物膜有关C.生物膜上可发生信号转换D.流动镶嵌模型属于概念模型6.下图是羊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及Na+、K+跨膜运输的原理图,图中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的一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小肠液中的钠离子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排出K+需要ATP水解供能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所需能量直接来自于A TPD.小肠上皮细胞膜上钠钾泵的化学本质是载体蛋白质7.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若细胞中具有中心体,可排除是植物细胞B.观察到有细胞板的形成,则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C.用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视野中唾液腺细胞核孔的数量比肌肉细胞核孔的数量多8.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温处理胰蛋白酶会影响它的活性B.酶在完成催化反应后立即被降解为氨基酸C.ATP的合成和水解需要的酶相同D.酶通过提供能量来提高催化反应速率9.某探究小组为探究淀粉酶浓度和淀粉溶液浓度对淀粉水解速率的影响,在适宜条件下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实验一中,限制组别4相对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淀粉溶液浓度B.实验二中,限制组别4相对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淀粉酶的浓度C.实验一中,若适当提高温度,则各组别相对反应速率均将增加D.实验二中,若提高淀粉溶液浓度,则各组别相对反应速率均将增加10.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分化机制失控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
【百强校】2016届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百强校】2016届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1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②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 ③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④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 ⑤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 ⑥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因素 A .⑥③②①④⑤B .②①⑥⑤④③C .②①④⑤⑥③D .②①④③⑥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试卷第2页,共13页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B .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
今年1月4日,他曾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欣然接受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的邀请,“好,我再为你们添把柴!”C .认真聆听了张老师的“数学之美和数学的无处不在”的讲座后,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学习数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D .周五下午,校学生会成员围绕“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讨论会,会上大家踊跃发言,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他认为自己的贡献________,认为自己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百校大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高三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五线谱‛还是‚数字简谱‛,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复杂的音乐作品既不能创作,也难以演出。
从这一意义上讲,正如数学是所有科学中最为抽象的科学一样,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它们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
所以,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指出:‚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的。
‛而西方人所要做的,就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
于是,西方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一起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在西方13世纪,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数学,还是宗教,因为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
音乐不是数学,我们不能指望将一组数学公式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我们也不能指望将一个哲学命题直接转变为交响乐。
然而,一方面,音乐和数学存在着类似,因为数学和音乐具有抽象探索方案的特征,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另一方面,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生活态度、共同的信仰模式。
最初,西方人对数字的崇拜、对音乐的崇拜、对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
从‚数字本质主义‛的观点出发,西方人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音乐家发现,任何单一数字所对应的音响都不能产生美,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
这个观点显然比以往的‚数字拜物教‛有更大的进步,其意义相当于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然而,数学是发展的,音乐是发展的,哲学也是发展的。
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
这个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比我们期望的更为深远更为神秘。
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被人们同样地判断:人们认为它们都在可允许的界限之外。
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被认为不仅不使人愉快,而且是危险的,不仅有威胁,而且是魔鬼性的。
这种数学家对无理数的恐惧、音乐家对不和谐音程的恐惧,犹如哲学家对非理性世界的恐惧。
然而,无论数学家是否喜欢,无理数确实是存在的;无论哲学家是否高兴,这个世界确实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无论音乐家是否愿意,不和谐的音响也确实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
于是,正像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哲学家必须正视非理性一样,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
(摘编自陈炎《科学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线谱”和“数字简谱”都是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这种记录和描述是复杂的音乐作品创作和演出的前提。
B.数学和音乐分别是科学和艺术中最为抽象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和音乐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
C.音乐的基础是数学,它是以直觉出现的,西方人所要做的,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
D.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所以,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在西方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音乐不是数学,一组数学公式不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一个哲学命题不能直接转变为交响乐。
B.数学和音乐都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
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生活态度、信仰模式。
C.音乐家发现,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个观点导致了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D.西方人对数字、音乐、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学的发展推动了音乐、哲学的发展。
因为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所以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
B.如果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超出了可允许的界限,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是危险的,有威胁且是魔鬼性的。
C.世界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不和谐的音响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不以数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的意志而转移。
D.尽管数学家和音乐家分别对无理数和不和谐音程感到恐惧,但是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
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
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
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
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日:‚可与寺监簿。
‛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日:‚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
‛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上日:‚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
‛枢谢日:‚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
章悼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日:‚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
‛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日:‚无愧古良史。
‛迁大理少卿。
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
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诏权工部侍郎。
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
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
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
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
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B.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C.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D.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
他少年时努力学习,周必大等人看好他的前程;他考词赋第一名,喜爱《资治通鉴》,并改编了这部著作,且著述丰富。
B.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
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
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认为冷是个危险人物,最终冷被罢免。
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
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白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宰相赵雄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
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房子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
(5分)译文:(2)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戴复古①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
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
浪说②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
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
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
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
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注】①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
②浪说:漫说,别说。
8.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9.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两句是“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的两句是“”(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 _,_ ___ 。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日子陈忠实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
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
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找过。
也干过。
干不成。
‛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
‛女人说。
‚工作不合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
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
受不了啊!‛他说。
‚那是个硬熊。
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
‛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
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
‛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
他爸是个硬熊。
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
‛他说。
‚弓硬断弦。
人硬了……没好下场。
‛她说。
‚这话倒对。
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
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
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