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演义脸谱化的三国人物们真实的是怎么样的?竟然和想象中差异这么大?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里哪些是假的

三国演义里哪些是假的

三国演义⾥哪些是假的先是给新来的粉丝解释⼀下,我这⾥周五和周六就不写证券,通常是分享我⽣活中和股票⽆关的⼀些话题,⽐如今天这篇就是聊三国的,你如果有好奇⼼的话试着往下看看,没有就算啦。

本⼈三国迷,1993年那版电视剧来回看了接近10遍。

长⼤后知道⼩说和史实有偏差,最近有闲,我就花了⼀些时间去看三国正史,主要是想看看演义⾥哪些是假的。

今天在这写观后感,我不是历史学家,所以整体框架还是偏娱乐化,尽量让你们读起来不⽆聊,另外以后和⼈聊起三国史没准还能逮个机会装装逼1、武将阵前单挑是假的看演义时最喜欢的环节就是武将阵前单挑,⼏万⼈围观,两员⼤将各骑⼀马对砍,刺激死了。

很遗憾史实⾥并没有这么热⾎的场景,⼀军之将怎么可能逞匹夫之勇,万⼀失⼿被⼈阵前砍死岂不成千古笑柄。

所以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挑灯夜战都是编的,正史倒是有两军激战中⼤将被阵斩,⽐如关⽻杀颜良,黄忠杀夏侯渊,但是单挑真没有。

2、马鞍是两晋时才发明的⽬前历史学的研究表明马鞍是晋朝才发明的,三国时期还没有,也就是说那个时候骑马两只脚悬空,需紧紧夹住马肚,另外还需要⼀只收抓住缰绳,所以可以推理得出当时的骑兵都是⽤单⼿兵器。

82⽄的青龙偃⽉⼑、刘备双股剑、黄忠骑马射箭都不靠谱,那个时候绝⼤多数武将在马上是拿单⼿⽭来刺击,或单⼿⼑劈砍。

另外根据当时的冶铁⼯艺,张飞的丈⼋蛇⽭和吕布的⽅天画戟应该是造不出来的。

3、不可考的“⼭寨”皇叔三国演义主捧刘备,其中⼀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他姓刘,所以很多⼈就觉得他打天下是应该的。

其实中⼭靖王有100多个⼉⼦,等传到刘备这⼀代⼦孙都有好⼏千,三国演义⾥的那套刘备家谱,沈伯俊先⽣考证过是假的。

所以刘备这皇叔可能是汉献帝当时想对抗曹操,拉拢⼈⼼给乱封的。

在晋、南北朝的史书⾥,刘备就是⼀割据军阀,和乱⾂贼⼦没什么区别。

4、曹操被丑化始于宋朝三国演义⾥曹操基本上就是奸诈的代名词,其实正史⾥他还是蛮正能量的。

18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包括盟主袁绍在内⼤多数⼈都只会瞎⽐⽐,真正敢动⼿的只有曹操和孙坚。

三国志 关于外貌描述

三国志 关于外貌描述

三国志关于外貌描述三国时期的人物形貌特征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了解三国时期人物形象的关键。

以下是对三国时期的一些人物的外貌描述的相关参考内容:1. 刘备:刘备被描绘为一个身材高大的人,面容清秀而端庄。

他有一头黑发,通常佩戴蓝色的鹿皮帽。

刘备的眼睛明亮而有神,眉毛浓密而修长,下颚轮廓分明,展现出一种刚毅而坚定的气质。

2. 关羽:关羽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人,被描述为一位英俊而威武的男子。

他有一头飞扬的长须和浓密的眉毛,凸显着他的雄浑气概。

他的眼睛深邃而宽大,透露出一种冷静和睿智。

关羽经常穿着绿色的战袍,手持一把青龙偃月刀,充满了力量和威严。

3. 张飞:张飞是身材魁梧的人,描述为面目狰狞而威武。

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尤其是在战斗中,令人生畏。

他的头发浓密而粗糙,通常松散地悬挂在他的肩膀上。

他常常留着一把胡子,增添了他的威严形象。

张飞常常身穿一件黑色的铁甲,手持一把矛,展现出他的战斗力和力量。

4. 曹操:曹操是一个高大而威严的人,被形容为有精明的双眼和修长的眉毛。

他的脸颊上常常挂着冷酷的微笑,展现出他聪明才智的一面。

曹操常常穿着华丽的龙袍,佩戴着一颗璀璨的玉佩,展现出他的权势和地位。

5. 孙权:孙权是一个英俊而清秀的人,被描绘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修长的眉毛。

他的脸庞挺拔而端正,透露出一种坚毅与果断。

孙权通常穿着一件宝蓝色的长袍,手持一把红色的装饰华丽的宝剑,展现出他的高贵与权威。

以上是对于三国时期一些人物的外貌描述的参考内容。

这些描述既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反映了他们的性格与个性,并体现了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

通过这些描述,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三国时期人物的外貌特征和形象情景。

何永泉绘京剧脸谱赏析四京剧脸谱赏析

何永泉绘京剧脸谱赏析四京剧脸谱赏析

何永泉绘京剧脸谱赏析四京剧脸谱赏析【脸谱的历史】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

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

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

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

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

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相关记载】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简单的符号,“观念符号”和"“表情符号”,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观念或表情。

到了戏里,这些符号就直接画在脸上,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观念和表情。

唐代就有"涂面"的记载,孟郊在《弦歌行》里写道:"驱摊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即表明了用染涂脸面表现鬼神的形象。

宋代徐梦莘《三朝北门会编》的"清康中秩"第六卷记载了宋徽宗的两个佞臣以"粉墨做优戏",口出市井浮言秽语,蛊惑皇上。

宋代"涂面"分"洁面"和"表面"两类,花面也很简单。

画了个白鼻子、红眼圈,目的"务在滑稽"。

因为宋代杂剧中,科诨占了很大比例。

元代杂剧盛行,在《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的大幅壁画中,出现了元杂剧正面人物中的"整脸"的谱式,突破了过去副净那种白底黑线的基本格调,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

明代已经是由昆剧演出的传奇剧的天下,表演丰富,行当分工精细,净分正净(大面)、副净(二面)和丑(三面)。

净丑都画脸谱,每个角色又有一个专谱。

其底色多是根据说唱文学中的描绘或演员自己的想象设计的。

如关羽的底色是红的,包公的是黑的。

其基本谱式是夸张的眉眼部分。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历史真实性的文化研究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历史真实性的文化研究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历史真实性的文化研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通过巧妙地设计人物形象,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研究,揭示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以及历史真实性。

一、人物形象的设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巧妙地设计了各类人物形象,使得他们栩栩如生,充满个性和特点。

首先,主要人物形象的设计非常突出。

刘备被赋予了仁义之德,忠诚的形象,他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

曹操则被塑造为一个智勇双全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形象代表了权谋和智慧。

而孙权则是一个善于运筹帷幄的政治家,他的形象体现了江东文化的特点。

这些人物形象的设计既符合历史记载,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其次,次要人物形象的设计也非常精彩。

张飞的豪爽和勇猛,关羽的义气和忠诚,黄忠的老当益壮和威猛,这些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一些女性形象如貂蝉、甄氏等也被赋予了美貌和智慧,她们的形象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罗贯中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设计,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个立体的形象,让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最后,一些次要人物形象的设计也十分出色。

例如,孔明的严谨和智慧,让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智者。

张辽的忠诚和勇猛,使他成为了曹操麾下的得力将领。

这些次要人物形象的设计不仅为整个故事增加了丰富的人物关系,也丰富了故事的内涵和张力。

二、历史真实性的考量尽管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但其中的人物形象是否与真实历史相符受到了许多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真实历史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绘为仁义之君,忠诚优秀,但实际上,刘备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自私和权谋的一面。

同样,曹操在历史中也有许多光辉的成就,但在小说中,则更多地突出了他的权谋和智慧。

然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其目的并不在于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虚构和想象,来传达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和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群雄逐鹿、英勇战斗的场景。

然而,在享誉千古的这部小说当中,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之处。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与历史真实有所不同。

小说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个性鲜明,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这些形象往往被夸大和改编,使得他们更具史诗色彩。

例如,在小说中,刘备被描绘为仁义宽厚的仁君形象,而在历史上,刘备的政治手段和决策并非如此完美。

同样地,关羽以武艺高强、义薄云天而被称颂,而他的一些负面行为和过失则被忽略或减弱。

这些不同之处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创造和塑造,使故事更加吸引人,但也使得小说与真实历史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往往被夸大和夸张。

小说中的战斗场景壮观而激烈,将历史中的战争描绘得更加惊心动魄。

然而,历史记载中的三国战争实际上并非如此激烈和血腥。

在真实的历史中,许多战斗并非以个人英雄主义和超凡武力展现,而是通过策略、调兵遣将以及政治手段来取得胜利。

小说中强调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突出,而忽略了战争中的政治背景和策略的重要性。

另外,小说中的爱情情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

许多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但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却是一个问题。

例如,小说中的刘备与孙尚香的爱情故事,虽然感人至深,但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两人之间确实有过这样的情感关系。

这些虚构的爱情情节增添了小说的吸引力,但也让读者更加难以辨别历史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

另外,小说中的谋略和阴谋也经常出现,使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在真实的历史中,三国时期的谋略确有诸多,不乏智勇之士。

然而,在小说中,这些谋略往往被夸大和渲染,穿插了大量虚构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符合小说的写作技巧,但也使得真实历史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小说,虽然以历史为背景,但在塑造人物、描绘战争、叙述爱情以及展现谋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虚构成分。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然而,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原因。

1. 人物描写与改编1.1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威风凛凛的形象,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此英勇。

曹操在现实中更多地是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致力于统一中国,有过不少政治手段和军事策略。

1.2 关羽关羽是刘备麾下重要将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忠诚、仁义、勇武等高尚品质。

然而,在历史中,关羽其实更为复杂。

他曾先后依附过曹操和刘备两位主公,而非《三国演义》中一直效忠于刘备。

2. 事件顺序与编排2.1 群雄割据的时期《三国演义》将群雄割据的时期简化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蜀汉和东吴。

然而,实际上,在这个时期,有许多小国家和势力也同时活跃,且并非都属于以上三个大国。

这种简化缺少了历史真实的细节与复杂性。

2.2 战斗描写的夸张在小说中,战斗描述经常被夸张渲染,英雄们也展现出超人般的能力。

但实际上战争是残酷而艰难的,没有那么多神奇和轻松取胜。

3. 文化传统的重构3.1 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儒家思想被强调并成为主导价值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遵循儒家原则。

这种重构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用之来塑造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3.2 文化英雄与正统历史观《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文化英雄,并给予他们封号和礼遇。

这种现象在历史真实中并未如此高调存在,而是更加注重事实的记录与研究。

这种改变反映了作者对于正统历史观的追求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结论虽然《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由于作者意图、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导致。

我们需要认识到小说是一种创作性的文学作品,它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时会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处理。

历史趣谈:京剧脸谱中的三国将领典韦为什么会是黄脸

历史趣谈:京剧脸谱中的三国将领典韦为什么会是黄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京剧脸谱中的三国将领典韦为什么会是黄脸
导语:典韦作为三国演义历史中曹操部下十分有名的将领之一,他的功绩同样也被很多后世之人所敬仰。

那么,典韦是谁介绍给曹操的呢?相传,典韦的出
典韦作为三国演义历史中曹操部下十分有名的将领之一,他的功绩同样也被很多后世之人所敬仰。

那么,典韦是谁介绍给曹操的呢?相传,典韦的出身并不高贵,他出生于陈留己吾村一个寻常百姓的家庭中。

从小,他的力气便超出正常人。

后来凭借他力气大再加上又会一点本领,典韦开始给当时的张邈做事,但由于典韦身材高大魁梧,再加上习武之人性格难免火爆了一些,在与自己帐下的人发生冲突后,典韦一怒之下将数十人全部杀死,自己孤身一人逃到了山中。

也正是通过这次逃亡,典韦才得以被夏侯惇发现。

有一次,夏侯惇在山中打猎时,偶然发现了典韦正在追赶一只老虎过山涧,他意识到这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作战好手,因此,便把典韦接到了自己的军中,后来又辗转把他介绍给了曹操。

当曹操见到典韦时,只从相貌便清楚典韦这个人一定有勇力,求贤若渴的曹操便在试过典韦的本领后,将其放在自己的军营前,充当贴身保镖的角色。

通过夏侯惇的介绍,典韦成了曹操一名不可多得的爱将,在濮阳与吕布的一战中,典韦救了曹操一命。

后来在张绣突然起兵造反追杀曹操时,典韦又救了曹操一命,然而这一次典韦却寡不敌众,被乱箭射死,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不过生死由命,典韦也算是没有辜负夏侯惇的推荐之恩和曹操的惜才之心。

典韦为什么是黄脸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数不尽的忠臣良将被后人所铭记。

无论是刘备身边的张飞、关羽、赵云等人,还是曹操身边的典韦、夏侯敦等人,
生活常识分享。

别傻啦!《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都是虚构的!

别傻啦!《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都是虚构的!

别傻啦!《三国演义》中的这些⼈物都是虚构的!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七分实三分虚的基础之上,创作出的历史⼩说。

其中的很多⼈物和事件,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不见于史书记载。

他们中有的仅仅存在于《三国演义》,有的还活跃于其他野史传记中。

下⾯梳理⼀些演义中较为出名的虚构⾓⾊:四⼤美⼥之⼀:貂蝉演义中王允利⽤貂蝉离间了董卓和吕布,使吕布弃暗投明,将董卓杀死。

貂蝉也被誉为我国古代四⼤美⼥之⼀。

按照演义中的故事推算,貂蝉的原型应该是董卓的侍妾。

吕布与之私通,因畏惧奸情被董卓发现,就找王允出主意。

结果吕布被王允利⽤,将前往宫廷开会的董卓杀死。

董卓死后,史书上就没有了对这个侍妾的记载。

关⼆爷扛⼑助⼿:周仓⼀说到关⼆爷,很容易就联想到那个替他扛⼑的⿊脸⼤汉。

周仓在演义中的戏份⾮常多,以致很多⼈都认为历史上确有其⼈。

周仓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的三国志平话中,⽽在此之前的历史书籍中并⽆记载。

⽆双上将:潘凤潘凤是现下⽹络中⼈⽓⾮常⾼的三国⼈物之⼀,被⽹友们调侃为“⽆双上将”。

此⼈并不见于正史,多半是⼩说杜撰的。

其实演义中对他的描述也⾮常少,算来算去也就这么⼀句:太守韩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绍急令出战。

潘凤⼿提⼤斧上马。

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被华雄斩了。

”众皆失⾊。

捧得越⾼,摔得越惨。

这种前后氛围的反差萌,让“⼗⼋路诸侯”和⽹友们都惊呆了。

吓汝⼀跳:邢道荣邢道荣,字克⽐。

与潘凤类似,邢道荣也是⼀个萌点⾮常⾼的⼈。

出场时⾮常嚣张,⼀副不可⼀世的样⼦。

还有个⾮常霸⽓的名头——荆南五虎之⾸,最后被赵云⼀枪刺于马下。

五关六将的冤魂们: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三国演义》中关⽻因收到刘备书信欲前往寻兄,但曹操闭门不见,故不辞⽽别。

因关⽻不曾持有公⽂因此遭到守将阻挠,所以⼀路过关斩将!其实关⽻离开曹操的时候并没有受到阻挠,他帮曹操解了⽩马之围,杀了颜良后,已经算是报答了曹操,两个⼈⾯⼦上都说得过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演义脸谱化的三国人物们真实的是怎么样的?竟
然和想象中差异这么大?
本文导读:说起三国很多人都会对里面人物都略知一二,那么《三国演义》所弘扬的价值观是什么呢?是褒扬蜀汉贬低曹魏,同时要宣扬忠义,因此很多人会有意丑化,有些人则有意淡化。

其实任何历史人物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而我们所读的《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参考元朝的话本,大概成形于元代末年,当然原版《三国志平话》要比《三国演义》更加玄幻,认为曹操、刘备、孙权是前朝的韩信、彭越、英布转世,来找汉朝复仇。

话本是需要给老百姓演绎的,如果人物不能够脸谱化,是很难被人们给记住,尤其三国中那么多人物,必须有几个核心主角来贯穿始终。

刘备被冠以仁德,曹操被称为奸雄,而关羽被形容为忠义。

当然我们现在看历史不能再以脸谱化去认识这些历史人物,比方说刘备。

真实的刘备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道德高尚,他一直想匡扶汉室,但是早年却郁郁不得志,直到赤壁之战才慢慢站稳脚跟,后来终于有一次机会夺取了益州,然后又在公元219年夺取了汉中,并自立为汉中王,这是他一生当中最为风光的时候。

然后在之后的一年,形式急转直下,关羽败走麦城,荆州被孙权夺走,随后在夷陵之战中又被陆逊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我们看《三国演义》上面这一段的时候,都为刘备感到惋惜,我们不禁要反思,刘备刚刚建立了蜀汉政权,却在很短时间内接连受到两次惨败。

其实被冠以道德楷模的刘备不得人心,而是工于心计。

那么我们看刘备是如何夺取益州的,刘备在取得益州之前只占有荆州的五个郡,面积并不大,而当时的益州是刘璋的领地。

当时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西北因为有马超,汉中有张鲁,因此刘璋有一个战略缓冲地带。

公元211年,曹操想要兼并凉州和汉中,这个时候刘璋就着急了,没有了缓冲地带,自己就是曹操的下一个目标。

刘璋想请刘备过来,赶在曹操之前,帮忙夺取汉中,毕竟刘备和刘璋都是汉室宗亲,而且刘备一直打着宗亲不能互相攻击,要互相帮助的口号。

但是刘璋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却是引狼入室,刘备不但占领了益州,而且还把刘璋绑架到荆州。

而就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曹操战胜了马超和韩遂,随后又取得了汉中,不得不说这个过程有刘备的神助攻。

刘备在益州道义上受到谴责,必须通过对汉中的用兵才能转移内部矛盾。

刘备为了夺取汉中,让关羽从荆州北上夺取樊城,这也是直接导致荆州空虚,吕蒙偷袭得手。

如果关羽不配合刘备牵制曹操,刘备很难夺取汉中,所以说关羽败走麦城,刘备负有直接责任。

后来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替关羽复仇,攻打吴国。

如果从时间上来看,此时关羽已经死了一年半了,复仇的士气早已低落。

其实往北方攻打曹魏,他没有足够的
实力的,但是要把荆州给夺回来,认为还是有可能的。

因为随刘备来益州的士兵大都是来自荆州,荆州是刘备的根据地,而且荆州是战略重地,北靠汉水,东连扬州,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刘备低估了孙权的实力,夷陵之战后死于白帝城。

低调的孙权
三国中每次重要的战役都有孙权的影子,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而且后面两个战役他都是胜利者,可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没有什么雄心大志之人,完完全全是刘备的配角。

赤壁之战中孙权一直是坐镇后方,周瑜在前线冲锋陷阵。

而我们要了解到当时的孙吴是一个联盟,而不是一个集权的军事组织,要形成统一战线,除了领袖的个人魅力以外,还要给大家足够的信心。

当时曹操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实际军力大概在二十万左右,这也是孙刘联军的四倍之多,而且曹
操刚刚拿下刘表的荆州,可谓士气正盛。

此时江东士族一边倒要求投降,要不是孙权的魄力与勇气,很难形成统一战线。

而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把功劳全都算在诸葛亮身上,诸葛亮舌战群雄,激怒周瑜,最后周瑜向孙权表达决心,让大家同仇敌忾。

如果孙权没有称帝的雄心,此时鲁肃和周瑜是说服不了他的。

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周瑜和鲁肃是如何说服孙权的,先是周瑜介绍敌我真实实力对比,曹操立足未稳,不善长水战,大家都不傻,真实的战力情况大家都是了解到的,所以这个理由是说服不了江东士族的。

而鲁肃如何说服的呢?他认为自己即使投降曹操依然可以做一个官吏,而孙权呢?如果投降曹操,最多配一匹马,一辆车,还有几个随从,从此称霸天下的梦想就没有了。

就像我们看现在的创业公司被兼并一样,可以立即变现获得一份收入,但是却失去了将事业做大的梦想,有多少人能够面对诱惑,坚持梦想,做这个决策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孙权是一个城府极深之人,为了在夷陵大战中稳住曹丕,孙权竟然向曹魏称臣,但是我们看到孙权依然采用建安年号,建安可是汉朝的年号。

公元229年,韬光养晦的孙权终于登基称帝,而且是魏蜀吴中寿命最长的国家。

所以我们看孙权不是没有雄心,而是隐忍低调,不过早暴露自己的野心。

真实的曹操
曹操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奸雄,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我们看同时期的袁术、孙权、刘备,袁术早早就称帝了,孙权呢,鲁肃一早就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光复。

刘备则不经验证谎称汉献帝已死,自己立即称帝。

我们反观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可见曹操心底还是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在那个乱世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美德了。

汉献帝在逃出西安的时候,可以说一路无人收留,差点饿死,要不是曹操的收留,不会获得善终。

曹操与袁绍的战争,绝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曹操本是宦官的一个养子,是在士大夫阶层中极其看不起的一类人。

我们反观袁绍,他家被称为四世三公,他们家往上推四代都是位极人臣,袁绍在统治阶层呼声极高,当时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都站到袁绍这边。

曹操代表的是寒门,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笼络士族的支持,他不敢轻易得罪豪强,甚至自己的下属都不敢得罪。

我们印象里曹操不可一世,真实的曹操却是过的小心翼翼,比如在官渡之战胜利后,他把自己下属与袁绍的私通信件统统都烧毁,不是曹操的大度,而是他不敢追查他们,稍不留意就会被这些士族集团给推翻。

曹操在官渡之战取得胜利之后,便对北方进行统一,更是帮助北方暂时脱离了以袁绍为代表的腐朽士族的压迫,让百姓不用因为战乱到处迁徙,可以安心生产,使得生产力得到恢复,经济也开始复苏,这些都是当时别人做不到的好事。

而且北方的统一客观上也给后来晋朝能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就这点而言,曹操是最大限度的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因此,我们可以说曹操确实配得上绝代英雄这个称号。

评价历史人物,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
度去思考问题,让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不一定有更好的选择。

和话本不同,我们看历史人物一定是多面的,任何一个评价肯定有他的前提条件。

就像曹操我们应该看他对整个历史的推动作用,同时要看他的动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我们看到曹操远征乌桓,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是客观事实,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比于袁术、刘备要更加仁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