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说世界 既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佛学经典语录摘抄(经典)

佛学经典语录摘抄(经典)修身养性的佛语经典语录欣赏篇一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语经典语录篇二1、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2、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4、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5、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6、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佛家名言_??????

佛家名言佛家名言250句1、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2、你永久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3、过去心不行得,此刻心不行得,将来心不行得。
4、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可是蒙衣漏厕。
5、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6、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布满着苦恼呢7、对人尊敬,就是在庄重你自我。
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原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9、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苦恼吧!10、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1、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苦恼。
12、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行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3、假如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精确般的发觉自我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4、熟悉自我,降伏自我,转变自我,才能转变别人。
15、人生最大的愚蠢是哄骗。
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
16、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17、感谢全部使你坚决成就的人。
18、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19、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20、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1、感谢损害你的人,由于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22、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
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23、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向以为他是完善的,那是由于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齐。
当有一天,你深化了解后,你会发觉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完善。
24、佛曰:不行说,不行说,一说即是错。
25、如来所说法,皆不行取不行说非法非非法。
26、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我。
27、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峻,那样貌你会很苦痛。
28、永久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29、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30、人生最大的债务是人情债。
人生最大的罪过是杀生。
31、经常责怪自我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32、能够把自我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大彻大悟看透人生的禅语

大彻大悟看透人生的禅语(一)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人生也许有太多的为什么没有答案,也有太多的答案没有为什么,冥冥中一切皆有定数,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以善心处于顺境,以静心安于逆境。
(二)若能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三)尘世之繁芜,人性之丑恶,爱恨之纠缠,今生前世,不过浮生一梦,梦尽缘散,再无牵挂之理,再无念想之事。
(四)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六)提倡什么安详禅生活禅,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慢慢就有了定力。
(七)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八)人身难得,既得人身早修行;明师难遇,既遇明师快请法。
(九)生活就像骑自行车,只有不断前进,才能保持平衡。
(十)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十一)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十二)你可以用投机的方式赚到财富,却无法从财富中获得满足;你可以用欺骗的方法获得女友,却无法从女友心中获得爱情;你可以用作弊的手段获取高分,却无法从书本中获得知识;你可以用金钱买到荣誉,却无法从百姓口中获得名声。
(十三)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十四)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十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十六)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十七)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十八)一佛名为“大无畏”,其渡人也,曰“施无畏”。
无畏有五,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
禅与存有王维辋川诗析论

禅与存有:王维辋川诗析论一、前言:川鹿苑据《旧唐书》卷一九·下〈传〉所载:“(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口,水周于舍下,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别为《川集》。
”从这段资料,我们可以知道王维在口营构了一处川别业,且曾经写了与裴迪唱酬的作品辑为《川集》。
史上曾有“终南别业”与“川别业”之辨但川二十景及其二十首诗作的范畴殆无疑义。
《全》卷一二八王维诗中有〈川集并序〉云:余别业在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宫槐陌、临湖亭、南、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竹里馆、辛夷坞、漆园、园等。
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这段序文同样见于《王诘全集》中,清赵殿成注曾云:“唐书本传称维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川集》者,即此二十首,是盖当时自为一耳。
”《川诗》的辑成与川别业的环境,在历史上已极明确,但诗的精解及别业的旨义却乏人深论。
笔者以为川诗的美感来源及川别业营构的目的都与佛教有极深的关系。
王维自三十一岁贩依道光禅师后,精进佛理,诗文中也有不少论佛教名理的作品,川之作表面上虽只是自然山水的布置与描绘,其内在实有王维清修的理想寓托。
换言之,即川别业实际上如佛陀之鹿野苑,是王维心灵寓所,也是王维心中净土,川诗的终极内涵,不只是山水自然形象,而是作者契道的心灵语言。
本文之作,即希望借现象学的路径帮助诠解出川诗的终极内涵,提供品读这组诗的读者,更深入的解读方式。
王维的川,诗与画双绝,其实历来都有不少评赏,但论者只作吉光片羽的语言。
以诗来说,《而庵说唐诗》云:“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
”《空同子》云:“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
”二人虽能从王维受佛教影响的角度加以肯定,但所论不限于川诗。
《瀛奎律髓》与《朱子语录》则直接讨论到川诗。
方回《瀛奎律髓》云:右丞终南别业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
如川孟城坳、华子冈、茱、辛夷坞等诗,右丞唱,裴迪和,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元,学者当自细参则得之。
《辩证法掠影》—刘智临

辩证法掠影两则寓言切入正题前,先讲两则寓言,与哲学、辩证法相关的,或曰:“最好是不相关地相关着”。
第一则,来自古印度,我称其为“王子与公鸡”。
某个王国中,某天,王子忽然发疯了,他坚定认为自己是一只公鸡,赤身裸体,钻进桌子底下学公鸡叫。
国王遍寻名医,却无人能医治王子的疯病。
一天,一位圣人经过此王国,听闻此事,对国王说:请交给我,我能治好王子的病。
众人不信,因这圣人看起来比王子更疯癫。
可圣人说:是的,要治好王子的疯病就需要一个比王子更疯的人。
于是国王让他试试。
只见圣人脱光衣服,赤身裸体钻进王子正呆在的桌子底下,学起公鸡叫。
王子很惊讶,问他:你怎么钻进桌子里,学起公鸡叫了呢?圣人:因为我是一只公鸡。
王子:不,你不是公鸡,我才是公鸡,而你看起来更像是人。
圣人:是的,我看起来像人,你看起来也像人,但我们都是公鸡;我是老公鸡,而你只是作公鸡的新手,freshman, 你还有许多要向我学习。
王子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就这样,圣人与王子一同在桌子底下相处了一段时间,举止和公鸡一样,相互认为对方是与自己一样反抗着整个世界者。
某天,圣人从桌子底下爬上来,穿上了衣服,王子大惊,说:我们不是公鸡么?你怎么爬起来,穿上了衣服呢?圣人:是的,我仍是公鸡,我爬起来,穿上衣服,但这并不改变我作为公鸡的本性。
我这个样子,是在骗骗外面那些人类,故意捉弄他们的。
王子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无法驳倒他,于是学着他的样子爬起来,穿上了衣服,心想:是的,我仍是公鸡,这个样子是在捉弄那些人类的。
又过了几天,圣人开始坐在椅子上,用盘子吃饭了,王子复大惊:我们是公鸡呀,要在地上啄食,你怎么坐在椅子上用盘子吃饭了呢?圣人:是的,我仍是公鸡,我坐在椅子上,用盘子吃饭,但这并不改变我作为公鸡的本性。
我这个样子,是在骗骗外面那些人类,故意捉弄他们的。
没有办法,王子也承认他说的有道理,他也坐在了椅子上,用盘子吃饭了,心想:是的,我仍是公鸡,这个样子是在捉弄那些人类的……就这样,一点点,不到半年的时间,圣人便使王子完全恢复了正常,国王大喜,予圣人了许多奖赏;后来,这位王子成为了一位英明的、爱戴人民的好君主,没有谁还记得他曾变成公鸡的事,只有王子自己,在其头脑深处,还有一个微茫的声音在不停回响:我是一只公鸡,我是一只公鸡……故事讲完了,什么意思呢?各位可“自行体会”。
英语佛法谚语

英语佛法谚语导读:1、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Face it with a smile and don't complain. Leisurely, carefree, casual, along with fate.2、前世如若不相欠,今生又怎会相见!How can we meet in this life if we don't owe each other in the past?3、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He who does not know how to love himself is incapable of loving others.4、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
Fanfu's heart is unreliable. It's all hypocrisy and can't be believed.5、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That is, the cause, the result, all destined.6、虚拟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Virtual Tibetan mustard, mustard Naxumi.7、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heart, that is the real suffering.8、若是无法成就大事,就用伟大的方法,去做小事。
If you can't accomplish great things, do small things ingreat ways.9、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There is no remedy for those who always distort the goodwill of others.10、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佛教中重要的思维方法——“遮诠法”

图为中阿含经书页主讲人:姚卫群时间:2014年3月地点:北京龙泉寺我是第一次来龙泉寺,早就有期待来看看北方这家著名寺院,期待有这样一个机缘与大家交流。
佛教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表现在其思维方式上,而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一种否定形态的思维方法,也可以称之为“遮诠法”。
“遮”即否定,“诠”即说明。
以此方法来展示或认识事物。
“遮诠法”在佛典中的主要展现遮诠法所强调的一种基本思想是:对于事物的本来面目或最高实在不能采用正面表述的方式来展示,而是应采用不断否定各种有关名相概念实在性的方式来显明,即要在否定中体悟事物的真理。
这种思维方法在佛教中使用较多,而使用最多或最受重视的是在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形态——大乘佛教中,特别是在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观类文献中有不少典型的表述。
大乘佛典中较早出现的是般若类经典。
此类经典中十分著名的是《金刚经》。
该经中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这里说的“般若波罗蜜”指佛教以最高智慧来度众生出苦海;“三十二相”是佛教中描述佛及转轮圣王身所具足的三十二种微妙相;“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关于宇宙形态的一种说法;“法相”指事物的相状或本来面目。
在《金刚经》看来,佛在解释这些事物时,所使用的言语本身是不能执著的。
只有体悟到了这些名相概念不能完全反映事物的本质,才能明了有关事物究竟是什么。
《金刚经》不长,里面却有大量上述这种“说……,即非……,是名……”的句式,可见此句式的重要性。
这种句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遮诠法的句式。
因为“说……”实际就是使用名相概念的一般表述,而这种表述在大乘佛教思想家看来是不可能展示事物本性的,因而说“即非……”说“即非……”就是一种否定或“遮”,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或实相,即才能说“是名……”。
这也就是通过不断地否定达到对事物本来面目的真实展示。
金刚经译文及白话

金刚经译文及白话一、经文原文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言:“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来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
2015-03-07隆文首页
字号:小中大
我是谁?很多人认为这是个幼稚的问题。
我有左手,有右手,左手掐右手痛,右手掐左手也痛。
左手和右手是一体?是二体,是一体怎么会痛呢?如果是二体,您有两个身体吗?
左手掐右手,左手和右手其实是都有触觉的,左手和右手不完全是一体,但也绝不是二体,非一非异。
《金刚经》说:“如来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是这样,我们的身体一样,非实非虚。
任何学说,任何理论,如果离开了“如”,肯定会走到死胡同。
《道德经》也说:“名可名,非常名”,道理是一样的。
很多人想做世界的主宰,但如如世界运行自有其规律,必须按其规律去求。
规律是什么呢?“吃亏是福”是规律,“冤亲平等”也是规律。
很多人认为冤亲是二,冤亲怎么会平等呢?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好像是儒家的冤家,正因为儒家吃大亏了,所以才有后来的独尊儒术。
现在社会也是这样,有些人学术水平和发达国家比,确实差距太大,但是,他曾经吃过大亏,曾经受过大罪,他就能统领学界。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冤亲可以互相转换,人和动物可以互相转换,这就构成了世界。
很多人得报之时得意忘形,受报之时怨天尤人,这是没有用的,自作还要自受。
很多人想找一个理论创造一个公平的世界,春秋里面有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两个桃子就能使三个勇士自杀,现实世界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人受业力牵引,很多事是不可思议的。
关于贪腐,唐太宗有个明珠的比喻,“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
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
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帝王亦然。
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
二桃杀三士也好,明珠弹雀也好,都是业力牵引造成的。
生死苦海,进来容易,出去就难了。
有个禹拜昌言的典故,大禹贵为圣王还要拜昌言,子夏失明之后怨天,曾子训斥了他几句,子夏觉得有理,投杖而拜。
我是谁?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你就找不到坐标,没有坐标,你能走到哪里呢,自己其实也不知道。
《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凭自力是走不出去的。
我是谁?我们读一下《楞严经》体会一下:
阿难。
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于意云何。
此摩所知。
谁为能触。
能为在手。
为复在头。
若在于手。
头则无知。
云何成触。
若在于头。
手则无用。
云何名触。
若各各有。
则
汝阿难。
应有二身。
若头与手。
一触所生。
则手与头。
当为一体。
若一体者。
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
触谁为在。
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
俱无处所。
即身与触。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汝当以手摩头时。
则手知有头。
头知有手。
是谁为能触。
而生此知。
为手触头。
即手为能触。
而生此知乎。
为头触手。
即头为能触。
而生此知乎。
若以手为能触。
而生此知。
则触知在手。
头成无知之物。
云何知手之触头。
而成触乎。
若以头为能触。
而生此知。
则触知在头。
手成无用之物。
云何知头之触手。
而名触乎。
若头与手。
各有一知。
则汝阿难。
应有二身。
若头与手。
只有一知。
则手与头。
应成一体。
若一体者。
不应成触。
若二体者。
此触当何所属。
为属能触。
为属所触。
若触为能。
则在手在头。
俱成能触。
而无所触。
岂虚空与汝成所触乎。
若触属所。
则在手在头。
皆成所触。
而无能触。
岂虚空与汝成能触乎。
触因根境能所相感。
而独依根明者。
示万法一体。
由妄分能所。
故有妄触。
非所非能。
言皆无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