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青年创新团队项目申请书【模板】

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青年创新团队项目申请书课题名称:申请人:工作单位:填报时间: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二零一七年制简表一、立项依据(研究意义、科学问题、国内外研究进展)二、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课题任务分解方案(一)研究内容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限1500字以内。
2、项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①针对项目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拟采用的方法、原理、机理、算法、模型等限1500字以内。
②项目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先进性分析限1000字以内。
(二)研究目标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限500字以内(三)项目任务(课题)分解方案1项目任务(课题)分解情况围绕项目目标,根据需要可对项目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并简要说明各任务(课题)在项目中的具体作用,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议用图表描述。
限1000字以内。
2项目各任务(课题)内容逐项分段说明各任务(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考核指标及评测手段/方法等。
每个任务(课题)限2000字以内。
2.1、任务(课题)1:xxxxx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问题:考核指标及评测手段/方法:参加单位任务分工......2.2、任务(课题)2:xxxxx(提纲同上)三、项目特色与创新之处限500字四、年度计划及预期研究成果(写明可考核指标)五、研究基础(工作积累、工作条件、在研课题、已有成果等)六、经费预算(金额单位:万元)请提供项目总经费预算及每个子课题单独预算(1)有工资性收入人员不能提取劳务费七、申请人承诺本人保证以上申请内容真实、准确。
如获得此项课题资助,将严格遵守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研究工作。
以此产出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标注“本研究得到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课题号LFSExxxx-xx”或“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rant No. LFSExxxx-xx)”字样,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按时报送材料。
中科院-建设科研创新团队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研功能日益凸显,鉴于如今的科学研究已远非单兵作战所能完成,大量地需要团队的联合攻关,因此科研创新团队这种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是一个科研院所获取研究成果不竭的动力。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彼此渗透,使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不断产生, 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
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 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 需要团队联合攻关。
科研创新团队是孕育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摇篮, 确定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 构建和谐的研究梯队以及培养能够激发灵感的学术文化氛围, 是科研创新的三大基本要素。
要创造出更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就必须抓住机遇, 建设强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不断开发创新能力。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组成立于2006年1月,从成立之初,“百人计划”刘永宏研究员孤身一人,到现在由杨献文副研究员,周雪峰助理研究员,李云秋,柴兴云博士后, 4名博士生,硕士生1人,以及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一名,组成的研究团队,形成有百人计划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客座研究人员-研究生的合理的人才链条,既有稳定的人才队伍,又有合理的人才流动,随时注入新鲜的血液,保证科学研究的“鲶鱼效应”。
一、创新团队科研目标的凝练一个共同、远大、可实现的研究目标是科研创新团队的灵魂, 是关系到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问题。
远大、明确可行的共同目标可以使创新团队始终围绕既定目标而不偏离这个轨道, 减少资源浪费。
团队目标的实现还可以使成员精神振奋并获得成就感, 明白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从而使工作上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成员更加团结, 真正组成一个高效、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
海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组研究创新团队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围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以高水平的原创性知识为目标,争创国际一流科技成果; 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 三是成为所在天然产物学科领域的领头羊, 创造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
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人员名单

纳米操作机器人与病毒感染交叉团 73
队
重大自身免疫疾病多学科交叉研究 74
团队
创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现及相关基础 75
研究
76
功能小分子探针发现交叉团队
77
关键核能技术交叉团队
稀土上转换纳米荧光标记材料及其 78
生物医学应用
79
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研发
80
环境生物电化学团队
中生代植物演化与环境交叉合作团 81
2012
2013 2012 2014
32 非编码核酸创新交叉与合作研究
33 光电整合成像技术交叉合作团队
34
自噬机理与功能研究交叉团队
超疏水性表面微观结构对光合作用 35
的影响及在仿生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肿瘤个体化治疗和系统生物学研究 36
团队
37
生物信息学与高性能计算
38
高性能处理器片上光互连
基于硅基光子集成芯片的生物靶标 39
92
靶向创新药物研发团队
93
多模态分子影像团队
94
老年痴呆症研究团队
95
iFlora 交叉与合作团队
大气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交叉团 96
队
稳定同位素理论计算与实验及分析 97
测试交叉团队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大气环境化学交 98
叉团队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 99
队
100 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研究
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
所 国家授时中心 地球环境研究所 地球环境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从“0到1”,坚定的守望——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科研团队

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钙钛矿电池不仅在效能上 明显优于第一代硅电池和第二代薄膜电池,在应用范围 上也将产生颠覆性变革。比如,基于钙钛矿材料的发光 二极管灯泡可当路由器,可解决光纤传递信号存在的保 密等问题,在光电子和传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由于钙钛矿电池可以克服以往太阳能电池对阳光 照射条件的苛刻要求,利用可见光就能产生电能,生活 方面可以让感应式水龙头等设备不接电源,国防方面可 以为很多野外和水下设备提供稳定能源。
这样的“运气”,在这支“宝藏团队”中并不鲜见。 2010 年的一个晚上,时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的黄维接 到博士生安众福的电话——他准备离开实验室时,在关 掉紫外灯的一瞬间发现新合成的化合物发出“一闪而过” 的亮光。
黄维和其学术助手陈润锋老师带着安众福反复试验,
22 发明与创新 2020.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机纳米聚合物”……堪称科研界的“宝藏团队”。
为何瞄准原始创新
4 月 7 日,黄维团队的成果“层间相互作用调控构 建高效稳定层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入选“2020 年中国 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名单。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陈永华是这一研 究方向的主要负责人。他说,自己在读书时期就被黄维 开创的柔性电子学科所吸引。2015 年,他从海外回国申 请加入了这支向往已久的团队,来到南京工业大学工作 (黄维时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创新先锋 Faming Yu Chuangxin
黄维院士正在指导学生(图 / 中新网)
并鼓励他寻根究底,深耕这一方向。由此,安众福走进 了一个科研“无人区”,并从中发现了“颠覆教科书级别” 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被业界誉为“有机夜明珠”。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政府每年颁发的最高科技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和机构。
以下
是一些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名单,供参考:
一等奖:
1. 2019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团队,获得了5G技术创新及产
业化一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团队,获得了微小
卫星技术与应用一等奖。
3. 2017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团队,获得了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与应用一等奖。
二等奖:
1. 2019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超快激
光科学与技术二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蛋白质科学与技术二等奖。
3. 201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团队,获得了载人航天工程技术与应用二等奖。
三等奖:
1. 201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团队,获得了数字地球科学与技术三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三等奖。
3. 2017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计算机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三等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举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都会有不同的获奖项目和获奖者。
获奖项目涵盖了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能源环保、农业科技等。
每年的获奖名单都会在相关部门和媒体进行公示和报道。
211250699_服务国家战略需求_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的制度逻辑与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实践与探索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T, and Talent Training引用格式:吴岳良, 王艳芬, 肖作敏, 等.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的制度逻辑与发展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5): 685-69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418002.Wu Y L, Wang Y F, Xiao Z M, et al. Serving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cultivating top innovative talents—Institutional logic and developing practice of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running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5): 685-69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418002. (in Chinese)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的制度逻辑与发展实践吴岳良王艳芬肖作敏苗建明杨国强李浩然徐中平牛晓莉董纪昌金德鹏黄辉林晓刘继安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专章部署,并特别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科教融合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科院科创计划申请

中科院科创计划申请序言中科院(中国科学院)科创计划是一个旨在支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计划,致力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及应用,培育科学家和科技团队创新创业的平台。
本计划旨在激发创新创业潜力,提升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科学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学术成果转变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项目背景中科院作为中国最高科学技术机构,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科技成果。
一些科技成果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转化应用,使得研究成果无法最大限度地造福于社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科院科创计划应运而生,旨在提供资金和支持,帮助科技成果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
二、项目目标中科院科创计划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及应用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培育科学家和科技团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项目内容1. 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将中科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2. 创新创业培育: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支持科研人员和科技团队参与创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和转化。
3. 孵化器建设: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技术支持、管理咨询等一揽子服务。
4. 资金支持:向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帮助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商业化发展。
四、申请要求1. 适用范围:中科院科研人员及其科研团队可申请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人员及其团队可申请创新创业项目。
2. 申请条件:申请人或团队需具备相关的科技成果或创新创业项目,且符合中科院科创计划的相关申请条件。
3. 申请材料:申请人需提供详细的科技成果或创新创业项目描述、发展规划、技术路线、市场分析、经济效益预测等材料。
五、申请流程1. 提交申请:申请人将申请材料提交至中科院科创计划管理部门,经过初审合格后进入下一步审核流程。
2. 专家评审: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进行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评估。
3. 立项审批: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后,提交给中科院领导审批,予以立项。
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实施“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的意见》(科发人字﹝2015﹞64号),推进新兴学科发展、学科交叉和交流合作,加快骨干科技人才的成长,我院将支持一批跨单位、跨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组成创新交叉团队(以下简称“团队”),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遴选条件及方式第二条团队应由不少于5位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不同单位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组成,开展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我院科技人才与国内院外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等开展合作。
第三条团队负责人应为我院聘用的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依托单位;团队其他成员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较好的发展潜质,其中至少有2位成员应来自院外单位。
第四条团队应具有清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计划,拟开展的交叉合作研究工作应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特点,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好的可持续性。
第五条依托单位根据“一三五”规划的重要方向和人才队伍发展需求,结合新兴交叉学科发展、重要科研平台和大科学工程建设等组建团队,组建方案经依托单位学术委员会论证,并经合作单位审核同意后报人事局。
1第六条人事局组织专家进行团队评审、遴选工作,评审专家组应不少于9位(主要从院评审专家库中产生)。
评审结果由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第三章经费支持与管理第七条院支持团队人才专项经费100万元,主要用于科研合作、人员互访和人才培养等。
项目执行期为3年(从获得拨款支持年度算起),经费按年度预算下拨。
第八条依托单位不得对院支持经费提取管理费,不得转移到依托单位之外使用。
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应实事求是做好年度经费预算,确保年度预算执行率。
对年度预算执行较差的团队,院将视情况核减支持经费。
第九条相关经费的使用与管理须严格执行国家和院的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并接受院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四章日常管理与评估第十条依托单位应与团队负责人签订《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管理协议》,并视情况与其他成员签订必要的合作协议,以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义务、知识产权归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2,739
PI
“Atom Optics with Tailored Optical Beams”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8/01/2001– 7/30/2004)
$257,158
联系信息
电话
305-348-4075
电子邮件
yifuzhu@
传真
305-348-6700
网页
通信地址
Department of Physics,FloridaInternationalUniversity,University Park,Miami,FL33199,USA
学习简历
B.S.Physics 1981,LanzhouUniversity.
早期在俄勒冈大学的工作主要包括腔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许多重要的、原创性的实验研究;通过量子相干抑制量子涨落;双态原子中双光子的获取和发射等。
在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主要在对原子相干和干涉以及冷原子相关的应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果;发展了一系列的用于研究自由空间和光腔中冷原子,比如铷原子等的实验技术;在这个前沿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值得一提的工作包括首次证实了EIT三光子激发和吸收光开关;首次观察到大的克尔非线性性和在慢光层次上的交叉相位调制;首次实验研究了慢光的六波混频;在一个可控的能量密度(大约每个原子横截面10-5个光子)上实现了全光开关;观察到了腔助暗态和慢光现象。
Optics Express
2008
3/3
Vol.16 19113
“All optical switching at ultralow light levels ”
Opt.Lett.
2007
3/3
Vol.32 1317
“Vacuum Rabi splitting and intracavity dark state in a cavity atoms system”
$180,000
PI
代表性论文/论著/专利及获奖情况(15条内/另附CV)
论文/论著/专利/奖励
刊物/出版社/授予方
日期
排名
页数
“Large Kerr nonlinearities on cavity-atom polaritons”
Opt. Lett.
2010
1/1
Vol.35,
303
“Collective couplingof atoms with cavity mode and free-space field”
Ph.D. Physics 1987,UniversityofVirginia
工作简历
1994 - PresentDepartment of Physics,FloridaInternationalUniversityAssistant Prof., 1994-1998; Associate Prof., 1998-Present
Optics Express
2009
3/3
Vol.174798
“Slow light with cavity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Opt. Lett.
2008
3/3
Vol.3346
“Optical switching mediated by quantum interference of Raman transitions”
一、个人简况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学位
获学位时间
获学位单位
朱一夫
男
1956-11-13
博士
1987
美国佛吉尼亚大学
国外职务(中)
教授
专业领域(中)
量子光学
国外职务(英)
Professor
专业领域(英)
Quantum Optics
工作单位
(中)
佛州国际大学
工作单位(英)
FloridaInternationalUniversity
PI
“Faculty Early Career Award”,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7/1/1998-6/31/2002)
$212,606
PI
“Dark-hollow-beam manipulation of neutral atoms”, The U.S. Army Research Office, (7/1/1999– 6/30/2002)
1991 - 1993 Research Scientist, Schlumberger-Doll Research
1988 - 1990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HarvardUniversityand
UniversityofOregon
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概述(简要概括,不超过500字)
2006
3/3
Vol.31 2598
“Phase-controlled light switching at low light levels”
Phys.Rev. A
2006
4/4
发表论文89篇以上,到目前为止SCI引用超过2600次;
(注:页面可扩充)
二、研究情况
曾主要主持项目(5条内)
项目名称
经费情况
担任职务
备注
“Manipulating photon and atom interactions with atomic coherence and interferenc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9/1/2008-8/31/2011
$333,000
PI
“Quantum Optics with Coherently Driven Cold Atom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7/1/2005-6/31/2008)
$324,662
PI
“Quantum Optics with Cold Atoms”,
Phys. Rev. A
2007
3/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ol.76 053814
“Co-propagating Superluminal and slow light manifested by electromagnetically assisted nonlinear optical processes ”
Opt.L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