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合集下载

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

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

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一、背景分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产业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持续发展。

因此,建设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变得尤为重要。

而要建设这样一个团队,首先需要制定一份合适的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计划。

二、目标确定1、制定激励政策,通过奖励鼓励员工提出创新点子。

2、组织创新培训,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搭建创新平台,为员工提供交流和分享的机会。

4、建立创新机制,将创新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工作任务1、建立创新氛围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计划的第一步是建立创新氛围。

只有在积极的文化氛围中,员工才会愿意提出自己的创新点子。

因此,我们将在公司内部开展一些专门的创新活动,比如组织员工课题讨论、创新案例分享等,以此营造出积极的创新氛围。

2、制定激励政策制定激励政策是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计划的关键一环。

我们将鼓励员工提出创新点子,并借助奖励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具体来说,我们将设立一个创新激励基金,员工提出的创新点子被采纳后,将有机会获得一定的奖金或者其他福利。

3、组织创新培训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计划的第三步是组织创新培训。

我们将邀请一些成功企业家或者创新专家来为员工进行创新培训,帮助员工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

另外,我们还将组织一些创新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员工通过学习案例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搭建创新平台搭建创新平台是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计划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将建立一个创新网站或者平台,为员工提供一个分享和交流的机会。

员工可以将自己的创新点子发布在平台上,其他员工可以对这些点子进行评论和交流,从而促进创新的不断深化。

5、建立创新机制建立创新机制是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计划的最后一步。

我们将设立一个创新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员工提出的创新点子进行评审和采纳。

只有通过委员会的评审,员工的创新点子才能得到公司的支持和推广,从而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工作预期通过以上的工作任务,我们期望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以下的工作效果:1、建立一个积极的创新氛围,员工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有所提高。

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

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

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我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凝聚、稳定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保证学校科学研究持续快速地发展,提升厦门大学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根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厦门大学“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厦门大学科技创新工程》、《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厦门大学创新工程与繁荣计划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重点支持我校以优秀中青年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为其开展某一重要方向的研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并推动更多优秀的科研团队进入国家级和教育部层次的创新团队行列。

第三条每年共遴选各级创新团队8个左右,学校对入选的创新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资助期限为3年。

对入选校级“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自然科学类每个团队资助1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每个团队资助30万元;对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的,每个团队资助100万元;对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每个团队资助300万元;对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创新研究群体”,学校按1:1比例提供科研配套经费。

第四条各级“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工作由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牵头负责,科技处、社科处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计划实施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应属于国家、教育部或福建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与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领域,主要从事重大基础理论方面的开创性、探索性研究;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研究;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第六条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凝聚而成的研究群体(一般应为10人左右)。

高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方案

高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方案

高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方案一、目标设定与定位1.确立清晰的创新团队发展方向,针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市场需求,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

2.确定团队定位,瞄准国内外前沿科技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

二、团队组建与选拔1.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

2.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面试、项目提案评审等方式选拔具有创新潜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

三、培训与发展计划1.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训。

2.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访学交流、项目合作等机会,促进团队成员能力提升。

四、资源整合与支持1.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为团队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2.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团队内部及与外部的资源共享与协同。

五、项目管理与执行1.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目标、分工、进度和预算等要求。

2.设立项目管理团队,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确保项目按计划执行。

六、绩效评估与激励1.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团队成员的贡献进行客观评价。

2.设立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晋升、奖金等方式,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七、合作交流与拓展1.拓展国内外合作渠道,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加强团队内部及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创新经验和成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

八、持续改进与优化1.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团队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团队发展方向和计划,确保团队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通过本培育计划的实施,我们将打造一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端创新团队,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附件2:申报领域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申请书团队编写说明数理、化学化工、能源、信息、资源、材料、先进制造、管理一、简表研究方向名称中文英文申请金额(万元)起止年月年月至年月所在研究基地 A.国家实验室 B.国家重点实验室 C.部门或地方重点实验室 D.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E.部门或地方工程研究中心 F.其它团队带头人姓名(本人签名)性别男女出生日期年月日民族专业技术职位学位A.博士B.硕士C.学士最终学位授予国或地区及学校 A.院士B.长江学者C.国家杰出D.百人计划行政职务电子邮箱所在工作单位(院、系、所、实验室、中心)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传真手机创新团队构成情况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位/学位研究方向在团队中的作用签字研究骨干团队成员二、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简述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团队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目标等,2000字以内。

三、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着重阐述近五年来在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创新及集成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其产生的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的水平,具备的优势和特色,5000字以内。

四、创新团队带头人简介简述大学以上学历、主要学术任职、主要科研工作经历,包括近五年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所获各种人才计划或基金的资助情况等,1000字以内。

五、研究骨干(4~6人)简介简述大学以上学历、主要学术任职、主要科研工作经历等,2000字以内。

六、创新团队成员合作研究的成果(主要论著、授权发明专利和获奖目录)按年份顺序由近及远排列。

每一项按以下方式排列:论文:作者(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题目、期刊名称(影响因子)、卷(期)、页、引用次数;专著:著者(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书名、出版社、引用次数;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专利名称、授权专利号、授权国家或地区、转让情况。

创新团队方案

创新团队方案

创新团队方案背景如今的商业环境中,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计划建立一个创新团队。

本文档将介绍创新团队的目标、组成和工作计划。

目标我们的创新团队的目标是:1. 提供创新思维和创新解决方案,使企业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2. 推动持续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3. 鼓励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建立积极的创新文化。

组成创新团队将由以下成员组成:1. 创新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的领导和协调工作;2. 项目经理:负责协调和推动具体的创新项目;3. 创新专家: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4. 跨部门代表: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能够提供不同视角和想法;5. 外部顾问:可以为团队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

工作计划创新团队将按照以下步骤实施工作计划:1. 确定创新项目:团队将与各部门合作,确定关键的创新项目,并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2. 数据分析和研究:团队将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并进行市场研究,以了解潜在的机会和挑战;3. 制定创新策略:团队将基于数据分析和市场研究的结果,制定创新策略,并确定优先级;4. 实施创新项目:团队将协调和推动创新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并达到预期结果;5. 评估和改进:团队将对已实施的创新项目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调整。

预期成果通过建立创新团队,并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创新项目的实施,我们预期将实现以下成果:1. 开发出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2. 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3. 增强员工的参与度和创造力,建立创新文化;4.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

结束语创新团队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建立创新团队,并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创新项目的实施,我们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让我们一起努力,开创新的未来!。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办法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办法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办法为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创新平台的投资效益,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等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特制定本办法,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支持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一、基本条件1.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

主要从事以探索未知世界、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的开创性、探索性研究;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研究;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2.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实验室或近五年内经过国家评估且结果为优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业绩优秀的国家或教育部工程化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团队带头人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3.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本校科研教学第一线全职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等中青年专家。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4.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高等学校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5.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10人以上),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以及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

建设创新团队的团队建设规划方案

建设创新团队的团队建设规划方案

建设创新团队的团队建设规划方案引言: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创新成为了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

而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无疑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本文旨在探讨建设创新团队的团队建设规划方案,以提供对企业团队建设的指导和启示。

一、理解创新团队的特点创新团队与传统团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传统团队注重执行力和稳定性,而创新团队则更加注重创造力和灵活性。

创新团队成员应具备开放的思维、勇于冒险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因此,建设创新团队需要针对这些特点进行规划。

二、培养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团队的基础。

企业应该营造一种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

首先,领导者应树立榜样,展示自己对创新的重视,并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

其次,建立奖励机制,对于提出创新点子并取得成果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此外,组织创新活动和培训课程,提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交流平台,以进一步培养创新文化。

三、打造多元化团队多元化团队是创新的源泉。

在团队建设中,应注重招聘和选拔具有不同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这样的团队成员能够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促进创新的碰撞和融合。

同时,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提高创新能力。

四、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团队的核心能力。

在团队建设中,应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提供创新思维的培训和工具,帮助团队成员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创新项目和挑战,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同时,组织创新思维的分享和交流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五、建立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机制是保障创新团队有效运作的重要保障。

在团队建设中,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管理机制。

首先,明确创新团队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创新项目的评估和管理流程。

其次,建立创新项目的跟踪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建立创新成果的激励和保护机制,保障团队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和权益。

六、持续改进和学习建设创新团队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学习的过程。

创新团队的组织与管理实施计划

创新团队的组织与管理实施计划

c语言的基本构成C语言是一种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最早由丹尼斯·里奇与肯·汤普森于1972年在贝尔实验室创建。

C语言被设计为一种高级语言,同时也被设计为一种更接近底层机器语言的语言。

C语言以其简单、高效、灵活和强大之处而深受程序员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C语言的基本构成及其特点。

1.关键字:在C语言中,关键字是具有特殊含义的标识符,程序中不能使用关键字作为变量名或函数名等标识符。

C语言中共有32个关键字,如auto、break、continue、if、while、return等。

2.标识符:在C语言中标识符是指程序员自己定义的变量名、函数名、数据结构名等。

C语言中标识符的命名规则比较灵活,允许使用字母、数字、下划线等组成,标识符必须以字母或下划线开头,区分大小写。

3. 数据类型:C语言中设有基本数据类型和自定义数据类型两种。

基本数据类型包括整型、字符型、浮点型、双精度型等,而自定义数据类型则包括结构体、共用体、枚举等。

4. 运算符:C语言中常见的运算符有算数运算符、比较运算符、逻辑运算符、赋值运算符等。

算数运算符包括加、减、乘、除、求余等;比较运算符包括==、!=、>、>=、<、<=等;逻辑运算符包括&&、||和!等。

5. 控制结构:C语言中的控制结构主要有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

条件语句包括if语句、switch语句等;循环语句包括for、while和do...while等。

6. 函数:在C语言中,函数是程序中独立的、可重复使用的代码模块,函数由函数名、参数列表和函数体组成。

C语言中的函数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可以分模块编写程序,提高开发效率。

C语言的特点:1. 简洁:C语言采用一种简洁的语法,使用方便、易学易用,被广泛应用。

3. 可移植:C语言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上运行,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来说非常便利。

4. 可扩展:C语言可以与其他语言进行组合,如C++等,扩展其功能,形成新的编程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6
300
IRT13008
吕小兵
大连理工大学
小分子活化与仿生催化
2014-2016
300
IRT13009
邓龙江
电子科技大学
隐身材料与技术
2014-2016
300
IRT13010
葛均波
复旦大学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理及防治
2014-2016
300
IRT13011
龚新高
复旦大学
复杂物质体系的计算研究:新方法发展及应用
300
IRT13023
孔德领
南开大学
心血管组织工程
201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6
300
IRT13024
周启星
南开大学
污染生态化学
2014-2016
300
IRT13025
陈永灿
清华大学
水资源与水安全
2014-2016
300
IRT13026
王建龙
清华大学
核废物处理
2014-2016
300
IRT13027
朱纪洪
清华大学
2014-2016
300
IRT13012
张军
复旦大学
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与长期增长
2014-2016
150
IRT13013
张卫
复旦大学
高速低功耗新型电子器件基础研究
2014-2016
300
IRT13014
刘忠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指挥控制组织设计与优化
2014-2016
150
IRT13015
邱建荣
华南理工大学
卢义玉
重庆大学
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发与利用
2014-2016
300
IRT13044
杜修力
北京工业大学
土木抗震减震
2014-2016
300
IRT13045
袁其朋
北京化工大学
生物资源的高效转化与利用
2014-2016
300
IRT13046
李德才
北京交通大学
载运工具关键设备的磁性液体密封研究
2014-2016
2014-2016
300
IRT13036
江云宝
厦门大学
谱学分析
2014-2016
300
IRT13037
张泽
浙江大学
功能材料微结构调控及能源应用
2014-2016
300
IRT13038
姚雪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细胞动力学和化学生物学
2014-2016
300
IRT13039
李洪文
中国农业大学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
附件
2013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
序号
姓名
所在高校
研究方向
资助期限
资助金额(万元)
IRT13001
邓宏魁
北京大学
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
2014-2016
300
IRT13002
柳彬
北京大学
动力系统与常微分方程
2014-2016
300
IRT13003
王洁
北京大学
基因分型为基础的肺癌个体化诊治研究
2014-2016
300
IRT13032
吴雪松
天津大学
流动稳定性、转捩及湍流计算
2014-2016
300
IRT13033
张伟力
天津大学
超快光子学基础前沿与应用
2014-2016
300
IRT13034
任晓兵
西安交通大学
功能材料
2014-2016
300
IRT13035
郑庆华
西安交通大学
智能e-Learning系统理论与技术
2014-2016
300
IRT13058
刘健
贵阳医学院
认知功能障碍分子机制及临床研究
2014-2016
300
IRT13059
吴信东
合肥工业大学
多源海量动态信息处理
2014-2016
300
IRT13060
唐成春
河北工业大学
六方氮化硼制备及其应用关键技术
2014-2016
300
IRT13061
王沛芳
河海大学
300
IRT13047
林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
树木发育遗传调控与抗逆分子机制
2014-2016
300
IRT13048
匡海波
大连海事大学
港口协同发展与绿色增长
2014-2016
150
IRT13049
刘强
大连医科大学
肿瘤干细胞的信号网络干预
2014-2016
300
IRT13050
杨桦
第三军医大学
严重创伤致肠稳态失衡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
飞行动力学与飞行控制
2014-2016
300
IRT13028
沈月毛
山东大学
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
2014-2016
300
IRT13029
杨蕙馨
山东大学
产业组织与企业成长
2014-2016
150
IRT13030
刘益
上海交通大学
服务外包创新管理
2014-2016
150
IRT13031
杨胜勇
四川大学
小分子靶向药物设计合成与早期成药性评价研究
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
2014-2016
2014-2016
300
IRT13051
陈吉华
第四军医大学
牙齿及颊面组织缺损修复材料研究与功能化改进
2014-2016
300
IRT13052
王擎
东北电力大学
能源有效利用与热力设备安全节能技术
2014-2016
300
IRT13053
柳参奎
东北林业大学
后备耕地修复技术与盐碱逆境分子育种基础
2014-2016
2014-2016
300
IRT13004
向锦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长航时无人机关键技术
2014-2016
300
IRT13005
薄志山
北京师范大学
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
2014-2016
300
IRT13006
刘芝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食管癌的转化医学研究
2014-2016
300
IRT13007
王健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病原系统生物学及其应用
300
IRT13054
陈焕文
东华理工大学
直接质谱方法研究
2014-2016
300
IRT13055
魏太云
福建农林大学
亚热带水稻重要病害致灾机制与调控策略
2014-2016
300
IRT13056
范祚军
广西大学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
2014-2016
150
IRT13057
李志山
广州大学
结构隔震与减震(振)控制
2014-2016
300
IRT13040
鲍威
中国人民大学
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量子关联新功能材料及其新奇量子效应的研究
2014-2016
300
IRT13041
柴立元
中南大学
重金属污染防治
2014-2016
300
IRT13042
李宝军
中山大学
微纳光子器件与光操控
2014-2016
300
IRT13043
新型玻璃光纤材料与器件
2014-2016
300
IRT13016
陈建国
华中科技大学
心境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
2014-2016
300
IRT13017
史铁林
华中科技大学
微纳米制造与纳米测量技术
2014-2016
300
IRT13018
卢革宇
吉林大学
先进气体传感技术
2014-2016
300
IRT13019
侯扶江
兰州大学
草地农业系统耦合与管理
2014-2016
300
IRT13020
范从来
南京大学
经济转型背景下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
2014-2016
150
IRT13021
陆延青
南京大学
基于人工微纳结构的新型光电器件
2014-2016
300
IRT13022
卜显和
南开大学
无机固体材料的构筑及物质存储与能量转化
2014-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