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魏式拳学研究会
山西太谷形意拳传承的文化基因研究

武术研究2019年2月第4卷 第2期山西太谷形意拳传承的文化基因研究卫 微山西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摘 要:基于格尔茨的“深描说”对形意拳进行深入解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切入点,以太谷形意拳“圈子”为研究个案,以“圈子”的构建和文化空间两个关键环节对传统武术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整理,借助人类学“深描”理论解读形意拳“圈子”的横向地缘、血缘、业缘、艺缘的地方性知识构建,与纵向的文化空间共同作用,继而实现形意拳的优良文化基因赓续传承。
关键词:形意拳 传承 文化基因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2—0072—03文化是一种“象征文本”,其中文本个体是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象征体系进行阐释。
而本研究范式主要遵照于质性研究。
扎根理论是基于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所进行的整体性探究,在访谈、观察和分析中做出的解释性理解。
结合格尔茨的“深描说”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的文化现象记录,形成研究者对被研究的参与者持有“文化视阈”,寻找自上而下的理论应用和自下而上的理论提炼,以此重塑的隐形文化谓之“文化基因”,可从表象看出本体文化,但也存有隐性个体差异。
针对本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形意拳传承来讲,从已有人类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中提取可知理论并推衍和检验,以扩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范畴。
1 田野叙述:形意拳地方性知识构建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辖县。
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而晋商的发展成为形意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为保证货物和资金的安全,“走镖”职业应运而生,成为形意拳起源的先决条件,注重内在劲力和实用。
由此也影响了当地人的性格,保守、沉稳,从形意拳的一招一式也可体现出它的根基沉和重防守。
在太谷的金谷广场和西苑公园等,每天早上6点多,都会有一批固定习练形意拳的群体,亦男亦女。
有高辈分的老拳师,也有刚刚接触形意拳的小徒弟,习武传习。
简介:王培生先生生平

(1919-2004)
王培生先生名力泉,号印诚,1919年3月24日生人,原籍河北武清县小韩庄,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武术家。
1925年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断断续续有三年光景)
1931年学习八卦掌,从马师单字贵,号世清。在北平东城极乐庵受居士戒,蒙恩师上妙下禅法师赐法号印诚。
1999年被《武魂》、《精武》等杂志作为封面人物介绍。
1999年10月《健身祛病锦九段》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2月《吴式太极拳诠真》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同年接受博武国际武术网专访,被作为武术名人堂人物介绍。2004年由台北大展出版社出版。
2007年1月,王培生先生撰写的“实战八卦64散手掌”一书,通过王乃昭、王乃相整理,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1954年-1963年,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武术。同时在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教授武术。
1963年-1979年在当时极端的政治环境下受人牵连入狱,并随后在嫩江劳改就业,由于环境极为艰苦,不能正常从事平常的武术研究,促使先生默识揣摩内功心法,将平生所学融会贯通、发展升华,在武术气功上另开一片天地,创立了许多治病健身的小功法,医人众多。
1988年11月 《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同年创办了“培生武学馆”,任馆长。
1991年10月,随中国中医药代表团应邀访问日本讲学,主讲气功,主要传授了“吴式太极拳十六式”等功法,并制作成录像带。1993年、1997年两次应邀关同讲学。
1994年12月《王培生吴式太极抢专辑》由湖北技术出版社和南粤出版社出版。
1946年曾与师Βιβλιοθήκη 王真一道士研习道学(龙门派)修身之法。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

民族 传 统 体 育发展 的文 化 审视
l 峰 ; 己
( 西北 师范 大学体 育学 院 , 肃 兰 州 70 7 ) 甘 30 0
[ 摘
要 ] 中华 民族传 统体 育 在 其形 成 过 程 中 , 受到 儒 、 、 、 等 多种 文化 影响 。 民 道 墨 释
族传 统体 育文 化属 性 呈现 出地 域性 、 族性 、 民 生产 与 生 活性 和 文化 认 同性 。随 着文 化 的全 球
1民族 传 统体 育 的历 史 演 变
11原 始社 会形成 —— 民族 传统体 育 的端倪 . 从仰 韶 为 标 志 的新 石 器 时期 到 商 代 铜 器 出 现, 中华 民族传 统体 育 产 生 的社 会 基础 的雏 形 已 经完 成 。原 始社 会后期 , 由于生 产力 的提 高 , 活 生 的改 进 , 力有 了发展 。但是 由于 对 大 自然很 多 智 现象 的迷惑 与恐惧 , 归结 于神灵 的主 宰 , 教神 就 巫 灵 的思 想逐 渐产 生 , 始 宗 教 就产 生 了 。随后 在 原 祭祀活动中, 原始先 民们逐渐用舞蹈 、 竞技 、 角力 来进 行 祈祷 , 乐 神祗 , 娱 祈求 庇 护 , 些 活动 都 包 这 含 了许多 民族传统 体 育的 因素 。 12华夏族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的肇始 .
化 , 必带 来体 育全球化 , 此 背景 下 , 势 在 民族传 统 体 育 的发展 , 先应 该 建 立足 够 的 信 心 , 立 首 确
民族传统体 育是 民族 文化 的 重要遗 产这 一 坚 实的理 念 , 坚信 民族 传 统 体 育 同样 有 鲜 明的普 并
遍性 。
[ 关键词 ] 民族传 统体 育 ; 文化属 性 ; 现状 ; 来走 向 未 [ 中图分 类 号 ] 8 [ G5 文献标 识 码 ] [ A 文章编 号 ]08— 09 2 0 )3— 15— 3 10 85 (08 0 00 0
太极拳段位理论考试大全

一、什么叫太极拳?何人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是根据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结合古典经络学说和养生导引吐纳术而创造的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
太极拳是由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的。
二、太极拳有几大流派?具体都是哪些流派?太极拳共有五大流派,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
在诸多太极拳流派中,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一种,其它都是根据陈式太极拳逐渐演化而来。
三、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哪一年?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由谁创编的?有什么特点?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1995年。
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有当代著名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陈全忠老师创编,它是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础上,删除其重复及难度较大的动作组合而成,36式更讲求缠丝劲路的锻炼和体验,更加注重陈式太极拳核心内容的修炼,它可以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套路。
太极拳中段位(四、五、六级)理论复习题:一.练习太极拳都有哪些好处?太极拳在技击上有何作用?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文可以调气养心、陶冶性情、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武可以防身御侮、克敌制胜。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因此可以用于技击。
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作讲究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使用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八门劲别,运用沾、粘、连、随的技巧,变化万千、出奇制胜。
二.用什么方法才能练好太极拳?试举例说明。
首先,“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其次,练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姿式。
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其三,练太极拳要长期苦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如“金刚捣碓”的身法、走劲、技击的含义(略)。
三.太极拳与长拳有哪些区别?试说明其优点。
长拳属外家拳,太极拳属内家拳;长拳与太极拳的修炼方法正好相反:长拳是由外而内修炼、太极拳是由内而外修炼;长拳是运用人体的本能,讲究刚烈迅猛、力大胜力小、手慢让手快;太极拳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少摩拳一朵封藏已久的武林奇葩

少摩拳——一朵封藏已久的武林奇葩少摩拳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传统武术的理论为依据,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人体的筋骨和肌肉的构造,研究出来的一套适合于进行擂台搏击的武术,这门武术以梅花拳为基础,又吸取了少林、形意、八卦、太极等各门武术的精髓。
少摩拳运动的形式,发力的方法,与现代物理学的原理相符合。
经过少摩武术的锻炼,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人体的潜能,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无穷魅力。
少摩拳的开山祖师乃武林一代宗师刘丕显,刘丕显宗师,天津人是第十二代梅花拳掌门。
毕业于保定讲武堂,参加过辛亥革命,曾在西北靖国军中任职。
北伐革命以后,刘丕显宗师胸怀“强身、强种,报效国家”之志,潜心研究武术,并且在梅花拳基础上集天下武功之精华,创立了少摩拳。
刘丕显宗师还积极从事武术的各类社会活动,一九二八年作为评委参加了首届武术国考,直接参加了散手擂台赛,并获得“优等”称号,并与马英图一起为到会的蒋介石、林森等政府首脑表演大枪对扎。
又因其腿法出神入化,被武林同道称为“神腿刘丕显”。
中央国术馆成立后,被任命为教务处长之职。
后又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
在河南省培养出了大批的武术人才,并积极扶持民间武术,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和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都是在刘丕显宗师的直接帮助下,才得以面世。
少摩拳的第二代传人,为武术大师金石生(后改名金丽贵)。
拜在刘丕显宗师门下学习了少摩拳后,还从师命考入中央国术馆学习各家武术。
一九三五年,金石生大师在全国运动会的散手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一九三六年,以武术表演团员的身份参加了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随后留任德国军队武术教官。
抗日战争爆发,金石生大师立即要求回国参战,几经周折回到了祖国,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教官。
新中国成立后,金石生大师任陕西省第一届武协副主席。
一九八九年去世,原陕西省武协主席刘侠生先生,为碑文题词:“武林一杰”。
少摩拳第三代传人陶德安先生,出生于武术世家,从小练习少林拳。
陶先生还师从许派(许禹生宗师——著名武术家,曾任北京国术馆馆长)太极拳传人于友三先生学习太极拳,还练过形意拳、八卦掌等传统拳术。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韦版)

中医骨伤科的新生(1949~现在)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
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变
革,中医伤科从分散的个
体开业形式向集中的医院
形式过渡。1958年以后,
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成
立了中医院,院内多设有
骨伤科。不少地区还建立
了骨伤专科医院。50年代
,上海市首先成立“伤科
研究所”
• 原上海伤科研究所, 现已成为上海交通大
以“粘膝”“不粘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征作区 别
中医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 明清——骨科从外科分出--独立 • 明初——分13科:“接骨”“金镞”,
后改为“外科”和“正骨科” • 特点:伤科专著出现(20多种)
名医辈出,学派形成
中医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 明清时期,是我国骨伤科发展的鼎盛阶段 。其时伤科著述立说甚多,形成了伤科史 上的两大学术流派。一派受薛已影响,强 调八纲、脏腑辨证,倡导补气血、益肝肾 ,称薛已补派。一派从异远真人之说,以 经络穴位为诊疗依据,偏重手法,推崇循 穴治伤,称伤科少林派,其形成以明代异 远真人所著《跌损妙方》为代表。
• 3、书中有论有方有图,引文注明出处,载方 1340余首,附验案120余例,绘图44幅,资料丰 富,理论与临证相结合,具有实用价值。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 肩胛骨髎脱, • 有须不能捋, • 胸中拦抱住, • 两边齐拉拔, • 入臼骨归原, • 手动上下活, • 不用夹与缚, • 全凭膏药抹。
• 学科名称:最早出现清代:胡延光《伤科汇纂》
中医伤科的起源(远古~公元前 21世纪)
1、【170万年前“元谋猿人”西 南地区生活;70万年前“北京 猿人”石、骨器具,用火】2 0万年前:河套人用热物贴身 解除某些病痛,这就是最原始 的热熨疗法的诞生。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八极拳的代表人物十三:韩化臣、李学义、韩洁泉师徒传艺山东济南、枣庄、青州、沛、蚌埠。
韩化臣于20年代在枣庄中兴煤矿任护矿大队队长,收弟子李学义、赵荣林等。
韩之子洁泉自幼与父亲和师伯张毓衡、李书文习武,后随父到山东枣庄煤矿工作。
韩化臣、韩洁泉、李学义在枣庄地区传播八极拳,形成一定规模。
韩洁泉之女韩振阁(凤阁)继承父技,70年代在沧州比赛屡名列前茅,现在枣庄地区广泛传播八极拳。
李学义之子李道轩,在枣庄、蚌埠地区广泛传播八极拳,其弟子在蚌埠一带颇众。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十四:魏鸿恩、魏鸿滨传艺秦皇岛魏氏兄弟罗疃村人,自幼拜师张毓衡、韩化臣(惠卿)、李书文练习八极拳。
20年代二人又跟随李书文、霍殿阁游沈阳、京津、山东等地。
魏鸿恩任青岛民国海军教习;1929年(民国18年)魏鸿滨就聘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习。
抗战爆发后,魏氏兄弟客居秦皇岛。
魏氏兄弟传人著名者有王茂林、李恩义、耿学森、朱庆昆、李新吾、魏九成、魏九如等。
魏鸿滨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秦皇岛市武协副主席。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十五:张子亭传艺天津张子亭自幼拜师张毓衡、韩化臣(惠卿)、李书文练习八极拳。
在天津传徒、王书方、陈兴泰、李维真、叶连仿、王洪清等,影响较大。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十六:赵树德、韩洁泉、董以文、孟宪忠、边廷杰、王茂林、霍青峰传艺沧州东南乡。
赵树德、韩洁泉、董以清、董以文为韩化臣、张毓衡、李书文三师之徒;孟宪忠为李书文徒(姑爷子);边廷杰、霍青峰为霍殿阁徒、子。
赵树德、孟宪忠任中央国术馆教习,赵树德担任黄埔军校国术教官;韩洁泉、董以文担任***干部训练所国术教官;边廷杰担任奉军教习、溥仪贴身侍卫;霍青峰担任国军连长、技术教官。
都有所谓“历史问题”,被划为“四类分子”。
他们为了民族国术的传承不绝,在高压下教授了一批弟子。
赵树德传崔成彦、郭金栋、郭金灿、王海义、赵梦林、赵梦臣、李国新、郭振盛;孟宪忠传子。
;韩洁泉传韩振阁、韩振江、韩振德;董以文传杨兴震、张志环、杨道声、李恩祥;边廷杰传贾金林、霍树新、张恩荣、张清荣、朱宝良;霍青峰传子霍树新徒李景环等等。
大成拳——精选推荐

套,独将真功传与芗斋,绝⾮偶然。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其⼀、萝⽼⾃幼为⼈质朴,⼼地淳正;其⼆、尊师重道,肯下苦功,追求学业,⾮常执着;其三、悟性极⾼。
故芗⽼深受郭师信赖,并有“⾮其⼏不可鞭”之慨叹。
此三点不仅使王芗斋得列郭⽒墙,也为他后来成为武林巨⼦奠定了基础。
四⼗年代初,是⼤成拳的辉煌时期。
芗⽼在答记者问对,批评了各派武术的种种弊端,指出“我国拳术,杂乱⽆章”,“遗弃精髓,仅守糟粕”,⽽“东洋之拳道,西欧之拳击,虽有独到之处,但亦⾮整体之⼒”。
同时公开设擂。
向武林发出挑战,希望能在与各界的交流中寻觅贤达之⼠,共同担起光⼤中华武术的重任。
⼤成拳从此驰名武林。
在⼆⼗年代以后的数⼗年间,芗⽼⼴收门徒,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杰出者竞有数⼗位之多,如周⼦岩、赵道新、尤彭熙、韩星樵、韩星垣、⼘恩富、⾼振东、张长信、姚宗勋、李永宗、杨德茂、王斌奎、泽井健⼀、王选杰等⼈,皆为芗⽼之⾼徒,为⼤成拳的发展,他们都做出了⾃⼰的贡献。
像赵道新先⽣将⼤成拳与⼋卦掌结台,创⽴“⼼会掌”;泽井健⼀创⽴“太⽓拳”;姚宗勋先⽣创办”意拳研究会”。
更值得称誉的应该说是王选杰先⽣,“⽂⾰”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他率先举旗,宣传介绍⼤成拳法,在全国重要武术刊物上发表⽂章,倡导实战拳术,使⼤成拳迅速发展起来。
作为⼀个年轻的拳种,⼤成拳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出,受到习武者的青睐,⾃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先,它有新颖独到、极具科学性的拳学理论作指导,举要者:⼀、认为所谓拳,并不是⼀拳⼀脚谓之拳,⽽是“拳拳服膺”谓之拳(拳拳服庸乃牢握不舍、切记在⼼之意)。
指出拳,应该是⼀种与⽣活⾼度结合、时刻不忘的特殊运动⽅式。
这⼀理论突破了数百年来传统理论的认识界限,赋予“拳术”这⼀概念以更深的内涵和更⼴的外延,为习练者指明了⼀条最为便捷、可以⽤最快速度提⾼拳术⽔平的途径。
⼆、认为拳术的第⼀⽬标是养⽣,⽽技击乃“拳道微末技”,养⽣与技击之间是既⽭盾⼜统⼀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魏凤岐拳学研究会中国魏式拳学研究会总舵主:魏福宝
总顾问:冯永生
技术代表:陈远鸿
技术顾问:许敬
会长:戴海峰
秘书长:刘传平
副会长:张加强
周庆刚
张玉岭
办公室主任:曹传亮
后勤主任:赵传凤
王莉
优秀会员:周传孝
曹红瑞
陈昱名
温国景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团结武术爱好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武术优秀文化遗产。
倡导和普及武术运动的开展,努力促进传统武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中国魏式拳会研究会作为一所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武术的典范,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被武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中国魏式拳学研究会,成立于2010年1月1日,是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襄括太级、形意、八极、谭腿、查拳、短拳各种器械传统武术多元化研究会。
以中国传统武术大家魏凤岐宗师的修行为榜样,以吴荣吴四姑传承精神为依托,爱武者,以武修行;尚道者,以道品行。
拳学研究会本着致力于鲁南地区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承为己任;以武会友,以武明智,以武修行,以武悟道为传承发扬传统武术为目标;刻苦训练继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扬武道精神,为枣庄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