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
古文教学不可忽视训诂

j 技黑 思 :I —信 江 — I ‘ — 龙— i : ・
古 文教 学 不 可忽视 训诂
刘 巍 巍
( 河南省鹤壁市职业技 术学院教 育与文化 传播 系, 河南 鹤壁 4 83 ) 5 0 0
摘 要: 训诂学是 中国传统研究古 书中词 义的学科 , 它在译 解古代词义的 同时 , 也分析 了古代书籍 中的语 法、 修辞现 象。 它从语 言的角度研究古 代文献, 帮助人们 阅读古典文献。在古文 的教 学中, 诂学对通释疑难词义、 训 阅读古代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用, 古文教 学不可忽视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关键词 : 古文 ; 训诂; 训诂学
垫物 , 物便可置之其上 。李善注 : “ 他 以草荐 夕反而为湖 ,勇、力 、圣 、知与罢怯 、不 肖 地 而坐 日藉 。 ”由此 , “ 借书满 架 ”就 是 “ 藉 者同命。 ”高诱注 : “ 勇怯 同命 ,无遗脱也 。 ” 书满 架” 直译就是 “ , 置放的书排满 了书架” 仨 国志 ・ 。 蜀书 ・ 马超 传》 “ : 密书请降 ” ,裴松 所谓 “ 义训 ” ,是直 陈词 义 的训 释方 法 。 之注引 碘 略》说 : “ 捶胸 吐血日 : ‘ 超 阖门 它可 以用 同义词或近义词 去解释 ,如 : “ 由是 百 口,一旦同命 。 ’ 哙意在保 护沛公 , “ ”樊 与 先主遂诣亮 ,凡三往 , 乃见 ” ( 陈寿 储 葛亮 之 同命 ”的 “ ,当指刘 邦 ,是说 与刘邦 一 之” f ) ,造者 ,诣也 , “ ”为 “ 造 到”之 意 , 亦 块 死 。 可释为 “ 拜访” ,句中 “ ”即为 “ 诣 到……去” 3利用训诂 ,正确标点古文 之意 。 古书没有标点 ,要阅读 、研究它 ,首先必 2正确、合理利用注解 须 自己断句 。 这里所 说的注解包括两方面的 内容 : 如 j 第二回 : “ c 器 你托谁的势 ,要推 第 一 ,利用 古注 和一些 基本 的训 诂 学著 病 在家 ,安闲快乐 。 ”又第三十 三回 : “ 倚托 作。 妹 子的势 ,要在青州横行 。 ”这是 上海古 籍出 如 《 涛经 ・ 雎》 “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版社 18 年新版 j 关 关 94 c 浒》 的两处 标点 。这 两 洲” “ , 雎鸠 ”指什么 鸟 ,王力主 编 《 古代汉 例都 把 “ 势要 ”一 词给点 开 了 。 “ 要 ”是 势 语》 注 : “ 雎鸠 ,一种水 鸟。 《 ” 诗经》毛传 , ( 有)权 势、势力 的意思 ,近代汉语 作品 中习 注云 : “ 鸠 ,王雎 。 雎 ”清 王先谦 《 诗三家义 见 : 《 元曲选 ・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 : 我是个 集疏》 引 《 禽经》 、邵晋涵 《 尔雅正义 ・ 释鸟》 权豪势要 之家 ,打死人 不赏 命 。 《 ” 西游 记》 都把 “ 雎鸠 ”解释为鱼鹰 。综上 。就可 以知道 第七十四回: “ 这魔头果是神通广大 ,势要峥 这是 一种上体 暗褐 ,下体 白色 ,趾具锐爪 ,生 嵘。 ” i》 中也 多次出现 。也可指 有权势 { 午 活在水边 ,擅长捕鱼的禽鸟了。 之人 : 倜 书》卷二七 绦 } 传》 “ 右 : 至于婚 山旁必言山 ,水旁必言水 ,此则万 无移易 者 。 再如 《 三国志 ・ 魏志 ・ 华佗传》 “ 吏儿 姻 ,尤不愿 交于势要 。 : 府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断开 因于其偏旁所 合之 字详其 为 何义 ,审 其为 何 寻 、李延 共止 ,俱头痛 身热 ,所 苦正 同 。佗 这 两字值得 怀疑 。因此 正确 地理 解古 书 的文 声, 虽不 中 ,不远矣 。 “ ” 江” “ ”古代 汉 日: ‘ 河 寻当下之 , 当发汗。 延 ’……即各 与药 , 意 ,是对古 书进行断句和标点 的前提 ,而要正 语本义分别为长江 、黄河 ,均与水有关 。由此 明旦并起 。 “ ” 并起 ”就是一 并痊愈 ,而有 注 确地理解古 书的文意 ,必须通训诂 。 推断 , “ 汝”现代汉语虽为你的含义 ,其本义 者用 “ 起来 ”解释 “ ” 起 ,不对 。 《 说文 ・ 走 古文教学中 ,训诂 有着不 可低估 的作用 , 也 与水 有关 , “ ”造字 之初 是一 条河 的名 害 : “ ,能立也 。 汝 起 ”是它 的本义 。引 申之有 教师要掌握 了并运用一定的训诂学知识 ,指导 称 。再如 ,第一人称代 词 “ ” 我 ,形体 结构 中 起 床义 ,再 引申则有 治好 、痊 愈义 了 。 《 史 古文 教学 。 有 “ 手”有 “ ” (说文解字》 注: ,从手 记 》 卷 一 二 八 《 策 列传 》 “ 占病 者 , 戈 《 我 龟 : 以 参 考 文 献 从 戈) ,其本义实为武器 。第二 ,借助 因形求 起 。 侑 齐书》 卷三一 《 ” 江谧 f : “ 时世祖 【 李 建国. l 】 汉语 训诂 学史 【 】. :上海辞 M 上海 义 ,识别假借字 ,进而考求 本字 。 婚 叉书 ・ 项 不 豫 ,谧诣 豫 章王 嶷 请 问 日 : ‘ 尊 非 起 书出版社 ,20 ,8 至 02 . 籍传》 “ 项羽)乃 自 。王翳取其头 , 相 疾 。 : ( 颈 乱 … ‘ 起”都是治好 、病 愈的意思。 【】 2 周祖谟. 字音韵训 诂讲义 【 . 津 :天 文 天 朝稻 争羽杀者数十人 。 ”颜 师古注 : “ ,践 鞣 通过阅读有代表性 的训诂学著作 。了解考 津古籍 出版社 ,2 0 ,2 04 . 也 。人九反。 “藁 从车 ,本义 “ ” ’ 车轫 ” ,段 释词义基本方法和原则 ,掌握 了一定 的训诂 学 【 3 】刘成德. 简明训 诂 学 【 】. M 兰州 :兰 州大学 玉裁 以为 : “ 车网也” ,义为 车轮外框 。 《 说 知识 ,可以对疑难字词释义 。 出版 社 ,1 9 ,9 92 . 文・ 足部》: “ ,兽 足 蹂地 也 ” 蹂 。引 申 “ 践 第二 ,正确看待今注 。 责 任 编 辑 :于 会 兰 踏” 《 ・ 。 玉篇 足部》 “ ,蹂践 ,踏也 。 : 蹂 ”可 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 ,掌握 了一定 的训诂学 知 : “ ” 应 “ ” 馊 记 ・ 羽本 纪》: 知识 ,可以对 旧注进行鉴别 ,发现错误 ,避免 鞣 蹂 。 项 “ 王翳取其头 ,余骑相蹂践争项 王。 ” 盲从 。 ( 上接 18页) 献 , 2 也能维护版 权 , 同时应建立 因声求义是通 过对汉字声音线 索分 析来探 人 教 版 新 编 高 中三 册 《 雀 东 南 飞》: 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 , 孔 向著作权人 申请授权与收 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它主要是用来 推求 “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 彷徨 。 ”很 多人 理解 “ 寡 缴费用等 。从而使图书馆免于各种法律纠纷 , 著 语源 、解 释联绵词和解决文字 上的通 假问题 。 妇 ,死 了丈夫的女子。 ”这种注释是 穿凿 附会。 作权 人 也可获得应得利益,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归有光 倾 脊轩是 : “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 “ 寡妇 ”不 是死了丈夫 的女 子 ,而是 独守空 闺 参 考 文 献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 。 “ ”为何义 ,借进 寡居 的妇人 ,与行人相对应 。行人不是 路人 , [ 薛虹. 时代的知 识产权 法【 】 京: ” 借 1 ] 网络 h. I 北 法律 出 吗?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人满 自己的书 而是在外之人,包括经商和从军 的。 版 社 .o O 15 2 o :3 . 架呢?按 , “ 借”上古属铎部精纽 , “ ”上 藉 再如 鸺 门宴》: “ 日: ‘ 哙 此迫 矣 !臣 f1 2陈益君 , 谢敏- 图书馆 文献 传递服务 工作 的现 古属铎部从纽 ,因此 “ ”可 以通 “ ” 借 藉 ,为 请 入 ,与之 同命 ,曾有注释 说 :与之 同命 , 状、 问题与对策叨. 大学图书馆学报 ,O 2 6 . 2o() 叠韵通 假 。例如 《 ・ 诗 大雅 ・ : “ 日未 和他们拼命 。之 ,指项羽等。同命 ,死在一块 【李顺德. 抑》 借 3 】 数字图书馆 与知识产权保护叨. 图书情 知 。 《 书 ・ 光 传》 引 《 ” 汉 霍 诗》 作 “ ” 儿 、拼命 。另一说 , “ 藉 ; 之”指 沛公 ,与沛公同 报 工作,0 2 1 ) 2 0 ( 2. 《 子・ 荀 大略》 “ : 非其人 而教之 ,赍 盗粮借贼 生死 。较 “ 同命 ”古书里并 没有表 示 “ 拼命 ” 【 陈传 夫, 4 】 韦景竹. 学位论文传递 的知识产权研 兵也 。 “ ”本义是古代祭 祀朝聘 时陈列礼 的 意思 ,而是指 一块死 、共 同死 在一 起 的意 究叨. 世 纪 图 书馆 ,o 34 . ” 藉 新 2o() 品的垫物。 僦 : “ ,祭藉也 。 藉 ”既然是 思 。如 《 淮南 子 ・ 真训》 “ 侬 : 夫历 阳之 都 , 责 任编 辑 : 会 兰 于
史学概论-庞卓恒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庞卓恒版-部分名词解释汇编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
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与校勘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古籍经典、史书、群书、文集和各种文献遗存,以及古代文字、语言、音韵、文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训诂学的研究中,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词语、句法、语义等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还原其原本的意义与表达。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训诂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1. 训诂:训指考证、解释,诂指解词义。
训诂即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考证和解释,揭示其真实含义的过程。
训诂学的核心目标是还原文献的原义,恢复其原本面貌。
在进行训诂研究时,学者根据古籍文献的语言特点、时代背景、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准确解读的目的。
2. 校勘:校勘即校正、考察古籍的文本文字,确立其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古代手抄本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抄写者的差异、时间的演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文本会产生各种错误和变异。
校勘学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校对、整理和考证,找出各种错误并加以修正,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字义学:字义学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古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古代文字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因此研究古文字的字义就成为了训诂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字义学家通过对各类古版本文献的对比分析,以及根据古代字典、诗经等古籍的解释,探索古文字的真实含义,揭示古代人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的特点。
4. 考据学:考据学是训诂学的基础和方法论,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实物和古籍版本的考察,找出真实的文献原貌和流传过程。
考据学不仅关注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注重古籍的年代、版本、篇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考据学家可以比较各个版本的异同,找出最可靠的版本,并解决文本中存在的疑点和难题。
5. 语义学:语义学是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古代文献中的语句结构和用词方式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理解古籍文献的语义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语义学家通过对文献中语言的解构和剖析,分析词义的变化和语法上的差异,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
训诂的名词解释

训诂的名词解释训诂是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包括对古字义、用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和释义。
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训诂是儒家学者的基本功,他们通过对古书的逐字逐句的解读,将其精华传承下来。
这使得中国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并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训诂可以说是古代文献研究的核心。
在训诂过程中,学者们需要首先对文字的形状、构造进行分析,解读其中的意义。
这需要学者对古代文字的造字原则和演变规律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者还需要对古代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献中的隐含意义。
训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词义的解析。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语言的演变,古代文字的意义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有所变化。
训诂学者需要通过对文献的比较研究,找出不同时期的意义差异,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这对于研究特定时期的文献,如先秦、汉代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训诂中,篇章结构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献的结构对于理解其中的论述思路和观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训诂学者需要通过对文献篇章的分析,揭示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进而深入理解古代文化的特殊价值。
训诂不仅仅限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还包括了对古籍的校勘和编纂工作。
校勘是指对古籍中的错误、异文进行辨析和纠正。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训诂学者可以还原出原始的文本,使之更加准确地反映文献本身的特征。
编纂则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和编辑,使之更加便于阅读和理解。
训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中,也在当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进行当代的思考和创造。
总之,训诂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观念,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训诂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人们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仅供参考)1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
2如字一种注音法。
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3析言_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统言——也叫浑言、通言、散言。
同析言相对。
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用以说明词的共同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
4形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左传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5声训的性质声训释义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训诂学

一、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中国人和一种古代文献都需要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我们知道,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因此,有些在前代是世人皆知的词语,到了后代,一般人却难祥其义了,要读懂这些必须要有人做出解释,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指导古籍整理。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处於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中除了少数基本词汇的意义无多大变化外,其馀一些词的含义都有程度不等的变化。
训诂学的妙用之一,就在於它能够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那怕是极细微的变化),从而对古代作品中某一词的含意作出正确无误的解释,不至於用词的今义去误解词的古义。
古籍整理,一般的说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和翻译,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训诂知识。
下面即从校勘、标点、注释和翻译四个方面,举例说明训诂知识在古籍整理中的具体运用。
今天的训诂学,已经不再局限于汉魏以前的古代书面语言,而是扩展到唐宋元明乃至清一代的俗语词,并且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医药,农林,经济,军事,宗教等学科领域,应该说,从先秦两汉的典籍到唐宋以后的古白话作品等历代文献资料中的任何语言障碍,都可以成为当代训诂学研究的对象。
训诂学既然是以正确解释古代的词义为核心任务的,因为,它就应该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资料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无论研治何种古籍,无论是治经,治史,都必须从校勘训诂之法入手,这是因为,校勘已审,然后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后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后义理可定。
古汉语在对于一词一语的解释,无处不是训诂方法的应用,只是有的应用正确,有的应用错误罢了,研究过训诂学与否,在阅读古籍时,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不一样的,5(一),解释词义的用语:①为,曰,指明其事,定义出义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②谓,谓之,为之,之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指的是”、“说的是”表示有所专指;③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同”;④貌,表示被释词的性质和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被释词为形容词,副词。
训诂学是一门什么学科?

训诂学是一门什么学科?
“训诂学”也作“诂训”、“故训”,是解释古书字义之学。
“训”和“诂”最初是分别定义的,“训”指说明词语的涵义,如“穆穆、肃肃,敬也”;“诂者,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即以今语解释古语,如“初、哉、首、基、肇、祖、元、眙、做、落、权舆,始也”。
后来“训”和“诂”二字并用,成为传统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的方法主要有义训、形训、声训三种。
具体来说,义训,指不借助字音、字形,直接用通俗的词语对字义进行解释,有同义相训,如“征,召也”;反义相训,如“乱,治也”;有的则干脆就是描写了,如“二足而羽谓之禽”等。
形训,即通过对汉字本身的分析来阐释字义,如“止戈为武”。
声训,指用同音或发音近似的字来阐释字义,如“仁,人也”。
几种训诂方法中,义训最常用。
训诂学是传统小学的一个分支,小学又是阐释经学的基础,因此历代的训诂学家也往往都是经学大家,如顾炎武、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戴震等。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及其新用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及其新用作者:桑田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9期摘要:训诂学是中国的一门传统学科,从古至今都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汉语的发展,到了今天,训诂学的应用在新的背景下有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了新的促进作用,如文献学、音韵学、现代汉语、语文教学和辞书编纂等等。
同时,训诂学也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關键词:训诂学;语言学;现代汉语;汉语教学;传统文化一、训诂学的现状郭在贻先生曾对训诂下了一个较为简洁有力的定义: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换言之,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
郭先生又言,训有顺释之意,诂有古言之意,训诂就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关于训诂的学问即为训诂学。
训诂学是研究古书词义的一门传统学科,是小学的分支。
王宁认为,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
到了今天,汉语不断发展和演变,研究手段和材料也在逐渐完善,再加上三十多年来优良的学术氛围以及国学的火热,训诂学的意义更加突出,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训诂学可以被视作一门实用而又特殊的应用学科、工具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它对古代字词进行阐释、研究,得到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又可以用来辅助其他学科。
二、训诂学的跨学科意义及其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训诂学的跨学科意义,首先是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天然的联系。
汉语从古代演化到现代,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而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明显。
一些字义词义的变化,体现了汉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通过对古汉语的顺释,以及训诂学与语言学的比较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现代汉语,并总结汉语的发展规律。
训诂学与语言学特别是现代汉语的联系也就产生了。
其次,汉语本身与很多学科有着极强的相关性,而训诂学作为汉语研究的一部分,必然会与其它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目录1 基本概念2 历史发展3 研究方法4 代表人物训诂学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
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最早的训诂学著作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
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
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
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
“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
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瞍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
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孔颖达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
传者,传通其义也。
《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云诂训者。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释言》则《释诂》之别。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
”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
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
”最后又加以补充道:“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
”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
至此,传统的训诂学观念已形成。
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
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盛的时候,出现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考据大家,并形成了乾嘉学派。
清朝末年,章太炎与黄季刚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
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指文字、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
此固非童占毕所能尽者。
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
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
此种学问,仅艺文志附入六艺。
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
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
”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
太炎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
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这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的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章太炎在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基础上,黄侃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
黄先生云:“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
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
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也。
”黄的界说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研究对象,即“解释语言”,而且没有“时地之限域”,这较之于古人的训释古语显然是扩大了范围;第二是理论和方法,即“法式”和“义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黄侃的训诂学界说问世后,有关训诂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
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
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
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陆宗达、王宁先生又对训诂学解释说:“对象: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
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
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
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
”这可以称之为“古汉语词义学派”或“古代文献词义学派。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应该注意的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
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
”许嘉璐先生说“传统训诂学以训释实践为其主要形式,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形式为其对象,因此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言以及用语言形式表现的名物、典章、文化、风习等等都在诠解范围之内。
现代的训诂学就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把训诂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训诂学的延伸。
”许先生对训诂学的解说在本质上与殷先生一致,只是解说得更加明确了。
持这一主张的还有洪诚等先生,称之为“全面解释派”。
研究对象: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著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
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
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毛诗注疏》、《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后有对训诂学的书籍进行补充、考证、阐释的书籍,如《方言疏证》等。
《说文解字》训诂学研究方法: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意义相通的字依次辗转解释。
如《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就是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
例如“马头人为长”。
二、望文生训:就是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
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
1、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
2、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
3、误解联绵词而望文生训。
三、随意破字:破字就是用本字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有的学者解释古书,研究词义,滥用通转,随意破字,往往只是主观臆断,并无丝毫根据,这就叫做随意破字。
四、增字强释:增字就是在解释古书正文时增加一些词语。
增字强释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己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
而增字足意则是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
五、不解语法:例如《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
”毛传:“终日风为终风”。
这个解释的弊病就是在于不解语法。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训诂学与音韵学:从音变规律通“古今异言”、论证同音替代的问题、探求语源。
二、训诂学与语法学:包括词性影响、词序影响、构词影响词义等。
要掌握:1、复语:二字同义并列,就是“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
2、复词偏义:又称“连类而及”,就是并列的两个词素中有一个词素提供意义,另一个词素仅仅作为陪衬。
3、大名冠小名。
段玉裁郭璞:东晋训诂学家。
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顾野王:(519—581),南朝陈人,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
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段玉裁:(1735—1815)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江苏金坛人。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书。
其中以《说文解字注》影响最大,被列为“ 《说文》四大家”之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