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合集下载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集训资料】训诂学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集训资料】训诂学

集训资料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集训资料训诂学注意:本次资料全部采用RFID文档加密技术,任何网络传播(邮件、云盘、群共享)均会有痕迹记录,任何一次非允许传播,将会被取消全部学习资格,处1000元/次罚款,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资料严禁携带进考场,严肃考风考纪,请各位考生诚信考试。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重要提醒:本资料题型划分依据为历年考情数据分析,仅供参考,广大学员在复习时应该举一反三,透彻把握。

【选择题】1.汉代训诂成就: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东汉郑玄著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刘熙《尔雅》: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分为十九篇,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到汉初才完备;西汉杨雄《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我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东汉刘熙《释名》: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第一部词源学专著;许慎《说文解字》:文字学的开山之作,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可以藉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2.再度注释的含义、再度注释的代表作:魏晋隋唐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再度注释指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对纂集类训诂材料加以再度注释的代表作:郭璞的《尔雅注》与《方言注》等。

3.字书、韵书、雅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文字类的纂集编排仍受《说文解字》的影响,但以不限篆以前的文字,如魏张揖的《字诂》、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等。

音韵学也是魏晋以后兴起的一门与训诂有密切关系的独立学科,李登的《声类》,陆法言的《切韵》。

雅书本身的发展并不大,除了郭璞等为《尔雅》作注或作音义外,纂集式的词书就只有《小尔雅》《广雅》。

4.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发展的三个标志: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雅书的分立。

汉语训诂学史

汉语训诂学史

汉语训诂学史引言汉语训诂学是对汉字和词语的解释和解读的学科,它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古代到今天,汉语训诂学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汉语训诂学的历史。

古代汉语训诂学汉语训诂学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学者就开始了对汉字的解读和训诂。

在《尚书》中,就有许多训诂的内容。

到了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们系统地研究了古代文字的意义和用法,提出了一些训诂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的“辞章集注”,它是对《诗经》进行的注解和训诂,对后世的诗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系统和用法也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训诂学家王充撰写了《论衡》,其中包含了对汉字使用的解释和训诂。

他将文字分为正字和俗字,并通过对正字的解读来规范用字的习惯。

此外,王充还提出了“谐音训诂”,即通过音乐的方式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经历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对当时汉字的训诂和解释的巨著。

许慎在书中对每个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字的构成、意义和用法等。

他的工作为后世对汉字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明清时期的汉语训诂学在宋明清时期,汉语训诂学再度发展并取得重要突破。

宋代学者郑玄对先秦时期的典籍进行了详细的训诂,尤其是《尚书》和《毛诗》。

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扩展了汉字的释义和用法,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训诂方法。

明代的训诂学家杨士奇在《洪范集注》中对《尚书大传》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和训诂,这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杨士奇通过对周代史书的研究,深入解读了其中的训诂内容,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的汉语训诂学家袁枚提出了“训诂集解”的观点,认为训诂应该以集解的方式进行,即不拘泥于一个人的解读,而是通过多方面的解释和讨论来理解和解读文字。

他集合了历代训诂学家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训诂理论,对后世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训诂学

训诂学

一、填空题1、传“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义,因而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作“传”。

西汉时,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解说《诗经》,创立内传、外传之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书杂引古书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

”那么,内传就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

“大传”之名,始于西汉张生和欧阳生的《尚书大传》,是“撰其大义”的意思。

“小传”与其相对取“不贤识小”之义,是注释者的一种谦词。

2、说按:说即说明、解释的意思,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

3、解按:解的本义是分析,训诂就是分析语义,所以也叫解。

汉人注书,常“解诂”连言,亦作“解故”。

如贾逵《春秋左氏解诂》。

后世有所谓“集解”,与“集注”、“集传”同义,其义有二:一是通释经传,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是集各家的解说,如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4诂诂与故,古字通。

汉人注书,多名为故,也叫故训或训诂。

5、训训与诂连言,或称诂(故)训,如毛亨《诗诂训传》;或称训诂,如贾谊《左氏传训诂》。

又可与注连言,或称注训,如何休《论语注训》;或称训注,如刘兆《周易训注》。

还可与旨连言,如卫宏《古文尚书训旨》。

6、笺注书叫笺,从汉代的郑玄开始7、注《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

”8、释《尔雅》19篇均以释为名。

后世注书称释的很多,如陆德明《经典释文》。

9、校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一是校对文字,改正脱误。

后有人把校和注区分开来,于是另有校注、校诠等名。

如宋·鲍彪《战国策校注》10、微《说文》:“微,隐行也。

”经典假借为隐微、精微之微11、义《说文》:“义,己之威仪也。

”经典假借为谊,即义理的意思12、疏注疏的疏,兼取疏通与疏记之义。

13、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可以省称为义或疏。

皇侃《论语义疏》义疏别称:义注、义章、疏义、正义、注疏、讲疏等等。

14、从注疏的对象来说,可分为注和疏注只释经,疏兼释注从传注的作者来说,分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已有自注的书,如后人再加注解,则称其自注为本注或原注。

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对汉字学和训诂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后世对古文字的理解,而且为汉字学和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下是对四位大家的简要介绍:
1. 张玉书(1638-1708)
张玉书是清代汉字学家,是说文解字八种最著名的注疏之一的《御定说文解字注》的主要编撰者。

他对《说文解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对许多繁体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进行了全面论证,解决了许多历代学者探讨未果的疑难字词。

2. 段玉裁(1735-1815)
段玉裁被誉为清代训诂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代表作《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作了大量训诂上的考订和补正,发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段氏还撰有《说文解字约举》、《说文解字今释》等著作,为了解汉字的本义和字形演变作出了卓越贡献。

3. 王引之(1766-1834)
王引之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

他对《说文解字》进行了深入研究,着有《经传释词》、《经传释词汇编》等著作,对许多疑难字词作出了新解,对文字训诂学亦有创见。

4. 顾炎武(1619-1692)
顾炎武是清初著名的实学家和思想家,对《说文解字》研究很有见地,其《日知录》、《说文解字注补正》等著作对许多字的解释和考订都有高明之论,为后人研读《说文解字》开拓了新视野。

这四位大家在《说文解字》研究上孜孜以求,成就卓越,是汉字学和训诂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为学界所重视。

研究他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于繁衍文字学术具有重大意义。

训诂简史(下)

训诂简史(下)

桂馥:《札朴》、《晚学集》 赵翼:《陔馀丛考》、《廿二史 札记》
阮元:《揅经室集》 臧庸:《拜经日记》
俞正燮:《癸巳类稿》、《癸巳 存稿》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 议》、《俞楼杂纂》 孙诒让:《札 迻》、《籀廎述 林》
此外清人还写过一些训诂学的单 篇论文,如王念孙的《释大》、 程瑶田的《果臝转语考》、汪中 的《释三九》等。
《佩文韵府》 、《骈字类编》两 书适於学者查找词语出典。 阮元主持编纂的《经籍纂诂》一 书,汇集了唐以前(包括唐代)古 书中的训诂资料,是研究训诂学 以及古代汉语的重要工具书。
清代训诂学者还编了一些专门收 录方言俗语加以注释并注明出处 的工具书,重要的有: 翟灏:《通俗编》、 梁同书:《直语补正》(收在 《频罗庵遗集》中)、
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 徐本。 徐锴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 已注意到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 理。
丁度刊修《广韵》成《集韻》。 王洙、司马光等编撰《类篇》。 吴棫 撰《韵补》、《诗补音》、 《字学韵补》、《楚辞释音》等 (後三种已失传)。
张有作《复古编》,严於辨正字 形,还第一个提出了“联绵字” 的名称,所列联绵字有58个。
钱大昕:《恒言录》、 胡文英:《吴下方言考》、 毛奇龄:《越语肯綮录》 陈鳣shan4 :《恒言广证》
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刘淇的 《助字辨略》(这部书也考释了 一些俗语词)和王引之的《经传 释词》。抉发和阐明古书中一些 特殊条例的工具书,有俞樾的 《古书疑义举例》。
(三) 古籍的注释 三 古籍的注释
(四) 文集笔记的写作 四 文集笔记的写作
清人崇尚汉学,他们的文集笔记 一类著作,多以考据见长,其中 涉及训诂的不少。
黄生:《义府》、《字诂》 顾炎武:《日知录》 阎若璩:《潜邱札记》 戴震:《戴震集》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潜 研堂文集》

《训诂学》密训资料

《训诂学》密训资料

《训诂学》密训资料选择、填空题1.训诂:在汉代产生的一种工具性专门工作。

2.“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3.孔颖达:“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4.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5.黄侃“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6.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7.训诂分类:(1)注释工作;(2)纂集工作;(3)考证工作。

8.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用语。

9.自然的体例:是由训诂家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时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它缺乏理论的一致性。

10.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介绍,②发展。

11.训诂学是以前人的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12.训诂学的内容,有如下两点:①释词和解句;②辨析古书异例。

13.训诂: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14.训诂学: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15.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

16.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指导语文教学;②指导古籍整理;③编纂辞典。

17.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

18.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适应教育的需要。

19.两汉是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

20.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21.正真的训诂在汉代产生的原因:①语言文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②师说差异;③统治的需要。

22.今文经:指用汉隶写成的儒家经典,多数靠口耳相传,不拘泥于字词本身,而好发微言大义,治经重实用而轻学术。

23.古文经:指先秦六国古文书而在汉代被陆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

24.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经学的最早的注释书。

论沈兼士文字训诂学成就

论沈兼士文字训诂学成就

论沈兼士文字训诂学成就
沈兼士文字训诂学成就沈兼士,清朝时期的文学家,他是一位兼有文学、思想、学术等方面才华的人。

沈兼士在文字训诂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因此被誉为“沈兼士学”。

沈兼士精通汉语文字结构,熟悉古今文字的使用,对汉语文字的分类、定义和使用有深入的研究。

他把汉语文字分为通用字、俗字、书面字、字义字、俗义字、方言字等六类,分别论述了每类字的性质、用法、地域习惯等。

其中,他重点讨论了“字义字”和“俗义字”的区别,提出以“字义字”为准,以“俗
义字”为辅的文字训诂学原则,为文字规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
依据。

沈兼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出他的文字训诂学成果,把汉语文字的规则问题解决得非常完美,为汉语文字的正确使用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沈兼士的文字训诂学成果对后人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许多学者所肯定。

沈兼士的文字训诂学成果,不仅为汉语文字的正确使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而且在文学研究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文字训诂学成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为当代汉语文字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对下一代汉语文字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沈兼士的文字训诂学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成果不仅对中国文学有重要影响,也为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兼士的文字训诂学成就,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大成就,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学简史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学简史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学小史一简述训诂学的几个时期?答:①萌芽期(先秦)②兴盛期(两汉)③保守期(魏——唐)④中落期(宋——明)⑤复兴期(清)二先秦是以训诂为主的语言研究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引起。

三先秦训诂的形式与价值:1、语文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2语文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

3.辨析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

四两汉训诂兴盛的表现:注释书如雨后春笋地大批出现。

五兴盛的特点:西汉统治者尊崇儒术,国家设立五经博士,当时人多为儒家经典作注释以阐述儒家思想观点,儒家以外的著作只注《老子》。

东汉比西汉范围扩大了,不限于注释儒家的经典和道家的《老子》,还包括《国语》、《国策》、《史记》、《汉书》、《吕氏春秋》、《楚辞》以及纬书、术数之类。

六汉训诂学基础的奠定:汉人遍注群经,使后人得据以通读古籍并作进一步考释,汉人通释语义,使后人得据以了解字词意义与作用,并进一步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探索,其体例与方法也都为后世所以楯,为训诂学的发展开辟了蹊径,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毛亨、郑玄、许慎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

七保守时期训诂学取得成就的特点?这时期的学者扩大了视野,反映在训诂学实践上,范围也扩大了,与此同时,内容也随之扩大:⑴注释中充实史料,如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书达400种之多,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水经》,资料也甚宏富。

⑵阐发哲理,如郭象注《庄子》。

⑶注意汇集众说或网罗异义,如颜师古注《汉书》、陆德明撰《经典释文》。

⑷考证探源故实用典,如李善注《文选》。

其不足之处,在于表现出了保守倾向,至唐更甚。

八、宋人仿照唐人,也编撰了四种义疏,即邢昺的《论语正义》、《孝经正义》、《尔雅正义》和孙的《孟子注疏》,这四种注疏与唐代的九种注疏合称为《十三经注疏》。

朱熹的《四书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也很有名。

九、训诂学真正从文献学里游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是从清代开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摘要: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

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清代学术训诂成就乾嘉学派段玉裁
从训诂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训诂学的兴盛,两汉是一个高峰,清代是一个高峰。

两汉学者的训诂著作和经传的注释为训诂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训诂学的兴盛跟语言变化的加剧和古文经的传布有极大的关系。

清代的训诂学有理论,有方法,发展为一门语言学科,跟经学、史学的考证和古音学等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近代以来,学者受语言学、语法学的影响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改变了旧日墨守古训,拘牵文字形体,和重古略今的风习,开创了新的途径。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康雍乾时期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慌,摧残人才。

许多人才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清代禁书真是五花八门,令人有望洋兴叹,叹为观止的感慨。

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实在不知道统治者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了。

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诗集,明代的历史,明代人物传记,都在被毁名单之列。

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

加之乾隆时代在音韵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奠立了古音学的基础,这对训诂学的发展实有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训诂学理论的建立,清代学者受晚明焦竑、杨慎等人提倡古学的影响,极力推崇汉代的经学和小学,重考据,求实证,不尚空谈性理之学。

到乾嘉时代“汉学”大为昌盛,为经书、子书作注解的人很多。

要解释经传就不能不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因此语言文字之学盛极一时。

《说文》、《尔雅》成为人所必读之书。

研究《说文》、《尔雅》的重要著作都多至数十种,或刊正文字,或发明古训,各有述造。

训诂之学有了极大的成就。

著名的训诂学家指不胜数。

在理论方面,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从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会陷于迷惘而不知所措。

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

戴震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

”(《六书音均表序》)这是很重要的见解。

后来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里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段玉裁为王念孙《广雅疏证》作序,也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这些话十分精辟,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从而建立了许多推考字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起来,使训诂学在中国语言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有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

清代乾嘉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对中国古代学术的总结,同时又对近、现代乃至当代学术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就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还曾出现过“回到乾嘉”去的学术思潮这足以证明乾嘉学术的内在无穷魅力,当之无愧地承担着学术发展的桥梁作用。

在乾嘉学术诸多成就之中,训诂学无疑是最璀璨的领域之一从训诂学的发展史来看,汉宋时期到清代的乾嘉学派,训诂学的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乾嘉学派在清代乃至整个学术史上的重要影响,毫无疑问,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乾嘉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在乾嘉这一学者社会中,卢文弨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一生著述不断,视朴学研究为自己的的毕生追求,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训诂成果,也为清代训诂学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代训诂学成就斐然,跟古音学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都成为研究先秦古籍和探讨字义的根据。

其中段玉裁的成就值得一提,他将传统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训释方法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求"的训诂方法,并成功地运用于《说文解字注》中,较好地克服了单独使用形训、声训的局限,在寻求语源辨析假借以探求词的本义,以及词义系统研究、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为后人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提供了主要素材,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陈东辉,卢文弨训诂学乾嘉学派清代学术抱经堂文集训诂成就,,浙江大学,2007
[2]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8月
[3]张伟,从《说文解字注》谈段玉裁在训诂学领域的成就,《青春岁月》 2010年1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