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训诂学 优质课件
第三章训诂学(2024版)

郑玄笺 郑玄笺 郑玄笺
多人注—毛诗正义
孔颖达疏
孔颖达疏 孔颖达疏
附:文献训诂简介
• 下面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重要文献的一些 著名的古代注释本。是我们今天治学研 究有关问题必须了解和应该注意参考的 资料书。
十三经
13 416卷 12 11 647560字
10
9
8
7
6
5 春秋 4 周礼 3 周易 2 尚书 1 诗经
机组成部分。 • 2. 正文形式的训诂。这种训诂材料是附加在正
文中的。
二、传注体训诂
(一)什么是传注体训诂 • 传注体指的是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式。 • 古书有“经”和“传”之分,经指经典著作原文,传
是对古书原文的注释,大多是后人作的。 • 传:zhuàn,传述。以传述的方式阐明经义。 (二)传注体训诂的类型 • 作者:自注和他注。 • 自注较少见,他注有一人作注和多人作注。
原有85篇,现存39篇
《小戴礼记》戴圣辑录
共 49篇,即今通行之《礼记》
《礼记》注疏
汉 ·郑玄注 唐 ·孔颖达正义
《礼记注疏》 元 ·陈澔
《礼记集说》 清 ·朱彬
《礼记训纂》 清 ·孙希旦 《礼记集解》
三传与《左传》注疏
《左氏传》 — 左丘明
(汉代称《春秋内传》 )
三传
春秋 三传
鲁隐公元年 — 鲁哀公二十七年
第二节 文献训诂使用的名称
一、注释类名称
注释类名称重在解释字词。 诂、故 解释古代语言。《说文》:“诂,训故言也。” 如《诗经》注本,鲁诗有《鲁故》,韩诗有《韩故》。 训 解释。《说文》:“训,说教也。”如贾逵《尚书训》 注 注释。《说文》:“注,灌也。”如郑玄“三礼注”。 “注释”义有个后起专用字作“註”,简化字又合并为
第三章 训诂

訓詁” 【“訓詁”的含義】 訓詁 的含義】
“訓詁”的本義是訓釋、疏通古代語言。 訓詁”的本義是訓釋、疏通古代語言。 訓詁 “訓詁”漢代人大多寫作“訓故”。 訓詁”漢代人大多寫作“訓故” 在當時的用法中, 是動詞, 在當時的用法中,“訓”是動詞,“故” 是名詞,兩字連用時, 是名詞,兩字連用時,順序是不能顛倒 的。 “故訓,先王之遺典也。” 故訓,先王之遺典也。
【訓釋詞義的基本方法】 訓釋詞義的基本方法】
(三)義訓 三 義訓
所謂義訓,是從意義上就古今語言的不同, 所謂義訓,是從意義上就古今語言的不同, 方言的相異和本義轉義的差别等來解釋詞義。 方言的相異和本義轉義的差别等來解釋詞義。
【常用训诂术语】
言 曰、为、谓之 谓 貌 之言、 之言、之为言 当为、 当为、当作 读为、 读为、读曰 读若、 读若、读如 犹
【訓詁簡史】 訓詁簡史
格意義 訓詁産生 漢代,嚴格意義的訓詁産生。出现了第一 部訓詁專書,《爾雅》;第一部方言詞典,揚 訓詁專書,《爾 》;第一部方言詞 ,《 第一部方言 雄的《方言》;第一部形訓詞 》;第一部形訓詞典 慎的《 雄的《方言》;第一部形訓詞典,許慎的《說 文解字》;第一部音訓詞 》;第一部音訓詞典 熙的《 文解字》;第一部音訓詞典,劉熙的《釋名》。 南北朝時 訓詁方法上 方法上, 始出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訓詁方法上,開始出現 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訓詁專著 “義疏”,即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訓詁專著, 有魏張揖的《 》、晉呂忱的《字林》 晉呂忱的 有魏張揖的《廣雅》、晉呂忱的《字林》和梁 野王的《玉篇》。 顧野王的《玉篇》。
【訓詁簡史】 訓詁簡史
元明兩 元明兩代,是訓詁的衰落時期,元盧 訓詁的衰落時 的衰落 》,這是研究虛詞 虛詞的第一 以緯的《語助》,這是研究虛詞的第一 部 專著 。
第三章第一节训诂的基本方式.ppt

所谓训诂术语,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创造使用并 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关训诂方式、解说类型和训释 字词的习惯用语。 训诂的常用术语可分为两类: 1、抽象的术语,为近、现代训诂学家总结出来的 说明训诂方式的术语——形训、声训和义训; 2、具体的术语,是从古代以来为学者们所沿用的 训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二、声训 1、定义 也就是因声求义。即不拘于字形,从词语的声 音方面推求词的来源的训诂方法。 2、产生和发展 (1)先秦——萌芽 例证: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 《孟子·滕文公》:“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见教材P172)
(2)汉代——盛行 《尔雅》、《方言》、《说文》等训诂专著及群书 注释多用之。刘熙的《释名》几乎全用声训解释 字义和推求语源。 例证: 《释名·释兵》:“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 《释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释形体》:“毛,貌也,冒也,在表,所 以别形貌,且以自覆冒也。” 《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 人之弗得见也。”
(3)宋代——右文说,体现了对字义起于字音的朦胧意识。 (4)清代——系统化、理论化 例证: 犹豫,本为双声连绵词。王引之:“犹豫,双声字也。字或作犹 与……转之则曰夷犹,曰容与。”《楚辞·九歌》:“君不行兮 夷犹”。王注曰:夷犹,犹,犹豫也’;《九章》:‘然容与而 狐疑’。容与亦犹豫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 《史记·李斯传》:‘狐疑犹豫,后必有悔’。狐疑、犹豫皆双 声字。后人误读狐疑二字,以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又因《离 骚》中狐疑犹豫相对为文,则谓犹为犬名,犬随人行,每豫在前, 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犹豫。或谓犹是兽名,每闻人声,即 豫上树,久之复下,须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决者称曰犹豫。 或曰以豫字从象,而谓犹豫俱是多疑之兽。以上皆因不知双声之 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其声而求其字,固其说穿凿附会。 连绵词: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汉字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不 能分开解释,两个音节一般具有语音联系。
训诂学讲义

第三章训诂的内容(郭P9)传统训诂学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古文献的所有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六大部分。
一释词和解句释词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清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语言)也;所以成词者,字(词)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戴震集》卷九)即“凡学始乎离辞,中乎辨言,终乎闻道”。
(《戴震集》卷一一)其中“离辞”、“辨言”就指解释词义、辨析句意,正是训诂之事。
释词是第一位的,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P195)词是语言中经常处于变动状态的要素,所以古今语言的发展大多表现在词和词义的变化上。
要打通古今方域语言的隔阂,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就必须以解词为主要任务。
为其如此,才能进一步弄通句意。
(一)释词A释义第一,释词分为释实词与释虚词。
训诂当揭示词的概括义,具有客观性。
如专著训诂除“杂类”之外,所收所释的全是词。
《尔雅》以释群经中的常用词的常见义为主,《说文》以释文字的本义为主,《方言》以方言与方言、方言与其通语间的词义对译为主,《释名》以追寻事物的命名之由为主。
第二,虽然词义有概括义(贮存义),但有时在使用状态中其具体意义有所不同,当随文释义,这是词在运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灵活性和具体性。
正文体例见郭P9-10.《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传注体常常随文释义,如此可将词的临时义解释出来。
如《诗·大雅·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毛传:“如雨,言多也。
”又“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毛传:“水,喻众也。
”众多是“雨、水”的比喻义。
又如《庄子·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
(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宵(通小)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
训诂学(全套课件537P)

• 《庄子· 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俄而 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对句中的“柳”字,清代 以前的人大都按字面来理解,如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 论 仙》:“枝离为柳,秦女为石。”唐成玄英的《庄子疏》: “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槨之象;此是将死之徵也。” 都直接把“柳”解释为杨柳。 •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引郭嵩熹曰:“《说文》:‘瘤, 肿也。’……瘤之生於身,假借者也。……柳、瘤字,一声 之转。”郭氏的说法是对的,“柳”、“瘤”都隶属於来母 幽部,读音非常接近,仅有声调上的差异,所以借“柳”为 “瘤”。
• 《尚书·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礼记· 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 曰考曰妣曰嫔。” • 《礼记·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 • 《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 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 2.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虽然训诂材料在先秦就已经产生, 但是大量的、系统的训诂材料却产生在训诂工作之后。前人 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 义、义疏、音义、补注”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3.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 名》、《方言》等。 • 4.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 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 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 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 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一)训诂体例
• 一种是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 论指导下制定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如《说文》的部首采用“凡某属皆从某”的说法;对汉字 的前四书采用“像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等等。 • 一种是自然的体例。训诂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 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如《尔雅》惯用 “曰”“言”“谓”“之谓”等。古代训诂材料中,“通” 和“同”使用得就比较混乱,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都没有 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训诂学第三章

• 3.声训的种类 同音声训 《诗·小雅·斯干》: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毛传:“似,嗣也。” 似、嗣同属邪母之韵。《释名·释地》:“土,吐 也。能吐生万物也。”
• 双声声训 《诗·桧风·羔裘》:“岂不尔思,中 心是悼。”毛传:“悼,动也。”悼动同属端母。
• 叠韵声训 《诗·召南·汝坟》:“遵彼汝坟,伐 其条枚。”毛传:“遵,循也。”同属文韵。
• 以小名释大名,以狭义释广义 《尚书·舜 典》:“予击石拊石。”伪孔传:“石,磬 也。”《论语·述而》:“若圣与仁,则吾岂 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皇疏:“为犹
• 3.从同义、反义、多义的角度看义训
• 同训,即用同一个词来训释两个以上的同义 词。《尔雅·释诂》:“如、适、之、嫁、徂、 逝,往也。”
• 说明词的通转 《诗·唐风·绸缪》:“绸缪 束薪。”毛传:“绸缪,犹缠绵也。” 《诗·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毛 传:“裳裳,犹堂堂也。” 《诗·鄘风·墙有 茨》:“墙有茨。”毛传:“茨,蒺藜也。” 后一例是说明一种特殊的通转,即所谓“合 音”。疾言则为“茨”,缓言则为“蒺藜”。
• 5.声训的局限 声训有严重的缺陷 《释名》 之所以有许多牵强附会的说解,就是因为刘 熙对音义关系有根本性的误解。
第三章 训诂的条例
• 训诂的条例:形训、声训、义训 • 一、形训 • 1.定义: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 2.形训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形训。《左传·宣
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 五年》:“故文,反正为乏”;《左传·昭公元年》: “於文,皿蟲为蠱”;《韩非子·五蠹》:“自环者 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 汉代,许慎的《说文》基本依形立训,将字形构造归 纳为“六书”,是形训的专著。 • 3.“六书”与形训 象形与形训 《诗·邶风·燕燕》。 毛传:“燕燕,鳦也。”陆德明释文:“鳦音乙。本 又作乙。”按:《说文·乚部》:“乚,玄鸟也。象 形。”据小篆,“鳦”本作“乚”,与“乙”有别。
《训诂学的内容》课件

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训 诂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 地讲解古代文献,提高 语言教学效果。
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
古籍整理: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整理和保存古 籍。
古籍翻译: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翻译古籍。
古籍研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研究古籍。
词语的含义
逻辑训诂:通 过逻辑推理、 逻辑分析来解 释词语的含义
综合训诂:综 合运用多种训 诂方法,全面、 准确地解释词
语的含义
训诂学的历史发展
训诂学的起源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 代文献中的字词和句法
训诂学的发展与古代哲学、历 史学、文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
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 重要地位,被誉为“国学之根”
训诂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帮助理解古代文献:通过 训诂学,可以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献中的词汇、语法 和句法,从而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化。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 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 更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 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文化素养:训诂学可 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 化,增强文化自信。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手段的发展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
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挑战
训诂学的分类
解释字义:对文字进行解释,包括 字音、字形、字义等
文字训诂
研究语法:对语法进行研究,包括 词性、句法、语序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辨析词义:对词语进行辨析,包括 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训诂方法:研 究训诂学的方 法和技巧,如 音韵训诂、形 训诂、义训诂 等
训诂学研究课件(上)(2024版)

• 按:苕,今名凌霄花。落叶性木质藤本,
奇数羽状复叶,枝条节上生有气根,可攀
缘他物向上生长。其植物茎叶势冲凌霄,
故名。夏初开花,初为黄橙色,深秋后转
赤。花冠漏斗状。蒴果长如豆荚。是著名
的庭园观赏植物。
• 《淮南子·泰族》:商鞅为秦立相坐之法,
而百姓怨矣。
• 高诱注:相坐之法,一家有罪,三家坐之。
会给阅读理解带来困难,甚至错误。因此,指
出典故也就成了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 《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駕,萬國深鼎湖
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遏密:停止举
乐。孔 传:遏,絶;密,静)
• 鼎湖: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 因以指帝王崩逝。
• 晋 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
地也。吾闻之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而害人。二三子
何患无君?”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
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
这是补充史实。
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芸:花草枯黄貌)
•
•
•
•
•
•
•
孔颖达《正义》:《释草》云:“苕,陵苕。黄华
蔈(biāo ),白华茇(pèi)。”舍人曰:“苕,陵苕
也。黄华名蔈。白华名茇。别华色之名也。”某氏
曰:“《本草》云‘陵莳,一名陵苕’。”陆机《疏
云:“一名鼠尾,生下湿水中,七八月中华紫,似
今紫草。华可染皂,煮以沐发即黑。”
• 戴震《古经解钩沉序》:“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训诂专著超过前代。比如
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王念孙《广雅疏证》、戴震《方言疏证》;
吴玉搢《别雅》、洪亮吉《比雅》、史梦兰 《叠雅》;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
任大椿《小学钩沉》;
阮元《经籍纂诂》、《康熙字典》等。
③《说文》研究空前发展
宋代通释语义的训诂著作主要有陆佃《埤雅》、 罗愿《尔雅翼》、王安石《字说》、王诛、 司马光《类篇》等。
宋代训诂上比较重要的两件事:
①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等奉命校订《说文》;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陈彭年等奉命重修 《广韵》《玉篇》。这三部书经过宋代的修 订,最终成为定本,对后来训诂学和语言文 字学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清代训诂的特点: ①因声求义的方法得到普遍应用 ②重视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
如戴震《转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章炳麟《文始》等。
③历史发展的观点 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等
三、训诂的体式
训诂的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形式,主要有 四大类:
汉代以后,“训”和“诂”逐渐合成一个复 音词,就是“解释”的意思。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和对现 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 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 统,推求词语根源,探求语义发展的内部 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史
此外,对史部、子部、集部的重要著作,乃至 佛家经典也有了注释。如裴骃《史记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郭璞《山海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等。
到了隋唐时期,经史子集四部的注解都有了增 加。如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 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 《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 《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王冰《黄 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等。
总之,到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由萌芽逐步发展。 所以说我国训诂萌芽于殷商时代,到春秋战 国时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西汉时期:兴盛
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兴盛原因主 要有:
①统治者尊经,促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
要注解。
在以上原因的影响下,汉代训诂出现了兴盛 的局面。表现:
5.元明时期:衰落
元明时期训诂多墨守宋人成训,成就不高。 明代较有成绩的是字书。如朱谋玮《骈雅》、 方以智《通雅》。另有梅膺祚《字汇》和张 自烈《正字通》是明代流行的两部字典,对 后来《康熙字典》的编撰有直接影响。
6.清代:复兴时期 复兴的原因:
①清朝的文化政策
②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
复兴的表现:
第三章 训诂学
一、训诂学概述
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语 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训诂”简单地说即“解释”之义。
“训诂”最初是两个经常连用的单音词。
《说文》:“训,说教也。”“诂,训故言 也。”
孔颖达:“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 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①儒家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②诸子著作和史书的注解出现。
③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出现。如《尔雅》《说 文解字》《方言》《释名》《通俗文》。
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沿袭 这一时期训诂的主要特点:
①扩大了训诂的范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注解仍然以儒家经典为主, 《易》《书》《诗》《礼》《春秋》《论语》 《孝经》等都有数十家的注解。如杜预《春 秋经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已 经不胜枚举。例如: 《左传》: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于文皿虫为蛊。
《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 之厶,背厶谓之公。
《礼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 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荀子》:礼者,人之所履也。
春秋战国时期,随文释义的训诂也出现了。例 如:《周易》分《经》《传》两部分;《春 秋》有《三传》;《管子》有《牧民解》 《形势解》《明法解》等,是对《牧民》 《形势》《明法》等篇的解释。
①注释著作大量涌现。清代为群书所做的注疏 不胜枚举,比较著名的如惠栋《周易述》、阎若璩
《古文尚书疏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奂《毛 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孙诒让《周礼正义》、 孙希旦《礼记集解》、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 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 解》、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等。
②与宋代同时代的辽代,出现了两部重要的训诂 著作:辽圣宗时僧行均编撰《龙龛手镜》、希 麟《续一切经音义》。
宋代训诂的特点:宋代训诂中具有理学色彩,重 视义理的阐发。
宋代训诂的成就:
①敢于创新,开疑古风气。
②创立“右文说”,为研究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提 供了重要线索。
③对语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④训诂学与金石学结合起来。
④语法研究有了大的进步
清代语法专著逐渐增多,如袁仁林《虚词说》、 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 张文炳《虚字注释》、谢鼎卿《虚字阐义》 等。
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取得较大成绩
如戴震《方言疏证》《方言疏证补》《续方 言》、卢文弨《重校方言》、杭世骏《续方 言》、胡文英《吴下方言考》、章炳麟《新 方言》等。
1.先秦时期:训诂的萌芽和发展
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的正文中,如殷墟卜辞 中、《尚书》中。例如:
《尚书·禹贡》: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 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 黑水西河惟雍州。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 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 五曰思。
②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③新的训诂专著出现。如张揖《广雅》、吕 忱《字林》、顾野王《玉篇》等。
4.宋代:变革时期
概况:宋代在唐代训诂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 训诂著作。比如宋太宗年间变了四种义疏: 邢昺《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 和孙奭《孟子注疏》,这四种注疏和唐人编 的九种注疏合在一起,就形成“十三经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