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合集下载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

第一章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第一次课 1-2课时)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讲解训诂和训诂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够分清训诂学与语义学、词义学的区别。

【教学难点】训诂学和语义学研究范围的异同【教学重点】训诂学的定义和训诂学的内容【作业】无【主要参考资料】郭芹纳《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2月第2版【基本概念】训诂训诂学语义学词义学【基本理论】训诂是什么?训诂学是什么?训诂学和语义学、词义学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训诂学包含哪些基本内容?训诂学有什么实际意义?【所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引言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

训诂不同于训诂学。

一般所说的训诂,在古代,训诂工作相当普及。

《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但是,现代人懂得什么是“训诂”的人,除了专业人员之外,已经不多了。

但是,训诂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甚至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会非常有用。

例如:拿文言文教学来说,有一部分词语,课本虽然作了注释,但一般只是讲当然而不讲所以然。

对课本的注解,一般的句式往往机械地引用,不能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因此学生难以理解深透。

例如,《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皋比,虎皮。

将军座位上垫着虎皮。

”但虎皮为什么叫“皋比”呢?将军的座位上为什么要垫虎皮呢?训诂材料告诉我们,古代战争中,虎皮是重要的战具,人们利用敌人畏虎的心理,披虎皮进攻以取胜。

例如,《左传·庄公十年》鲁国的公子公子偃蒙皋比而先犯宋师。

杜预注:“皋比,虎皮。

”(接《训诂学的知识和应用》2-3页。

)如果我们能读懂训诂材料,就可获得许多深层的知识;如果学会训诂方法,就能够自己进行考证,纠正前人的错误,使自己的知识更扎实,讲课也更有水平,不但能告诉学生“是什么”,还能讲明白“为什么”。

先介绍训诂学是传统小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也就是简单说明训诂学的学术位置,再从三个故事引出训诂学是什么的讨论。

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学第一章

• “诂”字始用于汉代。《说文解字· 言部》: “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 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 也。”可知“诂”也可作“故”,指古语,名 词。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故”和 “诂”是古今字。 • “训”“诂”二字连用始见于汉代。扬雄《答 刘歆书》:“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 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 2.探讨词源 我们知道“徘徊”的意义是“不 进”。但为什么“不进”叫“徘徊”呢?如果 受字形的限制,从语音出发进行探讨,就可以把 “徘徊”与“盘桓、判涣、彷徨、屏营”等词都 联系起来,发现它们都是从同一语根[P-H-]孳乳 而来的,其共同的义根是“回转往还的动作或情 状”,而它们各自具有的“回旋”、“不进”、 “徜徉”、“玩乐”、“犹豫”、“迟疑”等意 义都是从这同一义根派生出来的。 • (二)训诂学和文字学 • 1.文字学帮助了解字的本义 “臧”是古代男性 奴仆的贱称。《方言》卷三:“荆淮海岱,杂齐 之间骂奴曰臧”。又“亡奴谓之臧”。从古文字 的材料看,“臧”从臣从戈会意,本指战俘。又 如“天”、“元”。
• 2.识句法 上古汉语名词的构成有一种“大 名冠小名”的格式,如:草芥、草茅、虫蝗、 虫螟、鸟乌、鸟隼、巫阳、医和、史鱼、师 旷、庖丁、弈秋、盗跖。这种结构方式大约 在西汉以后已经不能产,因而后人对此每有 误会。《礼记· 月令》:“孟夏行春令,则 蝗虫为灾。”王引之《经义述闻》改为“虫 蝗” • (四)训诂学和修辞学 • 1.对文 《庄子· 山木篇》:“庄子遊于雕陵 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 大运寸。”有人误释“运”为运转义。 “广”“运”是对文。《国语· 越语》: “句践之地,广运百里。”韦昭注:“东西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之由来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

“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

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

30卷。

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成果。

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

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1)唐·孔颖达:“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曰载。

”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

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

许威汉版《训诂学》笔记

许威汉版《训诂学》笔记

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什么是训诂1:前人对“训”与“诂”的解说“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2015.10)。

“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总之: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大家共同的观点是,“训诂”为“解释”的别名。

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了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按:“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2016.10)2:从古人的训诂实践考察两汉是训诂学广泛运用的时期,一般分两类:(1)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以毛亨注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为最早。

(2)从实际的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以《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毛诗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3:黄侃的论述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释例: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毛亨,认为“京”是“大”的意思,“大”是“京”的本义。

“京师”是“京”引申义。

4:新版《辞海》的定义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什么是训诂学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

训诂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2015.10)释例1: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诗经·桧风·匪风》)“西”是“栖”的古字,“栖”是“西”的本义。

第一章:训诂简论

第一章:训诂简论
颁白;斑白——皤白 《说文解字·白部》:“皤,老人白也。” 斑白义为花白,古代称为“二毛”。 “释颁白为斑白,不确。本字本义应该是皤白”
——王宁
二、 训诂学与文献阅读 (一)理解词义
以今律古:“ 再,一举而二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
考求辞例:“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疏》
“诂”
1、“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说文解
字》
2、“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诂之为言故也,故之为言古也。” 《尔
雅义疏》
1、从语源角度 “训”与“顺”同义。从 字形分析可以看出,声符都是“川”,川 有“通顺”义。“训”的义符是“言”, 意义与语言有关,本义应是语言的顺通。
2、 拦、栏
都有“拦挡”意义。
3、 长、肠
都有“长”义。
4、 延、沿、演、衍、赝
都有“延伸”意义。
5、 刚、钢、杠、扛、抗、强、浆、酱 都有“强硬”意义。
6、扩、括、阔、郭、廓、裹、椁 都有“外、大”意义。
7、扁、秕、瘪、憋、鳖
都有“扁”义。
(五)辨识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2、“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 《礼记·祭义》
(二)辨析正误
1、古书注释往往异说歧出,具备训诂学知识,可以辨 析正误,择善而从。
“采采卷耳。”《诗经·周南·卷耳》
“采采” 毛亨、孔颖达、朱熹释为采摘义,动词;戴震、 马瑞辰释为鲜明茂盛义,形容词。
考察《诗经》共出现9次。参考其他篇目中这个词语的 用法,可以确定应该是形容词。

训诂学概论笔记1

训诂学概论笔记1

训诂学概论笔记1《训诂学概论》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用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2(“训”本义是劝道、教诲,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3(产生训诂的原因:主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变化了,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已经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训诂学: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解释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造字假借: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

如“汝”,本来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用字假借: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5(的字来表示。

如借“草”为“艸”。

P96(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7(形训: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 8(语义学: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9(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训诂学

训诂学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 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 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经,指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从西汉到清 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 位,形成了‚十三经‛。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 所说的‚六经‛,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 皮锡 瑞《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 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 有经。孔子出而有经之名。 孔子把自己之前的重要典籍作为‚经‛, 以阐扬儒家思想,但孔子并没有以‚经‛命 名这些典籍。‚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 亦未尝造六经。‛(钱穆《国学概论》)


在汉代,以《易》、《诗》、 《书》、《礼》、《春秋》为‚五 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 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 《易》、《诗》、《书》、《周 礼》、《仪礼》、《礼记》和《春 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 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 又益以《论语》、《尔雅》、《孝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 的一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 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 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 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词义 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
國有學。術,當為“遂”,聲之誤也。古者仕焉

3.义疏体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其体例‚引取众说, 以示广闻‛ 。 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 正。‛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 称作‚疏‛。 《说文》:‚疏,通也。‛ 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第一讲 训诂和训诂学

第一讲 训诂和训诂学
贾谊《鵩鸟赋》:合散消息 兮,安有常则?
《周易·丰卦》: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二)文字方面的变迁
• 1、汉字形体的演变 • 甲、金——篆、隶——行、楷 • 2、古书用字的歧异 •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横野将军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代砖铭举例
(三)文化方面的变迁
• 典章制度、人情风俗的损益 改革,给阅读者带来困难。
1、训诂须以声韵学为机枢
• 天下之大,古今之久,文字的形 体日见繁多,设无法术以治之, 将要陷入文字障中而终身迷惘不 得其门路。换言之,耳治之音有 限,目治之字无穷。以有限御无 穷,所谓易简之理即在其中矣。
凡军事,縣壶以序聚槖。凡丧, 縣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
分以日夜。
注:縣壶以为漏。代亦更也。礼, 未大殓,代哭,以水守壶者,为 沃漏也。以火守壶者,夜则视刻 数也。分以日夜者,异昼夜漏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 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之有东 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同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 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 也。训诂之功大矣哉!
二、训诂的缘起
• (一)语言方面的变迁 • 【明】 陈第 :时有古今,地有
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1、语音的变迁
• 古读“下”如“户”,今如“夏” • 古读“家”如“姑”,今如“嘉” • 古读“明”如“芒”,今如“名”
常羲——嫦娥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 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昭穆制度
汉语新词的产生途径: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外无朞功强近之亲。(五服)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又如从二字的组合形式的不固定,称 “诂训”、“训诂”皆可,这也可见 出二字为并列关系。
• 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疏: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 “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 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 “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 孔颖达的这段说明从训诂实践出发,很好 地解释了二字的关系和意义。训诂,主要 是解释古字古义,也解释方言或其他词语 的意义。
• 陆宗达《训诂简论》:所谓“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和地域不 同而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尔雅·释 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
•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 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 本有之训诂与后起之训诂 • 独立之训诂与隶属之训诂 • 义训与声训 • 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
训诂内容
• 形与义之关系:说字之训诂→形训
• 音与义之关系:求源之训诂→声训
• 义与义之关系:
义训
• 对象:古典文献学(即古代书面汉语 )的词义。
• 材料: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 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
• 殷孟伦: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 解释语言,古代就叫作训诂。
• 王宁:训诂工作是用易懂的语言来 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综合 性的语文工作。
• 最初的训诂还不是一门学科,只是 一种附属于古代文献而随文释义的 解释语言的具体工作。
二、訓詁學
•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 它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语 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 ,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进而正确理 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学科。
•髯 •髭 •鬚
(四)用之以 推求語言根源
• 書信
• 《說文》:信,誠也。
• 《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 信乎。
• 因为诚实足令人信从、相信,引 申之而有依从义。
• 《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 如无书。
• 而作为使人依从之凭证亦称为信 。
• 再后可以指携带符信之人。
• 《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晓谕百 姓。
• 再后,具有使者之义。
• 《世说新语·文学》:公卿将校 ,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 《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 围棋,俄而淮上信至,看书竟, 默默无言。
• 梁元帝《别诗》:别罢花枝不共 攀,别后书信不相关。
• 杜甫《寄高适岑参》:诗好几时 见,书成无信将。
• 贾岛《提朱庆余所居》:寄信船 一只,隔乡山万重。
訓 詁 學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
• 一、训诂
• “训”、“诂”二字最初是分开使 用的,如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要籍 《尔雅》的前三部分分别为《释诂》 、《释言》、《释训》。
• 二字连用始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 训传》。当时二字的组合形式尚不 固定,“诂训”、“训诂”皆可。
• 许慎《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
2.诗经·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 金守拙说“止”为“之矣”二字的 合音。
• 王力《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 题》反对金说。
• 《汉书·东方朔传》:“朔尝醉入殿 中,小遗殿上。”颜师古注:“小遗者 ,小便也。”
• 《左传·定公三年》:“夷射姑旋焉 。”杜注:“旋,小便。”
9.委婉
• 《楚辞·九辩》:春秋逴逴而日高 兮。
• 《孟子·公孙丑下》:有采薪之忧 。
• 《国语·晋语》:又重之以寡君之 不禄。
(三)用之以研究古代社会
5.交替
• 《小尔雅·广言》:“废,置也。” • 《公羊传·宣公八年》:“去其有
声者,废其无声者。” • 《国语·周语》:“是以小怨置大
德也。”韦昭注:“犹废也。”
6.避讳
• 庄:严君平 • 代:世本、代本
7.忌讳 • 老虎:大虫
8.求雅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令人不 得前后溲。”《索隐》:“前溲谓小便 。后溲,大便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
• 盖时有古今,犹地之有东西南 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 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 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训诂 之功大矣哉!
四、训诂之用途
• (一)用之以注释古代文献 • 古籍所以难读,主要在古义与今义
之差异,不容易使人正确掌握。 •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 龙宇纯《析诗经止字用义》: 止与之双声,止与矣同韵。
• (止、之,同属之部章纽。矣,之部匣纽 。)
唐作藩,1927年生,湖南省洞口 县人,当代著名音韵学家。北京 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汉语音 韵学常识》、《音韵学教程》与 《上古音手册》。
• 《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 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 心则降。
•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 毛传:瓦,纺砖。
3.引申
• 《说文》:“诛,讨也。” •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
诛。”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诛
求无厌。”
4.转移
• 《小雅·出车》: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 降。
3.《诗经·秦风·无衣》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澤:毛传 训为“潤澤 ”。
• 《齐诗》“ 澤”作“襗” 。
4.《詩經·秦風·終南》
•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 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 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
• 毛傳:紀,基也。堂,畢道平如堂 也。
• 王引之《韵会》:目下颊上也。
• 红脸桃花色,客别重羞看。(陈后主《紫 骝马》)
• 为我转回红脸面,向谁分付紫檀心。(晏 殊《浣溪沙》)
• 轻匀两脸花,淡扫双眉柳。(晏几道《生 查子》)
2.缩小
《诗·小雅·斯干》
•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 ,女子之祥。
• 其任务就是研究语言训释的方式、 方法,探求语义发展的规律,从而 指导训诂实践。
• 黄焯《训诂丛说》引黄侃:真正之训 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 之限域,且论其方式,明其义例,以 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周祖谟《清代的训诂学》
• 1.研究文字的确切的训解。 • 2.探讨字义的本源。 • 3.考察词义的引申和改变。 • 4.归纳语词声音与意义的关系。 • 5.研究虚词在句法中的作用。 • 6.编写词典的办法。
• 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与内容 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 律。
• 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 词义。
王宁《训诂原理概说》
• 1.早期训诂学 • 2.晚期训诂学 • 3.现代训诂学 • 现代训诂学的发展趋势应是文献词
义学,也就是古汉语词义学。
三、训诂之起因
• 戴震《尔雅文字考序》:盖 士生三古后,时之相去千百 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 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 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 讲授而仍留疑义,则时为之 也。
,寤寐求之。 • 高本汉《诗经注释》
高 本 汉 (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瑞典, 1889—1978),歌德堡大 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 物馆馆长。高本汉是瑞典最 有影响的汉学家,瑞典汉学 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 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 国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运用欧洲比较语言学的 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和 汉字的演变,创见颇多。
• 许慎《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
• 吕沈《字林》:“诂,故言也。”
• 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也 。”
• 如果孤立的来看,“训诂”二字连用可 为并列关系,意为“解释” ;也可为动 宾关系,意为“解释故言” 。
• 从训诂实践来看, “训诂”二字的 关系应理解为并列关系。如《尔雅》 的前三部分分别为《释诂》、《释言》 、《释训》,释诂、释训是并列的, 则“诂”、“训”二字也是并列关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