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训诂学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 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 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经,指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从西汉到清 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 位,形成了‚十三经‛。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 所说的‚六经‛,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 皮锡 瑞《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 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 有经。孔子出而有经之名。 孔子把自己之前的重要典籍作为‚经‛, 以阐扬儒家思想,但孔子并没有以‚经‛命 名这些典籍。‚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 亦未尝造六经。‛(钱穆《国学概论》)
在汉代,以《易》、《诗》、 《书》、《礼》、《春秋》为‚五 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 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 《易》、《诗》、《书》、《周 礼》、《仪礼》、《礼记》和《春 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 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 又益以《论语》、《尔雅》、《孝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 的一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 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 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 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词义 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
國有學。術,當為“遂”,聲之誤也。古者仕焉
3.义疏体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其体例‚引取众说, 以示广闻‛ 。 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 正。‛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 称作‚疏‛。 《说文》:‚疏,通也。‛ 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训诂学的内容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的内容 注音

興祖《補注》:“遺,去聲”。上例各例也都是用的標注聲調
的注音法。
返回
9
四、反切注音法
反切注音法是近代採用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注音法
以前,用得最多也是較先進的一種注音方法。
清陳澧在《切韻考》中說:“切語之法,以二字爲
一字之音,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疊 韻。上字定其清濁,下字定其平、上、去、入。” 用現代的語音術語來說,反切法就是取反切上字的 聲母,反切下字的韻母和聲調,拼合而成新的字音,
即得被切字的讀音。
10
條,徒聊切。
即取反切上字“徒”的聲母“t”,
取反切下字“聊”的韻母和聲調iáo而拼成一個音tiáo。
田,徒年初。同理拼成tiáo。
雞,古奚切,同理拼成jī。
桓,胡官切,同理拼成huán。
宣,須緣切,同理拼成xuān。
香,許良切,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拼成xiāng。
黃,胡光切,同理拼成huáng。
第二章 訓詁的內容
1
第一節 注 音
2
讲授内容
比況法 直音法 標注聲調法 反切注音法
3
一、比況法
描寫法是直接描述字音的發音或發音方法。 《莊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爲客,伐者爲 主。”何休注:“伐人者爲客,讀伐長言之,齊人語 也。” “見伐者爲主,讀伐短言之,齊人語也。”這 裏又指出“伐”字在齊人語中有長讀、短讀的區別, 大致是說明聲調的問題。 《釋名•釋天》:“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 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 也,坦然高而遠也。”所謂“舌腹”、“舌頭”大致 是就聲母的發音部位而言。 4
5
《周禮•大宰》:“以利得民。”鄭玄注:“利,讀如‘上思 利民’之利,謂以政教之利也。”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

《语助》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主要是在词典 史、语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一,《语助》是汉语虚词词典的先河,是 虚词词典的萌芽。《语助》之前还没有谁对 虚词进行汇编,而只有零星的记述。从汉代 到唐代,在字典、传注、书札中,有一些说 明。
其二,卢以纬把虚词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表明他对虚词的认识比前人高明深刻,表明 他对语法予以了特别的重视。前人研究字形、 字义、字音,但对虚词不甚注意和重视。把 虚词独立出来,予以专门研究,这是卢以纬 为语言研究开了一个未曾有过的先例,也是 训诂研究的先例。
矣,语已词也。(说文解字)
皆,俱词也。(同上)
韵书中的训诂
陆法言于公元601年编成的《切韵》五卷,是 我国第一部由学者编撰的定型而有系统的韵 书。《切韵》可以和《尔雅》、《说文》相 媲美,因为它们都有创学科的意义。《尔雅》 创训诂学,《说文》创文字学,《切韵》则 创音韵学,这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三大宝书。
《切韵》问世后,很受学者的重视,不断有 人增订、修正。唐代王仁昫撰《刊谬补缺切 韵》,“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 及训。”王仁昫在该书序中说:“谨依《切 韵》增加,亦各随韵注训。”
《孟子·滕文下》:“惟士无田,则亦不 祭。”东汉赵岐注:“惟,辞也。”
《礼记·檀弓上》:“尔毋从从尔。”郑玄 注:“尔,女也。从从谓大高。尔,语助。”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 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 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刘勰,《文心雕 龙·章句》)
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 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 焉、也者,决辞也。(柳宗元《复杜温夫 书》)
二章训诂方法论

马也。”
• 三、声训的发展阶段 • (一)早期声训——先秦至汉代
特点:政治性强、随意性强、主观性强。 代表书籍:
○董仲舒《春秋繁露》 ○班固《白虎通》 ○《尔雅》、《说文》等辞书。 ○《释名》
• 例如: • ○《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
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
•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 • ○《郑笺》:“仪,宜也。” • ○《荀子》:“君,群也。” • ○《论语》:“政者,正也。”
• 1。 《说文》中的声训
《说文》字从何声,即从其义者, 实居多数。
——黄侃
• 黄侃,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 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
• ○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 ○良,量也,量力而动不敢越限也。
•
第二节 右文说
•
王圣美(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人。宋神宗时中进士,王安
石荐引入条例司,后为监察御史里行。著有《字解》二十卷)治字
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
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
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
• B亦声字。体例一般是在注解字形时注明亦声,多为“从A从B,B亦 声”的格式,如“琀”、“政” “伍”、“佼” 字,如“溢”、 “诂”。
• C“读若”。 《说文》的“读若”字与被“读若”字,并非只有音同 关系,而是还有意义关系 。
• 如:(月+夬),读若決水之決。 • (木+軍),讀若浑天之浑。
chapter2第5节文字训诂

《埤雅》言为《尔雅》之辅也。《埤雅》比之
《物生门类》,愈益精详,文亦简要。先公作此 书,自初迨终仅四十年,不独博极群书,而严父 牡夫,百工技艺,下至舆台皂隶,莫不诹询,苟 有所闻,必加试验,然后记录,则其深微渊懿, 21 宜穷天下之理矣。
2.罗愿《尔雅翼》
翼,谓编次此书,所以羽翼《尔雅》并行于世
18
• 宋代 • 盗墓成风,青铜器大量出土,同时产生了 墨拓之法,出土青铜器铭文著录成书,产 生了“金石学”这门新的学问。 • 主要成果:
–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 吕大临《考古录》 – 赵明诚《金石录》 –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19
第六节 训诂学
20
一、雅书
1.宋陆佃《埤雅》 ——解释百科名词术语 陆佃在写《埤雅》之前还写过一本《物生门 类》,所以他的儿子陆宰说:
• 张参编,三卷。汉字的部首归并为160部。 • 这部书是为了指导读书人掌握五经中文字的 本来面目。
• 考功礼部,课试贡举,务于取人之急,许以 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字失六书, 犹为壹世,五经本文,荡而无守矣。
10
三、徐铉、徐锴《说文》研究
• 徐铉(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学家、 书法家。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 人。 • 徐锴(920~974),徐铉之弟,字楚金。
二、孔颖达《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撰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 《礼记正义》《春秋正义》 他认识到语音与意义的关系,提出两个正确 的语言观点:
义存于声——同源词问题 借声为义——通假字问题
24
三、玄应、慧琳《一切经音义》
玄应《一切经音义》
为研究佛经音义,唐和尚玄应编写《一切经音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辨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 氏传释例》); 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 《水经注》), 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 范、风俗习惯)等。
例:
《论语》:“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 邢昺《论语注疏》:“铎是铃也, 其体以金为之。明舌有金、木之 异。”….. “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 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 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 车。”
(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 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暗示语法结构。
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 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 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 学也。” ——杨树达
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 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
王念孙《广雅疏证· 序》:“是书 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 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 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此后错 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 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徐复(1912~2006)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 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 人。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 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 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 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 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 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 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 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 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 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 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 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 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 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 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 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专著体
以专书形式解说词义的,常称‚专 著体‛,如《尔雅》、《说文》等著作。 大致分二类:一类是对一个一个词语训 释,如《说文》;另一类是对一组词语 进行训释如《尔雅》。
(二)解释词义内容的种类
1、解释本义 《诗经· 邶风· 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潜行为 泳。‛《说文· 水部》:‚泳,潜行水中也。‛ 《史记· 周本纪》:‚及(弃)为成人,遂好 耕农,相地而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 之。‛《正义》:‚种曰稼,收曰穑。‛ 《说文》:‚谷可收曰穑。‛ 《论语· 乡党》:‚子路共之,三嗅(狊)而 作。‛注云:‚作,起也。‛《说文》同。
有些词组顺序也不同,训诂家也加以说明。 《诗经· 邶风·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 河。‛毛传:‚中河,河中。‛ 《诗经· 小雅· 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 之。‛毛传;‚中原,原中。‛ 《诗经· 周南· 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 林。‛毛传:‚中林,林中。‛
四、说明主动,被动关系
2.说明引申义 《左传· 桓公之年》:‚汉东之国,随为大。 随张,必弃小国。‛杜预注:‚张,自侈大 也。‛ 《襄公十一年》:‚围陔,观兵于南门。‛杜 预注:‚观,示也。‛《说文· 见部》:‚观, 谛视也。‛句中注乃‚显示‛之义。
3.说明假借义
《诗· 大雅· 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毛传:
动宾颠倒,用‚之、是‛等复指,注疏家以句法特点 加以注释。 《左传· 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 君之好是继。’‛杜注:‚言诸侯之附从,非为己, 乃寻先君之好。‛孔疏:‚诸侯之交,必称先君以 相接。此时诸侯有鲁、宋、陈、卫、郑、许、曹, 桓公以前,皆尝与齐交接,故齐侯称继先君之好, 谦以自广。‛ 《昭公十三年》:‚邾人、莒人诉于晋曰:‘鲁朝 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欲注: ‚不共(供)晋贡,以鲁故也。‛‚之‛提宾。 《诗经· 邶风· 燕燕》末章:‚先君之恩,以勖寡 人。‛郑笺:‚戴妫思先君庄公之故,劝勉寡人以 礼义。‛孔疏:‚……又于将归之时思先君之故, 劝勉寡人以礼义也。‛‚思先君‛,‚之‛复指前 臵。
第二节
一、辨析名词动用
解释语法现象
《诗经· 豳风· 七月》:‚蚕月条桑。‛疏:‚条其桑而
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条‛作动词。 《诗经· 邶风· 击鼓》:‚土国城漕,我独南行。‛郑笺: ‚此言众民皆劳苦也,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 土,役土功。城,修漕城。 《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 杜预注‚门,攻城门。‛ 《汉书· 司马相如传》:‚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 颜师古注:手,手击杀之;足,蹴蹈而获之。
2、传注体
注释中的训诂称‚传注体‛,又‚注疏 体‛。释字、词、句为主,两汉初年已成型, 毛亨《诗故训传 》为代表,随文作释,灵活、 具体、实用。例如:
《礼记· 曲礼上》:‚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
饮。‛孔颖达疏:‚举,犹饮也。‛(釂, jiào,饮完。) 《孟子· 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矣。‛赵注:‚征,取也。‛ 《国语· 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 也。‛韦昭注:‚与,从也。‛ 《汉书· 郊祀志》:‚汉兴,高祖初肇,杀大 蛇,有物曰:‘蛇,白帝子,而杀者赤帝子 也。’‛颜师古注:‚物,谓鬼神也。‛
(一)解释词语的体式
解释词义,可分三种形式: 正文体,传注体,
专著体。
1、正文体
古代文献在正文中对词语解释。如: 《礼记· 平记》:‚声成文,谓之音。‛ 《礼记· 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 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欢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 《孟子· 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 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荀子· 终身》:‚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 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汉书· 梅福传》:‚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 之驳。‛
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训诂的内容
传统训诂学内容丰富,包括了古代文献中所
有问题。但主要还是释词解句,以及旁及相 关的语法、修辞、行文等问题。主要是:释 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方法、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它。
第一节 释词和解句
一、释词 释词是训诂的中心工作,词、词义变化 最大,反映生活最灵敏的语言要素,戴震: ‚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必 空所依傍。‛
为压韵临时倒臵的语序,训诂学家注释时往往改为正 常语序。 《诗经· 大雅· 崧高》第六章:‚申伯信迈,王饯于 郡。申伯还南,谢于诚归。‛郑笺:‚谢于诚归; 诚归于谢。‛孔疏:‚言谢于诚归,正是诚心归于 谢国,古人之语多倒,故申明之。‛ 《诗经· 小雅· 节南山》第四章:‚弗问弗仕,勿罔 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 仕。‛郑玄释:‚殆,近也。为政当用平正之人, 用能纪理其事也,无小人之近。‛孔颖达疏:‚无 小人之近,犹言无近小人。‛将‚无殆小人,‛说 成‚无小人殆‛,与‚仕、子、已‛押韵。
除实词外,还训释虚词。对虚词注释古人释为‚辞、词‛或
‚语助‛、‚发声‛,唐宋后多称‚语辞(词)‛。
《诗· 周南· 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
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传: ‚思,辞也。‛疏:‚以咏思、方思之等皆不取‘思’为义, 故为辞也。‛
《邶风· 柏舟》:‚日居月诸。‛疏:‚居、诸,语助也。故
‚趣,趋也。‛今按:趣、趋上古同属清母侯部, 同音通假。 《礼记· 乐记》:‚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 而民刚毅。‛郑注:‚贲,读为愤。愤,怒气充实 也。‛今按:贲、愤,韵同声近。 《汉书· 陈汤传》:‚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 离城三里,止营傅阵。‛颜师古注:‚傅,读曰敷, 布也。‛按:傅、敷,声近韵同。 《史记· 五帝本纪》:‚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 荐绅先生难言之。‛《集解》引徐广曰:‚荐伸即 缙绅也,古字假借。‛
五、说明句子成分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常见。俞樾列为古人行文之例:
‚夫两文相录,蒙上而省,此行文之恒也。 乃有探下文而预省上字,此则为例变更,而 古书亦往往有之。‛这里有语法问题,也是 修辞。
1.蒙上省
《尚书· 禹贡》:‚荆、歧既旅,终南、惇物,
至于鸟鼠。‛ 孔颖达:‚三山空举山名,不 言治意,蒙上 ‘既旅’之文也。‛ 《左传· 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食而从之。‛杜预不明蒙上省例,误以 ‚奔食‛为句,注云:‚奔食,食者走。‛俞 樾指出:‚此文‘奔’字一字为句,言楚奔也。 ‘食而从之’四字为句。言吴人食楚人之食, 食毕而遂从之也。‘奔’上当有‘楚人’字。 ‘食而从之’上当有‘吴人’字,蒙上省也。 杜注曰:‘奔食,食者走’,则奔食二字文不 成义矣。‛
2.探下省
《诗经· 幽风· 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
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郑笺: ‚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 谓蟋蟀也。‛ 《大戴礼记· 本命篇》:‚故男以八月而生齿, 八岁而毁牙,一阴一阳,然后成道,二八十 六,然后精通,然后其施行。女七月生齿, 七岁而毁,二七十四,然后其化成,合于三 也,小节也。中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合于五也,中节也。太古男五十而室,女三 十而嫁,备于三五,合于八十也。‛
在正文训诂中包括义训、声训、同字为训等
方法。 (1).义训:北者,败也。鄙者,陋也。 (2).声训:德者,得也。子者,滋也。 (3).同字为训:利用汉语一词多义或同字异 词现象进行说解。 《周易· 序卦传》:‚物生必蒙,故受之以 ‘蒙’。蒙者,蒙也。‛(受,授,设立。 蒙,卦名,意为蒙昧,幼稚。)
三、说明特殊词序
《诗经· 邶风· 谷风 》:‚不我能慉,反以我
为雠。‛孔颖达疏:‚当倒之,云‚不能慉 我。‛ 《诗经· 周南· 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达疏:‚不我 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之人语多倒, 诗之此类众矣。‛ 《诗经· 郑风· 东门之墠》:‚岂不尔思?子不 我即。‛ 郑笺:‚我岂不思望女乎?女不就 迎我而俱去耳。‛孔疏:‚我岂不于汝思望 之乎!诚思汝矣。但子不于我来就迎之,故 我无由得往耳。‛
4.说塔前江
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陆游《老学庵笔记》: ‚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 曰:‘师培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始悟 少陵‘黄师塔前’之句。‛杨伦《杜诗镜栓》引此 为注,实则注明方言结语。 又《曲江对酒》:‚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 相违。‛《杜诗详注》引《方言》:‚楚人凡挥弃 物之谓之判。俗作拚。‛ 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河梁幸未拆, 枝撑声窸窣。‛《杜诗详注》:‚窸窣,桥动有声 也。李贺《神絃曲》:‘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 窣鸣飇风。’窸窣,盖唐人方言也。‛
二、辨明使动,意动用法
《左传· 昭公二十年》:‚(伍)员曰:‘彼将有他
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见鱄设诸 焉。‛疏云:‚见谓之绍介,使之见光。下文‘齐 豹见宗鲁于公孟’亦然。犹《论语》云‘门人见之’ 也。‛见,使动用法。 《论语· 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刑昺疏云:‚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当修文德, 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来,使动用法。 《孟子· 离娄下》“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赵 岐注:‚颜渊独乐于道而不改此忧,孔子以为贤。‛
上古汉语最初无主动,被动形式标志。因之作出注解。如: 《公羊传· 庄公二十八年》:‚春,王正用。甲寅,齐人伐卫。 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 之日也。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何休解:‚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 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徐彦疏云:‚谓伐人者必理直而兵强,故引声唱。伐, 长言之,喻其无畏也。谓被伐主必理曲而寡援,恐得罪于邻 国,故促声。短言之,喻其恐惧也。公羊子,齐人,因其俗 可以见长短,故言此。‛ 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 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晏子春秋内 篇· 谏上》 苏与云:‚臣为制,言制于臣也。下文云:‘则是妇人 为制也’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