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训诂学考点(浙江)

合集下载

《训诂学》自考资料

《训诂学》自考资料

《训诂学》自考复习参考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课程代码:00819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貌2.递训3.谓之4.读破5.联绵词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5.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浙江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浙江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浙江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训诂学”一词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 《说文解字》B. 《尔雅》C. 《训诂学》D. 《论语》答案:B2. 下列哪位学者被誉为“训诂学之父”?A. 孔子B. 郑玄C. 王逸D. 许慎答案:B3. “训诂”一词中的“诂”指的是什么?A. 解释B. 翻译C. 注释D. 评论答案:C4.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文字B. 语法C. 文献D. 文学作品答案:C5.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训诂学的重要文献?A. 《说文解字》B. 《尔雅注》C. 《康熙字典》D. 《诗经》答案:D6. 训诂学中的“本义”指的是什么?A. 字的原始意义B. 字的引申意义C. 字的比喻意义D. 字的转义答案:A7. “以经解经”是训诂学中的一种什么方法?A. 比较法B. 考据法C. 互文法D. 演绎法答案:C8.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内容?A. 字义的演变B. 文献的版本C. 文献的真伪D. 文献的校对答案:C9. “六书”是中国古代对汉字构造的分类,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指事B. 象形C. 形声D. 转注答案:D10.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目的?A. 理解古代文献B. 传承文化遗产C. 提高文学素养D. 促进经济发展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CD)A. 文献考证B. 文学批评C. 语音分析D. 语义比较12. 下列哪些属于训诂学的研究范畴?(ABC)A. 古代词语的解释B. 古代文献的校对C. 古代文献的注释D. 古代文献的创作13. 训诂学在现代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ABD)A. 古籍整理B. 语言教学C. 文学创作D. 法律文书的解释14.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的重要文献?(ABD)A. 《说文解字》B. 《尔雅》C. 《史记》D. 《康熙字典》15. 训诂学对于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ABC)A. 揭示文献的原始意义B. 帮助理解文献的深层含义C. 促进跨时代的文化交流D. 提高文献的文学价值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训诂学的定义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1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枯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浙江省2018年1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课程代码:00819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反训2.义界3.互文见义4.破读5.形训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_________ ,二、________ ,三、_______ o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拾三个部分,即:音韵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 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人将汉字字形的构造归纳为六种,即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称_________ o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 _____ 的通别。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诂的起源,应该上溯到,这一点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和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2020年1月自考试卷及答案解析浙江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1月自考试卷及答案解析浙江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义训
2.貌
3.读如
4.反训
5.对文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________,二、________,三、________。
贺:
4.然隐悯而不达兮,独徙倚而彷徉。
隐悯:
5.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
思:
6.举手长劳劳,二情长依依。
劳劳:
7.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隈:
8.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与:
9.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突梯:
10.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
愧: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朱骏声
2.司马贞
3.张相
4.张揖
5.裴松之
6.陆德明
7.俞樾
8.孙诒让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方言》
2.《释名》
3.《经义述闻》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毛传》:“言志往而行正。”郑笺:“志往谓踟蹰,行正谓爱之而不往见。”孔颖达《正义》曰:“……有德如是,故我爱之欲为人君之配。心既爱之而不得见,故搔其首而踟蹰然。”又云:“女德如是,乃可悦爱,故下文云爱而不见是也。”(《十三经注疏》上册页310,中华书局版)按:孔氏《正义》以“爱”字为“悦爱”之“爱”,其实不对。段玉裁谓“郭注《方言》作‘薆而’,‘薆而’犹薆然也。”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亦主是说,且所举证据甚坚确,可成定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是说静女躲藏了起来,害得对方搔首踟蹰。从声音线索来看,爱是影母字,凡属影母之字,多有隐蔽模糊或茂盛之义(茂盛义与隐蔽义是相同的),……陶诗《归田园居》五首之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与“暧暧”对文,则即“暧暧”也,状渺远模糊貌。逯钦立《陶渊明集》释为“偎依留恋貌”,不确。……我们可以发现,爱、薆、暧、衣、依、庡、……这些影母字均有隐蔽或茂盛之义。

浙江10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10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课程代码:00819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 3 分,共15 分)1. 读若2. 义界3. 声训4. 通言5. 貌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 分)1. 关于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三、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雄所撰《法言》、《太玄》,为哲学著作,其语言学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勘是校正古书中_________ 、 _________ 、、等错误的一种学问。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的《尔雅正义》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尔雅义疏》。

5. 元•卢以纬的___________ 一书则专门研究 __________ 的用法。

6. 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

7. 宋人_________ 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8. _____________ 所谓 _____________ (或称 ),就是汇集各家对于某部书的注解而成一书,这类著作博采众说,有存古之功。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V”,错的打“X”每小题2分,共10分)1•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2009年10月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真题

2009年10月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真题

2009年10月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真题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貌2.递训3.谓之4.读破5.联绵词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5.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最新整理)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整理)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7.“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_______。
8.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文、整部书的用词等等。
9.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和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1.司马贞
2.颜师古
野王
4.方以智
5.段玉裁
6.阮元
7.顾炎武
8.钱绎、钱侗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尔雅》
2.《广雅疏证》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九歌·东君》:“縆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鸣箎兮吹竽。”縆、箫、鸣三字骈列,“縆”、“鸣”均是动词,则“箫”字亦当是动词。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五“注书难”条引蜀客所见本作“扌肅”。《广雅·释诂》、《广韵》并训为击,则“箫钟”即是“击钟”。王念孙又进一步指出“瑶”读为“摇”,动也。縆瑟以下三句,皆相对成文,若以瑶为美玉,则上下文不类矣。
活:
2.富有天下而无怨财。
怨:
3.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复:
4.少益耆食,和于身。
益:
5.保厥美以骄傲兮。
保:
6.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作健:
7.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跋扈:
8.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亡。
行:
9.教之以礼,工商不相豫。
豫:
10.酒用林花酿,茶将野水煎。
将: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1)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 (1)第三章训诂学的作用 (2)第四章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3)第五章训诂的方法 (5)第六章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6)第七章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7)第八章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8)第九章训诂学的新领域 (8)第十章训诂源流述略 (11)般的哲学著作,它是通过训诂的形式,来达到表述其哲学思想的目的。

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一部训诂书,但就其内容而言,它又是一部哲学专著。

最常考死背辨析古书异例★★★★辨析古书异例。

(简答题)古书异例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这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的。

(一)倒文1.句中倒字:2.倒字叶韵:3.倒句:4.倒序:(二)省文1.蒙上省:2.因下省:3.语急省:4.以疏略而省:5.二人之辞而省曰字:(三)复文1.同义字复用2.复句:3.两字义类相同牵连用之而:4.语词叠用:5.一人之辞加曰字:(四)变文1.用字错综2.连类并称3.变文叶韵4.上下文变换虚字5.句中或人名中用助字(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三)在遇到课本或选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四)课本或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五)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最常考死背指导辞书编纂★★★简述训诂学与辞书编撰的关系。

(简答题)训诂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字和词,而辞书编纂工作,也就是解释词义,不言而喻,训诂学与辞书编纂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辞书编纂要以训诂学为指导,而训诂学则应该在辞书编纂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很常考必背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简述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

(简答题)所谓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用中国传统训诂学的一句老话来说,就叫做“观其会通”。

什麽是“会通”呢?“会通”基本上就是一种综合,即综合语词和语词、字和字之间内容和形式上的本质特点。

就内容来说,是词义和一定语言环境中的表达功能;就形式来说,主要是作为语词的物质外壳的语音。

从语词中抽出这两方面的相同或相牵连的质素来加以综合,就可以看到语义的内部联。

而一旦掌握了这种内部联系,就能把错综杂的一词多义的现象理出头绪,并贯串起来,从而更好地掌握一个词的全部意义。

这对於辞书编纂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释,对於人们了解这些词的含义是大有帮助的。

最常考死背形训★★★试简述形训。

(简答题)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谓之形训。

先秦典籍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反正为乏”,《左传·昭公元年》“皿虫为蛊”,《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ム,背ム谓之公”等等,都是形训。

许慎的《说文解字》,凭借字形的构造说解字的意义,也是形训。

古人将汉字字形的构造归纳为六种,即所谓“六书”,一曰象形,二曰指事,三曰会意,四曰形声,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其中前四种,从训诂学和词汇学的角度讲,都是形训。

最常考死背声训★★★试简述声训。

(简答题)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有同音的,如《说文》:“衣,依也。

”有双声的,如《说文》岂部:“恺,康也。

”有叠韵的,如《说文》人部:“侨,高也。

”关於声训,《白虎通》、《释名》两书中材料最多,郑玄所注群经中也有不少散在的资料,今人张舜徽先生为之裒集发挥,撰为《演释名》一文,收入《郑学丛著》一书中。

又清人张金吾《广释名》一书,搜罗经子注文中的声训材料甚富,至於前贤和时人讨论声训问题的理论性文章,更是汗牛充栋,读者自可参看。

最常考死背义训★★★试简述义训。

(简答题)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谓之义训。

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始是通行词,前面被解释的十一个词,或为古语词,或为方言词。

《说文》及古传注多採用以通行词解释古语词的办法,杨雄《方言》一类的书则是以通行词解释方言词。

最常考死背互训★★★试简述互训。

(简答题)互训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

细分之又可区别为三种:1.《说文》同一部首中的互训。

2.《说文》不同部首中的互训。

3.集合同义字以类为训。

最常考死背互文见义★★★互文见义是什么?(简答题)谓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如:《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明·汪瑗《楚辞集解》曰:“二句参错,互文见义。

”意思是说,兰芷、荃蕙变化而为茅草,失去了芬芳。

《诗·大序》:“动天地,感鬼神。

”《正义》云:“天地云动,鬼神云感,互言耳。

”意思是说,感动了天地和鬼神。

以上为上下两句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此谓主、客同时下马,又同时上船。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此谓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以上是同一句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最常考死背析言、浑言★★★试论述析言、浑言。

(论述题)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

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

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如:《说文》疒部:“病,疾加也。

”“疾,病也。

”段氏於“疾”篆下注云:“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这意思是说:如欲求其别,则疾、病二字之义略有不同,病比疾厉害(包咸注《论语》曰:“疾甚曰病。

”),如欲求其同,则病也是疾,疾也可称为病。

析言又称对文或对言,浑言又称散文或散言。

如《诗·大序》“声成文谓之音”,《正义》:“此言声成文谓之音,则声与音别……对文则别,散则可以通。

”《尔雅·释诂》:“禄,福也。

”郝懿行《义疏》:“福禄二字,若散文则禄即是福……若对文则禄福义别。

”浑言有时也叫统言或通言。

如《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段注:“步,行也。

趋,走也。

二者一疾一徐,皆谓之行,统言之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出此三物”,《传》:“民不相信,则盟诅之。

”瑞辰按:“毛传通言盟诅者,盟与诅亦散言则通,对言则异。

”《尔雅·释诂》:“禋、祀、祠、蒸、尝、禴,祭也。

”郝氏《义疏》云:“荐、祭义同而微别。

”按:所谓散文、浑言等等,指的即是义同;所谓对文、析言等等,指的即是微别。

很常考必背读破★★试解释读破。

(简答题)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

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王引之《经义述闻》引其父王念孙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

”说的便是这种读破。

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如“好”字,作美恶讲,与坏相对,读上声;作喜爱讲,读去声。

恶字,作罪恶、恶解,原读入声,引申为憎恶,则读去声,用作疑问词,则读平声。

很常考必背反训★★反训是什么?(简答题)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叫做反训。

有些字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义,如乱有治理、紊乱两义,後世只通行紊乱一义。

《尚书·皋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是为反训。

很常考必背递训★★简述递训。

(简答题)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谓之递训。

如《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最常考死背训诂的方法★★★简述训诂的方法。

(简答题)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有的训诂书把训诂的方法概括为形训、声训、义训,又有的概括为互训、义界、推原,我们认为这些都是训诂的条例或方式,而不是方法。

我们所说的方法,是指一个陌生的词儿摆在面前,我们采用什麽样的手段,才能使它由未知变为已知,这种由未知求得已知的手段,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法。

概括言之,约有如下数端: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求语源。

兹分别举例说明之。

最常考死背连文★★★简述连文是什么?(简答题)所谓连文,用今天的术语来讲,叫做同义并列复合词(简称同义复词)。

高邮王氏父子在其著作中经常讲到“古人行文不避重复”、“古人自有复语”,就是指的同义复词。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七七《两字一义而误解例》,也是讲的这回事。

俞氏举了单厚、咸和、夹介、昏忧等二十一例,注家由於不懂得古人行文有同义连文之例,故常将这些词误解,俞氏一一为之辨正,可谓独具慧眼。

近人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也有《两字并列均为表象之词而後人望文生训之例》,举了娥媌、娥眉、畸鬼、逢蒙等例子。

按:根据古人行文有同义连文之例,可以发现古注中许多望文生训之病,也可以抉发一些字、词的隐晦不显的古义。

很常考必背对文★★什么是对文?(简答题)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

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

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

在古代诗歌中,对文是最常见的,训诂家大可以利用这些对文来考索同义词或反义词。

很常考必背俪偶★★简述俪偶。

(简答题)俪偶是指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现象。

在相俪偶的句子中,处在相应地位上的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

最常考死背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简述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

(简答题)关於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词汇的消长,即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

如诸侯、社稷、衮冕等,在古代是常见的,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了。

又如“世界”这个词,是魏晋佛教传来之後新增的词。

这些都属於词汇的消长。

二是词的结构,古今不同。

如国家、妻子等,在古代是词组,指的是国和家、妻和子(子谓子女),在现代则是合词,国与家、妻与子之间不能再拆开。

(以上参看洪诚《训诂学》第四节《运用历史观点解释词义》)三是词义演变之後,古今意义不同。

这点最重要。

王力先生说:“关於词义的演变,依西洋旧说,共有(一)扩大;(二)缩小;(三)转移三种方式。

”(《龙虫并雕斋文集》册一页321)就可说明的正确结论,其中却包含了大量艰辛的劳动。

有一句成语说“绚烂之极,归乎平淡”,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训诂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由绚烂而达到平淡。

再说忌好奇:忌是忌讳之意,引申之有竭力避免的意思;好奇就是指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虽然训诂学并不主张抱残守阙、无所发明,但它反对那种大胆假设、凭空杜撰的所谓发明,因为这些所谓发明是靠不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