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教学大纲杨凤仙编写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796目录前言。
.。
.。
..。
.。
..。
...。
...。
..。
..。
.。
.。
..。
.。
798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
.。
..。
......。
.。
......。
798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
.....。
.。
.。
...。
.。
.。
..。
...。
..798 三,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如下。
..。
.。
..。
.。
.。
.。
.。
.。
...。
.。
..。
..。
798第一章什么是训诂,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历史.。
..。
...。
..。
.。
.。
.。
.。
.。
..。
.。
.。
.。
..。
799第一节训诂学和”训诂"的含义....。
..。
.。
.。
..。
...。
.。
.。
.。
...。
..........。
.799 第二节训诂简史.。
.。
.。
...。
(799)第三节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关系.。
.。
.。
.。
.。
...。
.800一,二者内在联系:都是以词义为研究对象...。
.。
.。
...。
.。
.。
...。
..。
...。
..。
.。
..。
800二,二者的区别。
.。
..。
..800复习与思考题.........。
.。
..。
800拓展书。
...。
.。
.。
...。
...。
(800)第二章训诂学性质以及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
..。
..。
...。
.。
.。
...。
.。
.。
...。
801第一节训诂学性质。
.。
.。
..。
..。
801一,训诂学性质。
.。
...。
...。
(801)第二节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
.。
.....。
..。
.。
..。
.。
.。
..。
.。
805 一,对传统训诂学的评价.。
..。
.。
.。
....。
..。
.。
.。
...。
....。
.。
....。
.。
.。
805 二,传统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
....。
....。
..。
.。
.。
.。
.。
.。
...。
..。
.805 复习和思考题.。
.。
.。
...。
.805拓展书目.。
.。
.。
《训诂学》教学大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训诂学的六个时期。教学难点是先秦、清代两个时期的名人名著。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训诂学发展的时期
一、萌芽时期 二、兴起时期 三、扩展时期 四、变革时期 五、衰微时期 六、鼎盛时期
第二节 训诂学成就
一、先秦的训诂学成就 二、两汉的训诂学成就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训诂学成就 四、宋元明的训诂学成就 五、清代以来的训诂学成就
4.教学内容
一、曰、为、谓之
第一节 释义术语
二、谓 三、犹 四、之言、之为言 五、貌
一、读曰、读为 二、读与某同
一、读如、读若 二、当为、当作 三、统言、析言
一、或为、或作 二、本作、本或作
第二节 注音术语 第三节 词例术语 第四节 校勘术语
1.教学基本要求
第四章 训诂方法
理解并掌握各类基本的训诂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训诂工作。
《训诂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1101402 课程名称:训诂学 学 时:32/2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汉语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 综合性应用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属于我国古代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 教学等工作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课程任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训诂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不同历史 阶段的训诂成就、训诂术语和方法等。第二,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训诂学知识阅读古书,提 高辨误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 训诂学的新领域
一、俗语词研究的意义 二、俗语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俗语词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训诂学的内容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训诂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熟悉掌握训诂学的发生、发展以及训诂学的方法、训诂术语等内容,并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理解、分析一些现象。
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了解训诂学相关的知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一些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要达到的要求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这门课程相关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三、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音韵学、汉字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教学重点:训释词义的方法;训诂典籍的阅读与理解。
课程教学难点:利用训诂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典籍阅读中的障碍。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分析为主,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一些问题;另外,还要利用多媒体。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1.教学内容(1)训诂与训诂学:训与诂;训诂;训诂学;训诂与训诂学的区别;(2)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2.重、难点提示(1)训诂的概念;(2)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
第二章训诂的内容(8学时)1.教学内容(1)第一节释词与解句:释词、释词形式、释词内容;解句、释篇题、释章旨;(2)第二节解释语法现象;辨析名词动用、辨明使动与意动用法、说明特殊的词序、说明主动被动的关系、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辨明偏义复词、分析句读、分析语法结构;(3)第三节说明修辞方法:说明兴的修辞、说明借代、点出双关、说明隐语、互文;(4)第四节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
2.重、难点提示(1)重点:第一节释词与解句。
(2)难点:对所释词语意义的辨析。
第三章训释词义的方法(10学时)1.教学内容(1)第一节因形求义:概念;起源;原理;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2)第二节因声求义:概念;原理;声训的历史;声训的作用;(3)第三节因文求义:概念;因文求义使用方法。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因形求义;因声求义;(2)难点: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与声训方法的运用。
训诂学2

又有“饥俭” 又有“饥俭”、“荒俭”等连言的。南北朝 荒俭”等连言的。 文献中,常常把因遭受某种灾害而减产称为“ 文献中,常常把因遭受某种灾害而减产称为“… 俭”。如称霜灾歉收为“霜俭”:《北齐书》卷 如称霜灾歉收为“霜俭” 北齐书》 二二《卢勇传》 属山西霜俭, 二二《卢勇传》:“属山西霜俭,运山东乡租输 旱灾歉收为“旱俭” 颜氏家训·归心》 。”旱灾歉收为“旱俭”:《颜氏家训·归心》 杨思达为西阳郡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 :“杨思达为西阳郡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 饥民盗田中麦。”“水俭 水俭” 饥民盗田中麦。”“水俭”一语的形成与之相似 。 世说新语》这一段向来是难标点的地方, 《世说新语》这一段向来是难标点的地方, 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本来标点作“ 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本来标点作“值水 食常五盌盘……” 中华书局,1983年 ……”( 俭,食常五盌盘……”(中华书局,1983年)是 对的;但后出的新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对的;但后出的新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却标作“值水,俭食,常五盌盘……” ……”反而 年)却标作“值水,俭食,常五盌盘……”反而
•
按:“起”有病愈义,“并起”就是 有病愈义, 并起” 一并痊愈. 说文·走部》 一并痊愈.《说文·走部》:“起,能立 是它的本义,引申之有起床义, 也。”是它的本义,引申之有起床义,再 引申则有治好、痊愈义了。 引申则有治好、痊愈义了。 • 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以占病者, 南齐书》卷三一《 以占病者,起。”《南齐书》卷三一《江 谧传》 时世祖不豫, 谧传》:“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 间曰: 至尊非起疾。’”“起 间曰:‘至尊非起疾。’”“起”都是治 病愈的意思。 好、病愈的意思。
• 《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 老子》第八十章: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人译 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作:“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 译文与原义大相径庭。“甘其 译文与原义大相径庭。 食”四句是古汉语语法学中的 所谓意动用法,意即“ 所谓意动用法,意即“以其食 为甘,以其服为美, 为甘,以其服为美,以其居为 以其俗为乐” 安,以其俗为乐”,并非说真 吃得香甜, 的“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

《语助》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主要是在词典 史、语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一,《语助》是汉语虚词词典的先河,是 虚词词典的萌芽。《语助》之前还没有谁对 虚词进行汇编,而只有零星的记述。从汉代 到唐代,在字典、传注、书札中,有一些说 明。
其二,卢以纬把虚词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表明他对虚词的认识比前人高明深刻,表明 他对语法予以了特别的重视。前人研究字形、 字义、字音,但对虚词不甚注意和重视。把 虚词独立出来,予以专门研究,这是卢以纬 为语言研究开了一个未曾有过的先例,也是 训诂研究的先例。
矣,语已词也。(说文解字)
皆,俱词也。(同上)
韵书中的训诂
陆法言于公元601年编成的《切韵》五卷,是 我国第一部由学者编撰的定型而有系统的韵 书。《切韵》可以和《尔雅》、《说文》相 媲美,因为它们都有创学科的意义。《尔雅》 创训诂学,《说文》创文字学,《切韵》则 创音韵学,这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三大宝书。
《切韵》问世后,很受学者的重视,不断有 人增订、修正。唐代王仁昫撰《刊谬补缺切 韵》,“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 及训。”王仁昫在该书序中说:“谨依《切 韵》增加,亦各随韵注训。”
《孟子·滕文下》:“惟士无田,则亦不 祭。”东汉赵岐注:“惟,辞也。”
《礼记·檀弓上》:“尔毋从从尔。”郑玄 注:“尔,女也。从从谓大高。尔,语助。”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 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 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刘勰,《文心雕 龙·章句》)
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 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 焉、也者,决辞也。(柳宗元《复杜温夫 书》)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2第二章训诂体式(上)第二节随文释义的注疏(二)注疏的分类P50

第二章训诂体式(上)(二)P20-P57 (本章其实在很多训诂学著作中称作是《训诂内容》)第二节随文释义的注疏P50-P57(三)注疏的分类注疏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分,可分为不同的类。
(1)按注疏的对象分,可分为注和疏。
注只为原书作训诂,如《诗诂训传》、《左传》等。
疏既释原书,也释原书已有的传注,如《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
(2)按注疏的作者分,可分为他注和自注。
他人所注前面已讲了许多,后面第七章还要详讲,这里只说自注。
自注是原书的作者所作的训诂。
如《太史公自序》是自己解说《史记》的宗旨,他还自己为《三代世表》作注;班固为《汉书》的十《表》与《地理志》、《艺文志》作注。
已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训诂,则称自注为“本注”或“原注”。
又有所谓注中注,即注中夹注,是自注的一种别体。
(3)按照对同一书训诂时间的先后分,可分为原注和补注。
原注是第一个为原书作的注,既可以是自注(上文说过,已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训诂,则称自注为“本注”或“原注”),也可以是他人所注。
补注是在原注后为原书所作的补充注释,可以补原文的阙略,也可以补原文的遗漏。
补注的笺疏不同:笺疏既释原书,也释原书已有的注;而补注只对原书作补充注释。
(4)按训诂的方法分,可分为单注和集注。
单注是指一人独自训诂某一部书。
集注也称集解,或集说、集传、纂言,有两种:一种兼解经和注,如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这实际上是笺疏,因之将《春秋》、《左传》集中一起加以解释,与第二种集解名同而实异;另一种是采集各家的解说加上编者的意见,以为一书,以便读者阅读,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荀子集解》。
(四)注与经的分合由于注疏开始是训诂《易》、《书》、《诗》等儒家经典,所以习惯上称注释文字为“注”,称原文为“经”;后来注疏扩大到子、史、集等各书,对注释文字和原文习惯上仍称为“注”和“经”。
所以“注”和“经”的分合实际上是注释文字和原文的分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章为后世大疑,本非记者之失,由读者不得 其句读、文法而误也。近世高邮孙邃人,谓 “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十字当连读为句, 而“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母”为倒句,有禆 于《礼经》者不浅。盖古人埋棺于坎为殡,殡 浅而葬深,孔子父墓实浅葬于五父之衢,因少 孤不得其详,但见墓在五父之衢,不知其为殡 也。如今人有权厝而覆土掩之谓之浮葬,正此 28 类也。
26
3.倒句:
《左传· 闵公二年》:“为吴太 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 也。”顺言当云:“与其及也,犹 有令名。”杜预注此句云 :“太伯, 周太王之適子,知其父欲立季历, 故让位而適吴。”又释“犹有令名, 与其及也”二句云:“言虽去,犹 有令名。”
27
《礼记· 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 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 于陬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卷二:
10
训诂学的内容除了释词而外,还要进一 步去解句,即解释整个句子的含意。 《邶风· 匏有苦叶》:“人涉否卬,卬须我 友。” 传:“卬,我也。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 待之。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 非得礼义,婚姻不成。” 《卫风· 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传:“妇人,夫不在,无容饰。”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毛传:“矢,誓;靡,无;之,至也。至已 死,信无它心。” 11
的语言,总结出“离词”、“辨言”、“闻道” 这样一个治学的公式,他说:“凡学始乎离词,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的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跟 戴震一样的观点,他说:“有文字而後 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 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的话, 可以看出训诂学的基本内容就是释词和 解句,而在这二者之中,释词又是首要 的,第一位的,正如黄侃所说:“训诂 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文字声 韻训诂笔记》页195)
二、古书异例的类别
(一)倒文 (二)省文(三)复文Fra bibliotek(四)变文
(五)记言中有叙事
24
(一)倒文 1.句中倒字: 《左传· 昭公十九年》:“令尹子瑕言蹶由 於楚子,曰:‘彼何罪?谚所谓室於怒市於色者, 楚之谓矣,舍前之忿可也。’乃归蹶由。”其 中“室於怒市於色”,顺言当云 “怒於室,色 於市”。杜预注云:“言灵王怒吴子而执其弟, 犹人忿於室家而作色於市人。”《御览》卷一 七四正引作“怒於室而色於市”。 《孟子· 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 顺言当云 “厥角稽首,若崩”。按:此言武王 伐纣时,殷商的百姓表示欢迎,把额角触地叩 起头来,声音响得好像山陵崩塌一样。
例四,《史记· 淮阴侯列传》:“虽有舜、 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有的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的人,若光是呻吟而不发言,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的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的 假借,《说文》口部:“噤,口闭也。” 吟而不言,即闭着嘴巴不说话。照段氏的 解释来理解《史记》这句话,便有涣然冰 22 释、怡然理顺之妙。
8
又如:《小雅· 常棣》:“外御 其务。”笺:“务,侮也。” 《卫风· 氓》:“淇则有岸,隰 则有泮。”笺云:“泮,读为 畔。”《说文》:“泮,诸侯 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 墙,从水从半,半亦声。”
9
《左传· 襄公十一年》:“围郑,观兵于 南门。”杜预:“观,示也。” 《国语· 周语》:“先王耀德不观兵。” 韦昭:“观,示也。”
国策补释》卷三,末句应移在“昼游乎茂树”之前)。
17
其中“以其類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 孙指出:“類当为頸,字之误也。招,的也, 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 注,引此作‘以其頸为的’,《艺文类聚》 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 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頸。’姚曰:‘《春 秋後语》云:以其頸为的。’的或为招,招、 的古声相近,故字亦相通也。”按王氏在这 里指出了類是頸之讹字,招是的之通借字, 於是豁然贯通。(见《读书杂志》一《战国策第二》页
16
以下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解决古书中的疑难词语的。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 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庄子· 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郭象注: “金谓刀锯斧钺,木谓棰楚桎梏。” 《吕氏春秋· 求人》:“功绩铭于金石,著于盘盂。” 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 《淮南子》:“襄子击金而退之。” 高诱注:“军法,鼓以进众,钲以退之。” 《后汉书· 冯衍传》:“怀金垂紫。” 李贤注:“金谓印也。”
例三,贾谊《过秦论》:“于是废 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 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 陈利兵而谁何。”其中“陈利兵而谁 何”一句不大好懂,关键在於“谁何” 二字应作何解释。
89,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下同)
18
例二,《荀子· 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 时,怪星之党见。”唐· 杨注云:“党见,频见也, 言如朋党之多。”
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於古无据。惠氏 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为所,虽 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傥字, 傥者,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 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庄子· 缮性》:‘物之傥来,寄 也。’《释文》:‘傥,崔本作党。’《史记· 淮阴侯传》 ‘恐其党不就’,《汉书· 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 同。”(《读书杂志》十一《荀子第五》页62)按:杨训党为 频,於古无据,又谓“言如朋党之多”,显属望文生训;惠 定宇训党为所,虽据古训,而於句意殊为扞格,唯王氏训党 为或,算是解决了这个难题。 19
25
2.倒字叶韵 : 《诗经· 小雅· 节南山》:“弗躬弗亲, 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 已,无小人殆(亲近)。”顺言当云 “无 殆小人”,之所以倒言为“无小人殆”, 是为了使殆字与上文的仕、子、已等字叶 。 《墨子· 非乐上》引武观曰:“启乃淫溢 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莧磬以力。” (夏启纵乐放荡,在野 外大肆吃喝)顺言当云 “饮食于野”,之所以倒言为“野于饮 食”,是为了使食字与下文力字叶 韵。
《楚辞· 离骚》:“日月忽其 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章句:“淹,久也。代, 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 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 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 人年易老也。”
12
而为要弄通句意,还必须对句子进 行语法分析,对於某些特殊的修辞现 象,也不能忽略,所以语法和修辞, 也是训诂学所不能不过问的。例如: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隐公元 年》):“姜氏何厌之有?”
7
《卫风·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 丝。”传:“氓,民也。” 《孟子· 公孙丑上》:“则天下之民皆 悦而愿为氓矣。”赵歧章句:“氓者, 谓其民也。” 《齐风· 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 云。”传:“如云,言盛也。” 《鄘风· 君子偕老》:“鬒zhěn发如 云,不屑髢dí 也。”传:“如云,言 美长也。” 《说文》:“云,山川气 也。”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僖公三 十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3
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是训诂学所不能 不留意的,比如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就 出现得比较多,而又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
如《後汉书·李膺传》:“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 朝廷。” 又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 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 棒杀之。” 又《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兰是云乡 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 又如《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0
考《说文》三下攴部“敦”字下云:“怒也, 诋也,一曰谁何也。”段玉裁注云:“皆责问 之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说文解字注》 页125)又《说文》三上言部:“谁,谁何也。” 段氏指出:“谁何有单言谁者,有单言何者, 皆责问之意。”(同上书,页101)按谁字属禅母 三等,按照古音章系归端之例,可以读为敦(敦 是端母),敦有责问之意,故谁字亦有责问之意。 何则读为呵,呵亦责问也。由此可证:谁何即 是责问,引申之可训为诘问督察,“陈利兵而 谁何”,是说在关塞上布置了哨兵,以盘诘督 察过往行人。这是凭借古代字书以解释疑难词 21 语的一个例子。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主要的有如下两点:
一、释词和解句。 二、辨析古书异例。
1
第一节
释词和解句
所谓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 意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有人甚至 称训诂学为词义学,这种称呼未必确当,但 却反映了释词在训诂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 位。前代学者对於释词的重要性,曾有精到 的论述,如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在《与是仲明 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 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 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戴震集》卷九)
第二节 辨析古书异例
一、 什麽是古书异例呢? 这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
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这些特 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 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的。对这种古书异例, 古代训诂家虽早就有所觉察,但并没有进行完整系统 的论述。至清代训诂大师俞樾,始撰《古书疑义举例》 一书,櫽括(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古书异 例凡88例,可谓集大成之作。尔後刘师培又作《古书 疑义举例补》,杨树达作《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 叙伦作《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作《古书疑义 举例增补》,对俞氏之书,各有所增益补苴(补缀,缝 23 补。引申为弥补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