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训诂和训诂学
训诂学第一章

• “诂”字始用于汉代。《说文解字· 言部》: “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 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 也。”可知“诂”也可作“故”,指古语,名 词。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故”和 “诂”是古今字。 • “训”“诂”二字连用始见于汉代。扬雄《答 刘歆书》:“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 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 2.探讨词源 我们知道“徘徊”的意义是“不 进”。但为什么“不进”叫“徘徊”呢?如果 受字形的限制,从语音出发进行探讨,就可以把 “徘徊”与“盘桓、判涣、彷徨、屏营”等词都 联系起来,发现它们都是从同一语根[P-H-]孳乳 而来的,其共同的义根是“回转往还的动作或情 状”,而它们各自具有的“回旋”、“不进”、 “徜徉”、“玩乐”、“犹豫”、“迟疑”等意 义都是从这同一义根派生出来的。 • (二)训诂学和文字学 • 1.文字学帮助了解字的本义 “臧”是古代男性 奴仆的贱称。《方言》卷三:“荆淮海岱,杂齐 之间骂奴曰臧”。又“亡奴谓之臧”。从古文字 的材料看,“臧”从臣从戈会意,本指战俘。又 如“天”、“元”。
• 2.识句法 上古汉语名词的构成有一种“大 名冠小名”的格式,如:草芥、草茅、虫蝗、 虫螟、鸟乌、鸟隼、巫阳、医和、史鱼、师 旷、庖丁、弈秋、盗跖。这种结构方式大约 在西汉以后已经不能产,因而后人对此每有 误会。《礼记· 月令》:“孟夏行春令,则 蝗虫为灾。”王引之《经义述闻》改为“虫 蝗” • (四)训诂学和修辞学 • 1.对文 《庄子· 山木篇》:“庄子遊于雕陵 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 大运寸。”有人误释“运”为运转义。 “广”“运”是对文。《国语· 越语》: “句践之地,广运百里。”韦昭注:“东西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之由来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
“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
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
30卷。
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成果。
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
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1)唐·孔颖达:“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曰载。
”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
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
训诂学概论笔记1

训诂学概论笔记1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用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2.“训”本义是劝道、教诲,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3.产生训诂的原因:主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变化了,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已经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训诂学: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解释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造字假借: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
如“汝”,本来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5.用字假借: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借“草”为“艸”。
P96.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7.形训: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 8.语义学: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9.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8:训诂知识

义疏类:是一种既解释经文有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疏,是疏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 经义。南北朝时义疏之学兴起,著作颇多。唐初,学者们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 订正其中的误解,此时的疏也叫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正义” 代表官修,“疏”代表民间私家注疏。义疏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较而言, 传注体侧重于释词通句,义疏体繁征博引,注重义理的发挥。
训
诂
学
基
础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类别 第三节、古书注释体例 第四节、古书注释的内容 第五节、语词训释的主要方法
第六节、古书注释的术语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一、训诂和训诂学:训就是解释,就是把前代文献中的字词句章不懂之处加以解释。训
就是顺,就是把不通之处解释通顺了。诂就是故,就是解释古代的语言。二者常连用,就是今 天的古书注释。
2、谓
与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前面,常以具体释抽象,分体释总体。如: ①《诗经小雅采薇》“彼路(大车)斯何?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帅)”。 ②《左传郑伯》“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3、貌、之貌
用于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情态,被释词多是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忧愁)”。毛传“迟迟,舒行貌”。司马迁《报任安 书》“意气勤勤恳恳”。《文选》李善注“勤勤恳恳,忠款之貌”。
6、校勘学:研究书籍校勘的学问叫校勘学。校勘又叫 校雠,校订。是指对同一种书籍,
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或外文译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恢复原 貌的工作。
校勘记:简称校记。在校勘以后,往往在书后附文,分条说明校勘异同得失的情况,称
训诂与训诂学的关系教学课件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 言作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 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 诂的特定含义。
训诂就是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 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 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 最初的训诂还不是一门学科,只是一 种附属于古代文献而随文释义的解释 语言的具体工作。
• 训诂工作
• 张揖《广雅》:“训,顺也。” • 许慎《说文解字》:“顺,从页川声,理
也。”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川之流,顺之 至也。字从页川,会意,而取川声,小徐 作川声。”
• 许慎《说文解字》:“驯,马顺也。从马, 川声。”
• “训”、“顺”、“驯”三字都从川声, 均为“川”字的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 谓之川,川不流而成灾,故灾,灾字古写 从一阻川。训、顺、驯三字均从川得声, 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
• 许慎《说文解字》: “诂,训古言也。从 言,古声。”
• 许慎《说文解字》:“古,故也,从十口, 识前言者也。”
• 郭在贻先生认为:“故、诂二字都是古字 的孳乳分化,诂是言之古,所以加言旁以 别于一般的古。这样,训有顺释之意,诂 有古言之意,所以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 训诂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训诂与训诂学的关系
• 一、什么是训诂
“训诂”,亦称“诂训”、“训故”、 “故训”。“诂”、“故”,二字通用。
• 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从言, 川声。”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教者,说释 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 许慎《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从言,古 声。”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故言者,旧言也,十 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 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 也。”
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 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疏: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 “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 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 “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 孔颖达的这段说明从训诂实践出发,很好 地解释了二字的关系和意义。训诂,主要 是解释古字古义,也解释方言或其他词语 的意义。
• 陆宗达《训诂简论》:所谓“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和地域不 同而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尔雅·释 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
•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 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 本有之训诂与后起之训诂 • 独立之训诂与隶属之训诂 • 义训与声训 • 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
训诂内容
• 形与义之关系:说字之训诂→形训
• 音与义之关系:求源之训诂→声训
• 义与义之关系:
义训
• 对象:古典文献学(即古代书面汉语 )的词义。
• 材料: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 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
• 殷孟伦: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 解释语言,古代就叫作训诂。
• 王宁:训诂工作是用易懂的语言来 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综合 性的语文工作。
• 最初的训诂还不是一门学科,只是 一种附属于古代文献而随文释义的 解释语言的具体工作。
二、訓詁學
•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 它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语 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 ,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进而正确理 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学科。
•髯 •髭 •鬚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春思》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贺铸《鹧鸪天》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离骚》:“各兴心而嫉 妒。”王逸注:“害贤曰 嫉,害色曰妒。”
八戒笑道:‚你甚不通变,常言道,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西游记》第54回
《易· 兑》:“君 子以朋友讲习。”
孔颖达 疏:‚同门曰 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 讲习道义。‛
王安石《元日》: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注:“众不见信,群众不相信。见 信,略等于‘相信’,‘见’,不 表被动意义。‛
释 “众不见信”
杨宝忠 姚萱
“众不见信”即“终不见信”,谓终 究不被相信也。“众”读为“终”,训终 究、终竟。“见”为助动词,表被动,训 “被”。《古代汉语》’’众”字依字作解, 训“群众”;谓“见信”略等于“相信”, “见”字不表被动意义,均非。
第二类如《尔雅》。 《尔雅》晋 郭璞注,宋 郉昺疏。《尔雅· 释古第 一》里说: 初、哉、首、 基、祖、元、落、权舆、 始也。
许威汉:训诂学是以 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 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 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 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 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 术学科。
黄晖校释云:‚众、终古通。 《诗· 振鹭》:‘以永终誉。’《后汉 书· 崔胭传》终作众。《战国策 · 韩 策》:‘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史记· 刺客列传》终作众。《士相见 礼》:‘众皆若是。’注曰:‘今文众为 终’。‘众不见信’,《文选· 阮籍· 咏 怀诗》注引作‘终不见信’,正用本
训诂学(第一章)

2。许威汉: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
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 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学科。
三、训诂学的学科地位
传统上,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并立,统称 小学。训诂学即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训诂学是传 统语言文字之学的重要组成,又是文字、音韵、语 义、历史语法、修辞及校勘等的综合运用。
(3)姜氏为何讨厌庄公?
《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遂恶之。” (4)左券有用吗?为何说“稳操左券”? (5)“亭午”是何时?“黎明”天亮了没有?
六
训诂学与语言学关系
语服务的一门学科。阅读古书,必须综合运 用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逻辑、 篇章结构等知识,因此训诂学与研究汉语的 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等各门学科均有
殷孟伦注意到司马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隐》的解释: “按鸿鹄一鸟,如凤凰然,非说鸿雁与黄鹄 也。”然后看到认为燕雀、鸿鹄是对文,结 构相同,“鸿鹄”既然是一鸟,偏正结构, “燕雀”也应是偏正结构,“燕”与“鸿” 相反为义,“鸿”是“大”的意思,则“燕” 是“小”的意思。“燕雀”,即小雀。他说: “故燕麦就是小麦。”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 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分, 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 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 (Linguistics)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 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 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 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 的。” 同时,训诂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 科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丰卦》: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二)文字方面的变迁
• 1、汉字形体的演变 • 甲、金——篆、隶——行、楷 • 2、古书用字的歧异 •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横野将军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代砖铭举例
(三)文化方面的变迁
• 典章制度、人情风俗的损益 改革,给阅读者带来困难。
1、训诂须以声韵学为机枢
• 天下之大,古今之久,文字的形 体日见繁多,设无法术以治之, 将要陷入文字障中而终身迷惘不 得其门路。换言之,耳治之音有 限,目治之字无穷。以有限御无 穷,所谓易简之理即在其中矣。
凡军事,縣壶以序聚槖。凡丧, 縣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
分以日夜。
注:縣壶以为漏。代亦更也。礼, 未大殓,代哭,以水守壶者,为 沃漏也。以火守壶者,夜则视刻 数也。分以日夜者,异昼夜漏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 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之有东 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同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 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 也。训诂之功大矣哉!
二、训诂的缘起
• (一)语言方面的变迁 • 【明】 陈第 :时有古今,地有
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1、语音的变迁
• 古读“下”如“户”,今如“夏” • 古读“家”如“姑”,今如“嘉” • 古读“明”如“芒”,今如“名”
常羲——嫦娥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 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昭穆制度
汉语新词的产生途径: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外无朞功强近之亲。(五服)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
“姑”、“舅”称谓的来源
• 亚血族群婚的产物 • 普那路亚家庭:一个氏族的
男子是另一个氏族女子的配 偶。
《周礼·挈壶氏》:挈壶氏掌挈 壶以令军井。
• 注:谓为军穿井,井成,挈 壶縣其上,令军中皆望见, 知此下有井。壶所以盛饮, 故以壶表井。
《左传·僖公廿三》:
• 郑大夫叔詹谏郑文公:“晋公子 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男女 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 也,而至于今,一也。”
• 男子称氏,别贵贱。 • 女子称姓,别婚姻。
《左传》“宫之齐谏假道”:
•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 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 之穆也。……将虢是灭,何爱于 虞?
第一讲 训诂和训诂学
一、训诂释名及训诂学的性质
• 1、“训诂”释名
• 《说文》:训,说教也 。
•
:诂,训故言也。
孔颖达《毛诗诂训传疏》: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 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 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 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 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汉书·艺文志》:
(三)儒家正名主义和诸子辩学 的需要
• 《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 《荀子》:“今圣王没,名守慢, 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 明。……贵贱不明,同异不别。 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 有困废之祸。”
《春秋》道名分,寓褒贬,微言 大义。
• 《公羊传》:天子曰崩,诸侯 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也作“常儀”。
《史记正义》引《帝王纪》:
“帝俈有四妃。……次妃陬 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挚。” 秋瑾《忆萝月》:“多事却 笑运痴,不肯现出常仪。”
《文选·月赋》李善注:
《淮南子》曰:“羿请不死之 药于西王母,常娥窃而奔月。”
羲,義声。義,我声。 娥,我声。
唐明皇改经例:
• 《尚书·洪范》:“无偏无颇, 遵王之义。”
• 小序:芣苡,后妃之美也。和平 则妇人乐有子矣。
• 韩诗·薛君章句:诗人伤其君子 有恶疾,人道不通,求已不得, 发愤而作。
四、训诂学和其他语言文字学 科的关系
• 1、训诂须以声韵学为机枢 • 2、训诂须以文字学为辅翼 • 3、训诂须以文法学为利器 • 4、训诂须以校勘学为前提 • 5、训诂须以语言学为基础
• 《春秋》三传
笼统说来,训、诂、传等都是 古书注解的别名。
注、释、注释、笺注、解诂、 诠释、义疏等。皆为训诂的 别名。对言有异,散言无别。
2、训诂学的性质
• 特点:应用性、古老性、综合性
• 《训诂学导论》:以古代文献的 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 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 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 的技术科学。
• 改“颇”为“陂”。 • 其实“颇”“义”同韵部,古
音接近。
“父母”和“爸妈”
• 古: • 父(鱼、敷)母(鱼、明) • 今: • 爸(鱼、帮)妈(鱼、明)
2、语义的变迁
• 班 《说文》:分瑞玉也。从刀从珏。 • 《尚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公羊》僖卅一:晋侯执曹伯,班
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
• “《鲁故》二十五卷。”颜师古 注:故者,通其指义也。
• 《齐后氏故》20卷。《齐孙氏故》 27卷。《韩故》36卷。
• 《汉书·艺文志》:“训故举大谊 而已。”
故训——汉 毛亨《毛诗故训传》
•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盖诂训第就经文所言者而诠释之, 传则幷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 此诂训与传之别也。
• 《汉书·外戚传·孝宣霍皇后传》: “奉光有女年十余岁,每当适人, 所当适辄死,故久不行。”
古今地域差别造成的称谓差异
• 豕——猪 • 屦、履、鞵(鞋) • 汤饼 • 抄手 • 面首
3、语法的变迁
• 语序的不同 •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 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转化
消息:消,消灭,消退;
息,生长。
• “夫人者何?彼夫人之,我可 以不夫人之乎?”
• 征、伐、侵
三、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 《训诂学初稿》:1、指导训诂 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 2、辨析词义,增强运用词语的 准确性;3、沟通方言,促进汉 民族语言的统一;4、研究汉语 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丰 富我国语言科学的知识宝库。
《诗经·芣苡》:采采芣苡,薄言 采之。(有、掇、捋、袺、襭)
• 《左传》襄廿六:伍举奔郑,将遂 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 班荆相与食。
《赵策》:“已行,”有嫁义:
• 《高唐赋》:赤帝女曰瑶姬,未行 而亡。
• 《论衡·骨相》:未行而二夫死,赵 王薨。
• 《仪礼·丧服》郑注:凡女行于大夫 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适人。
《诗经》多见“女子有行”, “行”皆有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