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献训诂 训诂学课件
训诂学之训诂术语课件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糅使之然也。”(《荀子·劝学》)杨倞注:“輮, 屈;槁,枯;暴,干;挺,直也。” • 有时加“者”字,成为“甲者,乙也”的格式,成了典 型的判断句。在这种格式中,“者”字仍然是语气词, 表示停顿。例如: • 艮者,止也。(《易经·序卦》) • 麟者,仁兽也。(《公羊传·哀·十四年》) • 五、言 • 本术语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说”。“言”的用法同“谓” 有相同的地方,即用来训释词语、讲解句意,但是“言” 更多地是串讲大意,或总括一句话甚至一篇文章的中心 思想。所以它解释的对象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句 子、篇章。释义内容与“谓”大致相当。其基本格式是: 甲,言乙也。被解释的对象在前,解释的内容在后。例 如: •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诗经·邶风·谷风》) 郑 玄笺:“匍匐言尽力也。”
训诂术语
释义术语
• 一、曰、为 • 这组术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均为动词。使用这 类术语时,被解释的词在后,用来解释的词在前,构成了 “甲曰乙”、“甲为乙”的格式。在释义时采用了下定义 的方式: •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诗经·南·关睢》) 毛亨传 曰:“水中可居者曰洲。” •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郑玄 笺曰:“貉子曰貆。” •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诗经·小雅·雨无正》 毛 亨传曰:“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 • 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国语·晋语》) 韦昭注: “国功曰功,民功曰庸。” • “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尔雅·释天》)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郑玄注: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 四、音 • 这是直音法使用的词语。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的方 法。其基本格式是:甲,音乙。被释词在前,释词在后。 例如: • 佛肸以中牟畔。(《论语·阳货》)朱熹《四书集注》: “佛,音弼。” • 何莫学夫《诗》?(同上)朱熹《四书集注》:“夫, 音扶。” 诞,音但。(郭璞《尔雅注》) • 从间道走军。(《汉书·高帝纪》)服虔注:“走,音 奏。” • 五、反切 • 这是反切注音法使用的注音词语。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 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被注音的字是被切字,用以注音的上字叫反切上字(因 古书是竖排版),下字又叫反切下字。
训诂学4

乞①乞讨。《论语·公冶长》:“孰谓微生 乞讨。 论语·公冶长》 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②给 汉书》卷六四上《朱買臣傳》 与。《汉书》卷六四上《朱買臣傳》: 居一月,妻自经死,買臣乞其夫钱, “居一月,妻自经死,買臣乞其夫钱,令 葬。” 香气。 孟子·尽心下》 臭①香气。《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 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 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 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赵岐注: 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赵岐注: 鼻之喜芬香。 香也。 臭气。 “鼻之喜芬香。臭,香也。” ②臭气。 淮南子· 入水而憎濡, 《淮南子· 说林 》:“入水而憎濡,怀臭而 求芳,虽善者弗能为工。 求芳,虽善者弗能为工。”
形训这种古老的训释方式今天看来有很多局 比如,用这种方式分析汉字,只能是“四书” 限。比如,用这种方式分析汉字,只能是“四书” 中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类字,而对占百分之八 中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类字, 十以上的形声字,则很难有所作为了。再如, 十以上的形声字,则很难有所作为了。再如,所 依据的字形,必须是早期未经讹变的字体,否则, 依据的字形,必须是早期未经讹变的字体,否则, 立训的基础错了,所作的训释难免不出偏差。 立训的基础错了,所作的训释难免不出偏差。因 此,现今运用形训来释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现今运用形训来释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分析字形,应该依据文字的早期写法, 一是分析字形,应该依据文字的早期写法, 以现今而言,首先应该依据甲骨文、金文( 以现今而言,首先应该依据甲骨文、金文(如果 有该字的话),再参照《说文》 许慎作《说文》 ),再参照 有该字的话),再参照《说文》篆为主要依据,当然无法利用後代发现 的甲骨文、金文,因而不乏分析错了的例子。 的甲骨文、金文,因而不乏分析错了的例子。 例 如:
训诂学基本知识概述课件

8.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 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 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 “倍读曰背”。 9.读若﹑读如 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 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 用于注音的术语,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读音,按照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就叫如字。如: 《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 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前面的恶读(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wū, 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è。 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hào,后 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hǎo 。
(三)指出古书错误的 11.当为﹑当作 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 《周礼》:“诵四方之传道”。 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 云:“傅当作‘傳’” .(传) 12.衍文、脱文 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 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训诂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 古今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和词义的变化上。阅读 古书,首先遇到的便是识字解词。对古书词义的解释, 例如: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毛传》:“遵,循也;汝,水名也;坟,大防也。” (二)疏通文句,串讲文意 古书传注中的一些译文和串讲,便属此类。如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德。” 《郑笺》:“不肯施德于我。” 《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 席,不可卷也。” 《毛传》:“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 《郑笺》:“言己心志坚平,过于石席。”
先秦是训诂的萌芽时期。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我们所见到的最早注释是在西汉。班固在《汉书·艺文 志》中,记载了汉代注释古书的著作就有六十余种。 汉代注释兴起的原因 1.语言的发展演变 由于语言发展,先秦文献汉人已经不能完全看懂 了. 2.尊儒读经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设置五经(易、书、诗、仪礼、春秋)博士。 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 《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 经》等用古文写成的经书,古今文之争 .朴学 汉学 3.抢救古籍 汉代广开献书、采书之门。
训诂学 :第四章 训诂的范畴与术语

其实,形训、声训、义训等用语,是对训诂 解释活动的一种形式分类与概括,应属于训 诂范畴问题。何谓“范畴”?《现代汉语词 典》解释,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 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比范畴稍小的则是训 诂术语。何谓“术语”?《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术语是指某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
必须承认,训诂范畴和训诂术语有时很难区 分,我们的处理原则是,抽象性比较高的归 入训诂范畴,如形训、声训、义训、引申、 假借等;训诂实践与训诂研究中含义比较稳 定明确的词语或固定结构,如古今字、如字、 浑言、析言、语转、声转、一声之转、连类 而及等,归为训诂术语。当然了,像传、注、 笺、集解等词语,也是常用的训诂术语,前 面两章多有涉及,此处则从略。
孙永选、阚景忠主编《训诂学纲要》第二章为 “训诂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 “声训”,第三节“直训”,第四节“境 训”,该书没有关于“训诂条例”的章节。
目前,有关著作和工具书对训诂术语的确立和 解说,也多有不统一、不规范、不严谨之处, 王宁先生对这种现象曾加以指正。王宁主编 《训诂学》卷首专文《建立有利于初学者入 门的训诂学教学体系》说:
杨剑桥《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
【未闻】训诂学术语。也叫“未详”。表 示对诠释对象不了解,不强为之解。如《诗 经·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 旒。”毛传:“球,玉;缀,表;旒,章 也。”郑笺:“缀,犹结也。旒,旌旗之垂 者也。”孔颖达疏:“缀之为表,其训未 闻。”(《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228页)
周大璞主编《古代汉语教学辞典》:
某,某也 训诂术语。亦作“某者,某也”、 “某也者,某也”。以判断句的形式解释词 的意义。被训释的词语与训释的词语为同义 或近义的关系。如《诗·周南·关雎》:“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 《诗·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郑笺:“在前上处者,在前上列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礼 记·杂记》:“子贡观于蜡。”郑玄注:“蜡 也者,索也。”(《古代汉语教学辞典》115 页)
训诂的内容分析课件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训诂的实践案例分析
《说文解字》的训诂实践
总结词:系统全面
详细描述:《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通过对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训诂,全 面揭示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含义。通过对《说文解字》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汉字的构 造、读音、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主要成果
汉代的《尔雅》、唐代的 《说文解字》等是古代训 诂学的代表性成果。
研究方法
以传注、笺疏为主要研究 方法,注重对古代文献的 解读和诠释。
现代训诂学的兴起
转型与变革
现代训诂学兴起于20世纪 ,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 ,开始注重语言实证和文 献考据。
代表性学者
王国维、胡适、钱玄同等 是现代训诂学的代表性学 者。
在语言研究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 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语法结构 和修辞手法等,为语言研究提供科学 的依据和指导,推动语言研究的深入 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训诂的学术史与展望
古代训诂学的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形成
古代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 期,随着经学的兴起而逐 步形成。
总结词:规模宏大
VS
详细描述:《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字典,收录了丰富 的字形、字音和字义资料,为后世研 究汉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 康熙字典》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 了解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演 变,进一步揭示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历 史价值。
REPORT
THANKS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第一节文字障碍第二节词义障碍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第三章训诂的内容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第三节注音、校勘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第二节训诂的术语第六章训诂的源流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兴盛时期第三节变革时期第四节衰落时期第五节鼎盛时期第七章训诂的要籍第一节《毛传》和《郑笺》第二节《尔雅》第三节《方言》第四节《释名》第五节《说文解字》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梅膺祚√.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章句义疏√.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史记集解》《荀子集解》《论语集解》√.《春秋左传集解》√.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训诂就是对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实用性、人文性的技术科学。
传统训诂学的三项任务:即一是“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解释方言。
三是“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第二章: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
字词是训诂的核心。
二、解释文句:1、分析句读;2、疏通句意:(1)翻译,(2)串讲,(3)点明含义,(4)推因,(5)评析。
3、阐明语法三、分析篇章。
“章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段落大意。
四、分析表达方式。
五、分析时空关系。
第三章:训诂的范围及其实践形式训诂的形式,又称为训诂的体裁,指训诂采取的表现形式。
古人训诂的实践形式,大致可分:正文体,传注体,专著体,笔记体。
正文体:一是在正文中借对字词的解释阐明哲理或主张,二是对经书的解说,三是通过辨析同义词解释字词。
传注体,即随文注释类《毛诗诂训传》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知其死无所害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视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而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而无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
○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收词4300多个,首创了按词的意义编排词汇的体例。
作者及成书时代未考定,应为经多人修补,最后成书于汉代。
全书共19篇,前三篇解释古籍中的一般词语,后十六篇为专用名词解释,近于百科词典。
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书名是说解文字之意,许慎“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编著历时22年,收字9353个。
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的字典。
第四章 文献训诂 训诂学课件

《春秋》 : 鲁隐公元年—鲁哀公十四年
(前722年—前481年)
2020/9/30
计242年
《论语》的版本
汉初时的 《论语》
论,lún,编 纂义。
《古论语》 简称《古论》,出于孔壁,
古文字写成,21篇
《齐论语》
简称《齐论》,齐国学者 所传,22篇
《鲁论语》
简称《鲁论》,鲁国学者 所传,20篇
十三经
2020/9/30
13 416卷 12 11 647560字
10
9
8
7
6
5 春秋 4 周礼 3 周易 2 尚书 1 诗经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汉武帝 初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唐文宗
孟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2020/9/30
《庄子》注疏 晋·郭象 唐·成玄英
《庄子注疏》
唐·陆德明
《庄子音义》
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
清·郭庆藩
《庄子集释》
《荀子》与注本
《荀子》现存32篇, 多数是荀子所著,小部 分出于门人之手。
荀子,名况,时人 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 赵国人,先秦诸子中的 集大成者。
《荀子》注疏
唐·杨倞
《荀子注》
《史记》,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反映了我国汉以前的 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其
中十二本纪(帝王的传记)、十表 (记载历代世系、列国关系等)、 八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三 十世家(王侯外戚的传记)、七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已亡佚
今本《论语》 东汉郑玄参考《古论》、《齐论》,
为《鲁论》作注。魏何晏作《论语集解》流传至今。
2020/9/30
《论语》的注本
《论语》注疏
魏 ·何晏 《论语集解》 宋·邢昺 《论语集解疏》 宋 ·朱熹 《论语集注》 清·刘宝楠 《论语正义》 今人杨伯峻 《论语译注》
2020/9/30
2020/9/30
7、证:又称义证,征引文献材料证验原书。 如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8、疏证:疏通证明,补充校订。如王念孙 《广雅疏证》。 9、音义:注释中包括注音和释义。如《玄应 音义》、《慧琳音义》;陆德明《经典释文》。 10、句读:注书时加上句读,如王筠《说文 句读》
2020/9/30
补充:现代出现的注释名称
三传与《左传》注疏
《左氏传》 — 左丘明
(汉代称《春秋内传》 )
三传
春秋 三传
鲁隐公元年 — 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722 )
(前468 )
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
《公羊传》 — 公羊高
《谷梁传》 — 谷梁赤
《左传》注疏 晋·杜预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唐·孔颖达
《春秋左传注疏》
清·刘淇
《左传旧注疏证》
今人杨伯峻
宋仁宗
四书五经
《大学》 南宋朱熹以《礼记》
《中庸》 中的《大学》、《中
四书
《论语》
庸 》 二篇,与《 论 语》、《孟子》配合,
《孟子》 撰《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诗经》
五经 《尚书》《周礼》 汉代五经
《春秋》
2020/9/30
包含了除 《孝经》 《尔雅》 以外的全 部儒家经 典。
三礼与《礼记》注疏
魏·何晏 《论语集解》
多人注—毛传、郑笺
毛亨传
毛亨传
2020/9/30
郑玄笺 郑玄笺 郑玄笺
多人注—毛诗正义
孔颖达疏
2020/9/30
孔颖达疏 孔颖达疏
附:文献训诂简介
• 下面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重要文献 的一些著名的古代注释本。是我 们今天治学研究有关问题必须了 解和应该注意参考的资料书。
2020/9/30
三、义疏体训诂
义疏体训诂是既注释古书正文,又疏通前人注释的 一种训诂体式。又叫正义。
出现原因:汉代以后,不仅古书难以读懂,前人注 释也难以读懂了,所以也需要把前人注释加以疏通。 下面2020/用9/30 图片说明各种体式。
一人注(李善文选注)
2020/9/30
多人注—论语集解
附以己意
2020/9/30
2020/9/30
第二节 文献训诂使用的名称
一、注释类名称
注释类名称重在解释字词
1、诂、故:解释古代语言。《说文》:“诂, 训故言也。” 如《诗经》注本,鲁诗有《鲁故》,韩诗有《韩 故》。
2、训:解释。《说文》:“训,说教也。”如 贾逵《尚书训》
3、注:注释。《说文》:“注,灌也。”如郑 玄“三礼注”。“注释”义有个后起专用字作 “註”,简化字又合并为“注”。
《仪礼》
三礼
记仪式(各种礼仪)
《周礼》
记职务(政治制度)
《礼记》
言意义(儒学杂编)
《大戴礼记》西汉戴德辑录
原有85篇,现存39篇
《小戴礼记》戴圣辑录
共 49篇,即今通行之《礼记》
2020/9/30
《礼记》注疏
汉 ·郑玄注 唐 ·孔颖达正义
《礼记注疏》 元 ·陈澔
《礼记集说》 清 ·朱彬
《礼记训纂》 清 ·孙希旦 《礼记集解》
(二)正文体训诂的类型
1. 训诂形式的正文。这种训诂材料是正文的有机组 成部分。
2. 正文形式的训诂。这种训诂材料是附加在正文中 的。
2020/9/30
二、传注体训诂
(一)什么是传注体训诂 传注体指的是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式。 古书有“经”和“传”之分,经指经典著作原文,传 是对古书原文的注释,大多是后人作的。 传:zhuàn,传述。以传述的方式阐明经义。 (二)传注体训诂的类型 作者:自注和他注。 自注较少见,他注有一人作注和多人作注。
十三经
2020/9/30
13 416卷 12 11 647560字
10
9
8
7
6
5 春秋 4 周礼 3 周易 2 尚书 1 诗经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汉武帝 初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唐文宗
孟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文献训诂的体式可以分为四类: 正文体训诂 传注体训诂 义疏体训诂 著作体训诂
2020/9/30
一、正文体训诂
(一)什么是正文体训诂
正文体训诂是文献典籍正文中的训释性的内容,是作 者自己作的注释。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 曰金,五曰土。
《孟子·梁惠王上》: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春十四年
(前722年—前481年)
2020/9/30
计242年
《论语》的版本
汉初时的 《论语》
论,lún,编 纂义。
《古论语》 简称《古论》,出于孔壁,
古文字写成,21篇
《齐论语》
简称《齐论》,齐国学者 所传,22篇
《鲁论语》
简称《鲁论》,鲁国学者 所传,20篇
2020/9/30
三、考述类名称
考述类名称重点在于辨析比较,考证校勘,多 侧重于学术研究方面。
1、集解:又称集注、集传、集释。如何晏《论语集 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并起来 作注,与汇集各家注释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2、补注 对前人注释加以补充订正。如洪兴祖《楚 辞补注》。
3、述:遵循旧说加以发挥。如陆绩《周易述》。 4、学:含有谦意,谓解说承学于师。 5、校:校勘为主。 6、订:订正旧说为主。
第四章 文献训诂
第一节 文献训诂概说
文献训诂指的是对古代文献的注释整理和考 证工作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资料和著作。 文献训诂资料主要有两类:
1、随文释义的古书注本,如《毛诗故训传》、 《论语集解》等。
2、把有关文献的训诂材料编成著作单独刊行。 如《经典释文》、《读书杂志》等。
2020/9/30
文献训诂历史悠久
1、译注:内容包括今译和注释。如杨伯峻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程俊英《诗经 译注》。
2、校译:内容包括校勘和今译。如袁珂《山 海经校译》。
3、校注:内容包括校勘和注释。 4、笺注:内容包括辨正和注释。 5、考辨:内容包括考证辨析。如缪文远《战 国策考辨》。
2020/9/30
第三节 文献训诂的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