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除INA细菌减轻蚕豆霜冻害的研究
冰核细菌为霜冻罪魁祸首

冰核细菌为霜冻罪魁祸首霜冻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能够在短短几小时内毁坏大片农作物,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植物霜冻是由低温和植物的霜敏感性所决定,但难以圆满解释霜冻的多方面原因。
自从发现冰核细菌以来,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世界上有美、日、中等多个国家,涉及10 多个学科,对冰核细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着冰核活性细菌( Ice nucleation active bacteria 简称INA细菌),它可在-2~-3℃诱发植物细胞水结冰而发生霜冻;无INA 细菌存在的植物,一般可耐- 6~- 7℃的低温不发生或发生轻微霜冻。
因此,这一发现为研究和防御植物霜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我国平均每年霜冻面积约34万km2,最重年达77万km2,造成粮食、蔬菜和水果损失约7亿美元,防御霜冻是农业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大量的研究证明,植物遭遇霜冻危害的轻重程度是由低温强度大小、植物抗霜能力强弱和植物体上INA 细菌数量多少这3个因素决定的,冰核细菌是诱发和加重植物霜冻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用化学、物理和生防方法防除INA 细菌减轻农作物霜冻危害,是防御霜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杀得叁仟有效使冰核活性失活,杀灭冰核细菌,如同防治其它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一样。
研究表明,在柑橘、马铃薯、番茄、梨、杏以及其它作物上,降低冰核细菌的种群数量,即可有效减轻霜冻。
生防方法防霜从自然界植物体上的多种微生物中,筛选对INA细菌有拮抗作用、营养竞争能力强、抑杀或寄生性强的微生物菌株,对其进行了人工生产繁殖,再喷洒在植物体上,以期控制或杀灭INA 细菌,达到防御霜冻的目的。
例如,Lindow 等人筛选到A510 和A506 拮抗菌,用于防御梨花霜冻,当气温为- 3℃发生辐射霜冻时,霜冻率分别降低83%和64%。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筛选到RNA506 和生防31 两种生防菌株,都具有抑菌、促生、定殖能力和抗逆性强等特性,经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用于防御玉米苗期霜冻,当在- 3~- 6℃发生霜冻时,防效达36%~50%;防御玉米成株期霜冻,当在- 5℃发生霜冻时,防效达13%~31%。
间作减轻蚕豆枯萎病的微生物和生理机制

间作减轻蚕豆枯萎病的微生物和生理机制董㊀艳1㊀董㊀坤2㊀杨智仙3㊀郑㊀毅1,4㊀汤㊀利1∗(1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昆明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昆明650201;3云南大学,昆明650091;4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摘㊀要㊀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枯萎病发病率㊁病情指数㊁根际镰刀菌数量㊁蚕豆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的影响.采用BiologECO板分析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多样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蚕豆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结果表明:与单作蚕豆相比,小麦与蚕豆间作有降低蚕豆枯萎病发病率的趋势;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使蚕豆枯萎病的病情指数比单作显著降低15.8%和22.8%,明显提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活性(AWCD值),根际微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4.4%和5.3%,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19.4%和37.1%.主成分分析表明,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明显改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蚕豆根际镰刀菌数量分别降低53.8%和33.1%;并显著降低了蚕豆根际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㊁香草酸㊁丁香酸㊁阿魏酸㊁苯甲酸和肉桂酸的含量.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蚕豆根系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20.0%㊁31.3%和38.5%㊁66.7%,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36.3%和46.3%;发病初期间作对蚕豆根系的POD㊁CAT酶活性和MDA含量无显著影响.小麦与蚕豆间作显著提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㊁多样性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蚕豆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和膜质过氧化程度,减少了土壤镰刀菌的数量,从而提高了蚕豆对枯萎病的抗性,降低了枯萎病的危害程度.关键词㊀小麦与蚕豆间作;枯萎病;微生物多样性;酚酸;生理抗性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60507,31560586,31060277,31210103906)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5FA022)资助Thisworkwassupportedby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31360507,31560586,31060277,31210103906)andtheBasicScienceRe⁃searchFoundationofYunnanProvince,China(2015FA022).2015⁃12⁃02Received,2016⁃03⁃12Accepted.∗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Itang@ynau.edu.cnMicrobialandphysiologicalmechanismsforalleviatingfusariumwiltoffababeanininter⁃croppingsystem.DONGYan1,DONGKun2,YANGZhi⁃xian3,ZHENGYi1,4,TANGLi1∗(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Kunming650201,China;2College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Kunming650201,Chi⁃na;3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China;4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China).Abstract:Afieldtrialwasconductedtoinvestigateeffectsofwheatandfababeanintercroppingonincidenceandindexoffusariumwilt,amountofFusariumoxysporumoffababean,oxidaseactivityandmembraneperoxidationoffababeanroots.Functionaldiversityofmicrobialcommunityinrhizo⁃spheresoiloffababeanwasanalyzedbyusingBiologmicrobialanalysissystem,contentsofpheno⁃licacidsinfababeanrhizospheresoilweredeterminedwith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Resultsshowedthatincomparisonwiththatofmonocroppedfababean,wheatandfababeanintercroppingtendedtoreducetheincidenceanddiseaseindexoffababean.Thefusariumwiltwassignificantlydecreasedby15.8%and22.8%duringthepeakinfectionandlateinfectionsta⁃ges,andtheaveragewellcolordevelopment(AWCDvalue)waspromotedobviously.TheShannondiversity(H)andrichness(S)increasedby4.4%and19.4%duringthepeakinfectionstageand5.3%and37.1%duringthelateinfectionstage,respectively.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demon⁃stratedthatintercroppingsignificantlychangedtherhizosphericmicrobialcommunitycomposition.TheamountofF.oxysporuminrhizospheresoilofintercroppedfababeanwassignificantlyde⁃应用生态学报㊀2016年6月㊀第27卷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http://www.cjae.net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Jun.2016,27(6):1984-199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OI:10.13287/j.1001-9332.201606.019creasedby53.8%and33.1%,respectively,duringthepeakinfectionandlateinfectionstages,andcontentsof4⁃hydroxybenzoicacid,vanillicacid,syringicacid,ferulicacid,benzoicacidandcinnamicacidalsosignificantlydecreased,peroxidase(POD),catalases(CAT)activitiesinrootsofintercroppedfababeanincreasedsignificantlyby20.0%and31.3%,respectivelyduringthepeakinfectionstageand38.5%and66.7%respectivelyduringthelateinfectionstage,andthemalondi⁃aldehyd(MDA)contentdecreasedsignificantlyby36.3%and46.3%,respectivelyduringpeakin⁃fectionstageandlateinfectionstage.Itwasconcludedthatwheatwithfababeanintercroppingcouldsignificantlypromotethesoilmicrobialactivityanddiversity,reducetheaccumulationofphenolicallelochemicalsandtheamountofF.oxysporuminrhizospheresoil,increasetheactivitiesofCATandPOD,reduceMDAcontentinroots,andthuspromotetheresistanceoffababeantoF.oxyspo⁃ruminfection.Keywords:wheatandfababeanintercropping;fusariumwilt;microbialdiversity;phenolicallelo⁃chemicals;physiologicalresistance.㊀㊀受土地资源短缺㊁种植习惯㊁环境条件和经济利益驱动等条件制约,我国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同科或同一种作物的现象非常普遍[1].长期单一作物连作,植株出现生长和发育受阻,土传病害严重发生,导致大幅减产的连作障碍问题.作物土传病害是连作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发病面积还是相对比例,我国均是目前世界上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率最高和最严重的国家[2].作物连作障碍形成机理与防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3].有关作物连作障碍的成因,国内外研究者多年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一般认为连作障碍的产生原因有:土壤理化性状变劣导致养分亏缺[4];土壤微生物变化[1];土传病害加重[1];化感自毒作用等[5].多年来,很多研究者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6]㊁接种菌根[7]和嫁接[8]等措施来缓解连作障碍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在中药材茅苍术(Ar⁃tractylodeslancea)与花生(Arachishypogaea)间作[9]㊁玉米(Zeamays)与大豆(Glycinemax)间作[10]和旱作水稻(Oryzasativa)与西瓜(Citrulluslanatus)间作[11]等体系发现间作有效缓解了作物连作障碍,增加了产量.但有关间作控制土传病害㊁缓解连作障碍的机制研究较少,并且这些研究均是从根际微生物区系和多样性变化方面来揭示间作缓解连作障碍的机理.如中药材茅苍术与花生间作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土壤镰刀菌数量,缓解花生的连作障碍[9].但有关间作对根际土壤酚酸含量的影响还鲜有报道.蚕豆(Viciafaba)是典型的忌连作作物,蚕豆连作造成土传枯萎病严重发生,结荚少㊁产量低[12].连作土传病害已成为制约我国蚕豆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中枯萎病是蚕豆连作障碍的主要病害之一[13].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连作导致蚕豆枯萎病普遍发生,蚕豆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蚕豆专化型在田间的侵染过程复杂,存活时间长,发病后常规化学方法很难控制.小麦(Triticumaestivum)与蚕豆间作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一种传统的种植模式,在提高作物产量㊁增加作物抗病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14].研究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显著增加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改变了根系分泌物的含量,减轻了枯萎病的危害[15],但有关小麦与蚕豆间作对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有关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酚酸变化的关系尚不清楚.小麦与蚕豆间作系统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程度的研究对揭示间作缓解连作障碍的生理机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蚕豆与小麦间作对蚕豆枯萎病发生危害㊁蚕豆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程度㊁根际镰刀菌数量和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根际土中酚酸含量,旨在明确间作缓解连作障碍的生理和根际微生物机制,为间作控制土传病害提供理论依据.1㊀材料与方法1 1㊀试验设计试验于2013 2014年在云南省安宁市禄脿镇上村进行.试验地前作蚕豆,地块为连作蚕豆12年的土壤.土壤基本农化性状为:有机质含量14.66g㊃kg-1,全氮1.25g㊃kg-1,碱解氮62.94mg㊃kg-1,速效磷35.23mg㊃kg-1,速效钾61.34mg㊃kg-1,pH值为7.02.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蚕豆单作(MF)和蚕豆与小麦间作(IF)2种种植模式,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共6个小区.于2013年10月13日同时播种小麦和蚕豆,2014年4月305891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董㊀艳等:间作减轻蚕豆枯萎病的微生物和生理机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日收获.供试肥料为尿素㊁普通过磷酸钙和硫酸钾,间作小麦尿素施用量为225kg㊃hm-2(以N计),磷肥施用量为112.5kg㊃hm-2(以P2O5计),钾肥施用量为112.5kg㊃hm-2(以K2O计),不施有机肥.单间作蚕豆氮肥用量相同,均为小麦的一半,即112.5kg㊃hm-2,磷钾肥用量均为112.5kg㊃hm-2.蚕豆氮肥㊁磷肥和钾肥全部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间作小麦氮肥50%作为基肥,另外50%作为追肥,在小麦拔节期(蚕豆分枝期)兑水追施.小区面积5.4mˑ6m=32.4m2,小麦条播,行距0.2m,蚕豆点播,行距0.3m,株距0.15m.间作小区按6行小麦2行蚕豆的方式种植,间作小区内有3个小麦种植带和4个蚕豆种植带(每个间作小区的第1和第4个蚕豆带的最外一行不采样).在整个试验田的四周均种植1m宽的蚕豆带作为保护行.1 2㊀蚕豆枯萎病调查分别于蚕豆枯萎病发病初期(蚕豆分枝期)㊁发病盛期(蚕豆开花期)和发病末期(蚕豆鼓荚期)进行调查.调查时单作小区按对角线法选5点,每点调查3株,每个小区共调查15株;间作小区在两个蚕豆带上选取5点(第一个带选2点,第二个带选3点),每点调查3株,每个小区共调查15株.蚕豆枯萎病调查按5级分类标准进行[16].1 3㊀土壤与植株取样在病害调查的同时进行采样,即病害调查完的蚕豆植株即作为采样植株,蚕豆单间作处理的每个重复均采15株蚕豆,将15株蚕豆的根际土壤混合为1个样品.在田间取得的根际土样立即放入冰盒中保存,用于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㊁镰刀菌数量和酚酸含量测定,抖完根际土的蚕豆植株用于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测定.1 4㊀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采用BiologECO板(ECOMicroPlate)进行测定.称取相当于5g烘干土的新鲜土样加入45mL无菌的0.85%NaC1溶液中,在摇床上振荡30min,将土壤样品稀释至10-3,吸取150μL稀释液至ECO板的微孔中.将接种好的测试板加盖置于25ħ下培养,每隔24h在自动读盘机上用BiologReader4.2软件(Biolog,Hay⁃ward,CA,USA)读取590nm波长的光密度值,培养时间为192h.采用培养144h的数据计算单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wellcolordevelopment,AWCD)㊁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S).AWCD=ð(Ci-R)/31式中:Ci为各反应孔在590nm下的光密度值;R为ECO板对照孔的光密度值.在计算中,Ci-R的值均>0.H=-ðPilnPi式中,Pi=(Ci-R)/ð(Ci-R).群落丰富度指数(S)用碳源代谢孔的数目表示.1 5㊀测定方法1 5 1镰刀菌数量㊀尖孢镰刀菌参照Booth[17]的方法选择PCNB培养基进行培养.尖孢镰刀菌计数方法为称取待测根际土10g,放入装有9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30min,将样品稀释至10-3,吸取100μL菌悬液加入冷却的PCNB培养基中,刮匀,置于28ħ黑暗条件下培养3d后计数,计算镰刀菌数量.1 5 2蚕豆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㊀蚕豆根系过氧化物酶(POD)㊁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参照李合生等[18]方法.1 5 3根际土中酚酸含量㊀将田间取得的根际土30g放入盛有200mL提取液(pH5.6,包括200μmol㊃L-1MgCl2㊁100μmol㊃L-1KCl㊁600μmol㊃L-1CaCl2和5μmol㊃L-1H3BO3)的容器中浸提1h,其间多次振摇.静置后取上清液液约20mL放入50mL离心管中,立即加入2 3滴微生物抑制剂(浓度为98%的浓磷酸,可抑制微生物活性,消除微生物分解溶液中的有机组分),用冷冻干燥仪浓缩至干粉状.测定前加水稀释至1mL,过0.45μm膜,用高效液相色谱(Agilent1260Infinity)分析测定酚酸的含量.以香草酸㊁对羟基苯甲酸㊁丁香酸㊁水杨酸㊁阿魏酸㊁苯甲酸和肉桂酸(色谱纯)为标准品.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为色谱柱:Kinetex柱,2.6μm,4.6ˑ100mm,柱温30ħ.进样量10μL,280nmDAD检测器,流速0.5mL㊃min-1,流动相:A=甲醇(色谱级),B=0.1%磷酸-水,分离条件:流动相B80%(0min)ң5%(15.0min)ң5%(18.0min)ң80%(18.5min)ң0%(20.0min)ң停止(25.0min)进行梯度洗脱.根据保留时间来确定酚酸类物质种类,通过外标法计算出各酚酸的含量.1 6㊀数据处理采用MicrosoftExcel进行数据处理,采用SAS8.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689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应㊀用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7卷2㊀结果与分析2 1㊀间作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3个发病时期间作蚕豆枯萎病发病率均低于单作,但单间作间差异不显著.间作对蚕豆枯萎病病情指数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不同发病时期影响不同.发病初期,间作降低了蚕豆枯萎病的病情指数,但单间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与单作相比,间作使蚕豆枯萎病的病情指数显著降低了15.8%和22.8%.2 2㊀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2 2 1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的影响㊀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表征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率,其值可表征土壤微生物的活性[19].从图2可以看出,3个发病时期,以发病盛期的微生物活性最高,其次为发病末期,而发病初期的微生物活性最低.发病初期,间作蚕豆根际微生物活性低于单作;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蚕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均高于单作,并以发病末期单间作处理间蚕豆根际微生物活性差异最大.但3个发病时期单间作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2 2 2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图1㊀间作对蚕豆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Fig.1㊀Effectsofintercroppingonincidenceandindexoffababeanfusariumwilt.MF:蚕豆单作Fababeanmonocropping;IF:小麦蚕豆间作Wheatandfababeanintercropping.Ⅰ:发病初期Initialinfectionstage;Ⅱ:发病盛期Peakinfectionstage;Ⅲ:发病末期Lateinfectionstage.下同Thesamebelow.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Differentlettersmeantsignificantdifferenceat0.05level.图2㊀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的影响Fig.2㊀EffectsofintercroppingonAWCDvalueinrhizospheresoiloffababean数的影响㊀从表1可以看出,间作显著提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P<0.05)和丰富度指数(S,P<0.01).发病初期㊁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使蚕豆根际微生物的H分别比单作显著提高5.3%㊁4.4%和5.3%.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使蚕豆根际微生物的S分别比单作显著提高19.4%和37.1%,而发病初期间作蚕豆根际微生物的S比单作显著降低10.7%.2 3㊀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培养144h的数据进行微生物群落功能的主成分分析(PC).31个主成分因子中前5个累积方差贡献率达100%,从31个变量中提取2个主成分因子,其中第1主成分(PC1)的方差贡献率为48.6%,第2主成分(PC2)为24.9%.前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3 5%,可认为前2个主成分能够表征原来31个变量的特征.因此,取前2个主成分(PC1和PC2)得分作图来表征微生物群落碳表1㊀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影响Table1㊀Effectsofintercroppingonmicrobialdiversityin⁃dexandrichnessindexinrhizospheresoiloffababean时期Stage种植模式Plantpattern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ⅠMF3.10ʃ0.11b28.00ʃ2.00aIF3.26ʃ0.05a25.00ʃ1.00bⅡMF3.13ʃ0.05b24.00ʃ0.00bIF3.27ʃ0.03a28.67ʃ0.58aⅢMF3.10ʃ0.11b20.67ʃ1.15cIF3.26ʃ0.05a28.33ʃ1.53aMF:蚕豆单作Fababeanmonocropping;IF:小麦蚕豆间作Wheatandfababeanintercropping.Ⅰ:发病初期Initialinfectionstage;Ⅱ:发病盛期Peakinfectionstage;Ⅲ:发病末期Lateinfectionstage.下同Thesamebelow.同列相同发病时期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Differentlettersinthesamecolumnatthesameinfectionstageindicatedsignificantdifferenceat0.05level.7891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董㊀艳等:间作减轻蚕豆枯萎病的微生物和生理机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3㊀蚕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成分分析Fig.3㊀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ofmicrobialcommunitiesinrhizospheresoiloffababean.源代谢特征.从图3可以看出,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均有明显影响.发病初期,单作蚕豆和间作蚕豆主要在PC2上有较好的分离,而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单间作蚕豆根际微生物群落均是在PC1上有较好的分离.表明间作明显改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但由于PC1的方差贡献率大于PC2,表明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发病初期.㊀㊀Garland[19]认为,各样本在空间位置上的差异和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相关联,具体而言,各样本在PC空间轴坐标的差异是与聚集在该PC轴上碳源利用能力相关联的.从表2可以看出,与PC1显著相关的碳源有10种,其中糖类碳源3种㊁氨基酸类碳源4种㊁聚合物类碳源2种㊁胺类碳源1种.与PC2显著相关的碳源有2种,均为糖类.表明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区分枯萎病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单间作处理间差异的敏感碳源,而区分发病初期单间作处理间差异的敏感碳源则是糖类.2 4㊀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根际镰刀菌数量的影响从图4可以看出,发病初期,间作对蚕豆根际镰图4㊀间作对蚕豆根际镰刀菌数量的影响Fig.4㊀EffectsofintercroppingonrhizosphereFusariumoxyspo⁃rumamountoffababean.表2㊀31种碳源与PC1、PC2的相关系数Table2㊀Correlationcoefficientsof31carbonsourceswithPC1andPC2类别Type底物Substrate主成分1PC1主成分2PC2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β⁃甲基⁃D⁃葡萄糖苷β⁃Methyl⁃D⁃glucoside-0.9045∗-D⁃半乳糖酸⁃γ⁃内酯D⁃Galactonicacid⁃γ⁃lactone--0.8402∗D⁃木糖D⁃Xylose--i⁃赤藓糖醇i⁃Eryhritol-0.8404∗-D⁃甘露醇D⁃Mannitol--N⁃乙酰基⁃D⁃葡萄糖胺N⁃Acetyl⁃D⁃glucosamine-0.8516∗D⁃纤维二糖D⁃Cellobiose--葡萄糖⁃1⁃磷酸盐Glucose⁃1⁃phosphate--α⁃D⁃乳糖α⁃D⁃lactose-0.8109∗-D,L⁃α⁃甘油磷酸盐D,L⁃α⁃glycerolphosphate--氨基酸AminoacidL⁃精氨酸L⁃Arginine-0.9808∗-L⁃天冬酰胺酸L⁃Asparagine--L⁃苯基丙氨酸L⁃Phenylalanine-0.8116∗-L⁃丝氨酸L⁃Serine-0.8585∗-L⁃苏氨酸L⁃Threonine--葡萄糖⁃L⁃谷氨酸Glycyl⁃L⁃glutamicacid0.8156∗-羧酸类化合物Carboxylic丙酮酸甲酯Pyruvicacidmethylester--acidD⁃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icacid--γ⁃羟基丁酸γ⁃Hydroxybutyricacid--D⁃葡萄糖胺酸D⁃Glucosaminicacid--衣康酸Itaconicacid--α⁃丁酮酸α⁃Ketobutyricacid--D⁃苹果酸D⁃Malicacid--聚合物Polymer聚山梨醇酯40Tween⁃40-0.8358∗-聚山梨醇酯80Tween⁃80--α⁃环糊精α⁃Cyclodextrin-0.8805∗-糖原Glycogen--胺类化合物Amine/苯基乙胺Phenylethylamine--amide腐胺Putrescine-0.8034∗-酚酸类化合物Phenolic2⁃羟基苯甲酸2⁃Hydroxybenzoicacid--acid4⁃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acid--∗P<0.05.-相关系数<0.8或>-0.8Correlationcoefficientswere<0.8or>-0.8.889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应㊀用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7卷表3㊀间作对蚕豆根际酚酸含量的影响Table3㊀Effectsofintercroppingoncontentofphenolicallelochemicalsinrhizospheresoiloffababean(μg㊃g-1)时期Stage种植模式Plantpattern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acid香草酸Vanillicacid丁香酸Syringicacid阿魏酸Ferulicacid苯甲酸Benzoicacid水杨酸Salicylicacid肉桂酸CinnamicacidⅠMF5.38ʃ0.42bc1.33ʃ0.12c0.21ʃ0.16b0.54ʃ0.04c1.12ʃ0.11abc0.40ʃ0.01b12.05ʃ0.42abcIF3.91ʃ1.15c0.89ʃ0.26c0.06ʃ0.02c0.43ʃ0.09c0.71ʃ0.18bc0.32ʃ0.02b9.59ʃ1.69dcⅡMF7.20ʃ0.77b5.26ʃ3.78ab0.12ʃ0.01bc1.43ʃ0.52b1.69ʃ0.86a3.62ʃ1.93b14.56ʃ1.07aIF4.04ʃ0.44c1.56ʃ0.17c0.07ʃ0.07c0.62ʃ0.02c0.90ʃ0.17bc8.50ʃ4.13a11.49ʃ2.28bcⅢMF11.28ʃ2.54a8.06ʃ1.54a0.56ʃ0.12a3.38ʃ0.21a1.31ʃ0.22ab4.09ʃ1.37b13.22ʃ2.22abIF7.57ʃ3.44b3.55ʃ0.77bc0.16ʃ0.01bc0.69ʃ0.24c0.58ʃ0.17c3.48ʃ0.04b7.06ʃ1.03d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Differentlettersinthesamecolumnindicatedsignificantdifferenceat0.05level.刀菌数量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使蚕豆根际镰刀菌数量比单作显著降低53.8%和33.1%.2 5㊀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根际酚酸含量的影响从蚕豆根际土壤中检测出7种酚酸:对羟基苯甲酸㊁香草酸㊁丁香酸㊁阿魏酸㊁苯甲酸㊁水杨酸和肉桂酸(图5).从3个发病时期土壤中酚酸含量来看,图5㊀酚酸色谱图Fig.5㊀Chromatogramsofphenolicacids.ST:标准品Standards.1)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acid;2)香草酸Vanillicacid;3)丁香酸Syringicacid;4)阿魏酸Ferulicacid;5)苯甲酸Benzoicacid;6)水杨酸Salicylicacid;7)肉桂酸Cinnamicacid.随发病时期的推进,蚕豆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逐渐增加,在发病末期达到较高水平.土壤中不同种类酚酸含量,总体上以肉桂酸㊁对羟基苯甲酸㊁水杨酸和阿魏酸含量较高,而香草酸㊁丁香酸和苯甲酸含量较低(表3).发病初期,与单作相比,间作除显著降低了丁香酸含量外,其他酚酸含量在单间作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发病盛期,与单作相比,小麦与蚕豆间作分别使蚕豆根际对羟基苯甲酸㊁香草酸㊁阿魏酸㊁苯甲酸和肉桂酸含量显著降低43.9%㊁70.3%㊁56.7%㊁46.8%和21.1%,而丁香酸含量在单间作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间作蚕豆根际土壤中水杨酸含量比单作增加77.4%.发病末期,与单作相比,小麦与蚕豆间作使蚕豆根际对羟基苯甲酸㊁香草酸㊁丁香酸㊁阿魏酸㊁苯甲酸和肉桂酸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2.9%㊁55.9%㊁70.6%㊁79.7%㊁55.7%和46.6%,而水杨酸含量在单间作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 6㊀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的影响从图6可以看出,镰刀菌侵染对蚕豆根系POD㊁CAT酶活性和MDA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单作条件下,与发病初期相比,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蚕豆根系POD酶活性显著降低30.0%和35.0%,CAT酶活性显著降低48.3%.与发病初期相比,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蚕豆根系的MDA含量分别显著升高90.5%和137.4%.表明蚕豆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程度与蚕豆枯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与单作相比,发病初期,间作蚕豆根系的POD和CAT酶活性及MDA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发病盛期,POD和CAT酶活性显著提高20.0%和31.3%,MDA含量显著降低36.3%.发病末期,间作蚕豆根系的POD和CAT酶活性显著提高38.5%和66.7%㊁MDA含量显著降低46.3%.9891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董㊀艳等:间作减轻蚕豆枯萎病的微生物和生理机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6㊀间作对蚕豆根系过氧化物酶㊁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Fig.6㊀EffectsofintercroppingonPODandCATactivities,aswellasMDAcontentinfababeanroots.3㊀讨㊀㊀论3 1㊀间作系统根际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变化与枯萎病控制间作是利用种间互作提高粮食产量和缓解连作障碍的传统农作措施,间作缓解连作障碍㊁增加作物产量的现象已经在多种间作体系中得到证实[9-10].金盏花与番茄间作抑制了番茄早疫病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减轻了番茄土传早疫病的危害[20];大蒜与十字花科蔬菜间作减轻了大蒜土传白腐病的发生[4].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显著降低了蚕豆枯萎病的发生,与旱作水稻和西瓜间作缓解西瓜连作障碍的结论相同[11].间作种植在增加地上部多样性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产生正反馈调节作用,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10,21-22].本研究中主成分分析表明,PC1把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蚕豆单间作处理较好地分开,间作改变蚕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主要由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差异形成的(表2㊁图3);发病初期间作改变蚕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主要由糖类碳源的利用差异形成的(表2㊁图3).在作物根际,糖和氨基酸是根系分泌物中两类最主要的物质,是微生物利用的重要碳源和氮源,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与糖类相比,氨基酸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更大[3].在西瓜与水稻间作体系中,寄主作物西瓜根系分泌物在糖和氨基酸的含量及组成方面显著高于水稻(非寄主作物),作为碳氮比营养需要较高的异养病原微生物,糖和氨基酸类物质对尖孢镰刀菌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23].本研究中,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提高了根际微生物对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而微生物在根际生长旺盛,需要消耗根际大量的能源和碳源(糖类和氨基酸类),病原微生物,因为可用的碳源较少而不能大量增殖,表明间作系统根系微生物与病原物进行 营养竞争 有利于病害控制[24];同时间作减少了对病原菌供应有效的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进而抑制了镰刀菌的生长[23].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抑制枯萎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有关.Borrero等[25]研究表明,番茄生长在对枯萎病抗性较高的基质中时,根际微生物对BiologECO板中6类碳源均有较高的利用率;而生长于对枯萎病抗性较低的基质中时,根际微生物几乎不能利用这6类碳源.番茄青枯病发病率与BiologECO板中碳源利用数目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小麦与蚕豆间作提高了根系分泌物的数量与种类组成,尤其是糖类和氨基酸类.笔者的前期研究也表明,不同生育期,小麦与蚕豆间作对根系分泌物(糖㊁氨基酸和有机酸)的组分和含量具有显著影响[22,26].本研究中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间作显著降低蚕豆根际镰刀菌数量,而间作对发病初期蚕豆根际镰刀菌数量无显著影响.在旱作水稻与西瓜间作系统中也观察到了相似的现象,西瓜与旱作水稻间作初期,间作和单作处理的根际土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并没有差异;西瓜定植30d后,与旱作水稻间作的西瓜根际土壤中细菌㊁放线菌及总微生物数量升高,真菌数量降低,尖孢镰刀菌数量下降[11].表明间作控病效果与间作种间根际效应有关.3 2㊀间作对根际酚酸含量的影响与枯萎病控制引起连作障碍的化感物质众多,酚酸类物质是099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应㊀用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7卷目前研究最多㊁活性较强的一类化感物质[1].酚酸类物质作为化感自毒作用研究的重点,已成为公认的化感自毒物质[27-28].连作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累积是引起作物连作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1].与拮抗菌相比,烟草青枯病病原菌可以更好地利用烟草根系分泌物中的酚酸类物质,从而比拮抗菌更易定殖于烟株根际.这是造成土传病害流行暴发的机理之一,表明酚酸类碳源的累积是促进病害发生的重要诱因[29].微生物降解是酚酸类物质在土壤中降解的一条有效途径,微生物可降低作物根际土壤中酚酸浓度,缓解其对作物产生的自毒作用[30].在中药材茅苍术与花生间作体系中,间作显著降低了花生根际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㊁香草酸和香豆酸的含量,且茅苍术与花生间作时距离越近,降低花生根际酚酸含量的效果越好,缓解了花生连作障碍[9].本研究中,发病初期间作有降低蚕豆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趋势,但单间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原因可能是间作系统根系分泌物较少,不能显著提高蚕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导致蚕豆根际的酚酸含量没有得到显著降解.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随着间作作物根系的交错叠加作用,根系分泌物十分丰富,使根际土壤中含有更多的维生素㊁碳水化合物㊁氨基酸和有机酸等碳源,为根际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所需的营养和能源物质,显著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并明显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了蚕豆枯萎病的病情指数.表明间作系统根系互作通过影响根际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影响根际土壤中酚酸的降解,因此间作缓解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物⁃酚酸的互作密切相关.3 3㊀间作作物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变化与枯萎病控制POD和CAT活性可作为植物抗病性的生理指标.连作土壤上栽培的西瓜,由于受到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等病原菌的侵害,膜系统的氧自由基升高,导致西瓜体内MDA含量上升.此时西瓜除启动CAT和POD以外,还启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诱导型多酚氧化酶(PPO)来形成对植株具有保护作用的酚类物质㊁醌类物质以及木质素等,以抑制病原菌的破坏和保护自身的生长和代谢[11].本研究中,随蚕豆枯萎病发病程度的增加,蚕豆根系的POD和CAT活性显著降低.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与单作相比,间作显著提高了蚕豆根系的POD和CAT活性,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使蚕豆根系氧化酶类活性升高,从生理上提高了蚕豆对枯萎病的抗性.丙二醛(MDA)含量是膜脂过氧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毒物质通过加速膜脂过氧化程度,造成营养元素的泄漏,从而刺激了病原菌,使病菌更易侵入寄主,表现为发病率高,土传病害严重[28].花生幼苗期,酚酸物质会造成幼苗根系细胞膜的损伤,使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增加,MDA含量也增加,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使连作土壤中的土传病原菌更容易入侵,造成花生种腐烂或使花生携带病原菌,从而造成花生发病率增加[31].本研究中,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小麦与蚕豆间作显著降低了蚕豆根系的MDA含量,降低了蚕豆根系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加了根系生物膜的稳定性,提高了对枯萎病菌入侵的抗性.Xu等[32]研究表明,与小麦间作的西瓜在接种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后5㊁10和15d均显著降低了西瓜根系的MDA含量,提高了对西瓜枯萎病的抗性,缓解了西瓜连作障碍.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结论相同.参考文献[1]㊀HuangLF,SongLX,XiaXJ,etal.Plant⁃soilfeed⁃backsandsoilsickness:Frommechanismstoapplica⁃tioninagriculture.JournalofChemicalEcology,2013,39:232-242[2]㊀CaiZ⁃C(蔡祖聪),HuangX⁃Q(黄新琦).Soil⁃bornepathogensshouldnotbeignoredbysoilscience.ActaPedologicaSinica(土壤学报),2016,53(2):29-34(inChinese)[3]㊀YangT,DuW,ZhouJ,etal.EffectsofthesymbiosisbetweenfungalendophytesandAtractylodeslanceaonrhizosphereandphyllospheremicrobialcommunities.Symbiosis,2013,61:23-36[4]㊀ZewdeT,FininsaC,SakhujaPK,etal.Associationofwhiterot(Sclerotiumcepivorum)ofgarlicwithenviron⁃mentalfactorsandculturalpracticesintheNorthShewahighlandsofEthiopia.CropProtection,2007,26:1566-1573[5]㊀HaoZP,WangQ,ChristieP,etal.Allelopathicpoten⁃tialofwatermelontissuesandrootexudates.ScientiaHorticulturae,2007,112:315-320[6]㊀WuHS,YangXN,FanJQ,etal.Suppressionoffusari⁃umwiltofwatermelonbyabio⁃organicfertilizercontai⁃ningcombinationsofantagonisticmicroorganisms.Bio⁃Control,2009,54:287-300[7]㊀RenLX,LouYS,SakamotoK,etal.Effectsofarbus⁃cularmycorrhizalcolonizationonmicrobialcommunityinrhizospheresoilandfusariumwiltdiseaseintomato.CommunicationsinSoilScienceandPlantAnalysis,2010,41:1399-1410[8]㊀LouwsaFJ,RivardCL,KubotaC.Graftingfruitingvege⁃tablestomanagesoilbornepathogens,foliarpathogens,arthropodsandweeds.ScientiaHorticulturae,2010,127:127-146[9]㊀DaiCC,ChenY,WangXX,etal.Effectsofintercrop⁃pingofpeanutwiththemedicinalplantAtractylodeslan⁃ceaonsoilmicroecologyandpeanutyieldinsubtropicalChina.AgroforestrySystems,2013,87:417-4261991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董㊀艳等:间作减轻蚕豆枯萎病的微生物和生理机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防除INA细菌减轻蚕豆霜冻害的研究

防除INA细菌减轻蚕豆霜冻害的研究
张世珖;罗佑珍;胡爱民;姬广海;韦建福;陈兴全;董文汉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17)002
【摘要】用室内测定及田间试验的方法,从10种供试药剂中筛选出1号、3号、4号、5号、10号等5种防霜剂,用于防除INA细菌,减轻蚕豆霜冻,效果稳定.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农大防霜剂5号,防霜效果好,能使蚕豆增产10%~20%,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6页(P117-122)
【作者】张世珖;罗佑珍;胡爱民;姬广海;韦建福;陈兴全;董文汉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昆
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25;S482.99
【相关文献】
1.植物抗霜剂减轻蚕豆霜冻害的研究 [J], 张世珖;罗佑珍;胡爱民;姬广海;韦建福;陈兴全;董文汉
2.冬小麦品种抗霜力与霜冻害防御措施研究进展 [J], 刘红杰;任德超;陈玉霞;金艳华;倪永静;黄建英;胡新
3.冬小麦品种抗霜力与霜冻害防御措施研究进展 [J], 刘红杰;任德超;陈玉霞;金艳华;倪永静;黄建英;胡新;
4.防除冰核活性菌减轻桑树冻害损失 [J], 仁科;祥次郎;李发德
5.INA细菌与杏花期霜冻害研究进展 [J], 赵荣艳;付占芳;李绍华;李松涛;蒋士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青海省蚕豆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探究

2018 年第 4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56科研◎农业科学关于青海省蚕豆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探究方 唯蚕豆是粮食型、蔬菜型、饲料型、绿肥类兼用的农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使用方法多样,既可以作为主食,又可以作为辅食。
近年来,青海省农牧局充分发挥地热资源优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豆种植,既盘活了闲置田地,又能解决闲置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并改良了土壤。
随着蚕豆种植产业进一步发展,蚕豆病虫害已经成为制约蚕豆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进一步提高蚕豆病虫害防控质量,地区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切实做好蚕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宣传工作,强调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采用绿色安全手段,开展病虫害防治。
1 蚕豆根腐病1.1 危害特点蚕豆根腐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田间温度和湿度大,是导致该种疾病发生主要原因。
该种疾病主要危害蚕豆的根部和茎基部。
发病初期在主根和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生,病斑逐渐扩大,腐烂发黑,侧根枯萎,根部外层皮脱落,在烂根表面常常附着有一层白色霉菌,这是致病菌的菌丝体,随后变成黑色颗粒。
茎基部水分蒸干后变成灰白色,破裂如麻丝,在茎基部内部存在鼠粪类黑色颗粒。
该种疾病发生和土壤湿度温度有着密切关系。
田间湿度较大,温度较高,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蚕豆,容易导致该种疾病发生。
1.2 综合防治对策日常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排除田间水分,避免田间湿度较大,干旱时要及时灌溉。
避免在同一个地块连续多年种植蚕豆。
合理轮作,实行蚕豆、小麦、油菜轮作制度。
蚕豆生长过程中控制好施肥量,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导致蚕豆土壤而影响到田间通风透光,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田间病害。
在播种过程中,可以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g 拌细土15kg 盖种。
发病初期可以使用50%多菌灵1000倍液灌根,或用70%托布津800~1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显著。
蚕豆加强春管弥补冻害损失蔬菜,栽培技术

蚕豆加强春管弥补冻害损失蔬菜,栽培技术去年冬季江苏地区出现多年罕见的低温,蚕豆生产受到较大影响。
据田间调查,鲜食蚕豆分枝冻死率13.2%、冻伤率50%,叶片冻死率47%。
近段时间气温回升、天气转晴,秋蚕豆正处于返青生长时期,是促进春发、加速分枝生长、培育壮枝的关键时期,也是弥补前期因遭受低温冻害、渍害而生长量不足的一个关键时期。
各地应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抓好以下田间管理措施,减少蚕豆产量损失。
清沟理墒湿渍危害是制约蚕豆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因子。
前期低温阴雨导致不少田块出现田埂倒塌、沟渠堵塞并有积水现象,排水不及时的田块蚕豆根系生长不良、吸肥吸水能力减弱,不利于春发及弥补前期生长的不足,而且容易导致结荚期根腐病等根部病害发生。
因此,要******程度地减轻湿渍危害,抢晴好天气突击清理田内“三沟”,做到沟沟相通,同时加深田外沟渠。
沟系不配套的田块应突击在蚕豆行间每隔2~3米挖一条沟,沟深30厘米左右。
准确施肥针对秋蚕豆生育进程推迟和生长量不足的苗情,大部分田块宜施肥1次,以满足蚕豆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增加蚕豆生长量,加速生育进程。
可每亩施尿素或磷酸二铵10公斤左右。
中耕松土除草前期连续阴雨后大部分田块土壤板结,通气性差,同时随着气温逐渐上升,田间杂草生长迅速,对蚕豆生长不利。
应结合清沟和施肥进行一次中耕松土除草,并利用清沟的土壤培土壅根。
该措施既能增加土壤含氧量,保持蚕豆根系活力,还能提高地温,促进蚕豆生长。
精细整枝蚕豆整枝可以减少无效养分消耗,有效促进生殖生长,提高单株结荚率,并具有增粒、增重的作用。
一般每株留有效分枝4~6个,每亩留健壮大分枝2.5万~2.8万。
防病治虫随着蚕豆生长发育的推移,群体结构不断加大,病虫危害种类增多,主要病害有赤斑病、褐斑病、病毒病、锈病、根腐病、立枯病、霜霉病等,主要害虫有蚜虫、蚕豆象、潜叶蝇、蜗牛等。
赤斑病、褐斑病等可在初花期每亩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喷雾预防,隔7天再防治一次。
新型细菌病防治剂FN对家蚕的安全性试验

青孵化 , 进行 调查 。
15 调 查 .
杂 交种 调查 4 _ -5龄 经 过 、 虫 生命 率 、 幼 死笼
率、 万蚕 收茧 量 、 茧量 、 全 茧层 量和 茧层率 , 主要考
察F N对 家 蚕经 期 经 过 、 茧 产 量 和茧 质性 状 的 蚕 影 响 ; 种调查 4 原 _5龄 经 过 、 蛹 率 、 笼 率 、 虫 死 全 茧量 、 茧层 量 、 茧层率 、 单蛾 产卵数 、 良卵率 和孵 不 化率 , 了考 察 F 除 N对 原 种 龄 期 经 过 、 茧 产 量 、 蚕 质量 的影 响外 , 还考 察 其 对 原蚕 蚕 种 产 量及 性 状
没有影响 , 对杂交种的茧质性状 不产生不 良影 响, 对原种的茧质性状及 卵质性状 不产生不良影响 , 对家蚕 杂交
种及原种的饲 养是安全 的。
关 键词 细 菌病 防 治剂 家蚕 安 全 性 试 验
由于家 蚕致病 菌 的耐 药性 问题 , 产 上使 用 生 的细菌病 防治 剂 随着 时 间 的推 移 , 防治 效 果会 逐 年降低 , 因此 , 有不 断研 制 新 的药 物 来替 代 , 只 才 能保 障养 蚕生 产 的安 全 稳定 , 原料 茧 产 量及 质 量 的稳 定 。我 们 经过 2年 时间 的试 验 , 研究 出一 种 新 型细菌病 防治 剂 F 其 对家 蚕黑胸 败血 病及 灵 N, 菌败 血病均 有 良好 的防治 作用 , 效 率 达到 9 % 有 5 以上 , 防效 果也 显著 高于不施 药对 照 , 高 于对 预 且
从表 2可 以看 出 ,— 5龄 经 过 2个 原 种试 验 4 区及对 照 区一 致 , 明 F 说 N对 原 种 龄 期 经 过 没 有
50m / 0 gL及清 水对 照 , 区 3个 重 复 , 小 区数 每 每 蚕 40头 。从 4龄起 蚕开 始 喂 药 叶 , 0 每天 1次 ( 6
霜降农作物的生物防治技术与应用

霜降农作物的生物防治技术与应用霜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在霜降季节,气温逐渐降低,农作物容易受到寒冷天气的侵袭,造成严重的农业损失。
为了有效地减少霜降对农作物的影响,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系列生物防治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农田实践。
一、生物防霜剂的应用生物防霜剂是利用特定微生物或植物提取物来防止霜冻的一种方法。
它们通过在植物体表面形成保护膜或改变植物细胞结构,提高植物对低温的抵抗能力。
常见的生物防霜剂包括纤维素、黄原胶以及一些蛋白质。
生物防霜剂的应用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们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
其次,生物防霜剂的效果稳定可靠,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作用。
最重要的是,生物防霜剂的使用成本较低,适合于大规模种植。
二、生物防霜细菌的利用生物防霜细菌是一类特殊的微生物,可以通过产生一种叫作冰核蛋白的物质,促使水在较高温度下结冰,从而减缓农作物的冷害程度。
通过在农田中投放生物防霜细菌,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对霜冻的抵抗力。
生物防霜细菌的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农作物的冷害,还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
这些细菌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有益的营养物质,促进农作物生长。
同时,在病害发生的时候,生物防霜细菌还能够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生物防冻基因的研究与应用生物防冻基因是一类存在于一些耐寒生物中的基因,可以使转基因植物具有更强的抵抗寒冷的能力。
这些基因通过在植物细胞中产生冷害相关的蛋白质,从而提高植物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利用生物防冻基因可以培育出更耐寒的作物品种,提高其在霜冻季节的生长能力。
与传统的品种改良相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亲本选育的耐寒作物,不仅能够提高作物产量,还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四、生物防治在农作物保护中的应用除了利用生物防霜技术提高作物的抗寒性外,生物防治还可以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通过利用天敌昆虫、益生菌等有益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原菌的数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浅析蚕豆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浅析蚕豆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蚕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种植的历史。
蚕豆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着产量和质量。
为此,科研人员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防治技术和经验。
本文将就蚕豆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进行浅析,以期为蚕豆种植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蚕豆的主要病害1.炭疽病炭疽病是蚕豆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炭疽菌引起。
病菌侵入植株后,会形成黑褐色坏死斑,严重时可使植株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主要是在育苗时进行病害清除、病株销毁、使用抗病品种以及合理施肥等措施。
2.霜霉病霜霉病主要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主要发生在蚕豆的叶片上。
病害初期,叶片出现灰白色的霉斑,随后逐渐向周围扩散,导致叶片枯黄、枯萎。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抗病品种、合理排水和通风、避免过密种植等。
3.锈病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病害,其主要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的锈斑。
严重时,锈斑会扩散至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干枯、甚至掉落。
防治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病品种、适当修剪病株、定期清除病斑叶片等。
1.蚜虫蚜虫是蚕豆上最常见的虫害之一,其主要通过吸食植株汁液来危害植株。
严重时,会导致植株萎蔫、生长停滞,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使用天敌、设置黄板捕虫、适时喷洒杀虫剂等生物和化学方法。
2.豆荚蠹虫豆荚蠹虫是蚕豆的又一主要虫害,它主要在豆荚内活动并进行繁殖。
豆荚蠹虫的危害主要是影响豆荚的发育和品质。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合理灌水施肥、定期清除豆荚、适时喷洒杀虫剂等。
3.蚕豆夜蛾蚕豆夜蛾又称豌豆夜蛾,是野外常见的一种害虫。
其幼虫主要以蚕豆叶片为食,造成叶片被咬食、变黄、枯萎等危害。
防治方法主要是防范入侵、设置灯光陷阱、适时喷洒杀虫剂等。
三、蚕豆的防治技术1.合理施肥蚕豆生长需要较多的养分,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在育苗期、抽穗期和结荚期适时追肥,同时注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营养失衡。
2.定期清除病虫害源和病株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株,以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一2℃下 结 冰 , 生霜 冻 。作 者 已从 云南 发
省 的 5 种 植 物 分 离 到 17株 IA细 菌 J说 明 0余 9 N , 云南 省广 泛存 在着 IA细菌 , N 其发 生高 峰期为 每年 的 卜 3月L , 2 而此 时 云南 省各 地 最 低 气 温 也经 常 降低至 0℃ 以下 , 密度 的 IA细菌 与低 温气候 同 高 N 时 出现 , 致 云南 省 霜 冻 害 发 生 频 繁 , 失 严 重 。 导 损 如 18 年 2月 2 96 8日发 生 的大 面 积霜 冻 , 云南 省 使 小春粮食 产 量从 预测 的 1 4亿 k 减 少到 7亿 , 其
长期以来 , 人们一直认为霜冻是低温对植物 的 单一胁 迫作 用所 造成 的危 害 , 这种说 法难 以 圆满 但 地解 释霜冻 的 实 质 。近 年来 国 内外 的许 多研 究 发
现 了冰核活 性 细 菌 (c ul tnatebc r , I nc ao cv ati 简 e ei i ea
验取 得 了 良好的效 益 , 现将防霜 剂 的研究 开发及 在 蚕 豆上应 用 的结果 报道如 下 。
1 材 料 与方法
称 IA细菌) N 能够破 坏植物 的过冷却状态 , 使之在
一
11 杀 灭 IA细菌药剂 的筛选 . N
1 11 供试 药剂 .. l 1 0 倍溶液 、 号 0 5 2号 80 溶 液 、 0倍 3号 6 0 0 倍
防 除 I A细 菌 减 轻 蚕 豆 霜 冻 害 的 研 究 N
张世琥 , 罗佑珍 , 胡爱 民, 姬广海 , 韦建福 , 陈兴垒 , 董支 双
(云南农业 大学植物保 护学 院 , 云南 昆明 6o 5 ̄1) 摘要 : 用室 内测定及 田问试验 的方法 , l 种供试药剂 中筛选 出 I 、 号 、 、 、 从 0 号 3 4号 5号 1 0号等 5种防霜 剂 , 于防 用 除 LA细菌 . N 减轻蚕豆霜冻 . 数果稳 定 。在此 基 础上 开发 的农 大防 霜剞 5号 , 防霜效 果 好 , 能使 蚕豆增 产 1% ~ 0
1 13 室 内测 定 ..
1131 抑制 圈法 ... 将 IA细 菌 配 制 成 3 e / L悬 浮液 , N ×1 f m u 吸 取 1 L注 人 4 m 5℃K B培 养基 中 , 摇匀 , 人 灭菌 的 倒 平皿 中 , 成厚度 2 i左 右的鉴定 平板 , 其上放 制 t mt 在 置 浸 入药液 2 直 径 6r l 圆形 纸碟 6片 ,2℃ 4h l 的 l n 2 培养 2 4 后 , 4— 8h 观察 抑菌 圈 的有无 , 并测 量 其 直 径 设 重 复 l (0皿 )对 照 ( 入 清 水 2 ) 0次 1 , 浸 4h 1
, %, ( 具有 良好 的虚用前景 = 】 关键词 ; N I A细菌 : 药剂筛选 ; 农大防霜剂 5号 ; 豆 ; 菌防霜 蚕 陈 中国分类号 :S 2 ; 8 .9 5 S42 9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0 —30 20 )2 17 0 4 9X(020 —0 l 一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第 1 卷 7
加药剂 的 3 c / d 菌液 作 对照 。统计 冻 滴率 ×l f n u 计 算药 剂对 冰核活 性 的破 坏效果 。 12 蚕豆 除 菌防 霜冻 田间试验 示 范 . 12 1 供试药 剂 ..
溶液、 号 1 O 倍溶液 、 号 2D 倍溶液 、 号 6O 4 O 2 5 (O 6 O
倍溶液 、 150倍 溶 液 、 7号 0 8号 1DO倍溶 液 、 ( 9号
30 0 倍溶液、O号 1 0 倍 溶液 以下简称 1 ~ 1 0 5 号
1 O号 。
112 供试菌 株 .
W0 4 ri a ㈣ 0 2Ewn i 寄 主蚕 豆 , 自邱北县 ; 采 W06 s o o r g eP . ̄n a 0 8Pu m r s i a v s g e寄 主蚕 d  ̄sy n ;
中受害最严重的是蚕豆 , 平均单产只有 3 , 8 造成 了巨 大损失 由此 可 见霜 冻 害是 影 响 蚕 豆稳 产高
维普资讯
第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卷 第 2期
20 正 02
云南 农 业大学 学报
J un lo o ra f Ymxa r utrl ies y n nAgi l a vri c u Un t
V I 1 No 2 n. 7
6 月
J .2 0 岫 O2
t
收稿 日期 2O 一1 —1 0l 1 4 基 金项 目; 云南省科委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 目(5 9 G一09 0) 作 者简介 : 张世琥(9o一)男 , 14 , 昆明市人 ,教授 , 主要研究植物病原细 菌及细菌病害
维普资讯
18 l
个( 皿 ) 1 。
产 的重要 因素 之一 。
豆 , 白玉溪市 ; 采 W0 8 hr/ / 主蚕豆 , 自昆明市 双哨 0 6E. e c  ̄寄 bo 采
乡
为 了减轻 霜冻损 失 , 们 一直 都在寻 找有 效 的 人 防 霜技 术 , 统 的做 法是 灌 水 、 传 熏烟 、 盖 、 霜 栽 覆 避 培 等 , 工费 时 , 效 甚小 。当深 入 研 究 了 1A细 费 成 N 菌 的成 冰原 理 之 后 , 生 了一 种 全 新 的 防霜 冻 理 产 念, 即通过 防除 IA细菌 来 减 轻 霜冻 造成 的损 失 , N 为此 , 者开展 了防 霜剂 开发及 应用 的研 究 。该 研 作 究连 续进行 了 9 , 年 基本 弄 清 了云南省 LA细菌 的 N 种类 、 分布 , 筛选 了一批 防 霜剂 , 中农 大防 霜剂 5 其 号在 蚕 豆 、 油菜 麦 、 花卉及 草坪 等多 种植物 上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