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透纳动感风景画中的光与色

合集下载

印象派画作的光与影

印象派画作的光与影

印象派画作的光与影印象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以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为特点,追求表现自然光线的效果。

印象派画家通过运用明亮的色彩和快速的笔触,创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画面。

在印象派画作中,光与影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画面的氛围和情感。

首先,印象派画作中的光线是画家表达情感和氛围的重要手段。

印象派画家通过运用明亮的色彩和光线的变化,创造出一种明快、轻松的氛围。

例如,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明亮色彩和光线的变化,创造出了一种宁静、梦幻的氛围,使观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其次,印象派画作中的光线也可以表达画家对于光影变化的观察和理解。

印象派画家通过对光线的细致观察和描绘,展现出了光线的变化和效果。

例如,塞尚的《蓝色山脉》中,他通过对山脉的光影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光线的变化不仅仅是画面的一部分,更是画家对于自然的感受和思考的体现。

此外,印象派画作中的光线还可以用来强调画面的主题和情感。

印象派画家通过运用光线的明暗对比和变化,来强调画面中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梵高的《星夜》中,他通过运用明亮的星光和暗淡的夜色,创造出了一种神秘、浪漫的氛围,强调了画面中的主题和情感。

总的来说,印象派画作中的光与影是画家表达情感和氛围的重要手段,也是画家对于光影变化的观察和理解的体现。

光线的明暗对比和变化不仅仅是画面的一部分,更是画家对于自然的感受和思考的体现。

通过运用光与影的变化,印象派画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画面,使观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印象派画作中的光与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印象派光学原理

印象派光学原理

印象派光学原理印象派光学原理印象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主张通过色彩和光线来表现自然景物,强调感性和直觉的表达方式。

印象派画家们对光线的研究和运用,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光学原理角度解析印象派画家们对光线的运用。

1. 光线传播特性光线是由电磁波构成的,它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折射是指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中光速不同而发生偏转。

反射是指当光线遇到一个表面时,会被反弹回来。

2. 印象派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印象派画家们对自然景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并通过颜色和光影等手法来表现其感受。

例如莫奈在《日出·印象》中运用了大量明亮而不刺眼的颜色,以表现日出时天空的柔和光线。

而梵高则在《星夜》中运用了大量强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以表现夜晚的神秘感。

3. 光线在画面中的运用印象派画家们通过对光线传播特性的理解,将其应用于画面中。

他们通过运用光影、色彩等手法来表现出自然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下的变化。

例如莫奈在《睡莲》系列中,通过捕捉池塘水面上反射出来的光线和颜色,表现出水面上荷叶和花朵随着时间和光线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4. 光线与颜色印象派画家们深刻理解了光线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作品中。

他们认为颜色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周围环境和光线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此,他们通过运用明暗、对比等手法来表现出颜色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的变化。

例如梵高在《向日葵》中运用了大量鲜艳明亮的黄色,以表现向日葵在阳光下的鲜艳和生命力。

5. 光线与空气印象派画家们还深刻理解了光线与空气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作品中。

他们认为空气中的微粒会对光线产生散射作用,使其呈现出柔和、模糊的效果。

因此,他们通过运用模糊、柔和等手法来表现出空气中微粒对光线的影响。

例如莫奈在《睡莲》系列中运用了模糊、柔和的手法,以表现出池塘水面上反射出来的光线受到空气中微粒的影响而呈现出柔和、模糊的效果。

风景画入门基础

风景画入门基础

风景画入门基础风景画入门基础(一)色彩风景写生不同于静物人物写生,有很多同学素描很好,但是色彩风景写生却不行,因为相对于素描,色彩写生是一门完全不一样的学问,有特定的科学道理,虽然说写生时很感性的事情,但是这里面包含的科学道理不掌握,光靠感觉画出来的画,您自己一定不会满意的,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科学道理吧。

一、源色,固有色,条件色光源色:户外风景的光主要来源于太阳.阳光是有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混合而成,色光混在一起呈现白光.由于物体的质地不同,本身存在着不同的色素,阳光照射下就能够吸收掉非本色素的色光,反射出本色素的色光,所以有光才不管看得见色,无光色也就看不见了.所以光源色就是光的颜色.太阳光一般是白色,在早晨则出现红色,黄昏则出现金黄色.所以在阳光下,物体的受光面是暖色的。

固有色:它是物体在白光之下呈现的颜色.条件色:就是在不同的光源,环境的条件之下,物体所呈现的颜色.例如我们看固有色本来是绿色的一片树林,在正面被阳光(白色光)照耀下,亮面是绿色的,而背光面则是墨绿色或棕绿色,甚至是黑色.同一树木,在早晨阳光照射下呈橙绿色,在晚霞的气氛中几乎完全失去了固有色而呈现暖棕色.任何物象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一切物象的色彩都存在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它们都有各自的固有色,以此区别于其它物象的颜色.第二,由于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既要受到当时光源色的影响,又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任何物象的色彩都是以条件色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画者来说,既要了解物象的固有色,又要了解条件色,还要了解二者之间矛盾统一的关系,并且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提高色彩的表现能力.问题1:物象都会受到阳光和天光的影响吗?是问题2:它们的颜色都会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吗?是*阳光强时相互影响强.*阳光弱时相互影响弱.*体积大物象对体积小物象影响强.*质地光滑物象对其它物象影响强.*色彩饱合物象对其它物象影响强.*距离近物象之间影响强.二、色相,色度,色性色相:不同种类的颜色相貌,称为色相.它们是由红,黄,蓝三原色派生混合而来的,如:橙,绿,紫等等,相临颜色按不同比例派生出无数种颜色.色度:各种色相从明度上来区别,又有深浅之分,如:深红,粉红,深蓝,浅蓝,深黄,淡黄等,这种不同色层的明度称为色度.有的颜色色度广,如:蓝,绿,紫等色,可以很深也可以很浅.黄色和黑色和色度领域就很窄,变化过大就会改变其色相.色性:颜色有千差万别,归纳起来有两大类,有倾向于红,橙,黄的暖色,有倾向于蓝,绿,紫的冷色,这种冷暖不同的倾向称为色性.暖色使人联想到火,灯光,阳光等,冷色使人联想到冰,霜,鱼,雪等,自然中物象的颜色随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微妙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这两种倾向,画者要对色性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区别细致微妙的冷暖变化.(非常重要,这个概念将贯穿始终)三、补色,间色,复色补色:两种相混合能够成黑色的颜色称为补色.例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这些在色相环中180度角的一对颜色,互为补色的颜色对比十分强烈,生硬地放在一起会不和谐,但是绘画中常利用这一特点,处理好面积大与小色彩纯与灰的对比,达到互相映称的效果.间色:红,黄,蓝三原色中的两色相混合产生的橙,绿,紫,称为间色.复色:间色与一个原色相混合,或者除了三原色直接相混合之外,任何三个颜色相混合,得出的颜色称为复色.自然中大量见到的都是复色,它们的变化非常细致和复杂.四、色调在色彩写生中,延伸了素描中所说的"调子"的含义.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笼罩着一定的明度色相的光源色,使各个固有色不同的物体带有一定的色彩倾向,称为色调.色调在写生中起着支配作用,色调不统一就画面混乱,色调准确就画面和谐.色调从明度上分有亮调,暗调和灰调.从色性上分有暖调,冷调.从色相上分有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蓝色调等.在实践写生中这三者都是结合在一起表现的.在一般情况下,写生时色调是取决于主要光源.如:早晨的阳光带橙色,照在景物上呈现金黄色的暖调子.傍晚当太阳落下后,景物被蓝紫色的天空所笼罩,就呈现出冷调子.浓密的树林光线微弱是暗调子,阴天或雨天则是中间灰调子.自然中很多时间光源是白光,冷暖倾向微弱,尤其是多云天气是这样,这时所画景物的色调要依照景物的主要色块倾向而定.风景画入门基础(二)风景水彩写生,首先画天空,因为天空的色彩与云雾,是瞬间万变的,有的还须用记忆才能捕捉住,若稍一迟疑,就会时过境迁,只好望天兴叹了。

色彩显现的自然——透纳与康斯太勃尔作品风格差异性比较分析

色彩显现的自然——透纳与康斯太勃尔作品风格差异性比较分析

78美学2020/07风景画是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比较晚的画种,之前大多是以人物画为主。

在西方风景画的历史长卷中,英国的风景画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篇幅。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风景画仍然秉承着意大利古典时期的绘画风格,弗兰德斯风景画也对当时的英国风景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庄严肃穆的风景画,色调浑厚统一,用素描的严谨性去表现画面,此时的光照依旧是色彩的明暗营造出来的。

但是,随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英国的风景画也开始发生重要的变化。

英国的风景画在19世纪比较盛行,成为当时众多艺术家钟爱的表现形式,并产生出一批优秀的风景画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约斯夫·马洛德·威廉·透纳和约翰·康斯太勃尔。

色彩在他们的画面里有着非同寻常的表现,所以一提到色彩和英国风景画,就不能不提到这两个人,虽然这两位都是同一时期的英国风景画家,但是他们的作品带给观者的却是不同的视觉体验。

一、透纳的作品风格分析约斯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家里条件比较艰苦,生活上也比较拮据。

他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浓厚的兴趣爱好促使他十岁左右就开始学习绘画,并接受了传统素描的严格训练和理论学习,当时他的作品构图、笔触、用色等都是比较呆板、生硬、教条,不够生动灵活。

1794年,透纳受到了具有浪漫主义思想的风景画家科普斯的影响,从此走上了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发展道路。

透纳早期的作品遵循着自然风景写实的传统,他的艺术天赋极高,20岁被皇家美术学院接纳为院士,之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海中渔夫》《奴隶船》《暴风雪——汽船离开港口》《雨,蒸汽和速度》等。

对于光色的研究,渐渐地将透纳引入到将形体分解消融在自然界的云雾和飞沫的意境中,他用独特的色彩表现自然,使其笔下的光线具有主观情感色彩。

他常常躺在小船上去观察云雾的变化,数小时甚至数日去仰望天穹、凝望星空,直到把握了光的变化效果,进而激发出对于光色的想象力。

在威廉·透纳的风景油画中寻找诗境

在威廉·透纳的风景油画中寻找诗境

在威廉·透纳的风景油画中寻找诗境作者:白云天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探索威廉·透纳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继承和发展其艺术手法和绘画思想。

本文通过对其时代背景、绘画历程和创作风格简要梳理,总结出其绘画特点的成因,尤其是风景油画作品中绘画语言的浪漫主义情怀,一种来自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下的真情流露,来自于对生活的感动的诗境之美。

关键词:威廉·透纳;风景油画;诗境一、透纳——英国学院派的代表威廉·透纳全名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1775年生于英国伦敦的梅顿莱茵的一个理发师家庭。

他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深厚的兴趣,11岁时画了《圣约翰大教堂》,这张画的布局和用色已经远超同龄人的表现力和感受力。

由于他的天赋异禀,14岁被破格招入了英国当时最高艺术殿堂皇家艺术学院,15岁时水彩画就入选了艺术学院的画展公开展出,并被破格选为皇家艺术学院最年轻的会员。

在19岁时被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思想的画家科普斯发现,并在他的影响下渐渐走上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发展道路,也为他后期的浪漫主义诗境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他21岁时在学校学的是水彩,而油画完全是他努力自学的。

他的油画也像水彩画一样追求清澈、明快、光彩夺人。

呈现出近乎抽象画的诗境韵律感。

这种使用自然光的表现手法,源于他的一个偶像——克劳德·洛兰。

而这种作画手法也一直影响了透纳的一生,每一张画都好像一首诗,能给人留下一种微妙、深刻的印象。

二、透纳风景油画的语言特点透纳创作的第一幅油画《海上渔夫》是他的绘画风格向浪漫主义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从这张画中可以看出透纳像吟游诗人一样的浪漫情怀。

透纳曾说,描绘自然需要准确的观察力。

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并亲身投入到大自然中,最终总结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和创新色彩。

在透纳的绘画作品中不难看出,对大自然的准确、细致的观察,控制画面构图,增强画面空间感,或是用色彩、光线和颜色的对比,或是用控制笔触的方向及薄厚,渲染空灵与朦胧的诗境美。

浅析透纳水彩风景画用笔风格的转变

浅析透纳水彩风景画用笔风格的转变
在多塞特郡林姆瑞吉斯狂风此幅画中仍保留有古典丰义绘画的理念如画物象结构仍比较坚实前后景致被安排得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使用精细光滑的笔触叠加非常准确地描绘了前景的树木中景的湖泊及远处的山等景象有均匀宁静和谐之感
理 论研 究 ・ 术 美
浅析透纳水彩风景画用笔风格的转变
郭 丽 (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湖南长英 国最杰出的水彩 风景 画家之 一,他 的用笔 方法 ,同 时用笔 趋 向 明显化 ,与其 早 期 的水彩 风 景画 相 比, 更讲 9 有鲜明的 艺术特 色。他从接触地志 图风景 画开始 学习水彩 画,前期 用 究用 笔 的表现 ,笔 触更 加放 松 、 自然 。 笔 冷 静 、细 致 、和谐 ,带 有 明 显 的传 统性 。 1 o 年 以后 ,透纳 不 再那 么完 全 尊崇 古 典绘 画 。他 的典 范是 86 7 凯普 所 描绘 沉 浸 后期 用笔风格 转变较 大 ,变得 生动 、奔放 ,有 运动感和 强烈 的 较温 和 的1 世 纪荷 兰 绘 画大 师 。特别 是 亚 伯特 ・ 于黄 金 与银 色光 线 之 中的 田野 与河 流 ,深 深 为透 纳所 喜 爱。透 纳 表现意味。 以温 润 多雨 的英 国为主 题 的绘 画发 扬 了凯 普式 的迷 蒙 光线 与 大气 关 键 词 :透 纳 ; 水 彩 风 景 画 ; 用 笔 ; 转 变 的特 殊 效果 ,这 在 他后 期作 品中有 更趋 明显地 表现 。但 直 到 1 世 9 1 世 纪 以前 的 英 围 绘 画 , 几乎 没 有 形 成 自己 的 民族 传 统 , 8 纪2 年 代 ,透纳 的用笔 仍然 以较 冷 静 、精 细 的风格 为 主 。比如 , O 87 梅 科 也 没有 出现 过具 有 全欧 意义 的艺 术 大师 。1 世 纪初 开始 ,存 意大 1 1 a 画 的 《 因斯 》 《 伯 兰 兹的摩 赛 尔桥 》 中有 很 明显 的体 8 多 利 、荷 兰和 法 国风 景画 的影 响 下 ,经过 众 多英 国艺 术 家 的努 力 , 现 。在 《 塞特 郡 林姆 瑞 吉斯— — 狂风 》此 幅 画 中 ,仍保 留有 古 风 景画 在英 国逐 渐 演进 ,终 于成 为 一个 独立 的画种 , 并涌现 出一 典主 义 绘画 的理 念 ,如 画物 象 结构 仍 比较坚 实,前 后 景致 被安 排 批 杰 出的风 景 画家 。其 中表 现最 为 突 出的是 在 1 世 纪末 驰 骋英 国 得层 次 分 明、井 然 有序 ,使 用 精细 光滑 的笔触 叠 加 ,非常 准确 地 8 描绘 了前景 的树 木 、 中景 的湖 泊及 远 处 的山等 景象 ,有均 匀 、宁 画 坛享誉 欧洲 的约 瑟 ・ 马洛德 ・ 威廉 ・ 纳 ( 7 5 1 5 )。 透 17 —8 1 早 期 以精细 描 写风 景 的地志 图水彩 为 出发 点 的透纳 ,不仅 仅 静 、和谐 之感 。 我们 可 以看 到 ,在 透纳 前 期 的水彩 风 景画 中用 笔 更趋 向于 冷 是 模仿 传统 的风 景 画 ,而且 常常 前 往英 伦三 岛及 欧 洲大 陆 各地 旅 行 ,进 行观 察和 写 生 ,从大 自然 中寻找 灵感 。当然 ,透 纳 并不 只 静 、细致 、和 谐 ,带有 明显 地传 统性 。 是 单纯 模仿 自然 ,除 了构成 光线 与 人气 之 间浑然 一 体 的画 面外 , 二 、后期 用笔 的表 现意 味 如果 寻 找一 位其 画 而充 满动 能 的水 彩风 景 画家 ,那 么透 纳 无 也 将个 人 的感情 投入 画 中 ,尤其 是 他后 期 的作 品显 现 出很 强 的表 现 意味 。透 纳 出色 的艺 术成 就 以及 超前 的审 美理 念 与风 格 ,使 英 疑是 个 典型 。绘 画 是静 态 的 ,而 之 所 以它 是艺 术而 不 是 “ 静止 ” 国风 景 画摆 脱 了荷 兰 、法 国和 意 大 利绘 画 的束 缚 ,甚 至 影 响 到 的 图解 ,其 内在 的形 式 因 素 所 激 发 的运 动感 是最 重 要 的原 因 之 透 纳 的色 彩 是他 画 面力 量和 运 动感 的主 要来 源 。但 不 可否认 了欧洲 ,从 而促 使欧 洲 的风 景画 摆脱 了程 式 化 的传 统套 路 ,达 到 了一 个崭 新 的境 界 。透纳 以绚丽 缤纷 的色 彩 ,纵 横 驰骋 的用 笔 , 的是 ,他 后 期的 水彩 画用 笔 ,具 有鲜 明的艺 术特 色 和高 度表 现 的 饱 含 浪漫 的激 情 ,在 画 面 上表 现 大 自然 的变 幻 光 景 。 说 到 “ 用 意 识 ,为表 现 画面动 感起 到 巨大作 用 。 l 世 纪2 年代 初 透 纳的 创作 明 显转 向,随后 十 年便 是 实验 与 9 0 笔 ”,不 得 不提 1 8 年老 科 岑斯 在其 名 著 《 75 风景 画 画面 构成 的新 方法 》 中提 出的 “ 痕 ”理 论 。他所 说 的 “ 笔 笔痕 ”,并 不是 指现 过 渡 的 时期 。最 明显 的 重要 转变 是在 色 调上 ,即从 自然 写实 的色 代美 术 中的 随意 性 。后者 只 是强 调 以一种 无 意识 的 方式 来表 达 出 系转 向更加 明亮 更有 力 度 的纯 色 。 与此 同时 ,透 纳 水彩 画 用笔 对现 实世 界 的反应 。老科 岑斯 的 “ 痕 ” ,强调 用 一种 “ 象 ” 笔 抽 的表现 意 味 日趋 明显 ,如 1 2年 画 的 《 84 伦斯 葛特 》 ,用 笔生 动活 的水 彩语 言对 “ 具象 ” 的 自然 事 物作 出恰 如 其分 的观 察 ,符 合 典 泼 ,用 具 有表 现倾 向的 笔触 表现 了涌动 的海 水和 变 幻 的天空 。其 86 87 微风 中的 船 》 中 ,描绘 天 空和 型 的 “ 视觉 ”对 “ 实 ”的观 察结 果 , 同时又 与 中 国画 的 “ 纯 真 笔 实 ,早在 1 0 年 l 0 年 的画 作 《 墨 ”有 着相 当近似 的性 质 。 “ 痕 ”理 论 就 是我 们今 天 所 说 的 海 水 的用笔 已初 显放 纵 、粗犷 的端 倪 。 笔 “ 笔 ”,也 就 是把对 自然 的观 察转 化 为绘 画性 的 各种 笔触 ,近 用 与 古 典绘 画风 格所 注 重 的明 晰节 制 和秩 序感 不 同的 足 ,在透 看是 笔触 ,远 看 是效 果 。 “ 笔 ”之 中 ,形 色兼 备 ,画 面 自然会 纳 后期 的许 多水彩 画 作 中,用 笔 显得 随 意而 不规 则 。他 作 品中 的 一 82 佩 生动起 来 。本 文选 取透 纳 艺术 特 色 的一个 方 面—— 用 笔 风格 的转 笔 触并 不 是循 规蹈 矩 的排 列 ,如 1 3 年 画 的 《 特沃 斯 的湖 边 日 落》 《 佩特 沃 斯傍 晚 的湖 畔 》等 画作 中 的用 笔 自然流 畅 、随 意 , 变来解 读 。 形 成 了 与循 规 蹈 矩 的 古 典风 景 画理 性 之 美 不 同的 另 一种 视 觉 之 前 期用 笔 的传 统性 早 年 ,透 纳 从 接 触 地 志 图 风 景 画 开 始 学 习水 彩 画 。他 早 期 美 。 在 有 些 作 品 中他 的 笔 触 生 动 而 且松 动 , 不刻 意追 求 形 似 。 的绘 画循着 西 方科 学 与理 性 的传统 模 式行 事 ,非 常细 致 与精 确 。 对 笔法 的处理 和表 现 比较 隐晦 。就 拿 1 9 年 画 的 《 灾 翌 日的万 如 《 72 火 内密湖 》画作 中的笔 触 闪烁 、轻 快 ,而 且用 笔 处理得 松 动到 神殿 》一 画来 说 ,其更 注 重对 画 面 中人 物 的 安排 及对 表现 对 象 的 位 。用 轻松 灵 动 的笔触 鲜 活地 展现 了天 空、远 山、湖 面 的美 景 , 重视 ,用 笔 的表现 并不 明显 ,用色 也 比较 单一 。 l世 纪9 年 代 中 给观 者 以美 的享 受 。 8 O 工 业 革 命 使 人 们 对 传 统 的 观 念 发 生 了很 大 的 改变 。反 映 到 期 ,透 纳在 一 位名 叫梦 罗 的收 藏家 家 中偶 然看 到 了水 彩 画家柯 詹 斯 的水 彩 作 品 。 柯詹 斯 对 色 彩 的控 制 、 简 练 的单 纯 表 现 、环 境 艺 术上 ,便 是 对怀 古丰 义冷 静 、理 性 思维 的 反叛 ,代 之 以强化 个 的感受 性 ,超 越 了地志 学 所 要求 的 正 确 与简 洁 的描 写 。 受 此 启 人 的思 想情 感 。这 在透 纳后 期 作品 中表 现得 尤 为突 出 。1 3 年 以 85 发 ,透 纳不 再局 限 于 当时 的地 志学 风景 画水 彩 的领 域 ,想创 造 出 后 ,透纳 的 作 品完全 进 入 了表 达个 体 的强烈 意 识和 对人 自 光 和 然 超越 当时一 般风 景 画的 作 品。值 得 高兴 地足 ,以他 的绘 画天 赋 , 色 的个人 独 到理 解 的阶 段 。物 象形 体 的准确 性 变 的不那 么 的重 要 他 后来 确实 做 到了 。1 9 年 参展 的 作 品 《 上 渔家 》 中选择 海 的 了 。与此 同时他 的用 笔 表现 意 味变 得愈 加强 烈 ,用 笔变 的更 加 热 76 海 主题 时 ,足 以证 明他 自己不愿 被局 限 丁地志 学绘 图领 域 的决心 。 烈奔 放 、生 动有 力 ,具 有激 情和 强 烈 的运动 感 ,赋 予 了万物 无 限 1 世 纪 初 ,他仿 效 了克 劳德 、普 桑 、伦 勃 朗等 古典 大师 的作 的生命 力 。这 一切构 成 了透纳 后期 艺 术的 重要特 色 。 9 品 。一 方面 ,透 纳 需要 向伟 大 的前 人学 习 ,另 一方 面 ,透纳 则 热 在 他 的 笔下 ,一 切 都 在 不 停 地 运 动 着 ,充 满 牛 命 的 张 力 。 切 渴望 开拓 新 的风 景创 作领 域 。尽 管他 曾决 心传 承 古典 绘 画大 师 海 景 是透 纳 绘画 的 l }要题 材 之 一 ,他 认 为大 自然对 人 的命运 施 加 们 的风 格 ,但最 后还 是把 重 心放 在现 代 风景 画 。 因为 ,威尔 士 和 着 无 法逃 避 的影 响 ,他深 深 地迷 上 了海 洋 。在 他 的晚年 仍然 继 续

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

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

关键词:光线;色彩;西方绘画;表现自从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出现,光线与色彩便在绘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绘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光线与色彩已经不再是大多数画家关注的重点,但是对光线与色彩的运用已融入画家的骨子里,并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因素,映射画家的心理和情感世界。

一、西方绘画中光与色的传承自人类文明出现,绘画这种艺术形式便开始出现。

最早的绘画是洞窟壁画,这种绘画形式通常是出于某种目的在石壁上作画,表现内容通常是狩猎或劳动的场面。

其中的色彩,通常是先民感受到的倾向性颜色,如褐色、黑色、棕色;光线的表现可能依靠简单颜色的平涂,因为厚度不一样而产生光影,使画面产生生动的效果。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古希腊艺术出现并深刻影响之后的古罗马艺术,那时的绘画通常用来装饰贵族的大型建筑。

如,壁画可以保证颜色经久不衰,画面也更加写实,现存主要作品如《珀耳塞福涅被劫》。

在古罗马的庞贝城,一些建筑的装饰画中可见古希腊艺术的影子,但是古罗马时期的绘画比古希腊绘画更加接近客观实体,如《面包师夫妇》,其画面光线柔和、自然,色调十分和谐,画中人物刻画生动,暗部颜色透亮,高光明确且具有较强的光线感和体积感。

进入中世纪,西方大部分艺术创作为宗教服务,绘画作品主要表现宗教文化,色彩比较单一,主要为黑色、红色、黄色。

画面中的人物表情比较严肃,背景缺少空间感,但这恰好可以营造宗教气氛。

哥特式教堂内有装饰画,光线穿透彩窗投射在画面上,使画面更具神秘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开始脱离宗教的束缚,重新回归自然、尊重人性的艺术真实性,代表性画家如乔托。

乔托采用写实技法,用自然、真实的景物代替虚幻的神秘,虽然人物、背景处理还稍显呆板,但画家注重人物之间的关系,光线与色彩主要用来表现空间。

马萨乔继承了乔托的理念,并进一步创新发展,其画作中的明暗更加清晰,画面中地面产生的阴影使画作的真实性大增,自然的形态被具体地表达出来。

马萨乔通常采用一个集中光源,且光线的角度固定。

看半冷半暖海天流光飞舞——论英国风景画家透纳

看半冷半暖海天流光飞舞——论英国风景画家透纳

【西方美术研究】流光是梦的布景,色彩则是一卷圣经,初读英国风景画家透纳的作品《奴隶船》,被震撼得情难自抑。

海与天,流光和水雾,热气蒸腾,芬芳氤氲,简直美如虚幻。

画家将天的云雾和海的波涛、光的奇瑰与雾的迷狂,用疾驰如剑的画笔肆意挥之,把无穷无尽的大自然的丰茂,诠释得又妖娆又魅惑,犹如写在洒金古笺上的一首风情旖旎的情诗。

放逐胸中一腔狂热的,还有透纳的另一幅油画———《月光下的煤港》。

这幅画要阴柔得多,然而,倘若畅想通往天堂的大门应该会是哪般模样,此画或许足以提供线索。

海与天连成一片,海天交接处,有一个巨大的光洞,一抹清辉的白月光,一泽温柔的绿海水,船舶、灯火、天穹,都在月光笼罩下表现出俏丽的样子。

绿茫茫的海上,映着月光,是那么远。

若按风格属性划分,《奴隶船》奔腾,张扬,外放,《月光下的煤港》则内敛,含蓄,静穆。

但无论是何种情绪,作品都含有让人如痴如醉的浪漫。

此类作品,画家还创作了很多,如《雾中的伦敦》《暴风雨》《古堡》《港湾》《战舰“特米雷勒号”最后一次归航》《雨水·蒸汽和速度》等。

透纳笔下的风景都有别于以往的其他创作者,作品明显融入个人主观感受,风景影影绰绰,水汽弥漫,色彩缤纷绚丽,饱含款款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成名作《日出·印象》,就是从透纳创作的《月光下的煤港》收获的灵感。

莫奈见贤思齐,施以巧思,将《月光下的煤港》月色下海天一线之静美,变幻成了海上日出之凄绝。

但二者在美学气质上,都将海天宛转、澄澈的意象和波光流动、诗意的万种风情,含蓄温婉又流畅地表达了出来。

透纳也因擅长将半冷半暖海天如此这般熨帖和抒情地描绘,被誉为英国最著名、技艺最精湛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

凭一己之力,透纳还使风景画从舞台背景一跃成为画坛主角,开拓出风景画、历史画和肖像画三分天下的格局。

透纳在美术史上的贡献不止于此,后来的印象主义和现代抽象主义也都从透纳这里找到法脉源流。

这两家推陈出新,继而开创出他们的盛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透纳动感风景画中的光与色美术学院06(1)班苏丹06171103【摘要】在西方近现代油画语言的发展史上,透纳就像一座灯塔,不但照亮了整个19世纪的欧洲画坛,而且也指明了后世无数艺术探索者的道路。

从透纳的风景画来看,充满运动感的光与色彩无疑是其艺术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些布满画面的瑰丽多变的光与色彩,就像乐章中高低起伏的音符,给我们的视觉造成一种极富韵律的运动感。

这种动感十足的光感与色彩,并不是出自无意识的随意而为,而是透纳长期研究和实践的结果。

【关键词】风景画运动感光与色英国19世纪伟大的风景画家透纳(1775—1851)以擅长描绘光、色彩与大气而著称。

这位无视传统艺术法则的画家,早在印象派之前就已经进行了真实再现阳光下色彩印象的探索,并成功地为风景画增添了崇高、壮丽的品质。

在西方近现代油画语言的发展史上,透纳就像一座灯塔,不但照亮了整个19世纪的欧洲画坛,而且也指明了后世无数艺术探索者的道路。

从他的风景画来看,充满运动感的光与色彩无疑是其艺术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些布满画面的瑰丽多变的光与色彩,就像乐章中高低起伏的音符,给我们的视觉造成一种极富韵律的运动感。

这种动感十足的光感与色彩,并不是出自无意识的随意而为,而是透纳长期研究和实践的结果。

透纳悉心研究海上光的强度、云彩和风雨的活动,在光与色彩上,他培养了一种具有浪漫主义感情的特殊手法、创新色彩,对后来英、法两国的印象主义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透纳自己曾说,描绘自然需要准确的观察力,他的绘画是他视觉经验的准确体现,而透纳的视觉经验正是他长期细致观察大自然的结果。

一透纳的绘画,首先,是以“光”和独立的“光感”为主宰和主导画面的语言,透纳画面上无所不在的光感,或者说光内在的主宰着画面色彩,无论早期作品上光对色彩的调节还是色块之间的过渡,光都引导着视线,而且历史场景中的光感的表现是独立于色彩,是对明暗法的继承,有着基督教绘画中光的神性和对画面的控制力,是光在打开画面凝视的空间。

热衷于四处旅行的透纳,对日出日落、薄雾变幻的色彩与光辉特别敏感。

他崇拜16世纪威尼斯画家,他们的风景画“像束不断闪烁的色彩的光芒”[1] 99启迪着透纳去探索光线与色彩的魅力。

在透纳的作品中,光线、大气和富于戏剧性的浪漫主题逐渐成为表现得对象。

作于1805年的《遇难船》(图1)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这里仍有较多的细节描绘,但更多注意力还是投向了大块的色彩和明显的光线。

翻卷的云层、奔腾的波涛以及不平静的大气和光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张力的动感。

之后的10多年中,光和大气的表现被透纳放到了一个非同一般的重要位置上,几乎每张画都充满了光线和大气的效果。

《建设卡鲁塔哥的代朵》虽属于“历史风景画” ,但对光线的精心处理,却真实地表现出地中海炎热与透明的大气。

在《科隆:夜晚抵达的客轮》 、《夏夜,摩特河畔》等成熟期的作品中,透纳通过想象和夸张对作品中的色彩进行提炼,使其更强烈、更响亮、更带有戏剧性。

在这些风景画中,透纳已经开始用色彩的冷暖而非色彩的深浅来表现明暗、衬托空间;画面中的阴影部分往往同亮部一样具有丰富的色彩。

绚丽的色彩再同灿烂的光线结合,便在画面中构成了一处动人心弦的、诗一般的意境。

在他的晚期作品中,静止的风景已和流动的大气融为一体,城堡、海洋、山崖、帆船和人都成了光和色的产儿。

在1829年皇家美术院展览中,透纳以一幅题为《尤里西斯嘲笑波里菲摩斯》(图2)的作品再次引起轰动。

它体现了透纳在光线处理上的高超造诣,被他的推崇者、当时有名的文艺批评家约翰·罗斯金称为透纳一生的“中心画” 。

这是一幅表现意大利神话传说的作品,是他根据去意大利旅行时所得到的灵感和印象创作的。

它标志着古典画法与透纳所特有的色彩、光线和想象力的完美结合。

作品的视觉效果明快而有力,被当时描写为“恰如其分的深红和靛青,以及深浅不同的绿、黄、紫色,使油画具有巧夺天工的妙境。

”[2]114迎面而来的耀眼阳光、人、帆船、船边的精灵以及云雾中隐约可见的魔鬼是作品产生一种强烈的、梦幻的魅力。

这幅画在生活体验基础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又特别强调了闪烁的阳光,为画面增添了浓烈的幻想气氛与神秘感。

尽管这幅画在景物刻画和构图上都是用古典手法,但在光色的表现上,它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所崇拜的那些古典大师。

由英国文化协会、泰特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合作举办的泰特美术馆藏透纳绘画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的绘画珍品首次来图1 透纳 《遇难船》 1805年 图2 透纳 《尤里西斯嘲笑波里菲摩斯》 1829年到中国。

来自泰特美术馆珍藏的112幅油画和水彩作品,将透纳不同时期和特色的作品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透过展厅中那些充满时代激情的对比强烈的大尺寸水彩和巨大“空无”的油画,透纳艺术的典型风格跃入眼帘:巨大虚空的云海霞光、雾气缭绕的山光水色,特别是反映工业时代的蒸汽、速度与光亮。

技法上,透纳将光、色、影和线条节奏结合,将厚涂肌理和运笔速度配合,形成自成一派的风景画风格。

他对光线和色彩的创新运用,使水彩这个一度被低估的作画技巧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推动其成为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并最终使之成为独立画种。

晚年的透纳,对大自然的认识更为精确和深入,对光色的理解也更加提纲挈领。

因此,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些抽象的画作。

不论是夕阳、暴风雨,或是一些纯粹的光线,全都化成了一种色调或效果。

有些画干脆是抹在白色画布上的纯粹的色彩符号。

晚年的他将水彩技法运用到油画创作中,色彩的主观表现力及水彩颜色透明、流动的特性得到了极大发挥。

透纳笔下的风景对于自然细节的省略与忽视是前所未见,甚至在某些地方用白色背景上淡淡的色彩勾勒来展现物体的基本颜色、光线和质感。

风景本身似乎不再成为主题,而光却带给透纳无限的灵动。

二应该说,自然中的色彩已是十分的迷人。

阿恩海姆曾经写到:“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碧蓝的色彩所传达的表现,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

”[3]455透纳作品的画面本身主要通过色彩和色块之间的对比过渡来建构起来的。

而观看透纳的小幅水彩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天赋以及对色彩流动感的强调,这是与以往传统绘画差别很大的,这为他表现自然风光在空气和不同气候中的风景在技术上可能,而且为晚期纯粹描绘心灵的视觉通感埋下了伏笔。

与光的主宰相应,还是在光对色彩和色块的衔接和渗透之中,建构起画面。

色彩是透纳晚期水彩风景画中的主体艺术语言,他将水彩画的色彩表现力推向了极致,在他的时代是独一无二的。

在此,我就他的水彩风景画中的色彩语言进行解读。

1、透纳对色彩的感受是神奇而独特的,在他的水彩风景画中表现的色彩既明亮又精神,充满着“运动感”。

如果说人的生命本质在于运动,那么具有“运动感”的色彩就是艺术的生命本质。

绘画艺术虽然在表现运动时只能反映稍纵即逝的瞬间变化,但透纳的水彩风景画却能唤起观众对色彩不同程度的“运动感”,从而引起观众的联想与想象。

对此,透纳时代的理论家早已认为,他是竭尽全力在表现自然景物色彩的“运动感”的人。

罗斯金在讲述透纳的发光学说时也指出,透纳的色视觉恰好是伦勃朗的对立面。

伦勃朗倾向于“递降的”着色法,光是间接使用的,以便加以舍弃和化入阴影之中。

而透纳的着色法是“递升的”———通过不同程度的光的渐进的纯化,使其具有“运动感”。

他很多作品可以看出许多动荡的、漩涡式的画面构成和奔放不羁的色彩。

将这种奔放不羁的色彩与动荡的、漩涡式的画面结构紧密结合,便产生了一种快速而又强烈的“运动感”。

这种“运动感”的存在既有构成上的因素,更有色彩的因素。

而且,他表现的色彩具有一种极具韵律的节奏,这种节奏是构成“运动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具有“运动感”十足的色彩。

他在歌德《色彩原理》中提出的“光谱环”原理的理解是比较透彻的,从其《柯摩湖》中可以看到,画面上方是紫蓝色的天空,画面的中间是深绿色的水域,接下来在画面的下方和右侧则是橙黄色的山和湖水。

作品中各种色域的分布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光谱环”的原理对颜色进行了有序排列,从而给观众视觉一种极富节奏的“运动感”;把一幅幅富有运动色彩的风景画呈现给了世界。

如果再仔细观察他的作品《雨云》、《日内瓦:摩勒山及萨沃伊山》和《洛桑德葬礼》等,也可以看出这种“光谱环”特征的色彩。

能在一幅画中出现如此丰富而又符合运动循环规律的色彩,的确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在当时十分注重古典传统色彩理论的背景下,就更不容易了。

2、透纳用精确入微的色彩来谱写“光辉”,即用精微的色彩来表现“光”的“辉”———闪耀、灿烂。

在他的水彩风景画中,多半是以“光”为主题来描绘闪耀、灿烂的色彩,他能准确地表现“光”的“辉”,用“辉”来解读“光”的魅力,将“光”的“辉”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拿1817 年画的《维苏威火山的爆发》这幅画来说,他用单纯而富有变化的色彩,表现了火山爆发的场景,使人产生一种对神奇自然的敬畏之感,这种闪耀、灿烂的色彩确实给人以震撼、以美的享受。

透纳对“光”的研究还可以追溯到威尼斯绘画的渊源中去,他的绘画受到了威尼斯绘画的影响,他表现的空气和透光的烟雾景象具有一种感触不到的味道,而又闪烁着各式各样的色彩让你去品味,使你产生一种“光辉”的感觉。

在透纳的水彩风景画中,由于光的效果给色彩带来了生命,产生了强有力的作用,轮廓逐渐变得不重要了。

不论是灿烂的蓝天或是明媚的阳光都赋予了所有的色彩非常清新、强烈的亮度。

在他的水彩风景画里没有沉重的感觉,而是纯净透明、耀眼灿烂的色彩,给人一种轻松之感。

其实,透纳在很早就放弃了平静与优雅的欧洲传统绘画色彩特有的气质,大胆地运用现代绘画的光与色的关系来描绘自然的生命与活力。

例如:《廷登修道院废墟内部》、《怀河上的雷亚德贵桥》、《从佩特沃斯邸宅看庭园那端的月落》。

众所周知,光是产生色的先决条件,只有光的存在才有色的存在,光赋予色以生命,色依存光而存在。

仔细研究西方传统绘画后就会发现,传统绘画大都在室内,主要依靠室内光在物体上产生柔和的明暗效果来表现对象,始终是按固有色的观点来描绘对象的,以致很少有人细心地去研究在室外光下会产生怎样的色彩效果。

如果说肩负起了光与色的历史使命的是印象派画家,那么透纳就是他们的引路者。

如果说印象派艺术家最大的功绩是光和色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为特点,透纳就可以称得上现代绘画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艺术家之一。

3、在色彩成为艺术家的激情乃至整个生命的内在表达语言时,它就完全地个性化了。

没有比马蒂斯表述得更为精到的了:“某种色彩的雪崩是没有力量的。

只有色彩被组织安排的配合了艺术家强烈的感情时,它才获得了自身充分的表现。

”[4]148透纳就是一个用色彩来抒情的风景画家,并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色调上来把握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