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生理学教案

生理学教案

生理学教案主题:生理学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

学习目标:1. 理解生理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人体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3. 了解生理学在不同系统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人体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

3. 不同系统中的生理学特点和应用。

教学活动:1. 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理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2. 分组讨论人体生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细胞生理学、器官生理学和系统生理学的关联。

3. 展示生理学在不同系统中的应用和意义,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生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化对生理学原理的理解。

3. 提问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评估方法:1. 思考题讨论,检查学生对生理学概念的理解。

2.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生理学原理的应用能力。

3.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反应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生理学资料,总结一篇关于生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完成一份生理学案例分析作业,结合课上内容进行分析和解答。

教学资源:1. 生理学教科书和相关课件资料。

2. 生理学实验设备和模型。

3. 生理学相关案例分析和研究资料。

备注: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对生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和理解。

《生理学》教案范文

《生理学》教案范文

《生理学》教案范文教案一:生理学入门教学目标:1.了解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了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

教学重点:1.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2.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1.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2.生理调节机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教师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并和学生一起讨论生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

2.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0分钟)2.1教师讲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2学生讨论不同器官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器官和功能。

3.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0分钟)3.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2学生讨论不同生理调节机制在保持人体内环境恒定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例子。

4.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40分钟)4.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循环、消化等常见功能,并解释其重要性。

4.2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适应,包括运动适应、高原适应等,讨论适应过程和机制。

5.应用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生理学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生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生理学-定义:研究生物体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类)在功能上所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的科学-研究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器官系统、生理调节机制、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人体的组织结构-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人体的生理功能-呼吸-循环-消化人体的生理适应-运动适应-高原适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以及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使学生对生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重点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血管的类型及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了解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脏的工作原理,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教学重点: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心脏模型、血管模型、血液循环图解、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学习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讲解心脏的工作原理,结合心脏模型进行演示。

(3)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让学生跟随血液循环图解进行学习。

(4)探讨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例题讲解:(1)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是如何产生血液循环的?(2)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如何交换?4. 随堂练习:(1)绘制心脏结构图,标注心脏各部分的功能。

(2)根据血液循环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血液循环系统2. 内容:(1)心脏结构与功能(2)血管类型与功能(3)血液循环途径(4)血液循环调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心脏的工作原理。

(2)列举三种血液循环调节机制。

2. 答案:(1)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通过收缩与舒张,产生血液循环,使血液在全身循环。

(2)血液循环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心脏工作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生理学教案

生理学教案

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2. 掌握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和器官系统;3. 理解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关联;4. 培养学生对生理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究精神;5.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理学概述a.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神经生理学a. 神经元结构和功能b. 突触传递c.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3. 免疫生理学a.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b.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4. 消化生理学a. 消化道结构和功能b. 消化酶和消化液c.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5. 循环生理学a. 心血管结构和功能b. 血液循环c. 血压调节和心律控制6. 呼吸生理学a. 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b. 气体交换和呼吸调节7. 泌尿生理学a. 肾脏结构和功能b. 尿液生成和排泄c. 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三、教学方法1. 讲述结合示意图和多媒体资料展示生理学知识点;2. 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理学现象;3. 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思想碰撞;4.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其主动探索和实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2. 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3. 课堂测试和期末考核五、教学资源1. 生理学教材和参考书籍2. 实验器材和生理学模型3. 多媒体投影设备和网络资源六、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3. 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交流。

生理学教案

生理学教案

生理学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是生理学的基础概念,主要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以及生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了解到生理学在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3) 了解生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和理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应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与人体结构和功能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生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2. 如何应用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对生理学的认识和了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讲师简要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即研究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

然后介绍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2)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讲师介绍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生理实验、生理测量等。

然后介绍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生理学、器官生理学、系统生理学等。

3. 讨论与思考(15分钟)讲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生理学的意义是什么?(2) 生理学在哪些方面有应用?学生们需要分析和讨论生理学在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 总结与展望(5分钟)讲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并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生理学- 定义:研究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研究方法:生理实验、生理测量等- 研究内容:细胞生理学、器官生理学、系统生理学等- 意义和应用: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等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学生们展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

高职高专《生理学》理论教案

高职高专《生理学》理论教案

高职高专《生理学》理论教案一、教学内容1.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的组成、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等。

2. 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途径、代谢调节等。

3. 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死亡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基本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理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细胞的物质代谢途径、代谢调节等。

2. 教学重点: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死亡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实验仪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基本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死亡等基本功能。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2. 细胞的物质代谢3. 细胞的基本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列举两种细胞的物质代谢途径,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论述细胞的基本功能及其意义。

2. 答案:(1)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包括: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

在生活中,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应用于药物输送、生物传感器等方面。

(2)两种细胞的物质代谢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

糖酵解是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三羧酸循环是细胞代谢的关键环节。

(3)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生长、分裂、分化、死亡等。

这些功能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大学生理学教案

大学生理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生理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2.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1.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2. 生理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理学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 教师简要介绍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二、讲授新课1. 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规律的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a. 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b. 组织生理学:研究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c.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3. 生理学的发展历程:a. 古代:对生物体的观察和描述。

b. 近代:实验生理学的兴起,生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c. 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兴起,生理学得到快速发展。

三、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列举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2. 请同学们谈谈生理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教师简要回顾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二、讲授新课1.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a. 结构与功能: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b. 相互关系:生物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 生理学的基本理论:a. 机体平衡:生物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

b. 适应与进化: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变化。

三、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解释“结构与功能”和“相互关系”这两个概念。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生理学》第五章《消化与吸收》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重点探讨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口腔、胃、小肠内的化学与物理消化,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2. 学习并掌握食物从口腔到小肠的消化过程,包括相关消化酶的作用。

3. 了解营养物质通过小肠壁的吸收原理及其对全身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消化酶的特性和作用机理,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多媒体演示文稿。

2. 学具:显微镜、载玻片、消化系统结构图、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对日常饮食消化的认识,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展示挂图,让学生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简要讨论日常饮食中的食物如何被消化。

2. 知识讲解(15分钟):口腔内的物理与化学消化。

胃的消化功能及其分泌的消化液。

小肠内的消化过程,包括胰液、胆汁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通过显微镜观察载玻片上的消化酶作用实验。

分析消化过程中食物的变化。

4. 例题讲解(15分钟):解析一道关于消化酶作用的选择题。

演示一道关于营养物质吸收的简答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学习手册上的消化系统结构填空题。

答疑环节,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回顾消化与吸收的重要知识点。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消化过程流程图。

3. 消化酶的作用机制。

4. 营养物质吸收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

绘制消化系统结构图并标注主要功能。

2. 答案:口腔:食物的物理消化开始,唾液淀粉酶开始作用。

胃:胃蛋白酶开始蛋白质的消化。

小肠:胰液、胆汁等消化液协同作用,完成食物的消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消化酶的活性及其调节的理解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个别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段:坡度较陡。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氧供。
3.下段:坡度更陡。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意义:维持活动时组织氧供。
Hb氧容量100ml血的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Hb氧含量100血的Hb实际结合的氧量。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百分比。
二、CO2的运输
(一)肺通气的动力
原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
1.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扩大和缩小成为呼吸运动。
(1)吸气肌
膈肌(Diaphragm):收缩使膈顶下移,增大胸廓的上下径。
肋间外肌(External intercostal muscles):
(二)影响因素
1呼吸膜厚度
6层<1μm厚:呼吸膜厚度↑→气体交换↓
肺纤维化、肺水肿时增厚
呼吸膜结构示意图
2.面积:
呼吸膜面积↓→气体交换↓。
肺不张、肺实变、肺毛细血管闭塞时面积减小
3.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VA/Q)
VA/Q: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收缩使肋骨上提,扩大胸廓前后、左右径
辅助吸气肌:胸肌、背肌、胸锁乳突肌等.
(2)呼气肌
肋间内肌(Internalintercostal muscles):
肌纤维走向与肋间外肌走向相反.收缩时,胸腔容积减少
腹壁肌
(3)呼吸运动的形式:
根据用力程度分为:
1平静呼吸(eupnea):安静状态下的呼吸
特点:呼吸运动平稳、均匀。12~18次/分。
VA/Q↑或↑都不利于气体交换,肺血栓VA/Q↑、肺不张VA/Q↓。
健康成人整肺的VA/Q为0.84,但实际上肺内各部分的VA和cap静脉血流的分步是不均匀的。所以,各处的VA/Q变化很大:肺尖可达3.3,肺底部可低至0.6。
通气/血流比值改变后的不同状态
(三).肺扩散容量(pulmonary diffusion capacity ,DL):―单位分压差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量。
三、组织换气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CO2在血中存在的形式
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①量小;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氧离曲线特征及生理意义
1.上段:坡度较平坦。表明:PO2变化大时,血氧饱和度变化小。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
3)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正常成年人补呼气量约为900~1200ml。
4)余气量(residual volume,RV):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不能再呼出的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患者,残气量增加。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
成分:为复杂的脂蛋白复合物
磷脂占PS重量的80-90%
其中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ipalmitoyl phosphatidyl choline,DPPC)
来源:肺II型细胞合成、贮存、释放
作用:降低肺表面张力
机制:DPPC为双极性分子,一端为疏水的脂肪酸链、另一端为亲水的磷脂酰胆碱。亲水端插入液体分子间,疏水端朝向空气,成单分子层分布于肺泡液气界面。
有利于肺扩张
有利于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
如果胸膜腔破裂造成开放性气胸→肺萎缩→呼吸困难,血压↓(V回心血↓)
抢救措施:堵塞破口、抽气,恢复胸内负压
小结:
(二)肺通气的阻力
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一)弹性阻力(elastic resistance)
1.肺的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对抗外力引起的变形而产生的回位力。
胸内压=-肺回缩力
图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压、胸膜腔内压及呼吸气容积的变化过程(右)
和胸膜腔内压直接测量示意图(左)
吸气时:肺扩张↑,肺回缩力↑,胸膜腔的负值↑(平吸-5~-10mmHg)
呼气时:肺扩张↓,肺回缩力↓,胸膜腔的负值↓(平呼-3~-5mmHg)
平静呼吸中,呼气末、吸气末总为负值。
②生理意义:
2.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道的容积。正常成年人其容积约为150mL。
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容量。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
而顺应性可用单位压力变化所引起的容积变化衡量
C=△V/△P
肺顺应性:单位压力变化引起的肺容量变化
CL=(△V)肺容量的变化/(△P)跨膜压的变化(L/cmH2O)
(跨肺压=肺内压-胸内压)
肺顺应性曲线的临床意义:
正常及几种异常的肺顺应性曲线
(4)胸廓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
胸廓的弹性阻力可用胸廓的顺应性( thoracic compliance,CT)表示
3.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功能余气量、肺换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呼吸中枢节律的形成及呼吸运动的调节
【讲授难点】
胸膜腔内压的形成、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运动调节。
【学时】6
【教材】生理学,第六版,姚泰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呼吸(respiration):
吸气:主动(膈肌、肋间外肌);呼气:被动(膈肌、肋间外肌舒张,无呼气肌收缩)
2用力呼吸(forced breathing)
吸气:主动(辅助呼吸肌参与);呼气:主动(有呼气肌缩)
根据参与活动的呼吸肌分为:
①腹式呼吸膈肌活动为主
②胸式呼吸肋间外肌活动为主
③混合式呼吸
2.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肺泡内的压力
(二)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和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1.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每分平静通气量)/最大通气量×l00%
1. 基本肺容积(Pulmonary volumes)
1)潮气量(tidal volume,TV):是指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呼吸时潮气量约为500 ml。
2)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指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正常成年人补吸气量约为1500~2000ml。
⑴肺的弹性回缩力:来源――肺组织中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等扩张
弹性阻力平静呼吸占1/3
⑵肺泡表面张力(alveolar surface tension)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积尽可能缩小的力
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的液体分子受力不均匀,表现的内聚力(表面张力)方向是向中心的→使肺泡缩小。
相连通的大小不同的液泡内压及气流方向示意图
第五章呼吸(Respiration)
【目的与要求】
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呼吸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熟悉气体的血液运输形式和呼吸节律的产生,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
【讲授重点】
1.肺通气的动力: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的概念、形成、呼吸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2.肺通气阻力:肺泡表面张力、肺表面活性物质、肺顺应性、比顺应性,气道阻力。
3.胸膜腔内压(胸内压)
⑴胸膜腔(pleural cavity):
特点:①密闭、潜在腔隙、内无气体
有少量浆液:(a)润滑(粘滞性),减少摩擦;(b)内聚力(壁脏两层紧贴、不易分离)
⑵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胸膜腔内的压力
①形成原理:
呼气末、吸气末,大气压为0
胸内压=0-肺回缩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形成
①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肺容量≈67%),不表现有弹性回缩力;
②胸廓缩小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③胸廓扩大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内=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CT=胸腔容积△V/跨壁压变化(△P=胸内压-大气压)
运输形式:物理溶解(5%)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环节:
1外呼吸(①肺通气+②肺换气)
2气体在血中的运输③
3内呼吸(④组织换气+⑤细胞内氧化)
呼吸环节(The steps of respiration)
第一节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通气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肺通气原理
大、小肥皂泡连通(小:塌陷,大:破裂)
同理,成人3亿个大小不等的肺泡内存在液气界面,即有T,r不等。肺泡内压力(P)与表面张力(T)成正比,与肺泡半径(r)成反比。如果大小肺泡相等T,则如图所示。
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a.肺泡回缩→肺通气(吸气)阻力
b.肺泡内压不稳定→肺泡破裂或萎缩
c.促肺泡内液生成→产生肺水肿
2.肺容量(Pulmonarycapacity)
1)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指在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量。
2)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FRC):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正常成年人约为250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