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理学》教案备课讲稿
2024生理学课程说课稿PPT课件

生理学课程说课稿PPT课件•课程介绍•教学内容与安排•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目•师生互动与课堂管理•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录01课程介绍课程背景与意义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生物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通过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相互关系,为理解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生理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010204课程目标与要求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
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学会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命现象。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03《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材参考资料网络资源《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生理学实验指导》(自编教材)等中国大学MOOC 、超星尔雅等在线课程平台,以及相关学术网站和数据库。
030201教材及参考资料02教学内容与安排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难点知识点梳理对生理学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包括细胞生理学、血液生理学、循环生理学、呼吸生理学、消化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泌尿生理学、神经生理学、感觉器官生理学、内分泌生理学等。
重点难点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细胞信号转导、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心血管活动调节、肺通气与肺换气、肾小球滤过功能等,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
课时分配与教学计划课时分配根据教学大纲和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合理分配各个章节的课时,确保重点章节有足够的课时进行深入讲解。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周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作业布置、实验安排等,确保教学有序进行。
授课方法与手段授课方法采用多种授课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课件、动画演示、视频教学等,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024版(精华版)《生理学》教案最新

2024/1/27
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
呼吸运动还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 神经的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时,呼 吸加深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时, 呼吸减慢减弱。
神经调节
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咳 嗽反射和喷嚏反射等保护性反射动 作,以排出异物或保持呼吸道通畅。
质。
2024/1/27
25
吸收、排泄和代谢废物处理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 场所,通过肠黏膜细胞将消 化后的小分子物质吸收进入 血液和淋巴液。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形成并排出粪便。
肝脏和胆道系统参与胆汁的 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脂肪的 消化和吸收。
肾脏通过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 平衡,同时排出代谢废物和 毒素。
01
2024/1/27
3
《生理学》课程简介
01
生理学定义
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涉及细胞、组织、 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02
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作为医学基础学科,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4/1/27
03
课程内容
涵盖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 系等方面。
2024/1/27
9
人体代谢及调节机制
A
物质代谢
阐述人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 其相互关系,包括糖异生、脂肪动员和蛋白质 合成与分解等。
C
激素与代谢调节
阐述激素的种类、作用机制和生理效应,以 及激素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介绍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等激 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与代谢的关系。
《生理学》教案范文

《生理学》教案范文教案一:生理学入门教学目标:1.了解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了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
教学重点:1.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2.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1.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2.生理调节机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教师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并和学生一起讨论生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
2.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0分钟)2.1教师讲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2学生讨论不同器官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器官和功能。
3.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0分钟)3.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2学生讨论不同生理调节机制在保持人体内环境恒定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例子。
4.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40分钟)4.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循环、消化等常见功能,并解释其重要性。
4.2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适应,包括运动适应、高原适应等,讨论适应过程和机制。
5.应用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生理学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生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生理学-定义:研究生物体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类)在功能上所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的科学-研究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器官系统、生理调节机制、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人体的组织结构-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人体的生理功能-呼吸-循环-消化人体的生理适应-运动适应-高原适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以及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使学生对生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重点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血管的类型及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了解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脏的工作原理,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教学重点: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心脏模型、血管模型、血液循环图解、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学习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讲解心脏的工作原理,结合心脏模型进行演示。
(3)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让学生跟随血液循环图解进行学习。
(4)探讨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例题讲解:(1)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是如何产生血液循环的?(2)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如何交换?4. 随堂练习:(1)绘制心脏结构图,标注心脏各部分的功能。
(2)根据血液循环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血液循环系统2. 内容:(1)心脏结构与功能(2)血管类型与功能(3)血液循环途径(4)血液循环调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心脏的工作原理。
(2)列举三种血液循环调节机制。
2. 答案:(1)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通过收缩与舒张,产生血液循环,使血液在全身循环。
(2)血液循环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心脏工作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024《生理学基础》教案最新版

最新版•生理学概述•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与血液循环•呼吸系统与气体交换•消化系统与营养吸收•泌尿系统与排泄功能•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生理学概述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理学关注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生命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和推测来解释生命现象,如中医的脏腑理论。
古代生理学近代生理学现代生理学随着实验方法的进步,开始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生物体的功能活动。
借助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生理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
030201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生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生理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如药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
生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进步,提高了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疾病的治疗效果。
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结构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等。
物质转运方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载体蛋白在物质转运中起重要作用。
离子通道与载体细胞膜的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的膜电位差,由K+外流形成。
动作电位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播的膜电位变化,具有“全或无”特性。
生物电产生机制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关有关,离子跨膜运动形成电位差。
包括紧密连接、锚定连接和通讯连接等,维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
细胞连接通过化学信号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间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细胞通讯细胞接受外界信号后,通过信号转导途径将信号传递至细胞内,引起细胞反应。
信号转导细胞之间的连接与通讯血液与血液循环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生理学教案讲稿

化学感受器的调节
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中枢化 学感受器位于延髓外侧部,它们对动脉血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浓度进行监测,并通过反射 调节呼吸运动。
体液调节
血液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浓度等化 学因素也可以影响呼吸运动,例如低氧血症和高碳 酸血症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舒张速率来调节心脏泵血功能。此外,血管平滑肌也可根据局部血流情
况和代谢产物浓度进行自我调节。
05 呼吸生理
肺通气原理
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具有加温、湿化、过滤空气和发音等功能。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通过呼吸运动使肺泡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 进行气体交换,实现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08 尿的生成与排出 生理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膜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三层结构组成,具有选择性滤过功能。
滤过动力与阻力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由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共同决定。
滤过率及其影响因素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受滤过系数和滤 过面积的影响。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理化特性
血液具有相对稳定的理化特性,如pH值、渗透压、粘度等,这些 特性对于维持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
血液在机体内具有运输、调节、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等重要功能。
血细胞生理
01
02
03
红细胞
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 化碳,其数量和功能状态 直接影响机体的氧供和酸 碱平衡。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2024年第7版,第四章“感觉器官的功能”,具体包括第1012节,详细内容为: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以及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 能够分析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视觉、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结构模型、耳朵结构模型、PPT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听觉测试仪、视觉测试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感觉器官功能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3. 理论讲解:a. 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b. 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4.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眼球、耳朵结构模型b. 学生进行听觉、视觉测试,分析测试结果5. 例题讲解:讲解与感觉器官功能相关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a. 视觉器官b. 听觉器官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2. 结构与功能3. 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视觉、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b. 分析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原理。
c.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视觉器官:眼球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功能为接收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b. 听觉器官:耳朵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功能为接收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分别通过嗅觉细胞、味蕾和皮肤感受器接收气味、味道和触觉等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2024年生理学教案2

生理学教案2教案生理学教案2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理学定义、生理学研究对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细胞生理学: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传导、细胞的能量代谢。
3.神经生理学: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神经系统的功能。
4.感觉器官生理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生理机制。
5.心血管生理学: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的调节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与阻力。
6.呼吸生理学: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呼吸运动的调节。
7.消化生理学:口腔、胃、小肠、大肠的功能、消化酶的作用。
8.泌尿生理学:肾脏的排泄功能、尿液的与排出、水盐平衡的调节。
9.内分泌生理学:内分泌腺的功能、激素的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
10.生殖生理学: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生殖细胞的与受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生理学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教学法:开展生理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出勤、提问、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
2.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
3.期末考试评价:检验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1周:生理学基本概念、细胞生理学2.第2周:神经生理学3.第3周:感觉器官生理学4.第4周:心血管生理学5.第5周:呼吸生理学6.第6周:消化生理学7.第7周:泌尿生理学8.第8周:内分泌生理学9.第9周:生殖生理学10.第10周:复习与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源1.教材:生理学教材2.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国内外生理学相关文献、学术网站、教学视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第1次课授课时间: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年月日课程名称生理学年级专业、层次临床医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大、小)大学时 2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绪论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生理学》第五版主编刘玲爱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生理学发展简史;熟悉生理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任务,以及与医学的关系;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第一节概述1学时,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学时,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与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兴奋性与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难点]1、刺激、反应、兴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2、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原理。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教案续页)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备注第一节概述一、生理学发展简史二、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一)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二)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三)整体水平的研究四、生理学研究方法(一)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二)在体(活体解剖)实验法(三)慢性实验法五、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六、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metabolism)二、生殖(reproduction)三、兴奋性(excitability)(一)刺激(stimulus)(二)反应(reaction)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内环境与稳态(internal environment)二、生理功能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三)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一、非自动控制系统二、反馈控制系统(一)负反馈控制系统(二)正反馈控制系统三、前馈控制系统50分钟50分钟35分钟15分钟(教案末页)小结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功能及其产生机理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正常人体,任务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器官、组织等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理,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研究方法是生理学实验,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有生命的生物体必须具备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和适应性等基本特征,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客观指标。
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等机制调节各器官、系统之间的活动,经体内许多负反馈控制系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即稳态,并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在人体功能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起辅助作用。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兴奋性、兴奋、阈值、内环境、稳态、反射、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概念、作用特点及生理意义。
3、举例说明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4、临床上进行高频电疗时,尽管电流足够大,为什么患者没有痛的感觉?5、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为什么要求进针、出针快,推药慢?6、试述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实施情况及分析课堂中,采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注意前后内容的相互衔接,注意开场语句和过度语句。
在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时,通过改变语调,提高声音,减慢语速或采用身体语言,或重复讲解,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学习兴趣,力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2-4 次课授课时间: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年月日课程名称生理学年级05级专业、层次临床医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大、小)大学时7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骨骼肌的细微结构、骨骼肌收缩原理与过程、骨骼肌收缩形式及负荷概念。
2.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与特点、细胞生物电(AP、RP)产生机制、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兴奋-收缩耦联。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本章共7学时,第一节2学时,第三节 2.5学时,第四节 2.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易化扩散、离子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耦联过程。
[难点]1.生物电(AP、RP)产生机制;2.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教案续页)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备注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结构(一)脂质双分子层(二)细胞膜蛋白质(三)细胞膜糖类二、物质的跨膜转运(一)单纯扩散(二)易化扩散(三)主动转运(四)入胞与出胞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自学)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二)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二、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化学门控通道(二)电压门控通道(三)机械门控通道三、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酪氨酸激酶受体(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一)静息电位的记录与概念(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二、动作电位(一)动作电位概念、波形(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三)动作电位产生条件(四)动作电位的传导三、组织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一)兴奋和可兴奋细胞(二)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一)神经-肌接头结构(二)传递过程(三)传递特征二、骨骼肌细微结构和收缩原理(一)骨骼肌的细微结构(二)骨骼肌收缩原理——肌丝滑行学说(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25分钟75分钟自学40分钟65分钟20分钟40分钟40分钟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备注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一)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收缩形式)1、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二)力学分析——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1、前负荷(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2、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3、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四、平滑肌(消化系统介绍)45分钟小结细胞膜是由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构成(液态镶嵌模型)。
通过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出胞与入胞作用),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完成其生命功能。
静息电位是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它主要是由细胞内的K+向外扩散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E K)。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它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去极化过程是由刺激引起膜钠电导(G Na)增强,Na+通道大量开放,[Na+]o大量内流形成;复极化过程是由G Na减弱,钾电导(G K)增强,Na+通道关闭,K+通道大量开放,[K+]i大量外流形成。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和脉冲式传导特点。
动作电位在无髓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有髓纤维上跳跃式传导。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具有化学性传递、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1︰1传递和易疲劳等特点。
肌纤维兴奋和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叫做兴奋-收缩耦联,起关键作用的耦联物质是Ca2+。
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越大,骨骼肌收缩力越大,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可以产生最大的主动张力。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2、当兴奋在球形细胞上传导时,为什么不会沿细胞膜反复在细胞上循环不停?3、血K+浓度变化对兴奋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分别有何影响?说明其机制。
4、为什么终板电位无超射现象?5、刺激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肌肉不发生收缩,可能有哪些原因?如何鉴别?6、为什么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因传导的距离增大而降低,这是否有违能量守恒定律?实施情况及分析课堂中,采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注意前后内容的相互衔接,注意开场语句和过度语句。
在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时,通过改变语调,提高声音,减慢语速或采用身体语言,或重复讲解,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学习兴趣,力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
第5-6 次课授课时间: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年月日课程名称生理学年级专业、层次临床医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大、小)大学时 5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血液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的调节。
2.掌握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理止血机制、血液凝固和血型的基本理论。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本章共5学时,第一节1学时,第二节 1.5学时,第三节 1.5学时,第四节1学时。
教学方法:自学+问题式+讲授式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血浆渗透压的作用、红细胞的功能与生成调节、生理止血机制、血液凝固与抗凝、血型鉴定与输血原则。
[难点]等张与等渗溶液、血液凝固、Rh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备注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二)血细胞二、血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二)血液的粘度(三)血浆渗透压(四)血浆pH值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四)红细胞的破坏三、白细胞生理(略)(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四)白细胞的破坏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四)血小板的破坏第三节生理性止血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二、血液凝固(一)凝血因子(二)凝血的过程(三)血液凝固的控制三、止血栓(纤维蛋白)的溶解(一)纤溶酶原的激活(二)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三)纤溶抑制物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系统(二)Rh血型系统三、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50分钟75分钟75分钟50分钟小结血液是位于心血管系统内流动的红色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基本功能是运输物质,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
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作用是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
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其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