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治疗药物简介——第三十九篇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合集下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例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小剂量时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强力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临床上多数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某些抗生素具有抗肿瘤活性。

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其它类。

按作用机制可分为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种。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属于前一种;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属于后一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内酰胺类(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碳青霉烯类、青霉烯、氧青霉烯和单环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主核:A环-饱和的噻唑环,B环-β-内酰胺环。

头孢菌素类的基本结构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主核:A环-饱和的噻嗪环,B环-β-内酰胺环。

1.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包括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

1.1 天然青霉素从菌种发酵制得。

青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

碱性条件下,或者在某些酶(β-内酰胺酶)作用下生成青霉酸。

天然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X,青霉素K,青霉素V,青霉素N1.2半合成青霉素由于青霉素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很多缺点:对酸不稳定,只能注射不能口服(胃酸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和侧链水解失去活性);抗菌谱狭窄,易产生耐药性,有严重的过敏反应等,因此,人们对青霉素进行修饰找到了可口服的耐酸,耐酶,抗菌广谱的青霉素。

因此,在6-氨基青霉烷酸上接上适当的侧链,从而获得稳定性更好或者抗菌谱更广、耐酸、耐酶的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空间位阻的原因阻止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甲氧西林是第一个耐酸青霉素。

39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39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节 头孢菌素类
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相同, 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相同, 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β-内 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 内 酰胺酶稳定, 酰胺酶稳定,不易发生过敏性休克 等优点
头孢菌素的结构
R O
HH H N S O N CO2H OAc
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噻吩,头孢氨苄, 第一代:头孢噻吩,头孢氨苄, 头孢唑啉,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第二代:头孢呋辛, 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孟多 第三代:头孢他定,头孢曲松, 第三代:头孢他定,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 头孢噻肟,头孢唑酮 第四代:头孢匹罗, 第四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原则: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原则:
(1)取头低仰卧位 ) (2)皮下或肌内注射 )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3)静脉输液 ) (4)静脉注射可的松 ) (5)有呼吸困难者,可静脉注射氨茶碱 )有呼吸困难者, (6)血管性喉头水肿者,给予抗过敏药,重者 )血管性喉头水肿者,给予抗过敏药, 需行气管切开 (7)保温,注意维护呼吸,循环功能 )保温,注意维护呼吸,
其他不良反应: 其他不良反应:
局部疼痛,红肿, 局部疼痛,红肿,硬结 对大脑皮层产生直接刺激作用 鞘内注射可引起脑膜或神经刺激症状 水,电解质紊乱
半合成青霉素
口服不耐酶青霉素:青霉素 为代表 口服不耐酶青霉素:青霉素V为代表 抗菌作用: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 抗菌作用: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但抗菌
作用不及青霉素
牵制机制) 与药物牢固结合 (牵制机制)
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某些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 内酰胺酶 某些耐酶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 广谱青霉素, , 代头孢菌素 代头孢菌素) (广谱青霉素,2,3代头孢菌素) 形成屏障作用 药物滞留膜外 不能与PBPs结合,发挥抗菌作用 结合, 不能与 结合

三十九B内酰胺类抗生素

三十九B内酰胺类抗生素

发现与史
发现
三十九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从土 壤中分离出了一些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
历史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三十九b内酰胺类抗生素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的 重要药物,尤其在治疗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生素机制与作用
机制
三十九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渗入高渗的菌体 内,致细菌膨胀,变形死亡。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扩大抗菌谱
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可以扩 大抗菌谱,覆盖更多种类的病原体。
协同作用
某些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具有协同作 用,能够提高抗菌效果,缩短疗程。
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针对某些已经产生耐药性的病原体, 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可 以延缓或逆转耐药性的发展。
降低不良反应
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可以降 低单一药物的用药剂量,从而减少不 良反应的发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医疗机构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明确抗菌药物的适用范围、使用 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等,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加强抗菌药物监测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疗 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提高患者依从性
医生应向患者说明抗菌药物的使用目的、效果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 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04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新药研发
随着对细菌耐药性的深入研究, 不断有新的内酰胺类抗生素被研 发出来,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临床试验

39: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

39: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

1. 耐酶青霉素
耐酶原因: 耐酶原因:侧链的保护 用途: 用于耐青霉素 的金葡菌感染, 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 用途: 用于耐青霉素 的金葡菌感染,对耐甲 氧西林葡萄球菌( 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无效,因 )感染无效, MRSA产生了一额外高分子量、低亲和力 产生了一额外高分子量、 产生了一额外高分子量 能替代正常的PBPs合成细胞壁。 合成细胞壁。 的PBP2α能替代正常的 代表药物: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代表药物: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特点: 耐酶又耐酸,可口服。 特点 耐酶又耐酸,可口服。
作用机制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 菌题失去渗透性屏障而膨胀、裂解。 成,菌题失去渗透性屏障而膨胀、裂解。 激活自溶酶, 激活自溶酶,细菌破裂死亡
第二节
青霉素类
基本结构 由母核6 氨基青霉烷酸(6-APA)及侧链 及侧链( 由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及侧链(RCO-)组成,6-APA中的β-内酰胺环是维持抗菌 CO- 组成, APA中的 内酰胺环是维持抗菌 中的β 活性的最基本结构。 接上不同基团, 活性的最基本结构。侧链上的 R接上不同基团, 就形成了各种半合成青霉素类。 就形成了各种半合成青霉素类。 按照其来源分 天然青霉素 人工半合成青霉素
-- G+杆菌 : 破伤风 、 白喉 、 炭疽杆菌 ; 还有鼠 --G 杆菌:破伤风、白喉、炭疽杆菌; 咬热。 咬热。 治疗破伤风、白喉时需加用抗毒血清 抗毒血清以 (治疗破伤风 、白喉时需加用抗毒血清以 中和外毒素,因主要是外毒素所致症状) 中和外毒素,因主要是外毒素所致症状) --螺旋体 ( 治疗回归热 、 梅毒及钩端螺旋体病 ) -- 螺旋体 治疗回归热、 梅毒及钩端螺旋体病) 螺旋体(

39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9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五、β-内酰胺酶抑制药
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共同特点
1.本身抗菌作用弱
2.作为自杀性底物与β-内酰胺酶形成稳定 的复合物而抑制酶的活性 3.与β-内酰胺类药物合用产生协同作用 4.对不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一般无加强作用
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制剂
抗生素 / 酶抑制剂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药物
第四代 头孢区罗 头孢吡肟
抗菌谱及临床应用
对G+菌、G-菌有高效,对 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用于对第三代耐药的严重
感染。
四、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头孢美唑 氧头孢烯类
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卡芦莫南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舒巴坦、 βlac
(一)天然青霉素:青霉素 G (penicillin G)
抗菌谱


杀菌
敏感菌:G+球菌、G+杆菌、 G-球菌、
放线菌、螺旋体

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病毒等无效
(一)天然青霉素:青霉素 G (penicillin G) 抗菌作用 1.G+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敏感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 2.G+ 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 伤风杆菌、芽胞杆菌 3.G- 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4.G- 杆菌 5.螺旋体、放线杆菌
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 抗铜绿假单胞菌 抗G-杆菌青霉素
其他-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 头霉素类 氧头孢烯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共同特性
一、化学结构相似(β-内酰胺环) 二、抗菌作用机制相同→抗菌谱相似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其他病原体所致旳气性坏疽、淋病、鼠咬热 不良反应
主要为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皮疹、药物热 等
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不良反应
⒈过敏反应(降解物或高分子聚合物造成)
药疹和血清病型反应(多但不严重)
现配现用
过敏性休克(少见而严重)
⒉ 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
在治疗螺旋体病或炭疽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全身不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简介
抗菌药物应用案例-合理?
1 肺炎 静脉 头孢他啶2g qd
2 金葡菌感染 静脉 头孢曲松2g qd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同特征
杀菌剂 对人体毒性低 t1/2短(除头孢曲松) 时间依赖性一日屡次给药 应用广,不良反应较少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同特征
多种亚类 抗菌谱不尽相同 代谢排泄途径不同 特殊人群进行调整
广谱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氟氯西林
青霉素G 青霉素V 苄星青霉素
耐酶 不耐酶不耐酶
青霉素G:
抗菌谱: 对链球菌属涉及A组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肺
炎链球菌等具高度抗菌活性,肺炎链球菌近年来 出现耐药株(PISP、PRSP) 临床适应证:
首选用药:溶链、肺链、脑膜炎球菌所致肺炎 、心内膜炎、脑膜炎,螺旋体所致旳梅毒、钩端 螺旋体
厥、昏迷 过敏性休克旳主要防治措施:
①详细问询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用; ②注射前应做皮试,更换批号时应重做皮试; ③药物必须临时配制; ④不在无急救药物和急救设备旳条件下使用; ⑤使用前半小时加强观察;
青霉素皮试措施
皮试液旳制备: 青霉素类药物可用青霉素G作皮试,用0.9%氯化钠注射
液稀释为500IU/ml旳皮试液; 试验措施:
适、寒战、发烧、咽痛肌痛、心跳加紧等)。可能是螺

39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9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霉素作用时间 协同: 氨基糖苷类 拮抗: 磺胺类/红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抑菌药
青霉素V (penicillin V)
耐酸, 口服吸收好 作用较青霉素G差, 用于敏感G+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普鲁卡因青霉素 (procaine penicillin)
肌内注射, 有效浓度可维持24小时 抗菌谱与青霉素G基本相同,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广谱青霉素
耐酸, 可口服; 抗菌谱较青霉素G广 氨苄西林(ampicillin) 对球菌, G+杆菌, 螺旋体作用 < 青霉素G 对粪链球菌作用 > 青霉素G 对部分G-杆菌有较强作用 用于敏感菌所致感染:
呼吸道感染, 尿路感染, 胃肠道感染, 伤寒, 副伤寒, 脑膜炎,
败血症, 心内膜炎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概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
一类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分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他类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 头霉素类, 氧头孢烯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对需氧G+菌和厌氧菌作用弱 肾毒性低; 与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交叉过敏少
用于敏感需氧G-菌感染
尿路/下呼吸道/血流/腹腔/盆腔/皮肤软组织感染 替代氨基糖苷类用于肾功能损害者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复方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克拉维酸, 舒巴坦, 他唑巴坦 自身几无抗菌活性 能抑制β-内酰胺酶, 保护β-内酰胺类抗菌活性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或组成复方 复方用于因产生β-内酰胺酶而耐药的细菌所致感染

药物化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物化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物化学-β-内酰胺类 抗生素
目 录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与性质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成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应用与效果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未来发展
0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定义与特性
定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β-内酰 胺环的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 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治疗效果与副作用
抗菌效果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强效的抗菌活性,尤 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良好 的抗菌效果。
副作用
长期或不当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能导致 肠道菌群失调、过敏反应、肝肾损伤等副作 用。
耐药性问题
耐药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生β-内 酰胺酶、外排泵机制、靶位改变等。
抗生素的分类
按结构分类
根据β-内酰胺环的结构,β-内酰胺类抗生 素可以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 内酰胺类等。
VS
按抗菌谱分类
根据抗菌谱的广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 以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窄谱抗生素。
0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 构与性质
β-内酰胺环的结构
01
β-内酰胺环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 核心结构,由四个原子组成,其中 三个是碳原子,一个是氮原子。
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是指其在不同条件 下的稳定性,与抗生素的活性密切相关。
0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 成
天然产物的半合成
青霉素的半合成
利用青霉素发酵产物进行化学修饰, 得到多种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西林 、羧苄西林等。
头孢菌素的半合成
以头孢菌素发酵产物为原料,经过一 系列化学反应,合成出多种头孢菌素 ,如头孢克洛、头孢曲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
2021/3/10
5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影响β-内酰胺类抗菌作用因素
• 药物透过G+菌胞壁或G-菌脂蛋白外膜的难易。 • 药物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 药物对靶位PBPs的亲和性 •
2021/3/10
6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抗菌作用类型
• I类:易透过G+菌粘肽层
• 熟悉青霉素G,各种半合成青霉素以及各 种头孢霉素的特点。
• 了解两类药物的发展概况。 •
2021/3/10
3
教学基本要求
• 掌握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抗 菌谱、适应症、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 熟悉青霉素G,各种半合成青霉素以及各 种头孢霉素的特点。
• 了解两类药物的发展概况。
2021/3/10
• II类:易透过G-菌脂蛋白外膜
• III类:易被β-内酰胺酶破坏
• IV类:对青霉素酶稳定。
• V类:少量β-内酰胺酶稳定
• VI类:对β-内酰胺酶极稳定
2021/3/10
7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 耐酶的药物与酶结合不能进入菌体 • PBPs的改变 • 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影响药物进入 • 增强药物外排 • 缺乏自溶酶
者禁用;②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③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 ④不在没有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⑤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天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 反应阳性者禁用;⑥注射液需临用现配;⑦病人每次用药后需观 察30min,无反应者方可离去;⑧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 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0mg,同时采用其他急救措 施。
抗菌作用
• 抗菌作用很强,在细菌繁殖期有高度抗菌活性:
①大多数G+球菌,如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②G+杆菌,如白喉棒状杆菌等;
③G-球菌,如脑膜炎奈瑟菌等;
④少数G-杆菌,如百日咳鲍特菌等;
⑤螺旋体、放线杆菌,如梅毒螺旋体等。
• 对大多数G-杆菌作用较弱,对肠球菌不敏感,对真菌、原 虫、立克次体、病毒等无作用。
常见疾病治疗药物简 介——第三十九篇β内酰
胺类抗生素
内容提要
1.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2. 青霉素类抗生素 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4.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5.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2021/3/1握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抗 菌谱、适应症、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 特点:耐酸、耐酶、抗菌谱≈PG。
2021/3/10
17
四、广谱青霉素类
• 药物:
–氨苄西林(ampicillin)、羟氨苄西 林(amoxycillin)、匹氨西林
• • 特点:
–耐酸,不耐酶,抗菌谱广(G+菌,G菌)有效,G+菌作用小于PG。但对铜 绿假单胞菌无效。

2021/3/10
18
五、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类
• 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 • 其他不良反应
2021/3/10
15
二、耐酸青霉素类
• 药物: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非奈西林(苯 氧乙青霉素)。
• 特点:耐酸,不耐酶,抗菌谱≈PG,较PG弱。
2021/3/10
16
三、耐酶青霉素类
• 药物:异噁唑青霉素(苯唑、氯唑、氟氯、 双氯西林)。
11
一、窄谱青霉素类
体内过程
• 不宜口服。通常作肌内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 能广泛分布于全身各部位。全部以原形迅速经 尿排泄,t1/2约0.5~1.0h。
• 青霉素G有水溶液、混悬剂和油剂,后两种制 剂的血药浓度均很低,不适用于急性或重症感 染,仅用于轻症病人或预防感染。
2021/3/10
12
一、窄谱青霉素类
• 也可用于放线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的治疗。
• 还可用于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和流产后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
败血症的治疗。但因青霉素G对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无效,故必须加
用抗毒素血清。
2021/3/10
14
一、窄谱青霉素类
不良反应
• 变态反应 • 过敏性休克 主要防治措施:①仔细询问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
4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
• 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阻碍 粘肽合成。 –β-内酰胺环与MNAc五肽的最后二肽(D-丙-D-丙)立 体构型似,可选择性与转肽酶(肽合成酶,PBPs)结 合阻碍粘肽的交叉联结。
•药物:羧苄、磺苄、替卡、呋苄、阿 洛、哌拉、美洛西林。
•特点: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广, 对绿脓杆菌有效,G-菌作用强。
•阿洛西林对产酶金葡萄疗效不好,但 对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耐羧苄、庆 大)等也有效好作用
• 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等极易产生耐药性。
2021/3/10
13
一、窄谱青霉素类
临床应用
• 为治疗敏感的G+球菌和杆菌、G-球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的首选药。 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扁桃体 炎、心内膜炎等;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肺 炎等;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由于病灶部位形成赘生物, 药物难透入,常需特大剂量静滴才能有效;淋球奈瑟菌所致的生 殖道淋病;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疖、痈、败血症等;脑 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021/3/10
8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O

S CH3

R1
C
NH
CC C
B
A
CH3

O C N C COOR2
O

S

R1 C NH C C
C

B
A

O
C
N
C
C
CH2 R2
COOH
侧链
主核
2021/3/10
9
青霉素分类
• 窄谱青霉素类 • 耐酸青霉素类 • 耐酶青霉素类 • 广谱青霉素类 •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 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类

2021/3/10
10
一、窄谱青霉素类
来源及化学
• 青霉素G(penicillin G),是5种青霉素(X, F,G,K,双H)之一
• 为一有机酸,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干燥粉末溶 于水后极不稳定,易降解失效,故应临用现配。
• 本药剂量用国际单位U表示,其他青霉素均以 mg为剂量单位。
2021/3/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