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 遗狂篇 赏析

合集下载

《遗狂篇》——木心散文欣赏

《遗狂篇》——木心散文欣赏

《遗狂篇》——木心散文欣赏《遗狂篇》木心采采景云,照我明堂;樽中靉靆,堪息彷徨。

理易昭灼,道且惚恍;惚兮恍兮,与子颉颃。

有风东来,翼彼高冈;巧智交作,劳忧若狂。

并介已矣,漆园茫茫;呼凤唤麟,同归大荒。

那时,我在波斯。

后宫日暮。

波斯王得意非凡地在我面前卖弄才情:“朕之波斯,岂仅以华奢的锦毯驰名于世,更且以华贵的思想,华丽的语言,令天下谈及波斯无不归心低首,哦……思想是卷着的锦毯,语言是铺开的锦毯,先生以为然否?”余曰:“美哉斯言,陛下的话我在别处听到时下面还有两句:思想愈卷愈紧,语言愈铺愈大。

”静了一会。

“请先生猜猜我在想什么?”波斯王面呈悦色。

“陛下所思如此:那家伙还说是想出了这个警句马上奔来贡献的。

”(那家伙是指日夜缠绕着我的某博士)王掀髯扬眉:“先生言中,此人休矣。

”我觉得要拯救那专事贡献警句的奴才也不难,乃曰:“贵国的思想语言的锦毯,也应像羊毛丝麻的锦毯那样倾销到各国去;彼欺君者,可免一死,遣去作思想语言的锦毯商,以富溢荣耀波斯帝国。

”王曰:“善!”这件事算是过去了。

然而接下来波斯王诡谲谦卑地一笑,我当然知道他的心意是什么。

于是,我离开了波斯。

原来只是为了找峨默·伽亚谟谈谈,才兴此无妄之行。

谈过了,各种酒也喝得差不多了——在我与伽亚谟的对饮中,压根儿没有波斯王的份,好像只涉及过所罗门和大卫的悲观主义。

后来,那博士即奴才者,果然成为国际著名大学者。

后来,许多后来,那是现代了,现代的思想和语言,卷也卷不拢,铺又铺不开,不再是锦毯,倒是褴褛不堪的破毯,据说是非常时髦的,披在身上,招摇过市,不都是顶儿尖儿的天之骄子骄女么。

那时,我在希腊,伯律柯斯执政。

雅典最好的神庙、雕像,几乎全是这阵子造作起来的,说多也不算多,可是市民啧有烦言,终于认为国库大虚了——伯律柯斯不免郁闷。

我问道:“你私人的钱财,够不够相抵这笔造价?”他想了想,清楚回答:“够,有余,至少相抵之后还可以畅意款待你。

”“那么,你就向民众宣布,雅典新有的建筑雕像,所费项目,概由伯律柯斯偿付,不过都要镌一行字:‘此神庙(或雕像)为伯律柯斯斥资建造(或制作)。

木心:所谓智者,就是看清世界的荒谬而依然爱它

木心:所谓智者,就是看清世界的荒谬而依然爱它

木心:所谓智者,就是看清世界的荒谬而依然爱它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

中国当代作家、画家。

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

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著有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等;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等;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画集《木心画集》等;口述作品《文学回忆录》等。

何谓智者?文、画|木心爱情,亦三种境界耳。

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

老之将至,义无反顾。

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

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

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

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

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

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

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

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

悲伤有很多种,能加以抑制的悲伤,未必称得上悲伤。

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

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

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

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

”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

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

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从未见有一只鹰飞下来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

我明知生命是什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听凭风里飘来花香泛滥的街,习惯于眺望命题模糊的塔,在一顶小伞下大声讽评雨中的战场——任何事物,当它去掉第一重意义时,便有第二层意义显出来。

读者文摘第一次介绍木心的文章

读者文摘第一次介绍木心的文章

读者文摘第一次介绍木心的文章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哪怕我们对木心先生没有太多的了解,却一定听过这首诗,还记得当时读到这首诗的感受吗?
《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众说木心》是一批专业的读者,如陈子善、孙郁、童明等从各自的角度对木心其人其作进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木心。

这是我第一次去了解木心先生的生平,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才能领悟为什么他可以写出不同的文字。

从小句对艺术的着迷的他,十七岁带着满腔的艺术热情出走乌镇,一心要做知易行难的艺术家,后来因为出身问题遭到打压、批斗和囚禁,艺术成了他那段晦暗时光里的精神支柱。

木心先生说过,“快乐是吞咽的,悲伤是咀嚼的;如果咀嚼快乐,会嚼出悲哀来”。

他经历过疼痛与挣扎,经历过挫折与打击,然而这一切他都不愿意再提起,是忘了吗?我想不是的,因为有些伤痛是无法忘却的,但生命里总还有一些东西要重于那些伤痛,比如文学、比如绘画、比如音乐,因为艺术的世界是那样的广阔,才给了他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他去挥洒自己内心中的热情与热爱。

木心先生说“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是啊,我们不需要去苦苦追寻他的脚步,因为他就在我们的身边,他的悲喜与我们的悲喜
或者并不相通,但那些文字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可以与我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文字是连接心与心的桥梁,在那些动人的文字里,我们会一点点靠近他,了解他。

木心先生是独特的,他是一位难以归类、难以概括的作家。

有人说“木心是游走在世界的过客,把东西帮文化打通,连接着精神的四野”,他在真实的生命中寻找着那些基本的、永久的精神的力量,他所写的使他与世界的每一次相遇,也是他内心深处的每一次思考。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品读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品读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品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是中国文学家木心的回忆录作品,记录了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人生经历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思考和观点。

本文将对这本作品进行品读,并从内容、文学风格、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内容方面来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以自传体的形式展示了他的一生。

他生于上世纪20年代,亲历了动荡的社会时期,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文化的冲击,这些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木心回忆录中详细描写了他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包括对文学写作的痛苦与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世界的观察和反思。

同时,他也回顾了与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交往经历,展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推崇与尊重。

其次,从文学风格来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恢弘大气,语言简洁而凝练。

他运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内心深处复杂而深刻的思想,文字间流露出对生活、对人性、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对人物、环境、情感等细腻的描绘,使读者更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他回忆中的人事物。

他还常常用寓言、象征等手法来凸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触及灵魂深处的力量。

此外,《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的主题也是其极具价值的一点。

作者不仅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也探讨了文学、艺术的本源和意义。

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和对中国文学的思考,木心提出了“火”,即情感和个体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主张在中国文学中注重个体体验和情感表达。

他渴望看到中国文学走出政治的阴影,回归真实的感受和个体的经验,让文学成为触动人心的艺术。

这一主题与他的创作理念和对文学的追求紧密相关,也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关切和呼唤。

综上所述,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文学艺术价值的作品。

通过回忆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和人生经历,木心不仅展示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丰富的思想,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

阅读这本作品,不仅可以了解木心作为一个著名文学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心路,还可以从中汲取对文学、艺术和生活的深刻思考,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和人生智慧。

木心诗歌赏析

木心诗歌赏析

木心诗歌赏析1. 木心的诗歌啊,那可真是宝藏!就像隐藏在文字丛林中的璀璨宝石。

比如《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这多有意境啊!难道你不想深入去赏析一下吗?2. 嘿,木心诗歌里的情感简直太浓烈啦!就如同燃烧的火焰。

像“我是一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哇,这表达,真绝了!你能不被吸引吗?3. 木心诗歌的美妙之处,那是数都数不过来呀!好比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听听,多霸气!你不想去感受感受?4. 哇塞,木心的诗啊,那是能触动心灵深处的呀!仿佛轻柔的微风拂过心田。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地风风火火”,这说得太在理了吧!难道你不认同吗?5. 木心诗歌赏析起来可太有意思啦!像开启一个个神秘的宝盒。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这是多么豁达的胸怀啊!你还不赶紧来瞧瞧?6. 哎呀呀,木心的诗真的太独特啦!就像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这感觉,太酷了吧!你不想领略一下吗?7. 木心诗歌里的智慧,那可是满满的呀!如同满是宝藏的宝库。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洞察力,厉害吧!你能忍住不读?8. 木心的诗,真的会让人陶醉其中呢!仿佛香醇的美酒。

“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这是多么细腻的情感啊!你不想品品吗?9. 木心诗歌的魅力,那简直无法抵挡呀!好像强大的磁场。

“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这话语,多让人着迷!你还不快来赏析?10. 木心的诗呀,真的是诗歌界的瑰宝呢!就像闪耀着光芒的珍珠。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是多么纯粹的爱呀!你难道不想深入探究一番?我觉得木心的诗歌充满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赏析,每一首都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木铎声声,我心摇曳

木铎声声,我心摇曳

木铎声声,我心摇曳——读木心陇菲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木心文字,实为神品。

其哲思,不类老子之玄,而近庄子之奇;其咏史,不似介甫之泥,而肖牧之之切;其文字,不属桐城谬种,而归选学余孽;其诗情,不学子美乐天,而宗楚辞诗经。

木心文字,飘逸而深厚,有东坡之兼美。

木心文字,如《上海赋》,能于市井生相惟妙惟肖的描绘中,现洞穿历史之识见。

木心文字,如《遗狂篇》,能于高士风度见灵见性的赞叹中,发声振林木之啸傲。

确如丹青所说:木心是一个异数。

他不像在大陆生活多年。

他的文字,丝毫没有一般大陆文人作风。

他的文字,超越文化断层,从先秦一直切入当今。

读他的文字,并不困难。

其精彩纷呈、行云流水,不断使你会心愉悦。

读他的文字,又很困难。

对于我等处于文化断层这边的“文化瘪三”,要细致阅读木心,当真需要备好字典。

我等读书,已是私塾废弃之后,更没有鲁迅从师的章太炎一等学者教我们“小学”。

木心仿佛存心要“阅读”我们这些没有“小学”修养,许多字都不认识的“读者”。

和那些“对自然说:‘知尔甚深’”的汉赋大家一样,木心也喜欢“把金、木、水、火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再加上禽兽鳞介的谱系。

”(《哥伦比亚的倒影》P.3)仅此,便增加了我们阅读的难度,也增加了我们阅读的深度。

木心阅世甚深,知人甚深。

飘逸如他,已经超越一般“慈悲”,更没有挠首弄姿的多愁善感。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过是一不小心“脱手而去”,如同“一片断梗的小菏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而终于沉没的一只“小碗”。

我们的人生也“随之而去。

”(P.18-19)在他的笔下,历史不过是长河里“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重重叠叠”而又“清晰如故,凝定如故”的“倒影”。

一旦“起风”,便“潋滟而碎”。

“如果风再大,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P.101-102)在他的笔下,文献不过是“良和梅是不在世界上了”之后,而遗落在“空房”里被人偶然“拣到”的一些“纸片”。

(P.32)在他的笔下,即使如“良和梅”一类人等,也可能只是一根“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

遗珠篇

遗珠篇

上车, 一 阵温热 , 短暂 的沉默 。 话 题转 向 了别处 。
照片 上 的 中年 木 心我 见 过— — 戴礼 帽 , 眉 眼 略 藏在 阴影 里 , 目光坚 毅 , 一脸决 然 , 嘴唇 抿得 紧紧 的 。
《 红 楼 梦 》里 , 元 春 送 贾 母 的礼 单 即 有 沉 香 拐 拄 。拐杖 , 实则杖 要高 过人 头 , 累了可 以扶一 扶它 ,
把事 业 的无色 风筝
奔跑着 引高送 远
如今手 执风筝 的牵 线 抬头 只 见你 的容仪
说 了几句 , 后来 又 见过 。问我 读什 么 书 , 家是 哪
里的 。
嗯。


木心 《 廿 一 日》
姨夫 和他熟 , 说他 是怪人 , 读 了很 多 书 。
怪人 ?唔 。姨夫 呢?
不 一般 , 骨 相清 峻 , 两 眼 到老不 昏溃 。哪怕 最后 几个
月, 躺 在 医 院 的病 床 上 , 与 陈丹 青互 望 , 那眼睛兀 自
黑 漆漆一 点 。 木心 说唯 有极度 高超 的智 慧 , 才 足 以取代美 貌 。
木 心老 年 的相貌 有仙 风道 骨 的智慧 , 目光 逼人 , 眼里
百 年 以来 , 那 么 多作 家 画 家 , 鲁迅 、 胡适 、 周 作
人、 齐 白石 、 于右 任 、 林语 堂诸不 同时 期 的照 片 有不 同风 采 , 少 年 时 候清 秀, 青 年时 候敏 感 , 中年 时候儒 雅 , 老年 时候斯 文 , 黑 白分 明 , 清 清爽 爽 。有一 帧一 九 四六 年 的照片 , 木心
貌 好 不如气 质 好 , 气 质好 不如 风度好 , 木 心是相 貌气 质 风度 样 样 皆好 。木 心 的 相貌 有 名 士气 , 又 难 得不 见 丝 毫 轻 狂 。名 士一 轻 狂 , 总觉 得 是 摆 出样 子 来愤

哥伦比亚的倒影

哥伦比亚的倒影

木铎有心——读作品集《哥伦比亚的倒影》有感木心带着旧时光的微茫和清醒,带着痛彻心扉的冷静,遗世而立。

他的文字含带有风格的优雅,眼界是穿透了悲喜的。

在《同车人的啜泣》篇中,“我”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一位青年陷入忧愁而后又从忧愁中走出的过程。

青年陷于家庭的矛盾纠葛,在长途汽车上啜泣,引人同情。

他在车上睡了一觉,车到站后,青年走向渡江码头,“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木心由此感叹:“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

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

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

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寻常人物的寻常悲喜,莫不如此吧。

每一个普通日子的流逝都掺杂着个体生命的惊天动地和静默无声。

想要将这些平常岁月中偶然出现或必然发生的悲或喜长久留存,都是不现实的。

在嗟叹啜泣之余,能够轻松舒展一下,这也是一种强韧生命力的体现。

如若不是这样,寻常生命该拿什么来对抗外界造成的消磨。

所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的忧愁,是不能普遍存在于人心的,欣赏这种忧愁,但不可耽于这种忧愁。

然而,总有人将担荷罪与痛,在长久的悲哀中不可自拔,伟大人物的心灵最是如此。

轻松无望,痛苦有余,先知先行者,命运使然。

梵高割耳,尼采疯狂,大抵如此。

这里不存在生命高低优劣的对比,每种生命境遇都有其崇高和卑微之处。

痛彻心扉后的对酒当歌,令人同情也值得欣赏。

在《遗狂篇》中,“我”从波斯到希腊、罗马,最后到达华夏魏晋,亲临历史。

篇首有诗:采采景云照我明堂樽中叆叇堪息彷徨理易昭灼道且惚恍惚兮恍兮与子颉颃有风东来翼彼高冈巧智交作劳忧若狂并介已矣漆园茫茫呼凤唤麟同归大荒此读来令人慨叹。

景云照明堂,苍茫归大荒,一生惚恍而过,忧乐来而又去。

生命中坚守的和放弃的都是遵从灵魂的,狂歌一曲,不做久滞。

是潇洒吗?亦或有不尽的无奈。

木心以老庄为精神的落脚点,但家园并不在此,所以精神流浪者的身份显而易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心《遗狂篇》赏析
第一次阅读遗狂篇,就被它深深的吸引。

这篇散文不仅构思精巧,语言精炼,而且还有很美的意境,能让人产生遥远的遐思,引发人无限的思考。

文章一开始,就是一首古体诗。

这首诗很深奥,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还真的不容易读懂,不过,诗对理解文章思想,欣赏文章的美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整篇文章由四个历史片段组成。

作者把自己想成是这四个历史片段里的重要人物,用第一人称描写这些历史事件,能给人不同的感觉。

首先是波斯。

作者描述了自己和波斯王的一段对话,非常之精彩。

波斯王对着作者卖弄才情:朕之波斯,岂仅以华奢的锦毯驰名于世,更且以华贵的思想,华丽的语言,令天下谈及波斯无不归心低首,哦......思想是卷着的锦毯,语言是铺开的锦毯,先生以为然否?这句话是够美的吧,但后面还有更绝的。

作者说,思想愈卷愈紧,语言俞铺愈大。

打击了波斯王的嚣张气焰。

故事结束后,作者巧妙的又把古代和现代联系在一起,批判现代的思想和语言,卷也卷不拢,铺又铺不开,不再是锦毯,倒是褴褛不堪的破毯,还自以为时髦,披在身上,招摇过市,以为自己是顶尖儿的天之骄子骄女。

其次是在希腊,伯律柯斯执政时期。

讲了一个伯律柯斯建造雅典的神庙雕像的事儿。

伯律柯斯建造很多神庙雕像,雅典人民颇有微词,认为国库空虚了。

作者给伯律柯斯出主意,这些建筑全由他出钱,但要在建筑上标明。

但雅典人不愿意,说,雅典的光荣是全体雅典人的,体现了古希腊雅典佬的脾气。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古罗马,讲的是古罗马宰相培德路尼阿斯被罗马暴君尼禄赐死的故事。

文章极度渲染了培德路尼阿斯的如诗般的美和智慧,从反面衬托了尼禄的暴。

故事结尾画龙点睛,回到现在,很是巧妙。

第四个故事是在中国。

魏晋风度钟会、嵇康、山巨源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比较长,从魏晋人士的攀比之风讲起,逐步到最后的嵇康表与山巨源绝交,实为保全山巨源以及自己的儿子。

这个故事所用篇幅最长,突出了重点。

四个故事结束,作者算是做了一次长途的文化旅行,从波斯,到希腊,从罗马,到中国,每一个故事都能引人深思,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隐藏这作者对现代的思索。

这四个故事既是对古代文人风格与骨气的向往,同时也是对现代一些不良倾向的批判。

最后一段,作者算是彻底的回到现代了,回到了美利坚合众国纽约曼哈顿五十七街与麦德逊大道的交界口,作者边抽香烟,边回忆着陈年往事。

算是给这次文化旅行做了一个总结吧。

表面上看起来,本文是在讲述四个毫不相干的历史故事,但每一个故事中,都有着作者深切的思考,每一个故事,都讲的那么美。

其一是因为这些故事本身就是美的,美的让人心痛,二来是因为作者有着一颗超于常人的善于感悟的心。

读这篇文章,我们能感受到里面的意境之美。

比如,第二个故事结束时,作者写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短短的八个字,就把整个故事的气氛给渲染了,烘托了一个沉闷的意境,和故事吻合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吻合。

第三个故事,培德路尼阿斯在自杀之前,在府邸大摆宴席,可谓是罗马历史上空前的宴席,作者在描述这个场面时,用的语言很美。

音乐轻又轻,庭中喷泉,清晰可闻,大师成寐如仪,短短的一句话,就把罗马宰相的风骨刻画出来了。

作者刻画意境都是言简意赅,显示出很高的造诣。

第四个故事描写魏晋风度的意境就更美了。

初夏的大柳树下一片清阴,蝉鸣不辍,锻铁丁丁,描绘出了一个清爽怡人的意境,这衬托了嵇康等名士的风度,和文章的主旨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本文语言简练,每个字都是掷地有声,四个故事贯穿全篇,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者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忘了五石散但饮咖啡的古之遗狂,做了一次旁若无人的文化之旅,充满了调侃的味道,也是对现实的思考与批判,最后一句更是言简意赅,几个字就把全文给概括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技巧和独到的视角,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化散文,值得反复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