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创新学案1

合集下载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案1-新版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案1-新版

第2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新授课)教材分析在学生具备弱电解质的可逆电离过程和化学平衡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本节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的水解平衡。

当弱电解质进入水中,在弱电解质电离的同时也存在离子结合的过程,因弱电解质电离的速率大于结合的速率,所以主要表现为电离过程。

当盐进入水溶液中,盐类水解的过程可以视为弱电解质电离的逆过程。

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都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弱电解质和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在本质上的这一共同之处是将它们编入同一节中的原因所在,也是本节学习的潜在线索。

在第1节的基础上,本节在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这一部分知识时,通过介绍电离平衡常数等概念帮助学生体会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很小,对电离平衡建立定量的认识;通过介绍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同时,本节内容为下课时学习盐类的水解作铺垫,学习盐类的水解时,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应用第1节的知识和本节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知识,这种设计既能巩固前期所学知识,又能有效的扩展知识,发生认识上的飞跃,理解水解平衡的移动和水解原理的应用便水到渠成。

学习方法学生在第2章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如化学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应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降低新知识的难度。

在旧知识的迁移应用上做了如下处理:由化学平衡的特征迁移到电离平衡的特征,由平衡转化率迁移到电离度,由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迁移到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⒈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认识电离平衡与电离平衡常数;2.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1.比较并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2. 应用化学平衡的知识认识电离平衡和电离平衡常数以及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第二课时学案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第二课时学案

《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2、认识盐类水解的规律,学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3、学会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认识水解平衡的移动〖过程与方法〗体会“溶液的酸碱性------溶液中H+和OH-浓度的关系------溶质微粒与溶剂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把握住问题的本质,把握研究溶液体系溶质与溶剂间相互作用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运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难点〙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水解的因素〘课前预习〙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1)H2O(2)CH3COOH(3)H2CO3(4)NH3·H2O(5)HCN2、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对物质进行不同的分类。

若根据生成盐的酸和碱强弱可以把盐分成哪几类?请完成下表。

3、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哪些?具体怎样操作?4、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写下表5、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一定显中性吗?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吗?〘学案导学〙二、盐类的水解1、盐类水解的原理〘探究活动一〙盐溶液都显中性吗?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你们的实验器材测定浓度均为0.1mol/L的醋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铝溶液和硝酸钾溶液的酸碱性,并做好实验记录。

〘探究活动二〙醋酸钠溶液为何显碱性?第一阶段:在醋酸钠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体系吗?溶液中存在的其它离子会对该平衡体系产生影响吗??第二阶段: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的反应对水的电离平衡产生了何种影响?(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还相等吗?)〘探究活动三〙:氯化铵溶液为何显酸性?〖过程展示〗〘探究活动四〙NaCl溶液与KNO3溶液为何呈中性?从盐的类别来分析,哪几类盐溶液会呈现酸性或碱性?〘归纳总结〙(1)概括什么样的反应过程是水解反应?(2)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要注意什么?(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

2021鲁科版选修四《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word教案1

2021鲁科版选修四《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word教案1

2021鲁科版选修四《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word教案1知识点1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判定(以弱酸为例)1、在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对强弱电解质做导电对比实验。

导电性强,则为强电解质。

2、在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

如将锌粒投入到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中,结果前者比后者反应快。

3、浓度与的关系。

如的醋酸溶液,其,即可证明是弱电解质。

4、测定对应盐的酸碱性。

如溶液呈碱性,则证明是弱酸。

5、稀释前后的与稀释倍数的变化关系。

例如,将的酸溶液稀释100倍,若,则证明酸为弱酸;若,则证明酸为强酸。

6、利用实验证明存在电离平稳。

如向醋酸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再加,颜色变浅。

7、利用较强酸制备较弱酸来判定电解质强弱。

如将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显现浑浊,说明酸性:碳酸苯酚8、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判定。

如非金属性:,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知识点2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稳1、电离平稳的建立在一定条件(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稳状态。

2、阻碍电离平稳的因素:温度和参与建立平稳的分子、离子的浓度都阻碍电离平稳。

(1)浓度:在一定温度下,同一弱电解质,溶液越稀,阴阳离子碰撞机会越少,故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降低,这时电离速率大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平稳向电离方向移动。

(2)由于电离过程是吸热的,升温,平稳向电离的方向移动;降温,平稳向离子结合成分子的方向移动。

(3)当增大或减小参与平稳的分子、离子的浓度,平稳向减小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电离平稳常数(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稳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之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那个常数叫做电离平稳常数,简称电离常数,用K a来表示(一样酸的电离常数用K a表示,碱的电离常数用K b表示)。

(2)电离常数的意义:电离常数数值的大小,能够初步判定弱电解质电离的趋势,K值越大,电离程度越大,弱酸酸性越强或弱碱碱性越强。

鲁科版化学选修4《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word教案

鲁科版化学选修4《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word教案

第二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编制:魏新瑞 2011/11/9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电离平衡常数的涵义。

2.能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平衡常数 CH 3COOHH ++CH 3COO - NH 3·H 2ONH 4++OH-=a K _________ =b K _________(1)在一定条件下达到______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_______的浓度的_______与溶液中未电离的_______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它受________影响,与溶液的__________无关。

(2)电离常数表征了弱电解质的_______能力,相同温度下,弱酸的电离常数越________,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__________越多,酸性越_________;反之,酸性越__________。

对于弱碱来说,也有类似弱酸的规律(3) H 2S 的电离方程式 ,【练习】1.在下列的各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任何酸都有电离平衡常数B .任何条件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都不变C .多元弱酸各步电离平衡常数相互关系为K a1<K a2<K aD .K W 并不是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解析: 强电解质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常数;K 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多元弱酸各步电离常数关系为K a1>K a2>K a3。

2.(2011·抚顺高二质检)NH 3·H 2O 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 b =[NH 4+]·[OH -][NH 3·H 2O]=1.7×10-5。

氨水中各离子和分子的浓度大小为( )A .[NH 4+]=[OH -]=[NH 3·H 2O] B .[NH 4+]>[OH -]>[NH 3·H 2O] C .[NH 4+]=[OH -]>[NH 3·H 2O]D .[NH 4+]<[OH -]<[NH 3·H 2O]解析: NH 3·H 2O 的K b 很小,表明NH 3·H 2O 的水溶液主要以NH 3· H 2O 分子形式存在,又因H 2O 也能电离出OH -,所以[NH 3·H 2O]>[OH -]>[NH 4+]。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的原理》教案1-新版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的原理》教案1-新版

第3章第2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第2课时盐类水解的原理教材分析: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之一,也是水溶液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原理的综合应用。

特别是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原理,弱电解质为什么弱是认识盐类水解的基础。

其主要内容是盐类水解的实质、水解方程式和水解规律。

盐类水解的实质比较抽象,但根据实验推导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的关系,再结合弱电解质的本质,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不难理解。

对于盐类水解规律的教学,首先充分认识盐类组成的特点,熟练书写水解方程式的基础上可有学生自行归纳,然后老师把规律总结为易于记忆的口诀,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知识与技能: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水解的实质;掌握水解的规律并学会书写盐类水解的化学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学习化学。

内容分析: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难点: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教学设计:“设问激疑----实验探究----理论诠释----归纳结论→盐类水解的实质”。

通过分组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探究,去感知盐类的水解;通过醋酸和一水合氨等弱酸弱碱的电离度的比较,认识水解的本质;通过写盐类水解的方程式认识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教学时要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1)H2O (2)CH3COOH(3)NH3·H2O (4)HCN(5)H2CO3(6)H2S⒉盐可以看作和的中和产物,根据反应物性质的强弱,盐分可为以下几种类型:、、、。

⒊溶液酸碱性实质是什么?溶液中[H+]与[OH-]的相对大小【设问】酸的溶液呈酸性,碱的溶液呈碱性,那么盐的溶液一定显中性吗?【活动·探究】〖实验目的〗(1)用pH试纸测定浓度均为0.1mol/L的盐溶液的pH。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的原理》创新学案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的原理》创新学案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学案第二课时 盐类水解的原理一、学习目标1、掌握盐的水解原理及规律2、掌握水解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书写水解方程式。

二、重点·难点1、盐的水解规律2、水解方程式的书写三、知识梳理1、盐类的水解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_____与水电离出来的____或_____结合生成__________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盐类的水解实质: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弱酸_____离子或弱碱____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___或_____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____了水的电离度。

大多数盐的水解使得溶液中______浓度和______离子不相等,从而使溶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酸碱性。

如:醋酸钠电离产生的______可以与水电离产生的____结合成_____—_____,消耗溶液中的_____,使水的电离平衡向________的方向移动,最终导致溶液中____大于____,因而CH 3COONa 溶液显_____性。

氯化铵电离产生的______可以与水电离产生的OH -结合成_________,消耗溶液中的_______,使水的电离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最终导致溶液中_______大于_______,因而NH 4Cl 溶液显____性。

盐类的水解反应可看做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盐+水酸+碱3、盐类的水解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盐类的水解特点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水解 中和5、盐类的水解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盐类的水解表示方法(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书写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注意事项①通常用“”。

鲁科版选修四《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选修四《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选修四《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电离平衡。

2、会计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

二、重点·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原理三、知识梳理1、电离平衡常数(1)电离平衡是水溶液中的一种重要的_______。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______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_______的浓度的_______与溶液中未电离的_______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电离常数服从化学平衡常数的一般规律,它受________影响,与溶液的__________无关。

温度一定时,弱电解质具有确定的__________。

电离常数表征了弱电解质的_______能力,根据相同温度下电离常数的大小,可以判断弱电解质电离能力的_____________。

(2)弱酸在水中的电离常数通常用K a 表示。

例如:CH 3COOH H ++CH 3COO - ][]][[33COOH CH COO CH H K a -+= 弱酸的电离常数越________,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__________越多,酸性越_________;反之,酸性越__________。

例如,氢氟酸、醋酸、氢氰酸(HCN)在室温下的电离常数分别为K a (HF)=6.8×10-4 mol·L -1K a (CH 3COOH)=1.7×10-5 mol·L -1K a (HCN)=6.2×10-10 mol·L -1K a 的数值表明,这三种酸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多元酸的电离是__________进行的,每一步电离都有各自的_______,通常用K a1,K a2,…来表示。

例如:H 3PO 4H 2PO 4-+H + K a1=7.1×10-3 mol·L -1 H 2PO 4-HPO 42-+H + K a2=6.2×10-8 mol·L -1 HPO 42- PO 43-+H + K a1=4.5×10-13 mol·L -1多元弱酸的各级电离常数逐级_____且一般相差___________,所以其水溶液中的H +主要由_______步电离产生的。

高中化学_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知能有积累:高二学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

通过前一阶段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pH等知识,且具备了分析溶液中粒子微观行为的能力,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提。

因此,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掌握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心理有畏惧:由于学生连续学了两章全新的化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没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形象,且难度也较大,学生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疲倦感和畏惧感。

综合有难度:盐类水解是前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在学习上也会增加难度。

因此要让学生完全明确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以及建立盐类的水解平衡,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去学习。

课堂效果分析:一导入部分-----成功设疑由三种溶液颜色知道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

二实验探究-----提高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与学并重”理念,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与思维探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作进一步学习,降低了他们的学习难度。

准备深入了解了这部分知识来龙去脉,学生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水解常数的理解上均存在问题并在课堂上已经解决。

三--自主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交流讨论,知道了盐类水解的实质,以及哪些物质能够水解。

四随堂检测-----总结提升最后对盐类水解的概念,实质,计算部分都进行了练习巩固,学生反应迅速,综合能力强。

教材整体分析:本节课位于新课程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第二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的第二大部分。

从教材编排上看---承前启后承前:在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呈现酸碱性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的水解规律,既能促进学生认知层次上的阶梯式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进行具体而明确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学习目标】1、知道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能说明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2、知道盐类水解的原理,能说明温度、浓度、外加酸碱对水解平衡的影响,了解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的建立可用下图表示如下:(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过程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过程仍在进行,而没有停止。

等: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

或者说,单位时间里电离的分子数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的分子数相等。

定:在溶液里离子的浓度和分子的浓度都保持不变。

变:电离平衡状态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当支持电离平衡状态的条件(如温度、浓度)改变以后,电离平衡就会从原来的平衡状态变化为新条件下的新的电离平衡状态,这种变化又叫做电离平衡的移动。

2、电离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时,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是一个,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2) 表达式:弱酸在水中的电离常数通常用表示。

例如:CH3COOH CH3COO-+H+弱碱在水中的电离常数通常用表示。

例如:NH3·H2O NH4++OH -(3)意义:电离平衡常数表征了弱电解质的能力,根据相同温度下电离常数的大小,可以判断弱电解质电离能力的。

Ka(HCN)=6.2 × 10-10mol·L-l Ka(CH3COOH)=1.7 ×10-5mol·L-1Ka(HF)=6.8 × 10-4 mol·L-1 这三种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4)影响电离平衡常数的因素——温度电离平衡常数服从化学平衡常数的一般规律,它受影响,与溶液的无关。

一定时,弱电解质具有确定的。

(5)多元弱酸、弱碱电离的特点①只在水溶液中电离,在熔融状态不电离(全部是共价化合物)②电离是可逆的,且电离的趋势很小③电离分步(分级)进行,如写出H3P04(三元中强酸,弱电解质)的电离情况——电离方程式和电离常数:第一步(级)电离:H3P04 K a1=第二步(级)电离:H2P04-K a2=第三步(级)电离:HP042-K a3=④各级电离的难易程度不同,电离级数越大电离越,各级电离常数逐渐减小且相差很大,溶液的酸、碱性主要由第一步电离的结果所决定。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弱电解质在水中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程度的大小。

(2)外因——无论电离平衡如何移动,只要温度不变,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就不变①温度: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促进电离,电离平衡移,溶液中离子浓度,溶液的导电性。

②浓度: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电离平衡移,但电离度;溶液中离子浓度,溶液的导电性。

加水稀释,电离平衡移,电离度;溶液中离子浓度,溶液的导电性。

③同离子效应:加入含有与弱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电离平衡移,溶液中离子浓度,溶液的导电性。

④化学反应:加入能够与弱电解质产生的离子发生反应的某种物质,使电离平衡移,电离程度。

4、电离度(1)定义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达到时,已电离的溶质的分子数占原有溶质分子总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率,称为电离度。

用表示。

(2)表达式α=(3)意义:电离度实质上是平衡转化率的一种。

电离度表示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电离程度越大,酸或碱就越强(既酸碱的强弱取决与电离程度的大小)(4)影响因素:①温度相同、浓度相同时,不同弱电解质的电离度是不同的。

②同一弱电解质在温度不同时,电离度不同。

温度升高,电离度③同一弱电解质浓度不同,电离度不同。

溶液越稀,电离度越。

④加入酸、碱,影响电离度的大小。

如向弱酸中加入强酸,弱酸的电离度,若加入强碱,弱酸的电离度。

【巩固练习】1、以0.1 mo1·L-1的CH3COOH为例(CH3COOH CH3COO-+H+),当改变条件,其平衡移动方向、ka、n(H+)、电离度(α)、导电性变化如下图所示:2、以0.1 mo1·L-1的NH3·H2O为例,讨论当改变条件,其平衡移动方向等的变化2.在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如右图所示,则:(1)“0’点导电能力为0的理由是 。

(2)a 、b 、c 三点溶液pH 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3)a 、b 、c 三点中电离程度最大的是 。

(4)若使c 点溶液中c(CH 3COO -)增大,溶液pH 也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有 。

(要求类别不同,有几种写几种)3、 在氨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H 4Ac 后,溶液的pH 值将( )A. 增大B. 减小C. 不变D. 无法判断4、已知在室温时,醋酸的电离度约为2.0%,其K a =1.75×10-5,该醋酸的浓度 (mol·L -1)是( )A. 4.0B. 0.044C. 0.44D. 0.005二、盐类的水解由课本P 94(活动 探究)思考:这些盐既不能电离出H +,也不能电离出 OH -,它们的水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显中性,溶液之所以显示酸性或碱性,是由于[H +] 和[ OH -]不相等,最初由水电离出相等浓度的OH -和H +,是谁打破了这一等量关系?它是如何改变[H+]或[OH-]的?1、盐类水解的原理分析:CH3COONa 溶液的酸碱性:CH3COONa的电离方程式水的电离方程式发生反应的离子是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溶液中[H+] [ OH-]的大小溶液呈水解的离子方程式NH4Cl溶液的酸碱性:NH4Cl的电离方程式水的电离方程式发生反应的离子是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溶液中[H+] [ OH-]的大小溶液呈水解的离子方程式NaCl溶液的酸碱性:NaCl的电离方程式水的电离方程式发生反应的离子是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溶液中[H+] [ OH-]的大小溶液呈(1) 盐类水解的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 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H+]≠[ OH-]。

(3)盐类的水解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强碱弱酸盐水解,溶液呈强酸弱碱盐水解,溶液呈强碱强酸盐不水解,溶液呈(4)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5)盐类水解后生成酸或碱,可以看作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是反应。

[练习]1、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①AlCl3 呈性②(NH4)2SO4 呈性③CH3COONa 呈性④K2SO4 呈性⑤Na2S 呈性⑥NaHCO3 呈性⑦KAl(SO4)2呈性2、NaX NaY NaZ 三种盐溶液的pH分别为8、9、10,则HX、HY、HZ 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6)盐类水解的表示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盐+水酸+碱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弱酸根离子(弱碱、阳离子)+水弱酸(或弱碱)+ OH-(或H+)注意:①一般盐的水解程度很小,用“”,且不写“ ↑”或“ ↓”,生成物易分解的不写分解式,如NH3 H2O、H2CO3 等。

CH3COONa水解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NH4Cl水解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②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方程式:分步写,以第一步为主。

Na2CO3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主要)、同浓度的Na2CO3、NaHCO3,PH 大③多元弱碱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一步写:Fe3++3H2O Fe(OH)3+3H+2、水解平衡的移动(1)水解平衡:盐类的水解反应一般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化学平衡,该化学平衡通常叫水解平衡。

(2)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因素:内因:盐本身的性质(越弱越水解)外因:①温度:水解吸热,升温促进水解,水解平衡,水解程度②浓度:稀释,促进水解,水解程度,溶液的酸碱性。

增大,水解平衡向右移动,水解程度,溶液的酸碱性③外加酸碱:加入酸可以抑制弱碱阳离子的水解,促进阴离子水解。

加入碱可以抑制弱酸酸根离子的水解,促进阳离子水解。

小结:越弱越水解,越热越水解,越稀越水解。

【例】①往盛有0.01mol·L-1CH3COONa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一滴酚酞溶液,将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现象,原因。

②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亚锡固体,注入适量蒸馏水,待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后,加入一定量的盐酸,现象,原因:。

③讨论在下列情况下CH3COONa溶液和NH4Cl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将如何移动,水解程度有何变化?a:增加溶液中溶质的量,使盐的浓度加倍;b:将盐的浓度稀释为原来的一半;c:微微加热溶液;d: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盐酸;e: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NaOH溶液;3、双水解互相促进反应以上是单一离子水解,如果同时存在弱酸根离子和弱碱阳离子,那么结果会怎样?交流·研讨: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1)完全双水解——用“=”表示NaHCO3溶液中存在:Al2(SO4)3溶液中存在:二者混合后,两个水解反应生成的H+和OH—结合成水,促使两个水解平衡都向右移动,导致水解反应进行彻底,总反应式为:3HCO3— + Al3+= Al(OH)3↓+3CO2↑注意:①上述反应我们称之为完全双水解,其水解程度完全,故写其化学方程式时用“=”表示,产生的气体和沉淀分别用↓、↑表示。

②常见离子间发生完全双水解反应的有Al3+与S2—、HS—、CO32—、HCO3—、SO32-、HSO3-、[Al(OH)4]—、CH3COO-等,与上述阴离子发生完全双水解的阳离子还有Fe3+。

③该类物质在水中不能存在,也不能通过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来制取,例Al2S3,只能由铝和硫加热制取,原因:(2)不完全水解——用表示还有一些水解后性质不同的盐(如CH3COONa和NH4Cl)混合时(生成弱酸弱碱盐),由于两个水解反应生成的H+和OH—结合成水,促使两个水解平衡都向右移动,但促进不彻底,两种离子仍可大量共存,故仍用可逆号。

总反应式为注意:1、该类反应最常见的是NH4+与S2—、HS—、CO32—、HCO3—、SO32-、HSO3-、CH3COO-等的反应,但NH4+与[Al(OH)4]—、SiO32-、ClO3-等却可发生完全水解反应2、可发生完全双水解的弱碱阳离子和弱酸阴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也不能在水溶液中制取3、可发生不完全双水解的弱碱阳离子和弱酸阴离子虽可发生双水解互相促进反应,但仍可大量共存4、弱酸的酸式盐:(1)既有电离趋势,又有水解趋势,溶液的酸碱由这两种趋势的相对大小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