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新晴(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 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
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 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 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 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
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 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
其中,出笔极为蕴藉。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
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 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以排遣凄楚的心情, 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 泛舟一游所能消释的?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预料到愁重舟 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 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解析
分析两首词中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 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 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 刀。(贺知章《咏柳》) 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 义。
联想
中类似的特点联 系起来造成一个 典型。 人们在已有材料 和观念的基础 上,经过联想、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
环境的描绘来表
现所要描写的对 象是侧面描写。
名称
说明
即景抒情,表达
作用
例句
赏析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 直截了当, 流。欲穷千里目,更上 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 一层楼。(王之涣《登 鹳雀楼》) 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 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 合在了一起。
名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说明
表达作者强烈的 爱憎、好恶、喜
作用
刻画人物, 突出中心,
例句
赏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
乡。鸡声茅店月,人迹 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 板桥霜。槲叶落山路, 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 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 感慨。“客行”与“故乡” 梦,凫雁满回塘。(温 庭筠《商山早行》) 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 “悲”字来。
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 前两句描写昔日繁荣,与最 把两种不同的事 对比 对照
物或情形作对 照,互相比较。 渲染气氛, 突出题旨。 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 后一句描写的今日的冷落 飞。(李白《越中览古》)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涵 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托物引喻,
照应
写的内容作必要
紧凑、严谨, 时。漠漠帆来重,冥冥 首尾圆润, 文生绚彩。 鸟去迟。(韦应物《赋 得暮雨送李胄》)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之 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之 修辞手法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2)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山溪渡”比作 “交情” 、“水上
风波”比 作“人生波折”。 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
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 验的主旨。
可见人的愁之深,借以衬托征人的悲凉心情。
09江苏卷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
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 亭台宫殿。
⑴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借代,珠翠为宫女头上的珠宝。代指皇帝身边的那些宫
女、妃嫔。
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
年粉黛,何处笙箫?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借代,反问 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
均属借代;“何处笙箫?” 反问。
“粉黛”类似有“娥眉不舒”中“娥眉、红颜、倾国”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06安徽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 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 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一、比喻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答题模式: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突出了洞庭山之青翠和小巧之特点;将洞庭水比做白银盘,突出了洞庭水之清澈宁静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并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 致。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诗人以浪漫的想像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 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4、细节描写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分析: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 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 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 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
10、借景抒情 “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
厚的离别情意。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 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 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 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 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所举 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 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 满诗情画意。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表达技巧,了解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对诗歌的重要性。

2.理解并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重点)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准确识别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难点)2.能够按照题干的要求规范答题,力争得满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展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魅力2.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充分尊重审美必经的形成规律,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修辞手法的美。

【教学方法】讲授、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巩固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如果说诗歌的形象是人、景、物三者融合而成的素面朝天的女子,诗歌语言是一个追求美妙绝伦的女子,那么诗歌的修辞手法则是女子精心的装扮,无则俗,多则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

二、考点大盘点(一)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2、表现手法——起兴、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3、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4、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二)常见修辞手法及其效果1、比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比拟: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使特点更鲜明。

4、夸张:烘托气氛、引发想象5、对偶:整齐和谐、表意凝练6、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气势,加强表达效果7、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8、反问:加强语气,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9、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三、精讲细读,共研考题对于上题,我们并不急于立即作答,而是先解决下面几个小问题,通过寻找答案之间的关联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后巩固
• • • • • • • 1.(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 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给出“修辞手法”字 眼 VS 不给出“修辞手法”字 眼
• 2015年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 雨过至城中苏家 • 宋 黄庭坚 •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 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 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2010年,浙江卷)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 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描绘了当时月亮的形状 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 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 的明洁。
2、借代:
•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 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 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一、二两句对偶, 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 说新月 “学”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双关、借代、夸张、对偶、
对比、设问、反问、通感、用典等。
学习目标
• 一、了解修辞在高考古诗歌鉴赏中的考查形式
• 二、理解古诗歌鉴赏中不同修辞的作用(重点)
• 三、掌握古诗歌中修辞的解题技巧(难点)
高考回眸【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 高考真题演练【江苏卷】 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忧国忧君忧民。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丝竹 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 鞍马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 (曹操《短歌行》)
3、借代
作用: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 联想。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 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一句用 了哪些修辞,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反问与对比的修辞手法。(2分)滚 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 是望尘莫及,突出李白愁之深,愁之长。(2分) 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问的形式出现, 使人觉得新鲜,而且语义强烈,更加重了这种离 情别绪。(2分)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谢 谢 指 导!
【重庆卷】
阅读下面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2分)将花比作美人, 深夜怕花睡去,点上红烛去欣赏芳容,(2分) 表达对海棠花的无限喜爱之情。(2分)
1.比喻
作用: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刘禹锡《望洞庭》)
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 君山。
2.比拟
作用:使读者产生联想,把描写的人、事、物 表现得更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地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 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对南风恶作剧 的亲切喜爱之情,以及久雨初晴后 作者宁静闲适的心情。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 法。
高考回眸
【重庆卷】
阅读下面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7.通 感
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 觉相互沟通、交融起来,使意境更深刻、真切。
客思【贾岛】
促织声尖尖似针, 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 惊觉眠童与宿禽。
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修辞方法鉴赏总结
[解题方法与步骤]
1、确定修辞方法
2、结合诗句分析 3、分析修辞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高考回眸
贵不淫的高洁品格。(2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 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 “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 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 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 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 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 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问: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 什么思想?
答案:用对比的手法。( 2 分)明写梅花不择环 境不管是“冷落竹篱茅舍”,还是“富贵正堂琼 榭”都“一般开”,( 2 分)暗赞贫贱不移、富
4.夸张
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5.对偶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6、对比
使双方特点更加鲜明。 陶 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