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合集下载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2. 热力环流的形成3. 大气运动的规律4. 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5. 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冷热不均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原因,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演示:利用模型展示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强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化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各要素。

2. 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大气降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现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

2.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如观测气温、气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深入探究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科学》、《气象学》等。

2. 多媒体课件: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图片、大气运动模型演示等。

3. 网络资源:气象数据、大气环流动画等。

4. 教具:地球模型、气压计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原理,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大气运动的力的分析,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分布的特点。

(2)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气压分布不均?2.理论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分析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3)介绍大气运动的三种形式: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气候类型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2)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以台风为例,讲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巩固知识(1)课堂练习:完成与大气运动相关的习题。

(2)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

6.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互动环节是否有效?4.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五、教学资源1.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

2.我国常见的气候类型图片。

3.台风案例资料。

4.大气运动相关习题。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在讲解大气运动原理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课堂互动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

4.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程度。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大气状况与热量分布关系2.掌握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3.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重点1.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热能的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大气运动与气候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黑板板书:“地球的大气运动”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大气的运动状态和与气候的联系1.你知道什么是大气吗?2.地球大气怎样运动的?3.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地球的大气具有循环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热量的分布不均。

赤道附近得到的太阳辐射比极地附近多,因此热能分布不均,引起气流的从赤道向极地流动,形成了气旋和反气旋等大气运动现象。

1.热量的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1)热带气旋热带地区的气温高,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加上热能的分布不均,生成了大量的气旋,造成风暴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

(2)极地锋极地地区太阳辐射较低,气温也比较低,与赤道相比,少了一些热力作用,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环流系统。

极地锋是天气发生转变时的一个界面。

2.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1)太阳辐射影响地球所处的位置不同,受到的太阳辐射也不同,导致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

(2)热量的分布影响热量的分布不均导致大气运动的存在,从而影响天气和气候。

(3)海洋与大气运动的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密切联系,海水的高温和富含的水蒸气是气旋和风暴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海水又受到大气的影响,这两者相互作用影响着气候。

三、实验演示实验现象:倾斜水气球会呈现旋转的状态。

实验步骤:1.将水气球充满水,并将其用绳子绑在天花板上。

2.在气球上方加热,让气球上方的空气变暖。

3.空气变暖后,会造成气球与冷空气之间的温差,在单向流动的同时也会进行运动,并且这些气流会带着气球进行相应的旋转。

四、案例分析1.我国东北地区的春夏季节滞留高压天气,造成的原因是什么?东北地区春夏季节滞留高压天气,是由于我国北方的大陆性气候造成的,高压天气为锋面所形成的界线,在其中夹杂着一些气流,这些气流组成了暖湿气流和干冷气流的交汇区域。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名称: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地理意义;3.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通过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感觉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引起学生的思考;2.通过展示一幅全球降水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上的降水分布情况;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降水较多,而一些地区降水很少。

第二步:概念解析(10分钟)1.简要解释什么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包括大气的热能分布不均引起的气压差和风的形成;2.讲解高温带和低温带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以及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原因;3.讲解地球自转引起的科氏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1.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赤道附近的亚马逊雨林,通过观察该地的降水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2.让学生总结赤道附近的地区为什么年降水量大,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第四步:实验活动(20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水温计和风扇模拟太阳辐射,观察温暖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的过程;2.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冷空气和温暖空气的密度差异导致的大气运动现象。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1.让学生讨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2.总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和重要性;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教学资源:1.全球降水分布图和气温分布图;2.水温计和风扇;3.教学PPT。

教学评估:1.利用实验活动中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报告;2.课后提供一个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书面回答问题。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组讨论,探究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2.邀请专家来校开设相关讲座,增强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认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讲解课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讲解课件
02
本课件将介绍冷热不均引起大气 运动的原理、机制和影响,帮助 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大气运动的规 律和机制。
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大气运动是影响天气和气候变化的重 要因素之一,了解大气运动的规律和 机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天气和 气候变化。
大气运动还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 相关,例如风能发电、航空运输等, 了解大气运动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和保 护资源。
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 等)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 升高。
01
冷热不均现象
太阳辐射的差异
太阳辐射的差异是导致地球上冷热不均的主要原因。由于地 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 射能量存在差异,导致温度的差异。
赤道地区由于接近太阳直射,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因此温度较高。而极地地区由于太阳辐射能量较少,温度较低。
全球变暖
02
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的现象,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后果。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影响
03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深远影响,需
要采取措施减缓其影响并适应变化。
01
大气运动的观测与 预测
气象观测站与卫星遥感
气象观测站
通过地面气象观测站,收集气温、 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 数据,为大气运动分析提供基础 数据。
对流层
贴近地面的最低层,是大气的 最活跃层,天气现象主要发生 在对流层。
中间层
位于平流层之上,温度随高度 增加而降低。
外层
大气层的最外层,空气极其稀 薄。
大气温度的变化
1 2 3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在对流层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 高100米,气温下降0.6°C。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气层结构,掌握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规律。

2. 使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认识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大气层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大气层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温度和密度变化,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层次结构。

3. 讲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分析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和水平运动(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4. 展示大气运动实例: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等大气运动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5. 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大气运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层结构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应用:介绍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气象科技的进步。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大气运动是地球上各种气象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过深入理解冷热不均引 起的大气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冷热不均引发的大气运动
1
热力学性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简要说明
了解气体的扩张和收缩如何导致气压的变化,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2
冷热不均造成的大尺度环流运动
探讨赤道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气压带等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形成及其对气 候的影响。
3
局地风系统的形成与作用
解释局地地形、海陆风、季风和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等因素如何引发局地风系统。
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全球气候 变化,以及温室气体增加对大气 运动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 升的影响
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引发更频繁和 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并导致 海平面上升。
大规模天气现象:厄尔尼 诺和拉尼娜事件
深入探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如何影响全球大气运动和气候变 化。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 稿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探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运动现象及其与冷热不均的关系。了解大气 层的构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对于理解这一现象至关重要。
大气运动概述
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
了解大气层的分层结构以及各层的特性和功能。
太阳辐射和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
深入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能量 平衡如何调节大气层中的温度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名师备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地面辐射促使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的规律,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的过程●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等压线的疏密)是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等各力的合成决定风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应用课本上的图或自己画图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不同波长的特征及其形成间的因果关系●举例说明(或解释)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的形成,根据等压线分布图判断风力大小及风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性,正是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及热力环流的存在才使地球有相对的热量平衡,保持一定的温度变化幅度,使地球成为适于生物生存的星球。

这也说明了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教学重点⑴大气热力作用【突破策略】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我们要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图,按“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序复习记忆。

【例释】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由A到B过程中,太阳辐射总量约减少一半,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C、D三处按其辐射波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为_________。

(3)相对于太阳辐射来源来说,地面辐射为_________辐射;相对于地面辐射方向来说,大气辐射又称为_________辐射。

【答案】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⑵C D B B D C ⑶长波大气逆【点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反射和散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其中大气对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吸收较少,使太阳辐射中有一半的能量能够穿过大气到达地面,成为地面的主要热源;增温后的地面放出地面辐射,相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它成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增温后的大气放出大气辐射,它的波长比地面辐射还要长,它的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本讲教学难点(1)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突破策略】大气的水平运动受三个力的影响,即“三力成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没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就没有风,也就没有其他两个力的作用;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过程中产生的,它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的大小,它始终垂直于运动方向;摩擦力是风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一个力,它与运动方向相反,既改变风速,又改变风向。

【例释】读“南半球中纬某地等压线图”回答:(1)在图上画出有摩擦力时,A点空气匀速运动的方向V以及空气所受的三种力F1、F2和F3。

(2)①F1是_______力,它与的方向_______。

②F2是_______力,它与_______的方向_______。

③F3是_______力,它与_______的方向。

(3)F1、F2和F3三个力的合力数值为_______。

【答案】(1)如下图(2)水平气压梯度等压线垂直地转偏向空气运动(V) 垂直摩擦空气运动(V) 相反(3)0 【点拨】该题主要考查气压和风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对三个力的特点的理解情况。

同时也是一个基本技能题,画图时涉及到物理课中画作用力的知识,即图中的摩擦力F3与F1、F2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另外还要注意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

●教学重难点⑴热力环流【突破策略】由冷热不均而形成的大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但对大气运动的理解和把握却不简单。

建议在复习这一重、难点的时候,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先正确分析冷热不均怎样形成热力环流,然后结合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实例进一步理解热力环流。

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要分析热力环流的流向、等压面的特点,同时也可以比较不同点的气压、气温特点。

【例释】读大气运动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称_____环流,形成这种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D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A、E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E、F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A、C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

(3)如果此处代表城市与郊区的环流,那么A、B、C三处为城市的应该是_____。

考虑到城市风所携带的污染物对郊区的影响,卫星城应建在_____之外。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低的地方一定是高压,气温高的地方一定是低压,全球都是如此B同一地点,高空气压高于近地面气压C.一地受热会相应形成低气压D.图中的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答案】⑴热力地区间冷热不均⑵B A E C ⑶A 城市风下沉距离(B、C)之外⑷C【点拨】由于地区间冷热不均而形成的大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城市风就是一种典型的热力环流。

三、教学建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它是形成天气与气候的基础,本讲复习建议如下:⑴复习太阳辐射的地区分布,联系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正确理解冷热不均的形成原因。

⑵比较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区别也联系,比较它们的波长大小、热力作用等,从而正确理解把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⑶通过不同地区的冷热不均,一步一步地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⑷结合物理学科力的分析,逐步分析三力成风的过程。

着重讲清楚每个力的方向和它们在大气水平运动中的作用。

Ⅱ.考点过关【考题1延伸与拓展】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过程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

在这段波长范围内,又可分为紫外光区、红外光区和可见光区。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前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后者占43%。

紫外区只占能量的7%。

【触类旁通】读下图,指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四种辐射中的( )【答案】B【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太阳辐射,它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源泉;B为地面辐射,它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是大气逆辐射,它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考题2延伸与拓展】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因为热力环流是冷热不均导致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城市“热岛”、山谷风、海陆风等。

(1)城市“热岛”。

因为城市中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在大气环流微弱时,出现气流在城市上升,郊区下沉,再由郊区回到城市的热力环流。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工厂选址、卫星城选址都要考虑其不利影响,尽可能位于城市风系的外围。

(2)山谷风。

因白天山顶比山谷升温快,使得气流从山谷吹向山顶,称为谷风;晚上则相反。

(3)海陆风。

因海陆热力差异,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使得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晚上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触类旁通】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B、C两地冷却,A地受热),回答:(1)A、B、C三地的空气垂直运动中,空气下沉的是______,空气上升的是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气压状况:近地面①、②、③三处中,形成低气压的是______,形成高气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空④、⑤、⑥三处中,形成低气压的是______,形成高气压的是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C A 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2)②①、③(3)④、⑥⑤A处大气膨胀上升到⑤处聚集起来,使⑤处空气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平面周围的气压高;B、C处空气收缩下沉,④、⑥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点拨】B、C冷却,因此上空的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而其高空④、⑥两地则形成低气压。

A 受热,因此近地面的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其高空⑤地则形成高气压。

【考题5延伸与拓展】逆温与“光化学烟雾”:美国美丽的滨海城市洛杉矶,却被人们称为美国的“烟雾城”,这是因为每年从8月到10月,洛杉矶有60天左右笼罩在烟雾之中。

1943年9月8日,洛杉矶城区被烟雾笼罩了整整一天,使上千人中毒,最后有400多人死亡,一夜之间,草木枯黄,使当时的洛杉矶失去了优美的环境。

调查表明,是日益增多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排放的尾气形成了这种烟雾。

另外,还由于洛杉矶上空,一年中约有三百天出现逆温,使这种烟雾形成之后,常常积聚不散。

【触类旁通】通常近地面逆温层常出现在晴朗夜晚,至日出前后最厚。

下图为春分日某地某时气温垂直分布图。

回答下面各题:(1)若该地为利马(12°S、77°W),则其近地面逆温层最厚时约在北京时间( )A.6时前后B.11时前后 C.14时前后D.19时前后(2)假设此逆温层常年存在,此地附近有座山,山顶终年有积雪,则此座高山的海拔估计至少在( )A.3000米以上B.4000米以上C.5000米以上D.6000米以上【答案】(1)D(2)C【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和逆温现象,同学们首先要明确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垂直递减率(0.6℃/100 m),其次还要明确逆温层的厚薄变化以及地方时的计算等。

第(1)问,根据题意,逆温层最厚在日出前后,此日为春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时间均在6时。

利马位于77。

W,属西5区,北京时间为东8区,两地相差13个小时,则6+13=19(时)。

第(2)问,在对流层中,海拔高度每升高1 km,气温降低6℃。

在逆温层顶部的气温是24℃,则需再上升4000米气温才可能降至0℃。

此地逆温层的厚度约为l km,所以此高山的海拔至少应为5000米以上。

考点过关教师备用检测题A层次下图中,A、B、C、D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回答1~3题。

1.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答案】C【点拨】决定昼夜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多个方面,从图中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二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相比较而言:陆地比海洋昼夜温差大,晴天比阴天昼夜温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