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三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限时检测

合集下载

2018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Word版含解析

2018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Word版含解析

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1.渗透作用的原理(1)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2)实质: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导致蔗糖溶液液面上升。

2.动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2)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失水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链接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教材P63图4-3不再继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大小,如何比较?提示:基本相等。

[重难突破——攻重难,名师点拨]1.渗透作用的原理分析(注:溶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1)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大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

(2)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压强,会抑制水分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扩散。

2.渗透作用模型和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形成渗透系统分析有关渗透作用的两个易错点(1)水的运输特点:无论细胞吸水还是失水,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的扩散都是双向进行的。

(2)渗透平衡的实质: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绝对相等。

[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题型1 渗透系统与渗透作用的分析[方法技巧]渗透方向及浓度大小的判断(1)判断溶剂渗透的总方向:①若半透膜两侧是同种溶液,根据质量浓度或物质的量浓度判定。

②若半透膜两侧是不同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才能体现溶质或溶剂分子数的多少,如半透膜两侧为质量分数相同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则葡萄糖溶液一侧单位体积中葡萄糖分子数多(水分子数少),水分子由蔗糖溶液一侧通过半透膜向葡萄糖溶液一侧扩散。

备战2018年高考生物之高频考点解密-解密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 含解析

备战2018年高考生物之高频考点解密-解密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 含解析

备战2018年高考生物之高频考点解密解密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高考考点考查内容三年高考探源考查频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半透膜的特点等2.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及特点3.掌握各种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4.能够结合图示正确判断各种物质运输方式2017新课标II·42017江苏卷·222017海南卷·62017海南卷·92016海南卷·12016海南卷·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考点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渗透作用与渗透系统(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是自由扩散的一种形式。

(2)渗透系统①组成:一个完整的渗透系统,由两个溶液体系以及两者中间的半透膜组成。

②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条件―→有一层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甲、乙对比可说明渗透作用发生必须具有半透膜甲、丙对比可说明渗透作用发生必须有浓度差存在3.利用渗透原理比较不同溶液浓度大小漏斗内烧杯内溶液浓度M N现象及结论①若漏斗内液面上升,则M>N②若漏斗内液面不变,则M=N③若漏斗内液面下降,则M<N4.动植物细胞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条件①细胞膜具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②细胞内溶液与细胞外溶液具有浓度差①细胞壁是全透性的②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相当于半透膜③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水分子运动方向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现象皱缩或涨破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易混易错】走出渗透作用发生的5个误区(1)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多。

(2)实验中观察指标为漏斗内液面变化,但不能用烧杯液面变化作描述指标,因现象不明显。

高考生物真题章节汇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高考生物真题章节汇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高考生物真题章节汇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1.[2018·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不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属于被动运输,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属于被动运输,D错误。

2.[2018·全国卷Ⅰ]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答案A解析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N2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A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

3.[2018·北京高考]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

下列物质中,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A.Na+B.二氧化碳C.RNA D.胰岛素答案B解析以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的物质有O2、CO2、H2O和脂溶性物质等,B正确。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课时作业·知能提升]单独成册一、选择题1.如图为一个渗透装置,半透膜小袋内充满0.3 g/mL的蔗糖溶液,用不同表面积的半透膜小袋做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内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变化速率的相关曲线最可能是(横坐标表示表面积)()解析:随半透膜表面积的增大,单位时间内进入到半透膜小袋内的水分增多,一段时间内玻璃管内液面升高也加快。

答案:B2.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体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C.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解析:将同一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X/Y值越小,则说明该细胞中的液泡失水越多,液泡的紫色越深,所用蔗糖溶液的浓度越高,A、B错误;将不同细胞置于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X/Y值越小,则说明细胞失水越多,越不易复原;X/Y值越大,则说明该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越高,失水越少。

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3.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其通过抑制[H]与O2的结合,使得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而陷入内窒息。

如图为研究植物根尖吸收K+的相关实验。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通过实验甲可以判断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B.实验甲中4 h后O2消耗速率下降是因为细胞外K+浓度降低C.实验乙中4 h后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无氧呼吸D.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O2的吸收速率不变解析:由实验甲可知,加入KCl后,氧气的消耗速率增加,说明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实验甲中,随着细胞外K+浓度降低,细胞吸收K+的量减少,细胞消耗氧气速率下降;实验乙中4 h后组织细胞吸收K+的速率不再降低,说明此时细胞已经不能利用氧,其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无氧呼吸;O2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动力来自浓度差,氰化物使得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因此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O2的吸收速率减慢。

江苏专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名师精编讲义含解析必修

江苏专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名师精编讲义含解析必修

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考点一 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思维导图·成一统][基础速练·固根基]1.判断有关细胞吸水和失水叙述的正误(1)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2)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扩散只能单向进行(×)(3)将动物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不能发生渗透作用(×)(4)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小(×)2.A 、B 分别表示渗透作用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渗透达到平衡,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不是(填“是”或“不是”)静止不动的。

(2)Δh 不变时,S 1、S 2的大小关系为:S 1>S 2(填“>”“<”或“=”,S 1、S 2中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

(3)在B 图所示的U 形玻璃管内,左右管内分别装入质量分数相等的葡萄糖、麦芽糖溶液。

初始时两管中液面相平,假设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一段时间后,两管中液面的变化为:左管液面升高,右管液面降低。

(均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师说考点·解疑难]1.渗透系统的组成分析2.渗透作用原理的应用(1)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2)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考向一 考查对渗透作用现象分析1.(2017·浙江选考)将家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示意图如下(箭头方向表示水分子的进出,箭头粗细表示水分子进出的多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段时间后,甲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B .能发生渗透作用的是甲细胞和丙细胞C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乙细胞有水分子的进出D .若将甲、乙和丙细胞同时分别置于蒸馏水中,甲细胞先破裂解析:选B 家兔红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分析示意图,甲和丙细胞与外界溶液都存在浓度差,能发生渗透作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乙细胞有水分子的进出;甲、乙和丙细胞来自同一只家兔,细胞内液的浓度几乎相同,置于蒸馏水中,应该同时破裂。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考向二 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的分析与判断
3.(2014·上海高考)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
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
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
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考向三 渗透装置中水分子移动方向判断 5.如下图甲、乙所示是渗透作用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蔗糖
分子不能通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图中溶液 A、B、a、b
均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前其浓度分别用 MA、MB、Ma、M b 表 示。一段时间达到平衡后,甲、乙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上升高度
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
2.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学法指导]
渗透作用原理的拓展应用 (1)比较不同溶液浓度大小:
漏斗内
烧杯内
溶液浓度
M
N
①若漏斗内液面上升,则M>N 现象及结论 ②若漏斗内液面不变,则M=N
③若漏斗内液面下降,则M<N
(2)探究物质能否通过半透膜(以碘和淀粉为例):
烧杯内盛 漏斗内盛碘液 淀粉溶液
结论
变蓝
不变蓝 碘能通过半透膜,而淀粉不能
不变蓝
变蓝
淀粉能通过半透膜,而碘不能
变蓝
变蓝
淀粉和碘都能通过半透膜
不变蓝
不变蓝
淀粉和碘都不能通过半透膜
[必明考向] 考向一 细胞吸水和失水情况的判断 1.(2015·福州模拟)某植物细胞间隙的浓度为a,细胞液的浓度为
b,细胞质基质的浓度为c,当它因缺水而萎蔫时,三者之间的
第二单元 细胞的结构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2.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2.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课件

质壁分离复原
细胞大小无变 化
z
细胞大小无变 化
微平台 · 通关必备
选 管腔中氨基酸 → 管腔中 Na + 上皮细胞中氨基

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
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序 号
实验组
5 分钟的现象

0.3 g· mL - 1 蔗糖溶液
x

0.5 g· mL - 1 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1 mol · L-1 KNO 3 溶液
质壁分离

1 mol · L-1 醋酸溶液
细胞大小无变 化
再过 5 分钟 滴加清水 5 分钟
无变化
质壁分离复原
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无变化
第二单元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03 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考点一 考点二 高考热考教材实验
考点一
考点二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影响因素 见学生用书P030
高考热考教材实验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见学生用书P032

高考生物复习题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含解析

高考生物复习题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含解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小题狂练④小题是基础练小题提分快1.[2018·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如性激素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护肤品中的甘油属于小分子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皮肤细胞,D错误。

2.[2019·云南民族大学附属月考]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因而不会在浓度较高的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B.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与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的方式相同C.人体内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方式相同答案:C解析: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可增加细胞液的浓度,因而不会在浓度较高的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与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的方式都是胞吐,B正确;人体内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错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方式相同,均为主动运输,D正确。

3.[2019·石家庄普通高中月考]下列关于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受O2浓度影响的物质运输方式一定需要载体B.性激素和胰岛素的运输方式不同C.水的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D.某些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协助扩散答案:A解析:当运输的物质是O2时,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受O2浓度影响但不需要载体,A 错误;性激素为固醇类物质,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胰岛素是蛋白质,运输方式是胞吐,B 正确;水的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即由水分子多的一侧向水分子少的一侧运输,C正确;某些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协助扩散,如神经细胞内Na+的内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三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限时检测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满分55分)
1. 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解析根据试题信息可判断,Na+逆浓度梯度进入液泡应属于主动运输,由于Na+进入液泡使其细胞液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所以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

答案 C
2.人体小肠上皮细胞依赖其细胞膜上的Na+—K+泵通过消耗ATP不断向细胞外排出Na+,以维持细胞外高浓度的Na+环境,而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完成葡萄糖的吸收,据图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不同
B.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C.结构Ⅰ和结构Ⅱ对物质的转运无特异性
D.K+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解析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膜的结构等知识,同时也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从图示中获取信息与迁移运用信息的能力进行了考查。

肠腔中的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协助扩散,A正确;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组成,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结构Ⅰ和结构Ⅱ是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对物质的转运具有特异性,C错误;K+通过Na+—K+泵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D正确。

答案 C
3.受体介导的胞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的生物大分子。

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B.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存在细胞识别并需要内部供能
C.Na+、K+等无机盐离子也可通过此方式运输
D.该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由图示知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是生物大分子的运输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存在细胞识别并需内部供能,但不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

Na+、K+为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此种方式运输。

答案 C
4. 甲、乙分别为物质进出细胞的坐标图和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所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没有共同点
B.图乙的物质运输方式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
C.图乙所示的细胞可能是红细胞
D.婴幼儿肠道吸收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的过程可用图乙中的跨膜运输方式表示
解析甲、乙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分别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二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图乙所示为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式,顺浓度梯度进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符合图乙所示的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特点;婴幼儿肠道吸收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的方式是胞吞,与图乙不符。

答案 C
5.(2014·海南卷)下列过程中,不依赖膜蛋白的是
A.CO
进出肺泡上皮细胞
2
B.静息电位行程中K+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
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解析在跨膜运输过程中,主动运输与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自由扩散不需要,A选项属于自由扩散,B选项属于主动运输,CD选项属于在载体蛋白、水分子通道蛋白参与的协助扩散,故A项正确
答案 A
6.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取代清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