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生版)

合集下载

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学生版)

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学生版)

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考点解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同时使人获得各种知识。

说明文语言要讲究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条理分明。

因此,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课文解剖例1:茅以升《中国石拱桥》(部编版八上)“积累拓展”四: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案示例:“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提高了准确性。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阿西莫夫《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下)答案示例:不能。

因为“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文义,就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技巧解密一、说明文语言主要特点:①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②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③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④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⑤条理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⑥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二、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常出现的词语:①表时间的词语。

如:当时、迄今为止、正在、将要、立即、已经、一向、渐渐……②表空间的词语。

如:有的地方、到处、上方、正中……③表数量的词语。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1.“可能、大约、左右”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 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例:请你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参考答案:光临是敬辞,用来称呼客人的到来,(1分)将台风拟人化,生动形 象地表现出台风暴雨的到来可以缓解旱情,(1分)表现出人们对它的欢迎态 度。(1分)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因为“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 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 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语言的准确性:
2. ……词能否换成……词,为什么? 答题方式: 1. 表态:不能替换; 2. 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 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 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 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特点
B、仔细辨析同义词语: 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2.准确性是前提,在准确的前提下也可以生动。 1.表达方式多样,运用了两到三种以上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点,原理 等。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辅助说明事物的特点或原理。
语言的特点
3.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等其它资料来丰富,补充说明的内容。 4.使用大量的修饰性的词语,使文章和语言更丰富、生动、具体。 5.说明方法的多样、灵活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考察语言的生动性(表达效果): 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是科技文章的必考内容。
考题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的作用。 常见题型:阅读文章某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解释词义+指出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
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
例:“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 “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 说说理由。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语言的特点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关联词//代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

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2.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 常见题型:1. 1. 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①准确性、严密性;②生动性、形象性。

二、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①解释该词的一般意义,或确定该词在句中作用(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时间、推测、估计等)②结合文章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词在语境中的作用③扣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④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提问形式。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答题模板题型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加点词的作用)答题格式:1、先定性:”XX”一词表……(什么上的限制);再释词:是……的意思(用替换法)。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用:先“言下之意”:突出(表明)……;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二: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注意一下词语:a限定时间的: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b限定程度的: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c估计、推测的:大约、可能、左右等。

d限定数量的:多、有余、很少等。

e限定范围的: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之一等。

f限定频率的: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g限定主次d的:主要、重要题型三: 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删去。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影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四: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换。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分析替换词的意思:如果换上”XX”词,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四、怎样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1、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一、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严密。

二、在准确严密的基础上1、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2、简明平实(运用科学术语、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

3、趣味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表达方式。

4、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

5、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

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须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

6、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7、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8、语言内容以说明为主。

扩展资料说明文开头方式1、概述式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形象。

2、描写式开头描写事物的特征或状态,让读者有一个直观的总体认识。

如《中国石拱桥》开头是这样描述的: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中国的诗人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开头描述石拱桥的重要部位“桥洞”的状态特征,然后用神话传说和诗人对石拱桥的描述补充说明这一特征。

3、设问式开头设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有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的心态。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第一段。

由描述红花的鲜艳和美丽,自然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让人们随作者的具体解说了解其原因,探寻其知识。

4、定义式开始对事物下定义,提示事物内涵(本质特征)和外延(包含的范围),让人了解事物的本质。

如《统筹方法》开篇是这样定义事物的:“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其广泛。

”。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什么_小学生作文指导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什么_小学生作文指导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什么_小学生作文指导说明文的语言特点:1、这类文章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

2、同时使人获得菜种知识。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同说明文本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3、说明文语言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条理分明。

说明即解说,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4、说明文的语言既不同于记叙文语言,也不同于议论文语言;既不是为了感动人,也不是为了说服人,而是为了使人明白,获得知识。

语言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

《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

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

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的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与生动性。

准确性具体体现(1)用词讲究分寸分三类:a)表示推测估计。

如:据说、大约、差不多、可能、左右等;b)表示范围。

如:任何、只、只有、通常、之一、仅仅、全、都等;c)表示程度。

最、更、很、最主要(2)数字的使用(3)引用资料(确凿)解题思路:a)指出哪个词语的运用;b)点出该词语起到限制性作用,表示在××(找一个近义词代替)情况下,并不是在××情况下,结合原句具体分析;c)××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性具体体现(1)修辞手法:使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2)表达方式:运用记叙、说明、描写等表达方式时使说明对象更具体形象。

常考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概数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5、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2、明确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考试题型;3、灵活掌握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考试题型的答题方法。

★知识链接一、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科学,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1)表示时间、范围、程度、推测、频率、数量等有关修饰限制的词语,如“目前”“基本”“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主要”等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2)注意约数和确数。

无论使用的是约数还是确数,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注意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等。

(4)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

2.表修饰限定的词语分类::表时间——目前、现今、迄今为止、当时、至今、常常……表程度——基本、仅、几乎、特别、非常、至少、一定、仅、只、最、很、更、比较、相当、充分……表范围——一般、大多、基本、几乎、许多、主要、极个别、全部、大多数、少数、之一、总共……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尽、大概、估计、可能、左右、上下、可算、也许……表数量——多、有余、很少、许多……表频率——经常、常常、屡次、总是、有时、往往、通常……表资料来源(科学依据)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表没有科学依据的——据说、传言……二、明确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常考题型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某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3.加点词语有何作用(表达效果)?题型一:“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方法归纳1.表态:能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的意思以及在文中的意思。

3.比较:从反面分析,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意思了,与原文不符(太绝对了)4.总结:××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题型二:“xx词能否替换为xx词”方法归纳1.表态:能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的意思以及在文中的意思。

3.比较:解释所换的词语的意思,换成××词表示……(带入文中解释)不符合实际情况。

4.总结:××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题型三:“xx词语有何作用(表达效果)”方法归纳1.定性:解释这个词的本意;2.将××词带入文中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3.××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例题感知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让脚告诉你①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可信度越大.脸离大脑中枢最近.所以最不诚实.我们与别人相处.总是最注意他们的脸.而且我们也知道.别人也以相同的方式注意我们.所以.人们可以借一颦一笑撒谎.手位于人体的中间偏下.诚实度也算中庸.人们多少也利用它说过谎.可是脚远离大脑.绝大多数人都顾不上这个部位.得多.它构成了人们独特的心理泄露方式--脚语.它虽然远离大脑.但是更为真实.你可要小心被脚出卖呀.②就好像人体语言的其他信号一样.脚的习惯动作也有自己的语言.在我国丰富的语言词汇里.有许多描述脚语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与其说是描写脚步的轻.重.缓.急.稳.沉.乱等.不如说是描述人的内心或稳定或失衡.或恬静或急躁.或安详或失措的状态.人的心情不同.走路的姿势也就不同,人的秉性各异.走起路来也有不同的风采.脚语有一种节奏.是为情绪打拍子的.如同舞场的旋律.“暴跳如雷是自然界的快节奏和重节奏,“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一种快旋律的轻节奏.③脚语除了能反映人的状态情绪外,还可以反映人的性格。

如果一个端庄秀美的女子走起路来匆匆忙忙.脚步重且乱.就可断定她一定是个性格开朗.心直口快.不留心眼儿的痛快人,反之.看上去五大三粗.走路却是小心翼翼的样子.这样的人一定是外粗内细的精明人.他干事往往以豪放的外表来掩盖严密的章法.④人的心理指向往往从脚语中泄露出来.当人们双脚交叠时.就如同双臂交叠一样.属于一种保护性的动作.交谈中若对某人有好感.双腿就会自然朝向某人交叠.谈话的时候.身体前倾.脚尖翘起.表示殷切而愿意合作.反之.要是身体挺直.双脚交叉的话.则意味着怀疑与防范.倘若有人一坐下来就跷起二郎腿.就表明他怀有不服输的对抗意识.若是有人大胆地翘起二郎腿.则表示她们对自己的容貌有足够的信心.也表示她有要显示自己的欲望.人在站立式.人在站立时.脚往往朝着主体心中惦念或追求的方向或事物.譬如.有三个男人站在一起.表面看起来他们在专心交谈.谁也没有理会站在一旁的漂亮姑娘.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每一个人都有一只脚的方向对着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注意她.他们的专心致志只是一种假面具.而真情被隐蔽着.但是他们的脚语却把各自的秘密泄露了.⑤人的脚步尽管因地.因事而异.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脚语.因此我们就能解释一种现象:对于熟悉者.你不用看其人.仅凭那或急或轻或重或稳的脚步声.就能判断出个十之八九了.⑥因此.通过“脚语”了解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人的状态.对形成融洽的气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式极有帮助的.1、阅读文章第④段:“人的心理指向往往从脚语中泄露出来”这句话中“往往”一词具有什么表达效果。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

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

“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

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

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

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

“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通过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

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

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

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

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1、第⑤段加点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当堂训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树木空心之谜①很多大树随着年岁增长,树心会慢慢腐烂,最后成为空心,威胁大树的生长。

在干燥的北方,空心树比较常见,如曹雪芹纪念馆前的歪脖子老槐树,北京植物园龙王庙前的老槐树等。

②事实上,树木空心不止发生在北方我们所熟知的老槐树、大青树或常见的大树中,在水热丰沛地区,树木的空心现象也很严重。

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树木有37%的空心率;澳大利亚稀疏草原上66%~89%的物种会发生空心,在这里,有的树干空心直径达到整棵树木直径的50%。

③从树木的生长环境与自身生长特征来看,潮湿的原始森林中空心数最多。

那么,这些树木为什么会空心了呢?④1976年,生态学家丹尼尔·扎森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热带树木的心会腐烂掉》的文章,提出了营养循环利用理论,认为空心现象是树木对生长环境采取的一种适应性策略,空心乃自然界“无用之用”的体现。

树木因为闪电、火烧、真菌侵扰或动物啃噬之后,内心慢慢腐烂,营养物质逐步流到植物根部,被循环利用,树干形成空心。

⑤扎森对树木空心“无用之用”的解释,听起来好像很合理,但细细思之,当树木中心在微生物或动物作用下慢慢腐烂的时候,营养首先被白蚁等昆虫大量获取。

然后,腐烂的树心里面最重要的部分被雨水冲刷到地表的土壤里,这些到达地表的营养则会被浅根的草本植物获取,并不能到达大树的深根。

此外,若树木空心是一种适应性策略,理论上,空心木应该能吸引很多分解者和啃噬者,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倒下的非空心树木更受真菌和动物们的青睐。

所以,从树木的生长环境方面考虑,营养循环利用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⑥最近,英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快报》上发表一篇名为《为什么那么多树是空心的》的文章,否定了扎森的营养循环利用理论,病人为树木在其生长过程中,为了节省能量而选择牺牲身体的一部分,从而造成了空心现象。

对于一些粗矮的古树来说,保护树心可能并不是一种经济的选择。

因为,树干外周的树皮是用来运输水分、矿物质的,对于较大的树木来说,要维持外周树皮的正常工作每年通常要耗费5%~13%光合获取的能量。

为了节约能量,有些树木便舍“内”求“外”,树干中间因缺乏营养而形成实心,这样的实心既不能储存能量也不能传输物质,化学防御物质也没法更新,因此抵抗能力降低了,自然容易受到真菌和动物的侵蚀而腐烂,造成树木空心。

⑦此外,从树木物理稳定性考量,高大树木的水平侧枝通常比直立的主干更能忍受高强度的拉力。

因此,水平侧枝通常生长更加强壮,更耐真菌和动物腐蚀一些,不易发生空心。

硕大的侧枝同时会将拉力施加在空心树木的外周,树木空心的现象或许还能合理解释为什么树皮外周比树心结构复杂。

⑧关于树木空心的谜题还有很多种解释,不过,至今仍然没有更权威的说法。

有人可能还会问,为何有的植物(如伞树或竹子)的茎干生来便是空心的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等待新的科研结果。

1、选文第2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概括选文第4、5段的说明内容。

3、选文中关于树木空心之谜的两个理论,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4、说说选文第7段中加点的词语“或许”不能删掉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