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时期曹丕“文以气为主”的美学思想
谈曹丕“文气”说

谈曹丕“文气”说舒城晓天中心校程贞转231350一、“文气”里的“气”之源“气”的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
最初是与“道”紧密结合的一个用语。
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如何形成、生命如何产生等问题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的根本范畴是“道”,老子对“道”进行了描绘,“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是天下万物之母,但在老子哲学中,能够直接生成生命现象的并不是“道”,而是“气”。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这段话进行了分析,“就《老子》42章说,它大概是一种宇宙形成论的说法,因为它在下文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照下文所说,一它本是一个哲学范畴,代表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后来逐步进入美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
从先秦以至汉魏,所谓“气”除了包括生理之气的意义外,还包发展出含有精神气质的内容。
这种内容的变化引出了关于主体修养的养气说。
于是,气“不可力强而致”,成了“气可以养而致”。
中国最早的养气说是针对养生而发的,所养之气主要是指人的血气。
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有“守气”之说,孟子又把“知言”、养气联系在一起,并把“配义与道”作为积养其浩然之气的方法。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孟子最关心的是社会生活中人性的善与人格的美,“浩然之气”所指的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伦理人格等理性生命之光辉。
孟子首创“气”之概念;所谓“浩然之气”,便是孟子所禀有正义之气——禀赋正义之意气。
浩然之气既可“塞于天地之间”,则文人之意气自亦可充塞于诗文之中。
所谓“养气”,也就是一种不断向理想人格提升的道德修养,需要“集义所生”、“配义与道”,艰苦努力,方能“塞乎天地之间”。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发布时间:2021-09-03T02:21:42.54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8期作者:郭丹妮[导读]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曹丕以前人对“气”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建安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即突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文气说”作为曹丕文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文气说”的产生、内容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曹丕的《典论·论文》反应了汉魏之交美学思想的变化,他提出的文艺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通过研究建安七子的才能之所长,辨析各种文体的特征,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他开创了从作家的精神世界这一层面来把握文学作品特色的基本思路,从作家的个性入手来研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曹丕“文气说”的理论来源曹丕的“文气说”这个命题的提出,有极其深厚的思想渊源。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气”论。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从对作为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到作为世界本源的哲学本体再到对文学艺术品评的一个审美范畴,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演变。
根据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气”的阐述,大致可以把“气”的内涵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富有代表性的是先秦时期老子的观点,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就是指代“气”,老子认为是“道”产生了混沌的“气”;混沌的“气”又在此基础上分化为“阴”和“阳”两种气;“阴”和“阳”二气又互相交通而形成一种和合的状态;万物就从这里产生。
简述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

简述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曹丕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又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诗人和散文家。
他的文艺理论思想具有与前人不同的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就曹丕的文艺理论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个观点是“文以气为主”。
这是指文章以抒情为主,文以气为主,文采只是辅助之物。
这样一来,对文艺创作自然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首先,抒情性强,写得有气势才能感人,才能振起读者的精神。
其次,意境丰富,想象丰富,才能传神,打动读者。
再次,语言华美,有文采,可使文章有色彩。
这些都体现了一种明显的感情色彩。
对文艺创作既有必然性,也有利害关系。
第二个观点是“辞达而已”。
这里的“辞”就是文辞、文采,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表达方式,应选择适当的文辞来表达。
若追求辞藻华丽,堆砌词藻,则易走入支离浮夸、佶屈聱牙的歧途。
如《文心雕龙》所云:“故子桓以繁采名家,仲宣以高词擅价,并标置殊体,翻成瑕衅,然则丽不丽在情,而采不采在辞矣。
”这段话着重从文学创作的主客观关系着眼,强调的是表现技巧问题,虽含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免给人以机械之嫌。
文章应该有个性,不应人云亦云。
作者往往要经过一番独立思考,从现实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材料,吸收有益的养分,融化到自己的感受、认识和主观世界中去,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技巧,加以创造。
无论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文章风格不宜千篇一律。
第三个观点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它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文艺创作是文艺家主观感情的表现。
主观感情的强弱变化,直接影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由于主观感情所引起的创作热情的强弱变化及其对作品的艺术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着一个合理范围,超过了这个限度,便会产生不良的负作用。
例如,对人物的厌恶,容易导致艺术描写带有贬意,或令人难受;喜悦时则情感高涨,容易导致生动的描绘等等。
总之,文艺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不应违背创作心理。
这句话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对理解文艺创作的某些现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仅此还不够,还必须结合具体的文艺创作,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精神。
也论曹丕的文气说

也论曹丕的文气说作者:皇甫国芳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22期皇甫国芳内容摘要:曹丕首次提出的“文气说”是古代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命题,文章阐释了曹丕倡导的“文气说”中“气”的独特内涵,揭示了曹丕以“清”与“浊”作为审美标准和以遒劲刚健作为审美追求的独特审美风格,展现了曹丕关切文学的人文精神传承的审美观照。
关键词:文气说风格清浊人文曹丕作为王侯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首领,与建安七子交往甚密,他在《与吴质书》中写到:“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1]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他们关系亲密,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曹丕深受曹操“人为贵”思想的影响,提出“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秋湖行》),在这种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曹丕对作家的批评,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评判,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
“文气说”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到文学的本体、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人生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试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曹丕的“文气说”。
一、曹丕“文气说”的独特内涵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是这样论述“文气”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曹丕认为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每个作家身上体现出的“气”,也各不相同,用音乐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别,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这里的“气”究竟有什么内涵呢?中国古代哲学家注重“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视为一体,提出了“元气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而致。
汉代时,哲学家们将人的品性与“气”结合起来,认为人的性格是由所禀受的气决定的。
汉末魏初所盛行的人物品评活动也较多地从“气”的角度谈论人的品性。
曹丕“文气”说述评

曹丕“文气”说述评摘要:“文气”说是曹丕的重要理论,并首次提出了不同作家的“气”的“清浊”不同,决定了作品的“巧拙”与否。
这一看法不仅是对先人关于“气”理念的继承,也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清浊,巧拙,气东汉末年,魏晋初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致使人们倾向于臧否人物,而文学在不自觉和自觉中走向了品论文章这条路。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便是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种新风气。
在此,我将从“文气”说由来,“文气”说主要内容,“文气”说的影响三大方面对曹丕“文气”说进行一个述评。
一.“文气”说由来提到“文气”不得不先提到“气”。
“气”来源于哲学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类似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中的某一元素。
在先秦诸子著作里,“气”被看作为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是被看作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万物的生成。
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道生成混沌一气,一气生成阴阳二气,阴阳感应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
因此,自然万物乃是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和谐统一的产物。
因此,老子的“气”(阴阳二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气”就是连接“道”和“万物”的桥梁,“气“既有“道”的无,也有“万物”的有的性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气”指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
例如: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气”是一种正气,是个体人格精神和英雄性格之气,为曹丕“文气”说的心理方面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讲,“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又讲:“人禀气而生,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在这里,王充用“禀气”多少来评人的聪明贤拙,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虽然还没有脱离董仲舒将“气”伦理道德化的攀笼,但已有明显的进步。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名词解释——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论1.曹丕的“⽂⽓”说曹丕提出了“⽂以⽓为主”的著名论断。
他说:“⽂以⽓为主,⽓之清浊有体,不可⼒强不致。
”这就是⽂论史上著名的“⽂⽓”说。
以“⽓”论⽂和⽂⼈(作家),是曹丕《典论·论⽂》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也可以说,曹丕是中国⽂学批评史上提出⽂⽓说的第⼀⼈。
曹丕的“⽂⽓”说主要有以下⼏⽅⾯的含义:第⼀、曹丕所说的“⽓”,主要是指作家的⽓质、才能、个性、禀赋等。
“⽂以⽓为主”,就是强调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这种个性源于天赋,即使为⽗兄者亦难以改变这种不同的天赋。
第⼆、曹丕将“⽂⽓”⼤致分为“清”与“浊”两⼤类。
“清”,多指阳刚之⽓;“浊”多指阴柔之⽓,代表两种风格类型。
曹丕的“⽂⽓”⼆分法,实际上开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学风格的先河。
“⽓之清浊有体”,指⼈的⽓质有清有浊,表现出不同的体态风貌。
也就是,由于作家⽓质、才能不同,因⽽构成⽂章特点也各异。
⽂体与⽂⽓的关系,即⽂体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
他所讲的“⽓之清浊有体”,即是论⽂学作品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风格各⾃的特点。
曹丕指出,正是“⽓之清浊”,于⽂学创作便形成了各⾃不同的艺术风格。
作品的风格,多源于作家的性格。
作家性格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作品风格的多姿多彩。
每⼀位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乃是构成其⽂学风格之独特性的基础。
第三.曹丕论为⽂之⽓,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
“⽓之清浊有体,不可⼒强⽽致”,“虽在⽗兄,不能以移⼦弟”。
他认为⽂⽓的不同是因⼈的天赋禀性不同,因⽽⽆法以⼈⼒来改变。
曹丕的这⼀观点,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的⾃觉”及“⽂”的独⽴的时代精神。
2.“四科⼋体”曹丕在论及⽂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本同⽽未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就是所谓的“四科⼋体”说。
“夫⽂本同⽽未异”,是说⽂章基本创作原则相同,⽂体要求不同。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作者:黄立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文气说”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其中对文学风格,曹丕开创性地提出了“文气说”,并将气分“清浊”。
这不仅是对先人提出的“气”的升华,同时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气之清浊;风格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42-01魏晋时期,随着我国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相继产生。
曹丕的《典论·论文》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不可小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五个主要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介于“文气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一些分析,从“文气说”的源起到令人争议的清浊之辨,做一个由表及里的论述。
一、“文气说”的源起气,在中国古代实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可是其中的“金”是指金属,显然不是石器时代所有的概念,因此英国的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认为在五行说之前,中国上古时代也曾经有过一个气、水、火、土的四大元素说,与古印度和古希腊哲学一样。
“气”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哲学范畴之一。
那么,曹丕所谓的“气”又是什么呢?在蔡镇楚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在盛源、袁济喜先生合著的《华夏审美风尚史·六朝清音》中,他们都认为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是受孟子“养气说”的影响而来。
但我认为不然,曹丕所说的“气”与孟子所说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的“气”是有区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以气为主” 的命题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主体的个性 、 气质 、 才能于 文艺创作的不可分性 , 并把文艺创作和个体生命联 系在一起 , 把两
泽厚先生把《 典论 ・ 论文》 看做是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端和引言 。
了曹丕所讲的“ ” 气 是艺术家天赋的气质、 个性 、 才能。“ 气之清浊有 体, 不可力强 而致 ” 即是强调艺术家 自然 的禀赋 , 同艺术 家的创 , 它
造力是不可分割 的, 艺术创造上 的巧拙 出于创造者 的 自然本性 , 是 无法加 以传授的。由此可看 出, 曹丕所说 “ 以气为主” 气” 文 的“ 已不 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范畴, 而是具有明显 的美学意义了。在 中国美
多少, 故性有贤愚”《 (论衡 ・ 率性》 。“ ) 人禀天地之性 , 怀五常之气 , 或
魏晋南北朝在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 化的时期 , 是继先秦之 后第二次社会意识形态 的变异。汉帝国的灭亡和持续的大动乱 , 使 汉帝 国所竭力宣扬 的儒家思想 同残酷现实形成 了强烈的对比, 动摇
仁或义 , 性术乖也。动作趋翔 , 或重或轻 , 性识诡也” 《 (论衡 ・ 本性》 。
源于道 :有物混成 , “ 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下母 , 吾不知其名, 字之
学史上 是第 一次直接针对 文艺创造高扬 了艺 术家天赋 的气质 、 个 性、 才能在决定艺术创造 的巧拙成败上的重要作用。曹丕在《 典论 ・ 论文》 中评论“ 建安七 子” 的文学 成就及 其特色 , 也都 是从 “ ” 气 来讲
摘
要
曹丕提 出的“ 以气为主” 文 中的“ 已不同于前代 , 气” 它
为骨肉, 阳气主为精神 ”《 ( 订鬼》 。上古之世 , )“ 太素之时 , 元气窈冥 ,
… …
巳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哲学范畴, 而具有明显的美学意义 了, 昭示了 魏晋个体 意识的觉醒 , 并把文学创作 中个体价值推上 了重要的位置。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如曹丕说 “ 阴阳交 , 夫 万物成” 《 (典论 》 , )就是东
汉以来王充等人用阴阳二气交会说 明万物生成 的观念。 曹丕第一次 以东汉流行的“ 元气 ” 说来说 明文学的本质, 提出了
“ 以气为主” 文 的命题。曹丕在 《 典论 ・ 论文》 “ 以气为主, 说 文 气之清
关键词 曹丕 魏晋 文 艺 创 作 气 美 学思 想
天地壹郁 , 万物化淳, 和气生人 , 以统理之 , 天之 以动 , 地之以静 ,
日之 以光, 月之以明 , 四时五行, 何非气然。以此观之 , 气运感动 , 亦诚
大矣, 变化之为 , 何物不能” 《 (潜天论》 。“ ) 人之善恶 , 共一元气。 气有
人精 神活动在 内的万物 的生成 , 管子》 《 不仅认 为人是精气的产物 ,
“ 凡人之生 , 天出其精 ”《 (管子 ・ 内业篇》 , ) 而且将气引人人的精神领
王充认 为人的善恶 、 贤愚、 才智的高下技 能的巧拙 , 以致动作的快慢 轻重, 对事情的认识处理能力 , 多是人禀受的“ 天然产生的。这个 气” 在东汉哲学 中反复论述 的“ 的观念 , 气” 对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发展
了对儒 学的信仰 , 在汉代 意识形 态陷入 严重 危机的历史条件下 , 魏
的。如,徐斡时有齐气 ” “ “ ,孔融体气高妙” 这种用“ 来评论文学 。 气” 家作品 , 从文学家天赋的气 质 、 个性 、 才能来评 论作品的风格 特色 , 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 的风格论的基础 。
日 。”《 道 (道德经 ・ 四章》 , 十 )道是万物本源 , 而气则是道衍 生万物 的中间环节。《 管子》 进一步对“ 进行论证 , 精气” 气” 以“ 来解释包括
曹丕《 典论 ・ 论文》 中提出的“ ”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哲 气 是 学范畴之一 , 气 ” “ 的观念很早以来就 和中国美学相关。 甲骨文 中已 有 “ 这个字 , 气” 殷周时 , 的范畴 就已提 出。春秋时 以气来解释五 气 味、 五色 、 五声的 自 现象及人体疾病和人 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 然 认为 从自 然现象到人体和情感都是气 的生发运 动的结果。老子认 为气
I 文化 研究
论魏 晋 时期 丕“ 以气 为 主" 曹 文 的美 学 思想
杨 慧鹏
( 鹤壁 职业技 术 学院
中图 分 类 号 : 0 16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河南・ 鹤壁
4 83 ) 50 0
文章 编 号 : 2 7 9 ( 0 9 O — 1 . 1 1 7 — 8 4 2 0 )5 2 0 6 6
晋南北朝思想对汉儒提倡 的个体要绝对服从于群体 、 社会的思想原 则提出了异议 , 加以批判 , 并 而把个 体存在的价值推上了重要 的位 置。 带来 了“ 人的觉醒 ” 文的觉醒” 在中国美学史上 留下 了不灭 和“ , 的光辉 。汉末建安时期( 公元 l6 2 9 —2 O年 ) 出现了以曹操、 曹丕 、 曹 植为首领的“ 建安文学 ” 。建安文 学体现出一种和前代文学大不相 同的新倾 向、 新思潮 , 形成了 自己特有的美学思想 , 对魏晋及其后中 国美学 的发展 产生了明显 的影响。曹 丕的《 典论 ・ 文》 论 中提 出的
汉 以来被禁锢的人的创作个性解放出来 , 并上升到理性来认识 , 从
的创造也有一个如何引气的问题。一首乐 曲, 即使 曲谱节奏相同 ,
但 演奏者用气怎样 , 拙如何 , 是由 自然的本性决 定的 , 巧 这 虽在父 兄, 也无法把它传 给子弟 。文学的创造也于此类似。这清楚地表 明
而使文坛出现的追求创作个性的倾 向上升为 文人 的 自 意识 。李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