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白居易的美学思想.doc
白居易诗中的乐观主义与人生态度

白居易诗中的乐观主义与人生态度引言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作被广泛传颂至今。
白居易的诗作以其乐观主义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白居易诗中体现的乐观主义和人生态度。
1. 乐观主义在白居易诗中的体现1.1 描述美好景物白居易的诗作常常描绘了大自然中壮丽美景:如山水风光、花草树木等。
他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传达出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激之情。
这种对美的敏感使得他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向上、愉悦的方面,从而培养了内心深处的乐观态度。
1.2 抒发豁达心态白居易多次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变幻无常、执着不过分追求及时享受生活的豁达心态。
他经历了丰富的生活阅历,深知人生百态,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他以一种宽容和平淡的心态去面对,并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循环变化的理解。
2. 人生态度在白居易诗中的表现2.1 快乐与享受白居易诗中常常透露出对快乐和享受生活的追求。
他认为人生苦短,应该珍惜每个片刻,并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能带来愉悦和满足感的事物上。
无论是品味美食、赏玩花草树木还是聚会欢笑,他都视之为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2.2 探索与成长白居易在诗作中强调了不断学习、成长和探索的重要性。
他鼓励读者积极地面对新鲜事物,勇于尝试新领域,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他相信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开拓自我,一个人可以在精神上获得持久而深远的愉悦与成就感。
2.3 推崇人际关系白居易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于人际关系的推崇。
他多次强调家庭、友谊和社交的重要性,认为这些与人相关的互动可以带来力量和快乐。
他倡导和睦相处、亲近朋友,并以此来增添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满足感。
结论白居易诗作中体现了乐观主义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豁达心态的表达以及对快乐、成长和人际关系的推崇,白居易传递了一种积极面对生活、勇于追求幸福和不断成长发展的精神。
注:以上内容仅为根据主题填充相关内容,字数达到2500字。
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分析

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分析
作为宋代学者和文人的杰出代表,白居易的诗歌深受世人尊崇,其中有许多诗歌的象征内
涵意象也可以以具体的文学理论述说出来。
首先,主要体现出白居易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
征就是象征主义美学。
白居易经常以自然象征来表达人类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以此来深度
地激发读者的情感和思想,来感受心灵的洗礼和抚慰,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在象征主义的基础上更具有深刻的含义和欣赏价值。
其次,白居易诗歌还有讽喻美学的特征,他善于以各种暗喻的手法使语言表达变得更丰富、多元。
他不仅能够采用鲜明的象征性语言,还善于编织性的讽喻,令其作品意象更加明显
和准确。
此外,白居易诗歌还表现出了伴随性美学特征,他倾向于将多种语言、多种景观、多种心理现象和思想等的叠加,以此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深刻与丰富,从而促进读者的思维
灵活性和能力拓展。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白居易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涵蕴着象征主义美学、讽喻美学和伴随美学等特征,这构成了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独特美学特征,也是其文学影响力及传承价值与强烈魅力的重要根源。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浅谈(二)正如艺术的核心本质是审美一样,艺术的核心功能也应该是审美,音乐艺术也不例外。
当白居易以艺术家的身份面对音乐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音乐的审美功能上了。
其“音乐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具有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就是将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换为琴乐里的精神世界。
简言之,就是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塑造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意境更加深远,使音乐获得更感人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移情作用,早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就曾以伯牙学琴于成连的经过来说明。
白居易的很多音乐诗都涉及了音乐的移情作用,如“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呢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筝》)“弦”作为一件乐器的一部分,本来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然后把“恨”送入弦中,才使得原本毫无情义的“弦”,演奏出了肝肠寸断的音乐,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
再如:“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
”(《五弦弹》)每一根弦都各自表达不同的意象,五根弦合奏又体现出另一番意境。
白居易在《和思旧乐》中对“音乐的移情作用”作了详细地阐述:“我为此山鸟,本不因人生。
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峡猿亦无意,陇水覆何情。
为入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在白居易看来,山鸟、峡猿、陇水都本无情义,都只因为人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声音中,它才具有了巨大的感人心魄的威力。
第二,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音乐虽然具有长于抒情的优点,但并不长于叙事。
不过,这并不是否定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白居易的音乐诗就充分地利用音乐的联想作用,来表现诗人对音乐内涵的把握,以及诗人从音乐中得到的美的享受。
通过白居易的诗,我们似乎可以还有当时的场景,甚至“听到”音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引言唐代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从中体会他对于人生、情感和美学的独特见解。
人生态度1.知命宽容:白居易平静面对命运安排,经历了许多挫折与变故后仍保持豁达乐观。
2.淡泊名利:他放弃了官职,并选择隐退于世,专注于写作,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3.对于友情和爱情的坚持:白居易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友情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在忧愁悲伤之外还能感受到乐观和温暖。
艺术追求1.自然描写与典雅表达:白居易的诗歌以自然景色和物象描绘为主要特征,通过简洁而典雅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情感和思考。
2.修辞手法的运用:白居易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3.表达世态炎凉:白居易在部分作品中揭示了社会黑暗、人情冷漠等问题,对时代背景有着独到的见解。
影响与价值1.文学影响力:白居易被誉为唐代晚期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风靡一时,并影响了后来文人雅士及读者审美观念。
2.精神追求与价值观:白居易的淡泊宁静、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予了后世很多启示,他处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也受到人们的赞赏。
3.艺术享受与审美体验:通过阅读白居易的作品,读者可以领略到他对自然美和人性关怀的展现,感受到他的艺术追求和审美价值。
结论白居易作为唐代诗人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打动了世人。
他的豁达乐观、对命运的接受与宁静以及对友情和爱情的真挚追求引领了后世。
同时,通过其精妙而典雅的诗歌表达方式以及文学上的深刻见解,他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影响力。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一位诗人,也是一个志存高远、富有智慧和人性关怀的思想家。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审美风格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审美风格作为唐代文学巨匠,白居易是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有着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这个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是他在文学界的标志。
那么,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白居易的审美风格吧。
一、情景写实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被誉为“白话诗”的代表人物,是因为他强调了诗歌中最真切的情感,抓住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又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细微的变化,运用自如的语言表现出来,让读者在情感上有着直接的共鸣。
因此,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真实的描写,有时候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有时候描述的是大自然中的景象,但无论是哪一种情景,都有着清晰、真实、传神的感觉。
白居易的情感表达也非常直接,无需太多修饰,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抒发内心深情,没有花哨的言辞,所以他的诗歌的语言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表达方式。
他不像李白那样为了自己的文学造诣而天马行空的灵魂起舞,也不像杜甫那样对人生画饼充饥,他更像一个通过日常生活与大自然互动,用真诚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普通人。
二、注重人文情感白居易的诗作中哲学性的思想并不多,他更多的时候是通过生活的点滴,表现出他对人文情感的关注。
他在赞美朋友、亲人、医生、佳人等等人物时,往往会从细节入手,通过描写琐碎的情感而表现出真挚的情感。
他善于从普通人物中发掘出他们的人性特点,让读者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毫不起眼而真挚的情感联系。
比如在他的《琵琶行》中,通过描写春宵一刻值千金这一场景,他表现出了琵琶女深情对他丈夫的思恋之情,以及在即将离别前,两人之间惜别的情感。
除了人物,白居易在文学作品中还极其关注社会风俗、乡土文化等人文背景。
他善于从细节入手,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笔触,描绘出民间文化、生活习俗、人情世态的真实形象。
正是这种对人文情感的敏锐观察与描述,让白居易的文学作品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厚的印象。
三、情感丰富白居易的作品不仅情节丰富,而且情感也极为丰富,他可以在一首诗中表达出喜怒哀乐,表现出思虑深长的洞察力。
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反对“夷声”,有音乐亡国论倾向。 反对“夷声”
2、道、释杂糅
⑴道家之“淡” 道家之“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夜琴》 ——《夜琴》
▲强调政治因素对音乐艺术的决定作用;反 对是古非今;主张“ 对是古非今;主张“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 音”;兼及审美主体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对审 美结果的巨大影响。
⑵复兴礼乐 臣闻议者曰:“ 臣闻议者曰:“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 非殷周之礼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备于古,则 礼不能行矣;干戚羽旌、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于古, 则乐不能和矣。” 则乐不能和矣。”古今之论大率如此。臣窃谓斯言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 苟可以正人伦宁家国,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 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盖善沿礼者, 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故 得其意,则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而同臻于理矣;失其 情,则王莽屑屑习古适足为乱矣。故曰行礼乐之情 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盖谓是矣。且礼本于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策林》 ——《策林》
▲继承“物动心感”说,主张艺术应言之有 继承“物动心感” 物,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主张应采取适当形式让老百姓把心中的 情感发泄出来。
⑷“恶郑之夺雅也” 恶郑之夺雅也”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丹,走马听秦筝。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 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邓鲂张彻落第》 ——《邓鲂张彻落第》
诗歌与人生——白居易的诗歌艺术与思想内涵

诗歌与人生——白居易的诗歌艺术与思想内涵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充满感情和情感表达著称。
白居易的诗歌以婉约派为主,言情怀志,旨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的诗歌经常描述人生中的喜悦、悲痛、爱情和自然之美。
本文将介绍白居易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内涵,探讨它们与人生之间的联系。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白居易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绝句,也有长篇叙事诗。
他的诗歌以优美的字句、精致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为特点。
他追求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以及诗与人的联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深受杜甫和李白的影响。
他细心品味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美好与悲哀。
他的《琵琶行》表达了对不幸女子的同情和心痛,以及对命运的怜悯。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述了远离故土的苦涩离别之情,他的其他诗作也对自然、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白居易结合了伦理、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创造出了扣人心弦的艺术形式。
他的诗歌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可以让读者感到深刻的情感。
他利用自己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才智,创作出优美的句子,使人们感到流连忘返。
他的诗歌不仅令人感到兴奋和感动,也让人感到深深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热爱。
白居易的诗歌思想内涵白居易的诗歌常带有他深刻的思想和经验。
他的诗歌意义很多时候并不局限于表面形式,包括许多不同的含义。
他刻画的人物形象、心理和情感,全面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白居易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并且人类必须面对和承受许多不幸的遭遇。
然而,他对人生的悲观看法也经常受到他的幽默和淡泊的平衡。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遇到不幸和悲伤的感受。
白居易对于人生和爱情的思考,成为他诗歌的一大主题。
他的诗歌描述了人在各种情况下经历的情感。
他的《长恨歌》表达了他深深地爱着杨贵妃的感觉,而《长相思》则表现了他热爱乡土和家人的情感。
他的诗歌经常描绘田园中的美景和自然之美,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哲学与艺术追求探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哲学与艺术追求引言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人生哲学被誉为唐代“诗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究白居易在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哲学观和艺术追求,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文化的影响。
一、白居易的人生哲学观1.1 自然主义思想白居易秉持着自然主义的思想,认为自然界是最随遇而安、无欲无私地存在的,而人类应该效仿这种态度来达到心灵平静和内心宁静。
1.2 忧患意识与虚无感在百忧图、摸鱼儿等作品中,白居易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世事虚无感情。
他通过揭示尘世间短暂幸福背后的不稳定性和无可避免的痛苦,呼吁人们超越物欲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满足。
1.3 崇尚真实与自由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该给人以坦诚直言、真实自然的感受。
他反对虚浮做作的修辞手法,倡导以平实、真实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感受,追求真诚与自由。
二、白居易的艺术追求2.1 审美观念的转变在唐代文学史上,白居易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琴棋书画”四艺并列于诗歌之上的文人。
他认为这些艺术形式都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深处情感,并且可以相互补充和启迪。
2.2 散文化诗歌及音乐韵律白居易致力于发展散文化诗歌,使诗歌更加接近日常语言和生活经验。
他强调韵律的运用,通过控制音节、字数和押韵来创造动听优美的韵律效果。
2.3 文学与社会责任白居易将文学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以诗歌表达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和思考。
他在《琵琶行》中运用音乐形象表达对社会不公平待遇的批评,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弊端。
三、白居易的影响3.1 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白居易开拓了散文化诗歌的道路,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创作思路,并对宋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作品中展现出对情感与真实性重视的倾向,启发了后世诗人更加深入地探讨个体内心世界。
3.2 社会价值观的引领白居易所表达的自然主义思想、忧患意识以及崇尚真实与自由等价值观念,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
”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
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
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
答:核心是指(不超过10个字)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定出两点,总计不超过45个字。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这种本质决定诗歌能发挥“补察时政”、“泄
导人情”的作用。
B.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诗歌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C.白居易认为唐代李白、杜甫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嘲风雪、弄花草,所以被
他砍得所剩无几。
D.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诗歌理论尤其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E.白居易的诗歌美学思杨有许多合理因素,但是也有偏激之处。
[ ][ ]
附:答案及简析
(二)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②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观点)
3.①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②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4.C、D(对照原文可作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