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探究其音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揭秘《琵琶行》的音乐美感

揭秘《琵琶行》的音乐美感

揭秘《琵琶行》的音乐美感简介《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

这首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是一个琵琶师以弹奏琵琶的方式,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除了文字上的美感外,《琵琶行》也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感,通过音乐元素,它能够唤起人们深沉而动人的情感。

情绪表达《琵琶行》通过音乐元素来表达歌者内心世界中复杂的情感。

从曲调到节奏、音色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展现了作者对于诗歌情感表达追求极致且精确无误的态度。

例如,在曲调上,《琵琶行》使用了缓慢而悲伤的旋律,使人仿佛置身于辽阔无垠、凄凉寂寞的荒原之中;在节奏上,则整体运用了稳定平缓且稍显拖沓的进行方式,加深了曲子在听者心灵中引起共鸣的力度。

音色与演奏技巧除了曲调和节奏,音色和演奏技巧也是《琵琶行》所注重的元素之一。

作为一个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曲子,《琵琶行》通过不同的音色来表达情感。

通过变换弹奏手法、节奏与音高结合等手法,使得它在细腻刻画情感的同时,也展现了琵琶独特而丰富的音色。

这种独特的音色传递出诗歌中诗人对于故国思念之情,给人以深沉而婉转的美感。

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琵琶行》不仅仅是一首优美动人的乐曲,还具有一个精美的诗歌背景故事。

这首诗与它所表达的音乐形成了有趣且完整的互文。

通过将文学情景与音乐相结合,使得听众在聆听曲子时能够更加贴近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产生更为深入和直观的感受。

结论《琵琶行》以其独特而精致的音乐元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完美的曲调、节奏和音色的搭配,它揭示了白居易诗歌中表达的深刻情感与思考。

在音乐美感上,《琵琶行》不仅反映了古代文艺创作的高水平,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音乐作品所能传达的无限魅力。

《琵琶行》的音乐美与叙事技巧

《琵琶行》的音乐美与叙事技巧

琵琶行的音乐美与叙事技巧引言《琵琶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

该诗通过描述一个落魄的女子弹奏着琵琶引发的感人故事,展现了音乐之美和叙事技巧的结合。

本文旨在探讨《琵琶行》中的音乐美和白居易运用的叙事技巧。

音乐美音乐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例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杵磨成细沙泥”等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仿佛听到了琵琶声如波涛般汹涌澎湃、急促而有力。

声音韵律白居易巧妙地利用韵律和节奏来体现音乐之美。

他运用平仄格律,使得诗歌行云流水般优雅顺畅。

同时,他还通过韵律的变化来表达不同情绪,如节奏急促时传达出紧张和兴奋,而节奏缓慢时则展示出宁静和悲伤。

和谐的乐章《琵琶行》中的音乐美也体现在其整体结构与各段之间的衔接上。

白居易以干净利落的语言描述了女子弹琵琶的动作,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音乐的起伏和流转。

同时,诗中交织着真实感人的故事,让音乐与情感融为一体。

叙事技巧视角选择《琵琶行》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深入了解她在苦难中引发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描述细腻白居易以精心描绘场景和情感内心世界为特色。

他通过详实而具有意象力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氛围和情感变化。

这种描述细腻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对主人公的共情。

故事性延展《琵琶行》从一开始就吸引读者的兴趣,并通过对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的叙述,展示出精妙的故事性延展。

这种叙述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加有张力和引人入胜,读者不仅被音乐美所吸引,也投入到主人公的命运中。

结论通过探讨《琵琶行》中音乐美与叙事技巧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个懂得如何将音乐与故事相融合的艺术家。

他用细腻犀利的描写、动听优雅的诗韵以及精心选择的叙述视角,传达了音乐之美,并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感人至深、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当中。

从白居易的音乐思想谈他的《琵琶行》

从白居易的音乐思想谈他的《琵琶行》

从白居易的音乐思想谈他的《琵琶行》诗歌和音乐,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因为如此,古代诗人不但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而且喜欢以音乐为题材,或者在诗词歌赋中,间以音乐美的描写。

但是要想对无形的音乐加以形容难度很大。

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有这么一句词:“悠然兴会,妙处难与君说。

”意思是很多好的作品在欣赏完之后,有很多的好处很难说出来,尤其是对音乐的描写和刻画,因为太抽象太空洞。

但是,历史上不是没有这种贤人能士。

翻开我国古代诗史,多少描写器乐演奏的名篇佳句,集然入目,伶然盈耳:马融《长笛赋》中“状似流水,又象飞鸿”般的悠扬的笛声;韩愈《听师颖弹琴》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般的雄健的琴声;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的琵琶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箜篌声;苏轼《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幽怨的洞箫声;刘鹗《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一段等等都非常精彩。

但若就对乐曲描写的细腻完整、形象生动、精美绝伦,而且还能从乐曲中挖掘出女主人公的形象,并透射出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令人一唱三叹的,就得算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他在描写音乐方面的成功使历史上其他的文章都难以望其项背,恰如清代张维屏《琵琶行》所说:“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

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中赞美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的完美时说:“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比起同时代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名作来,以其描写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

”《琵琶行》作于作者白居易被贬江州的第二年(),作品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的身世,抒发了作者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小人排挤的抑郁悲凉之情。

在文章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亦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摘要】《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音乐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与艺术价值。

本文从节奏与韵律、曲调与旋律、音色与表现方式、编曲与演奏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琵琶行》进行分析,揭示了白居易在诗意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

文章探讨了这首诗歌作品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琵琶行》的音乐性和诗意的结合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展读者对此诗歌作品的欣赏视野。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分析、节奏、韵律、曲调、旋律、音色、表现方式、编曲、演奏技巧、情感表达、音乐性、诗意、影响、结合。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情感真挚而著称。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悲愁心境,表达了对逆境中坚韧不拔的追求与坚持。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了解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以及该诗作对当时文学界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文人雅士们的创作活动极为活跃,白居易正是在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在政治生涯中屡受挫折,被贬谪到岭南地区,这种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政治理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写下了《琵琶行》,展现了他对生活坎坷遭遇的感受与独特见解。

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诗意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作品概述白居易的《琵琶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最具有音乐性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琵琶为主题,描绘了一个流浪艺人弹唱琵琶的形象,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作品通过琵琶的音乐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琵琶的音色、演奏技巧以及表现方式,使整个作品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琵琶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

《琵琶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描述了琵琶绝妙演奏的作品。

讲述了作者白居易被贬谪到潮州时的情景,琵琶演奏的凄怨哀婉之情,与作者的经历不谋而合。

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琵琶音,换起了弹者和听者的情感。

本文主要阐释的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美学;思想我国古代不乏描述音乐的文学作品,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就是其中的典范。

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与此同时,琵琶在当时当景给人的情感上的调动,深刻的体现了高超的琵琶弹奏技艺,超强的韵律感,让弹者与听者都无不为之动容。

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表现音乐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于琵琶演奏的描写,作者通过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和对比。

在《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其中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段是《琵琶行》中的经典段落。

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出琵琶弹奏的音色。

其中也有大弦和小弦的对比,大弦的声音像是急雨,小弦的声音像是私语,这样的对比,贴切的阐释出琵琶这种乐器中大小弦的区别,同时通过比喻,让人们感知到琵琶这种乐器的音乐美。

在大小弦的切换之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音符,营造出一种韵律感十足的氛围。

白居易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精妙的修辞,至今都是文学史中对音乐描绘的经典片段。

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聆听琵琶女一曲技艺精湛的琵琶曲,引得万千愁丝。

在对音乐的描述中,作者善于通过人们熟知的声音来进行比喻,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者所描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的交错,让没有听过琵琶的人,也能够想象到琵琶演奏时高低起伏的音律美。

这些人们本来就熟悉的声音,本身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错综复杂的音色交替,让一场琵琶演奏的盛宴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白居易创作最大的特色就是通俗易懂,他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写入文中,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律动。

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生动而不晦涩的表现出音乐难以言说的美。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琵琶行》是我国古代描写音乐的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其中正面描写琵琶声的片段精彩绝伦,用了一系列绝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让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声,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

白居易将激越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柔和的小弦声比作情人之间的窃窃私语。

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让人感到仿佛是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到了玉盘中。

珍珠和玉盘的比喻极美,清越的声音又与琵琶声十分贴切。

乐曲流畅顺滑的时候琵琶声就像鸟语声般婉转,到了阻遏不畅的地方,又像是在结冰的水面下流动十分艰难。

泉水凝结得越来越多,乐声就越来越阻塞,知道音乐声骤停,这时没有声音却有十分滋味,似乎比有声音时还要动人。

突然琵琶声迸发,就像银屏突然破裂,水流了出来,也像铁骑奔赴战场。

这段描写让人看到了想象力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通过比喻,让听觉上的音乐通过文字和想象力送达读者的心中。

对《琵琶行》中音乐的浅析

对《琵琶行》中音乐的浅析

对《琵琶行》中音乐的浅析音乐是很难用文字来描写的。

它的音调、旋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白居易凭借他高超的手法和对乐曲的独特见解,完美地诠释了由听觉到视觉的跨越,使文章有极强的感染力。

文章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简单的琵琶声比作世间万物,并赋予其形象特征,使读者内心跌宕起伏,回味无穷。

比如,在文中作者将粗弦沉重舒长的声音比作急促的大雨,将女儿般轻柔的小弦比作绵滑的细雨,这些使人充分地感受到琵琶旋律的跌宕起伏。

而后来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则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嘈嘈切切、此起彼伏的音符有如珍珠落到光洁的玉盘中,发出像蜻蜓点水般清脆的噼嗒声,使文章更有代入感。

接着,琵琶声冰泉冷瑟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寂静过渡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剂突出刀枪鸣的亢奋激昂,其引导的巨大反差,不禁使我感到震惊。

在曲尾时,作者也不忘为曲子撒些调味剂,比如作者将句尾四根弦一同发出的声响比作玉帛撕裂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

诗人在变幻多端的音乐赋予其有声有色,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读者有了更贴切的感受,将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诗歌的另一独特点在于将诗与实际相结合,将感情寄托在乐曲内。

比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通过压抑的声调,体会到作者不得志,郁郁寡欢的情绪。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则通过弦声的激荡来表现出琵琶女内心的激荡,也是因为琵琶女回忆起了曾经在教坊的辉煌成就,想起了曲罢之后被人们称赞的自豪,想起了被酒渍污染了的血色罗裙和跟着节奏打碎了的钿头银篦。

曾经的年少欢乐事也常常被作者梦到,内心激昂之情无法掩饰,那就化作急雨流露出来吧!在最后,作者巧用丝绸撕裂的声音来发泄己多年掩盖在内心无可压抑的孤独奋激之情。

作者对音乐的描写出神入化,将抽象的音乐赋予具体的形象和画面,使我们可以通过其高超手法感受到琵琶女手中流淌出的美妙乐音。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白居易《琵琶行》不仅仅是我们学习欣赏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多种元素的结合体。

一、音乐之美源于“情”1、“无”声中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转动旋轴,先轻轻地弹了三两下,还“未成什么曲调”,便露出了她那无限的深情。

作者不仅在写琵琶女,而且也流露出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无限情怀。

2、“有”声中的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本来白居易对音乐就极强敏感,更何况,突然听到的又是具有“京都韵味”的琵琶声。

诗人昔日在京城为官,今日远贬他乡,此声不禁牵动了他敏感的神经,扣动了他的心扉。

于是诗人不禁问道:“寻声暗问弹者谁?”又不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见到琵琶女后,听着她那“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的琵琶声,又将作者带入了那无尽的回想境界。

3、“断”声中的情“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声的突然停止,不仅没让听众有不适之感,反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之所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不正是因为一个“情”字的填充才使无声之美胜于有声之美吗?二、音乐之美出于“技”诗文中也有一部分是描写琵琶女神情姿态的。

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琵琶女“始出来”,并且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可见她不是以貌和技取悦于人的轻浮女子,她具有含蓄、朦胧和羞涩之美,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琵琶女自身涵养之美。

然而,描写琵琶女的自身涵养之美是为她的演奏技巧做铺垫的。

因为作者情感的抒发是建立在琵琶女超高的琵琶技巧之上的。

比如:“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曲终收拨当心画” 中的“拢”、“ 拈”、“ 抹”、“ 挑”、“当心画”都是对琵琶的演奏技能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诗人运用“声音听觉的无形” 比喻“形象视觉的有形”把琵琶的各种音色、音量描绘得生动可见,使音乐成为成一幅具体形象的画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子进入高潮段落,此时琵琶声像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像铁骑奔突,刀枪齐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006.,琵琶女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在四弦齐响中结束了乐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探究其音乐美学思

一、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
生平。

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现存的诗近三千首,在诗歌理论方而,白居易主张反映现实,他的诗作大多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白居易在艺术上是一位勇敢的革新家,他与元镇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是唐代诗歌创作中一场很具影響的革新运动,他还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的诗作形象鲜明、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少诗歌还具有民歌风味,很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欢迎。

白居易同时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大诗人。

在白居易众多音乐诗中,还隐藏着许多音乐关学观点,大都散落于白居易的音乐诗和《策林》中,现就其音乐生活及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论述。

音乐创作。

①《琵琶行》。

《琵琶行》是我国唐代现实主义叙事诗的经典之作。

白居易以精湛的写作手法从不同角度对琵琶曲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在诗电“琵琶”是一个帮助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诗中将诗人所有的情感、意境、风格全部依托在琵琶所奏乐曲之中,诗中对琵琶的形制、演奏
技法等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琵琶这件乐器细致入微的观察,如琵琶的形制、性能、演奏技巧等,通过描绘性的手法表现出音乐的关。

另外,作品中的描绘也反映出唐代空前盛世的景象,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使诗作充满强烈的视听效果,表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通感关。

②其他诗乐创作。

音乐在白居易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酷爱诗、酒、琴,白居易对音乐,特别是对古琴十分钟爱,这在他的诗中也均有记载,如:“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

若兴发,命家憧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诗中一开始就表现出他喜爱音乐的本性,听到音乐就可以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忧愁,诗人通过音乐寄托自己的情感。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

《琵琶行》中有这样一些诗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晰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这前四句表明的是“无声之关”,而后四句体现的则是“崇雅斥郑”的思想。

白居易所表述的“无声之关”正是道家音乐关学思想的反映。

儒家关学思想。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音乐鉴赏家,也是一位有自己独到见解的音乐关学家,他的论述与《乐沦、《乐记》一脉相承,儒家的关学思想被他传承并发挥到极致。

①白居易常依据现实生活来说明“乐与政通”的音乐思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的产生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反过来说,音乐对政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石声磐,磐以立辨,辨以致死”,便是指音乐能使人产生辨明节义之心,就能为守节而不惜一死。

同时,白居易还认为“礼”与“乐”两者都是治国之本,缺一不可,二者所以并天地,参阴阳,废一不可矣。

”这也正说明音乐对白居易的思想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非常看重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开。

②白居易不仅强调“乐与政通”,也对音乐本身的审关功能予以充分的肯定。

如“闻君古《禄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汛声。

西窗竹荫下,竞日有余情。

”他认为,音乐能使人“心和平”,通过音乐,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净化,聆听者会感到心旷神怡,有时还能达到“尘机闻即空,、“万事离心中”的境界,这也显示了白居易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

另外,在欣赏音乐的时侯,人们心情和所处的环境往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白居易音乐关学思想的核心应该称之为“和”,他所追求审关口标是“同”和“一”,他所崇尚的音乐则是“必和”之“大乐”。

联系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来看,主情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在一系列有关音乐的诗文中,常常不忘一个“情”字。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刚校弦正音,演奏者已经进入了抒情的艺术境界。

感情先行,“未成曲调先有
情”,这是音乐创作或演奏成功的关键。

诚然,一切艺术创造都必须“先有情”,艺术思维不可能没有强烈的感情相伴随,但是,音乐的形象和思维更需要感情领先。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在感情引路之后,演奏开始,琵琶女也是寓情于声,以声传情。

她通过拢、捻、抹、挑、掩、抑的手法,把满腔的情思化作一声声的“琵琶语”—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来诉说平生的心事。

总之,通过白居易的《联盟琵琶行》创作论述其关学思想可以看出,白居易的音乐关学思想有着一定的系统性与现实性,虽然还未形成体系,但在论述现实生活中的音乐问题时,都可以看到白居易音乐关学思想的有机联系和综合表述,尽管多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却也表明了其儒家乐教的思想,因此,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