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爱——理解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
艺术歌曲《永恒的爱》的钢琴伴奏写作特点

第4 至4 小节 是一个 问奏 , l 4 它和前奏 的结构相 同, 不过 力度 由弱变为中强,最后一个小节也 由渐弱变 为渐强 。紧接 着歌 曲旋律发生变化 ,情绪也逐渐 高涨 。
首叙事诗 , 形象地表达 了作 曲家 的心声和渴盼 , 是一首刻
画人物心理活动 、 揭示爱情 的内心 隐秘 、抒发 内心 强烈感受
曲 的必 唱 曲 目。
前奏 要弹得低沉 、轻柔而连贯 ,左手的控 制尤其重要 , 用贴键的方法将声音送到底 , 注意指 间力量的传递,要营造 夜晚的气 氛;右手要注意休止符 ,这 四个小节的节 奏相 同,
要弹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右手声音更弱 ,用p 的力度触 键, p
手 腕 在 音 乐 的 进行 中要 注 意 调 整 , 手 协 调 的配 合 , 我 们 双 将 带入主旋律。 从 第 5 节 开 始 ,歌 声 缓 缓进 入 ,伴 奏 音 型 发 生 变 化 , 小
M o eae d rt
他的歌 曲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 ( 8 4年 以前 ),以民歌型分节歌 ( 16 分节歌指: 多段歌词配 以同一旋律的歌 曲叫 “ 分节歌 ”,其中各段歌词 在字数、韵律 等方面均大体相同)为主 ,他的歌 曲创作深受 民歌的影响 , 创作 了 《 摇篮 曲》 《 劳小夜 曲》 《 徒 故乡》 《 我 总是睡得 明朗、朦朦胧胧》等 。 中期 (8 4年 以后 ),创作体裁大多 以抒情歌为主 , 16 他 以旺盛的精力写 出了许多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欣赏价值与 咏唱价值 的抒情艺术歌 曲。 这些歌 曲的内容大 多关注家庭生 活和亲情 , 出诗 的质朴情绪 , 突 注重主观感受 的 自然和个人 情感体验的倾吐 。形式 由分节歌转通谱体和变奏形式的歌 曲。 《 永恒 的爱 》正是这一 时期 的代表作 ,成为古典艺术歌
西方古代文艺理论: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2002-6-12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13
柏拉图的对话录
• 柏拉图是古典时代著作丰富而作品似乎完整齐全留传下来的唯一作家。 柏拉图著作活动可分为四个时期:
1 苏格拉底时期:《申辩篇》《普罗泰戈拉篇》《大希庇阿斯篇》《伊安篇》 等
2 转变时期:《李思篇》《会饮篇》《克拉底鲁篇》《尤息底莫斯篇》等 3 成熟时期:《高尔吉亚篇》《曼诺篇》《斐多篇》《斐多罗篇》等 4 晚年著作:《巴门尼德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法律篇》《理想国篇》 等
2002-6-12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24
柏拉图理念论的要点(5)
感官能感知现象的流动,但不能把握理 念的意义,感官能对理念作不完善的反映, 它不构成知识,只是意见。柏拉图认为哲 学家是爱智慧、即洞见真理的人,而不是 怀有庸俗好奇心的人;哲学则是用理性 (逻辑思维)来认识理念的秩序,思索其 本质。
2002-6-12
2002-6-12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19
关于模仿论
• 汝信认为,把艺术视为模仿,不是柏拉图的创见,而是古希腊的传统看 法。如赫拉克利特就有艺术模仿自然的看法,德谟克利特也说过人由于 模仿天鹅和黄莺等鸟类的歌唱而学会了唱歌。一般来说,古希腊人的艺 术模仿自然的看法本是一种素朴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中才 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为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也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模仿生活,艺术活动的实 质为模仿。苏格拉底所讲的模仿并不是对原型简单的自然主义的复现, 他断言艺术在再现自然的同时,把被描绘的东西提高到理想。 李醒尘说,“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对艺术模仿自然这一流行的古 老看法作了新的解释。在柏拉图以前,模仿主要是指行为的模仿,柏拉 图则赋予模仿以认识论的意义,他注重的是原本和摹本之间的关系。” (《西方美学史教程》第34页)
美是超越时空的永恒——“西方思想之父”柏拉图如是说

美是超越时空的永恒——“西方思想之父”柏拉图如是说享有“西方思想之父”的柏拉图生于希腊雅典,他的一生像一只在人类智慧的天空中展翅飞翔的天鹅,给人类带来了理性的光辉。
柏拉图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与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
他创办了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
《孔子柏拉图教育思想合璧》柏拉图在他的对话集《大希庇亚篇》中,借着苏格拉底之口,专门讨论了美的实在性、美的本质、审美快感等一系列重大的美学问题。
这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讨论美学问题的文献。
文献中指出,美是超越时空的永恒,是现在是美的,过去也是美的。
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总是短暂的,不断变化的,而美却是永恒的。
关于审美快感,文献认为,美而不引起快感是不可能的,而美所引起的快感大多是借助了视觉和听觉。
我们欣赏绘画、舞蹈、雕塑就少不了视觉,欣赏音乐、戏曲、诗歌又离不开听觉。
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提出了“美是理式说”,要点是:第一,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式,如和谐、智慧、至善至美等,理式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式的参与所形成的。
第二,理式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的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最高的是至善至美,它所体现的美是绝对的美。
最低级的理式只能微弱地看出某种低级理式的事物美,还有很多美是介乎它们二者之间的,比如心灵美、制度美等。
第三,绝对美事实上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
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柏拉图所谓的理式是真实世界的根本原则。
希腊文理式一词出于动词观看,即可见的东西,后来比喻为心灵之眼所看见的东西。
《柏拉图与柏拉图主义》最高的理式是真、善、美。
理式近似中国佛家所谓的“共相”,似“概念”而非“概念”,“概念”是理智分析综合的结果”,理式”则是纯粹的客观的存在。
柏拉图对艺术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艺术渎神,给人的放任和纵情提供机会和理由,要把那些摹仿诗人和艺术家从他的“理想国”里驱逐出去。
柏拉图 文艺理论思想

• 柏拉图认为文艺模仿的不是理念本身,而 是理念的影子—现实事物,因此文艺只是 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 层。
• 4、反艺术 • 1)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是对现实世界的 摹仿。距离真理更遥远 。 • 在古希腊,艺术一般被看作是制作。诗人 就是匠人。 • 从知识和真理的角度,彻底反艺术。
• 3、灵感获得的过程就是灵魂对真善美的回 忆 • 灵魂是完善的羽毛丰满的,它就能力追随 神而近于神的,如果它失去羽翼,就要下 落,于是附上一个尘世的肉体。
• 总结 • 1、柏拉图回答了艺术的本质。艺术与技艺 的区别。 • 2、艺术具备教育与审美的社会功能 • 3、强调了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具有 神秘主义的色彩。
• 2)灵感是迷狂 • 三种迷狂:民间的迷狂术,像预言术;驱 除病灾的巫术,祷告人进入迷乱的状态; 诗神附体的迷狂。 • 诗神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 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出 各种诗歌,赞颂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 为后世的教训。…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 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文艺对话集》, 第111页。
?要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象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围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美于心灵的习惯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柏拉图
•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 柏拉图:约公元前 年 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也是 年 古希腊哲学家, 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 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 出生雅典的贵族,父母两系都 出生雅典的贵族, 可以追溯到雅典过去的国王 或执政王。 或执政王。
对柏拉图的“美是理式”的理解

对柏拉图的“美是理式”的理解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哲学家。
他以深远的思想、卓越的才情在历史上创造出恢弘的思想高度。
其中在美学方面,他提出,美是理式。
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式,即是认为除了具体的各种美的东西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美本身。
在柏拉图看来,这个“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丑。
还不仅此,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他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与他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这个神圣的、永恒的、绝对的、奇妙无比的“美本身”,柏拉图认为就是美的“理式”。
这种美的“理式”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
美自己就是作为一个东西存在着。
所有别的美的东西都是对美本身的分有和模仿。
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美的东西都是因为分有“美”的理式而成为美的,它们是不完满的,同时它们也不是永恒的。
柏拉图说,对这种如其本然、纯然一体的美本身的观照乃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在《理想国》说: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
现实世界中的每一类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式,譬如,床有床的理式,桌有桌的理式。
各种理式就组成了理式世界。
柏拉图更赋予“理式”以超验的、永恒的、派生万物的范型的特性。
同时又在《理想国》中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式,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
浅谈《理想国》中的音乐教育理念与启示

浅谈《理想国》中的音乐教育理念与启示本文通过对《理想国》中柏拉图音乐教育观点的分析,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現状,寻求解决音乐教育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理想国柏拉图音乐教育《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书中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的方式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
《理想国》产生于古希腊民主制时代的奴隶社会。
该书是奴隶制城邦经济的繁荣,商品贸易的发展,斗争中建立的民主政治以及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
其中音乐教育的观点,值得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借鉴。
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书中所含音乐教育理念以及启示。
一、音乐是真实性、理性与和谐的统一柏拉图认为音乐艺术反映生活要像照镜子一样,“拿一面镜子四面旋转,你会看见太阳、大地、草木、你自己、动物以及你刚刚看到的一切”,不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美是丑,都应真实的反映,否则就歪曲了自然、社会和人生。
同时,他认为音乐是具有数与比例这一理性特征的。
他认为“数是万物之源,全宇宙也应是个数,并应是个和谐的乐调”。
音乐教育是理性的教育,求知求真性是《理想国》中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石。
二、音乐教育的途径:柏拉图根据“音乐必须引导并约束青年走向正确”的教育原则,采用了阶梯化的理想教育途径:高等教育包含哲学、音乐;中等教育包含数学、天文学、音乐;初等教育包含数学、音乐、体育。
由此途径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侧重点随之变化,但是,音乐教育贯穿始终。
那么,为什么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是其它教育无法取代的呢?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音乐能够深入人心并留下深深的烙印;另一方面,学习音乐让人变得更具敏感性,观察力和吸收能力增强;再者,音乐使人从善。
“音乐具备使人认识节制、宽宏、高原之类品质形象的功能,无论这类品质形象的本体还是影像,无评论他们散在何处,变大变小,都不再会被忽视”。
即“掺合着音乐的理性,这是人一生美德的唯一内在保障,存在于拥有美德的心灵里。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美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古希腊哲学家”,他的著作是古希腊以及之后的西方哲学发展的里程碑。
他在哲学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美学领域的成就,特别是他作为“古希腊美学”的创始人。
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美学,以“美为善”为基础,继承了古希腊艺术的传统,强调艺术的动态平衡,认为美的审美应该服从对和谐的欣赏。
此外,美的标准是相对的,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美学思想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他强调美和善的联系,认为美是善的表现,也就是说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共同的美的标准,这就是所谓的“至美”,也就是“和谐”的表现。
在柏拉图的看法中,“和谐”不仅仅是指物质的平衡,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状态,它涉及情绪的平衡,因为情绪的平衡代表着人的内在的美。
此外,柏拉图强调“美的本质就是知识”,也就是说,要实现美,必须培养一套理念和技术,其根源是知识,只有知识是可以实现美德的。
因此,为了获得美,就需要获取知识,这种知识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思想”。
另外,柏拉图坚信“概念是一切”,概念不仅是一种观念的抽象,也是“一切”的基础。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是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其理论特点是以善为中心,以美为基础,以知识和概念为显示,强调美的本质是和谐及精神上的平衡。
它把古希腊艺术的传统体系与自然审美联系起来,成为审美观念的基础,并影响了后世美学家关于美德的认识和观点,为西方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成果,不仅丰富了古希腊的美学理念,也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美的另一种视角,既有现实的,又有理想的,这种理解非常重要,同时也为现代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音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谈力群

柏拉图《理想国》音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谈力群作者:蔡冉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23期摘要: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主张,其中音乐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音乐教育与国家政治、音乐教育与体育、音乐教育的选择策略、音乐环境与人格养成等。
这些主张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对我们今天的学校音乐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音乐教育思想现代启示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088-04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阶层,他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后人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理想国》是一部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著作,共分10卷,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多个方面,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同时还是一部教育学著作。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勾勒出了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支撑,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主张,其中音乐教育思想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柏拉图《理想国》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柏拉图所谓的“音乐”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理解和定义的音乐,其内涵较为宽泛,包括文学(诗歌、神话故事)和艺术(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内容。
他的音乐教育涉及政治、道德、心理、审美等各个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爱美爱善”[1]品质的人,终极目标服从于实现理想国家。
(一)音乐教育与国家政治柏拉图关注音乐与国家间的关系,在他看来,音乐教育通过培养遵守秩序和法律的公民,进而达到维护政治制度的目的。
他构想的理想国家由三个等级的公民组成:最高等级的是统治、管理国家的哲学王;第二等级是保护、守卫国家的士兵;第三等级是从事农工商活动的自由民。
柏拉图认为,所有公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