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从白居易的音乐思想谈他的《琵琶行》

从白居易的音乐思想谈他的《琵琶行》诗歌和音乐,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因为如此,古代诗人不但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而且喜欢以音乐为题材,或者在诗词歌赋中,间以音乐美的描写。
但是要想对无形的音乐加以形容难度很大。
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有这么一句词:“悠然兴会,妙处难与君说。
”意思是很多好的作品在欣赏完之后,有很多的好处很难说出来,尤其是对音乐的描写和刻画,因为太抽象太空洞。
但是,历史上不是没有这种贤人能士。
翻开我国古代诗史,多少描写器乐演奏的名篇佳句,集然入目,伶然盈耳:马融《长笛赋》中“状似流水,又象飞鸿”般的悠扬的笛声;韩愈《听师颖弹琴》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般的雄健的琴声;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的琵琶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箜篌声;苏轼《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幽怨的洞箫声;刘鹗《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一段等等都非常精彩。
但若就对乐曲描写的细腻完整、形象生动、精美绝伦,而且还能从乐曲中挖掘出女主人公的形象,并透射出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令人一唱三叹的,就得算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他在描写音乐方面的成功使历史上其他的文章都难以望其项背,恰如清代张维屏《琵琶行》所说:“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
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中赞美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的完美时说:“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比起同时代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名作来,以其描写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
”《琵琶行》作于作者白居易被贬江州的第二年(),作品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的身世,抒发了作者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小人排挤的抑郁悲凉之情。
在文章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亦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无声之美

14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17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无声之美姜 艺摘 要:唐代诗人、音乐评论家白居易作乐无数,以诗说乐,评乐众多,对音乐哲理和意义美多有阐发,《琵琶行》便是他众多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对无声音乐的阐释可谓是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中最具光彩的一部分。
本文拟从无声之美入手,分析了什么是无声之美以及无声之美的形成过程,再次详细分析了《琵琶行》中所蕴含的无声之美以及美在何处,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美学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姜艺(1998-),女,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理解音乐和研究音乐需要一定的文学底蕴,阐释音乐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白居易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大诗人、音乐评论家,他对音乐有着过人的修养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琵琶行》、《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文章,既有广泛的音乐涉猎,又有着精细的音乐评说,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他对音乐的见解,《琵琶行》便是其作品中有着颇高地位的一篇文章。
笔者以白居易、《琵琶行》、无声之美为关键词,通过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包库、万象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平台的检索发现关于此类的文章相对较少,多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无声。
郑锦扬认为白居易的《琵琶行》从音乐艺术表演的实际出发,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先是从对立音乐哲学范畴来概括无声之乐,认为音乐分为有声音乐和无声音乐,其次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无声之美,认为采用无声的成功在于恰好表达了有声之乐所不能表达的内容;王定峰分别从以声喻声、以形绘声、以情动人三个角度来论述《琵琶行》的音乐美,认为演奏整个过程灵活多变,演奏难度之大在于将听觉的声音转换成视觉的声音,用来渲染深化诗歌的意境。
2.从比较音乐学的角度看无声之美。
李明指出白居易通过人们生活中所闻所见的设喻重在刻画音乐形象,无声间歇中表达了更丰富的感情,而李贺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等手法,重在描摹音乐的效果,最后指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的不同写作风格。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一、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文约3700 余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孟子?尽心(上)》首次提出,白居易在《卷四十五?书序? 与元九书》中引用。
这也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
诗人白居易一生也酷好音乐,他的生活时时与音乐相伴,他的众多诗文记述了唐代社会乐舞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白居易的自述来看在《七德舞》中白居易有诗句曰“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1 从白居易社涉及音乐方面的诗作,在《全唐诗》中载有三百三十首左右,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十左右。
他爱听音乐爱看舞蹈,曾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及《小童薛陶阳吹筚篥歌》等大量听乐诗;喜爱《霓裳羽衣》、《绿腰》、《水调》和《杨柳枝》等歌舞曲;自己也会演奏乐器以及演唱歌曲。
他尤喜爱弹琴听琴,对琴乐有很深的心得。
在他的诸多诗词中均有体现。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的音乐思想正如秦序先生所称是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这也正是由于多层次的白居易的音乐美学观的发展变化的原因。
2(一)崇雅首先,白居易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和音乐内容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3他认为(复古)乐、声、情都服务于政,政为第一义。
白居易接受儒家的乐论思想,他进一步说明“礼”、“乐”两者的关系。
他说:“礼者纳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于和,而不能别也。
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
是以先王并建立国,故理天下如指掌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在于它能调和人情,稳定人心,使人从情感上接受各种等级观念而安分守己,不乱时政。
对于雅乐与郑声:在《复乐古器古曲》中,提出了“正始之音”一词,主张“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
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

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作者:何炯妍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7期摘要: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他享誉盛名,驰名海内外。
作品通俗易懂,韵律优美,本文主要分析了白居易音乐思想形成的大环境原因,从文学性与音乐性两个方面对其诗作里的音乐思想进行探究,这也是对古代诗词认识的一个新的视角,以此提高人们对音乐与文学的认识,具有知识普及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思想;分析一、中国的乐教传统世界各国学者公认:音乐和舞蹈是我国最早的艺术形式,早在人们学会使用文字符号记录之前,就已经懂得唱歌及舞蹈,歌舞一直是一体化的。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以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用我国习惯的说法则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但是郭沫若先生认为音乐的地位高于其他艺术,他在《青铜时代》里提到:“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绘画、雕镂、建筑等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连依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包含其中。
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发展乐,使人的感受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但它的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
”(1)尔后的漫长发展,乐及禮逐渐成为教育的内容,乐教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儒家论学即有乐学之说,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学而》首章即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把“乐”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认为“乐”、“诗”与“礼”是并列,甚至乎,孔子认为懂不懂“乐”是一个人成熟并且有所成就的标志。
他强调:“不能诗,与礼谬;不能乐,与礼素。
”中国古代文人受此影响至深,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传统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根深蒂固。
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反对“夷声”,有音乐亡国论倾向。 反对“夷声”
2、道、释杂糅
⑴道家之“淡” 道家之“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夜琴》 ——《夜琴》
▲强调政治因素对音乐艺术的决定作用;反 对是古非今;主张“ 对是古非今;主张“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 音”;兼及审美主体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对审 美结果的巨大影响。
⑵复兴礼乐 臣闻议者曰:“ 臣闻议者曰:“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 非殷周之礼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备于古,则 礼不能行矣;干戚羽旌、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于古, 则乐不能和矣。” 则乐不能和矣。”古今之论大率如此。臣窃谓斯言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 苟可以正人伦宁家国,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 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盖善沿礼者, 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故 得其意,则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而同臻于理矣;失其 情,则王莽屑屑习古适足为乱矣。故曰行礼乐之情 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盖谓是矣。且礼本于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策林》 ——《策林》
▲继承“物动心感”说,主张艺术应言之有 继承“物动心感” 物,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主张应采取适当形式让老百姓把心中的 情感发泄出来。
⑷“恶郑之夺雅也” 恶郑之夺雅也”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丹,走马听秦筝。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 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邓鲂张彻落第》 ——《邓鲂张彻落第》
析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

析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作者:许洁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摘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热爱音乐,并在音乐美学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
其音乐美学思想有生平阅历的特色、积极向上的一面,但是,其音乐美学思想也有转变、矛盾的一面,在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时要结合他的生平和诗作论著才能达到“知人论世”。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doi:10.16083/ki.1671-1580.2018.10.047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0—0180—0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热爱音乐擅弹古琴,精于欣赏并著有上百篇关于赏、咏、琴、歌、舞、乐的诗篇,更有专门文章论述自己对音乐鉴赏、音乐改革等的见解,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策林·六十二·仪礼乐》、《六十三·沿革礼乐》、《六十四·复乐古器古曲》等专门的音乐论著,对音乐美学的贡献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研究价值。
一、白居易积极向上的音乐美学观(一)音乐与政治互通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在《策林·六十四·复乐古器古曲》中这样论道:“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谣之声由是作焉。
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这里清楚地说明了“音声之道与政通”的观点。
他认为唯有礼乐相济才能达到“和而无怨”、“别而不争”的政治境界。
在《策林·六十二·仪礼乐》中这样写道:“乐者,致人和而不能别也。
必得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
是以先王并建而用之,故理天下如指诸掌耳。
”白居易在《策林·六十四·复乐古器古曲》中也论证了“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的关系:“夫器者所以发声,声之邪正,不系于器之今古也。
曲者所以名乐,乐之哀乐,不系于曲之今古也。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徐明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与他一生的际遇有很大关联。
其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基本强调的是儒家正统的礼乐观念,继承了儒家思想中“平和”审美中有关音乐与政治及社会伦理属性的传统;崇雅贬夷,否定俗乐;出发点不离“和”与“兼济”;后期,他所喜欢的对象除了古琴乐曲之外,也有很多的俗乐和民间音乐。
相比传统的儒家正统音乐理论,在音乐欣赏中他更注重内心对于艺术本身的感受和体会。
白居易中对民间音乐的态度是有一个很大的转变的,因为早期思想上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正统音乐理论的教育,所以在理论层次对于民间音乐是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而在后期,接触民间音乐后发现并欣赏到了俗乐的美。
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态度在他的诗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诗文的落脚点从前一时期的兼济,转为了“独善”。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矛盾性,首先应从他个人的际遇来看。
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官场中的一个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思想与官僚身份的要求,导致他的一些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随着后期生活际遇的变化使他的思想也随之而改变,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来看。
被贬江州,显然就是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前后发生转变的分界点。
在此之前笔者将其划分为白居易前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此之后,笔者将其划分为后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和系统地体现在其诗作当中,从题材来看,描写乐舞的要多一些:如《策林》(卷六二至卷六五)与《试策问制诰》(卷四七)。
《策林》共有七十五门,其中《议礼乐》《沿革礼乐》《复乐古器古曲》三门专论礼乐;在其他的篇幅中也略有所提及。
从写这些作品的目的上来看,还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策林》中白居易写到:“贞观之功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理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
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的功用在于它能够调和人的性情,使人从情感上觉得接受各种等级观念是理所当然的,音乐与政治是相辅相成的,礼乐制度的施行有利于帮助统治者维护国家统治,从而使内外和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中国唐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生涯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初期,其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即使在今天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受到极大的关注与欣赏。
本文将以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核心,探讨其音乐美学思想的魅力所在,并思考它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大家,他不仅擅长长篇叙事诗,其浅墨扁笔的诗句更是令人着迷,例如他的《清明》、《神仙》、《潭州》等经典诗词,无一不是真情流露的动人之作。
但就其诗歌的类型而言,他最出名的要属以音乐为主题的“乐府诗”。
他的音乐诗写出了大自然令人着迷的神奇美景,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温馨情感,同时还提出了他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到理解:一种于节奏而非声乐完美结合的美,是音乐最深层次的魅力。
白居易在他的音乐诗中,把自然中节奏与人类内心的感受结合得恰到好处,将节奏吟咏出令人动容的美,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他认为节奏是人们表达感情的基础,能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歌既陶醉了草木,正可满足静中之心”,“歌乐如此,柔和入耳;百愁已尽,只应一声”。
正如白居易所言,音乐动人心魄,可使人感受到和睦、安逸和快乐。
在其“清明”中,白居易写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歌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真挚理解。
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首先,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节奏的力量,即用节奏去表达感情,此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节奏,以实现自我表达;其次,他的节奏诗也可以令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去体验音乐的力量,了解其对生命的足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他的音乐诗体现了人们对节奏的尊重和遵循,并藉此表达自身的情感,白居易的音乐诗更是给予我们美丽且可贵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浅谈(二)正如艺术的核心本质是审美一样,艺术的核心功能也应该是审美,音乐艺术也不例外。
当白居易以艺术家的身份面对音乐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音乐的审美功能上了。
其“音乐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具有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就是将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换为琴乐里的精神世界。
简言之,就是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塑造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意境更加深远,使音乐获得更感人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移情作用,早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就曾以伯牙学琴于成连的经过来说明。
白居易的很多音乐诗都涉及了音乐的移情作用,如“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呢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筝》)“弦”作为一件乐器的一部分,本来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然后把“恨”送入弦中,才使得原本毫无情义的“弦”,演奏出了肝肠寸断的音乐,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
再如:“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
”(《五弦弹》)每一根弦都各自表达不同的意象,五根弦合奏又体现出另一番意境。
白居易在《和思旧乐》中对“音乐的移情作用”作了详细地阐述:“我为此山鸟,本不因人生。
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峡猿亦无意,
陇水覆何情。
为入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在白居易看来,山鸟、峡猿、陇水都本无情义,都只因为人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声音中,它才具有了巨大的感人心魄的威力。
第二,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音乐虽然具有长于抒情的优点,但并不长于叙事。
不过,这并不是否定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白居易的音乐诗就充分地利用音乐的联想作用,来表现诗人对音乐内涵的把握,以及诗人从音乐中得到的美的享受。
通过白居易的诗,我们似乎可以还有当时的场景,甚至“听到”音乐。
诗人往往借助一连串客观物体的音响作比喻,既通俗易懂,又绘声绘色。
一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另一方面把曲调的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抑扬顿挫、断续停顿的变化,都恰到好处的描绘出来,使听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音乐世界,陶醉于音乐美感之中。
在《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中,“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这里仍然以对比为主,声音抑扬顿挫,如管裂,像刀截;有时柔软到筋骨尽无,有时又如竹子一般棱节分明;声快而音色圆润,犹如珠串,声缓而悠远绵长,犹如笔描;低音同石头坠地一般有力,高音如当空皓月一般明亮。
但是,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了意义。
”诗人具有的高超鉴赏能力,加之通过积极
的联想,才使音乐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生动。
第三,音乐具有怡情作用。
这种怡情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古琴音乐中白居易认为音乐具有怡情作用,从他的音乐诗中及其音乐生活的实际态度来看,白居易更多地把音乐的怡情作用置于古琴音乐中。
上文已指出古琴在其生活中所占份量之重,白居易在描写古琴音乐时,更多地从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出发。
他认为古琴音乐具有中正平和、含蓄淡雅的审美特点。
他的音乐诗写到古琴时往往都是这样的句子:“古琴无俗韵,”“琴格高低心自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音。
”对古琴音乐的怡情功能予以充分地肯定。
古琴自魏晋起就成为文人修身养性的工具。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白居易也同样,喜爱借古琴抒发自身的情感。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汛声。
西窗竹荫下,竟日有余情。
”(《听弹古渌水》)诗人认为,古琴能使人“心和平”,心灵受到陶冶和净化,有时还能达到“尘机闻即空”、“万事离心中”(《好听琴》)的至高境界。
白居易对古琴音乐的怡情作用的认识,和古琴及古琴音乐自身的发展有关。
这一点在上文关于“古琴与琵琶的文化象征性不同”这一段中已详细解说。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探讨可以看出,白居易对音乐的审美功能认识是很全面的,他认为所有的音乐都具有移情、联想的作用,通过移情和联想,诗人能够深切的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将自身的情感及所想融合其中,使音乐能够最大限度地感染自己。
但对于音乐的怡情作用,诗人将其主要限制在古琴音
乐中,这表现了作为文人的白居易对古琴音乐的偏爱,同时这也与古琴自身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对白居易音乐诗的分析过程中,我通过发现诗人对琵琶类音乐诗与古琴音乐诗的不同态度,了解到琵琶类音乐诗体现的是诗人对音乐的爱好,而与古琴音乐诗则反映了白居易对文人琴思想的追求。
再进一步分析古琴与琵琶的文化象征意义、诗人的政治经历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后,我对诗人的音乐美学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
首先,诗人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音乐是政治的体现,音乐反映政治并对政治起调节作用;其次,诗人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充分肯定音乐的移情作用和联系作用;最后对于古琴音乐,诗人承袭古代文人琴思想,把琴看做修身养性的象征,比起琴乐,更重视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