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浅谈(二)正如艺术的核心本质是审美一样,艺术的核心功能也应该是审美,音乐艺术也不例外。

当白居易以艺术家的身份面对音乐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音乐的审美功能上了。

其“音乐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具有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就是将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换为琴乐里的精神世界。

简言之,就是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塑造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意境更加深远,使音乐获得更感人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移情作用,早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就曾以伯牙学琴于成连的经过来说明。

白居易的很多音乐诗都涉及了音乐的移情作用,如“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呢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筝》)“弦”作为一件乐器的一部分,本来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然后把“恨”送入弦中,才使得原本毫无情义的“弦”,演奏出了肝肠寸断的音乐,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

再如:“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

”(《五弦弹》)每一根弦都各自表达不同的意象,五根弦合奏又体现出另一番意境。

白居易在《和思旧乐》中对“音乐的移情作用”作了详细地阐述:“我为此山鸟,本不因人生。

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峡猿亦无意,陇水覆何情。

为入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在白居易看来,山鸟、峡猿、陇水都本无情义,都只因为人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声音中,它才具有了巨大的感人心魄的威力。

第二,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音乐虽然具有长于抒情的优点,但并不长于叙事。

不过,这并不是否定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白居易的音乐诗就充分地利用音乐的联想作用,来表现诗人对音乐内涵的把握,以及诗人从音乐中得到的美的享受。

通过白居易的诗,我们似乎可以还有当时的场景,甚至“听到”音乐。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一、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文约3700 余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孟子?尽心(上)》首次提出,白居易在《卷四十五?书序? 与元九书》中引用。

这也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

诗人白居易一生也酷好音乐,他的生活时时与音乐相伴,他的众多诗文记述了唐代社会乐舞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白居易的自述来看在《七德舞》中白居易有诗句曰“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1 从白居易社涉及音乐方面的诗作,在《全唐诗》中载有三百三十首左右,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十左右。

他爱听音乐爱看舞蹈,曾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及《小童薛陶阳吹筚篥歌》等大量听乐诗;喜爱《霓裳羽衣》、《绿腰》、《水调》和《杨柳枝》等歌舞曲;自己也会演奏乐器以及演唱歌曲。

他尤喜爱弹琴听琴,对琴乐有很深的心得。

在他的诸多诗词中均有体现。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的音乐思想正如秦序先生所称是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这也正是由于多层次的白居易的音乐美学观的发展变化的原因。

2(一)崇雅首先,白居易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和音乐内容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3他认为(复古)乐、声、情都服务于政,政为第一义。

白居易接受儒家的乐论思想,他进一步说明“礼”、“乐”两者的关系。

他说:“礼者纳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于和,而不能别也。

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

是以先王并建立国,故理天下如指掌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在于它能调和人情,稳定人心,使人从情感上接受各种等级观念而安分守己,不乱时政。

对于雅乐与郑声:在《复乐古器古曲》中,提出了“正始之音”一词,主张“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卓越的音乐评论家,他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流传深远的华丽篇章。

白居易,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一生流传于世的诗作有2800余首,其中与音乐有关的有近700首。

诗中对各种音乐要素理解透彻,描写细致。

同时,这些篇章也是极为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一、白居易与乐器白居易酷爱鼓琴并善弹之。

正如他在《好弹琴》中所云:“本性好丝桐”,“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又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船夜援琴》)。

琴成为他赖以寄托、抒发情怀的精神支柱:“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阴雨》)在诗人的心目中,除读书弹琴外,别无所求。

在《履道新居》中写着:“琴书中有得,衣食外何求。

”白居易不仅爱琴,而且弹得一手好琴。

“自觉弦指下,不是寻常声”(《寄崔少监》)。

在他家中还专门建造了一个琴亭,为弹琴会友所用。

他最喜爱的琴是“博陵崔晦叔所与”,其“韵甚清”。

琵琶也是白居易的喜爱,一首《琵琶行》更是将音乐的美妙与文学的意境相融合得妙绝入神。

诗人在《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中写道:“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的曹刚手,插向重帘衣袖中。

”对“胡啼”“番语”和胡人曹刚弹琵琶的高超技巧大加赞赏。

诗人在《云和》诗中写道:“非琴非瑟也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

欲散白头千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

”首句“非琴非瑟也非筝”就是指琵琶,“云和”为阳刚神灵之象征,从题名“云和”及诗意来看,诗人“散恨”不寄托神明,不寄托宗教,而只用美丽的女子弹“两三声”琵琶,即可消除一切烦恼——“千万恨”,可见诗人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对琵琶的钟爱。

除琴、琵琶之外,白居易对筝、筚篥、芦管等都有研究。

诗人在音乐方面可谓有着深厚功底,这显然与他平日对乐器的了解和思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才能将音乐和文学结合得水乳交融,恰如其分。

二、从《琵琶行》看音乐在白诗中的表现白居易的《琵琶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被认为是中国诗史上写音乐的最为杰出的一首,其写作技巧非常高妙。

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反对“夷声”,有音乐亡国论倾向。 反对“夷声”
2、道、释杂糅
⑴道家之“淡” 道家之“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夜琴》 ——《夜琴》
▲强调政治因素对音乐艺术的决定作用;反 对是古非今;主张“ 对是古非今;主张“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 音”;兼及审美主体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对审 美结果的巨大影响。
⑵复兴礼乐 臣闻议者曰:“ 臣闻议者曰:“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 非殷周之礼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备于古,则 礼不能行矣;干戚羽旌、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于古, 则乐不能和矣。” 则乐不能和矣。”古今之论大率如此。臣窃谓斯言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 苟可以正人伦宁家国,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 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盖善沿礼者, 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故 得其意,则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而同臻于理矣;失其 情,则王莽屑屑习古适足为乱矣。故曰行礼乐之情 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盖谓是矣。且礼本于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策林》 ——《策林》
▲继承“物动心感”说,主张艺术应言之有 继承“物动心感” 物,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主张应采取适当形式让老百姓把心中的 情感发泄出来。
⑷“恶郑之夺雅也” 恶郑之夺雅也”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丹,走马听秦筝。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 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邓鲂张彻落第》 ——《邓鲂张彻落第》

中国中古音乐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中古音乐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中古音乐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中古音乐时期是指公元前255至公元589年(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音乐美学思想中古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同时也是自先秦以来在哲学解放、思想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

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日益巩固和推广,地主阶级士族、门阀占据了这一历史舞台,并开始引用道家学说来解释儒家的经典——《周易》,这就打破了自汉以来儒家思想统治的一统天下。

所以,魏晋的“玄学”顺应了时代发展,它突破了数百年汉儒统治的意识,是一个重新寻找和建立封建理论思维新的历史时期。

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在这一时期,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的士族门阀的音乐美学思想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更代表了“士族门阀”地主阶级的音乐观和人生观。

嵇康(223—--262)字叔夜,魏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音乐家,是魏晋时代“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曹魏集团取得中国领导权时,他以同乡身份与魏宗室结婚为长乐亭主婿,迁郎中,又拜为中散大夫。

当司马氏集团篡夺了中央集团领导权之后,他以反对派的姿态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等人组成“竹林七贤”,避居于曹魏宗室聚居的河北山阳,同司马氏集团相对抗。

在“竹林七贤”中,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攻击尤为激烈。

他不仅通过清淡思想,并且通过自己锐利的言行反对司马氏集团。

司马氏标榜要以孝治天下,他就居丧饮酒食肉;司马氏集团通过用武力夺取政权,又想通过禅让夺取政权,他却在《与山居源的绝交书》中提“非汤武而薄周孔”;司马氏要拉拢名士,以资号召,他就避居河东,并因为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把他推荐给司马氏集团而与他“绝交”,以此作为他与司马氏集团绝交的象征,因而被司马氏集团杀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范丽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9期摘要:白居易,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

一生酷爱音乐,故能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且能发现某些规律,从而能道前人所未道。

但他的论乐思想并未越出儒家礼乐思想的藩篱,而且在对待音乐领域长期争论的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以崇儒垂范、“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特征。

关键词:古乐;今乐;正始之音;郑卫之音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02-01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一、白居易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白居易首先肯定音乐可以反映政情与民情以及政治的好坏,决定人民的喜怒哀怨的感情,而人民的情感又对民间音乐的欢乐与否起着重要的影响。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可以反映政治的。

他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知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声音是由感情的表达而发出的,感情是由政治因素所决定的。

政治和平感情的表达也就和平,感情的表达是和平的声音也就是和平的,而安乐的音乐也就由此产生了;政治放纵感情也就会表达出放纵的因素,感情放纵也就会使声音放纵,而哀淫的音乐从此就产生了。

这就是所谓音乐的道理是与政治想通的啊。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徐明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与他一生的际遇有很大关联。

其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基本强调的是儒家正统的礼乐观念,继承了儒家思想中“平和”审美中有关音乐与政治及社会伦理属性的传统;崇雅贬夷,否定俗乐;出发点不离“和”与“兼济”;后期,他所喜欢的对象除了古琴乐曲之外,也有很多的俗乐和民间音乐。

相比传统的儒家正统音乐理论,在音乐欣赏中他更注重内心对于艺术本身的感受和体会。

白居易中对民间音乐的态度是有一个很大的转变的,因为早期思想上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正统音乐理论的教育,所以在理论层次对于民间音乐是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而在后期,接触民间音乐后发现并欣赏到了俗乐的美。

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态度在他的诗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诗文的落脚点从前一时期的兼济,转为了“独善”。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矛盾性,首先应从他个人的际遇来看。

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官场中的一个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思想与官僚身份的要求,导致他的一些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随着后期生活际遇的变化使他的思想也随之而改变,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来看。

被贬江州,显然就是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前后发生转变的分界点。

在此之前笔者将其划分为白居易前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此之后,笔者将其划分为后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和系统地体现在其诗作当中,从题材来看,描写乐舞的要多一些:如《策林》(卷六二至卷六五)与《试策问制诰》(卷四七)。

《策林》共有七十五门,其中《议礼乐》《沿革礼乐》《复乐古器古曲》三门专论礼乐;在其他的篇幅中也略有所提及。

从写这些作品的目的上来看,还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策林》中白居易写到:“贞观之功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理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

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的功用在于它能够调和人的性情,使人从情感上觉得接受各种等级观念是理所当然的,音乐与政治是相辅相成的,礼乐制度的施行有利于帮助统治者维护国家统治,从而使内外和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中国唐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生涯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初期,其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即使在今天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受到极大的关注与欣赏。

本文将以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核心,探讨其音乐美学思想的魅力所在,并思考它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大家,他不仅擅长长篇叙事诗,其浅墨扁笔的诗句更是令人着迷,例如他的《清明》、《神仙》、《潭州》等经典诗词,无一不是真情流露的动人之作。

但就其诗歌的类型而言,他最出名的要属以音乐为主题的“乐府诗”。

他的音乐诗写出了大自然令人着迷的神奇美景,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温馨情感,同时还提出了他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到理解:一种于节奏而非声乐完美结合的美,是音乐最深层次的魅力。

白居易在他的音乐诗中,把自然中节奏与人类内心的感受结合得恰到好处,将节奏吟咏出令人动容的美,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他认为节奏是人们表达感情的基础,能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歌既陶醉了草木,正可满足静中之心”,“歌乐如此,柔和入耳;百愁已尽,只应一声”。

正如白居易所言,音乐动人心魄,可使人感受到和睦、安逸和快乐。

在其“清明”中,白居易写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歌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真挚理解。

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首先,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节奏的力量,即用节奏去表达感情,此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节奏,以实现自我表达;其次,他的节奏诗也可以令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去体验音乐的力量,了解其对生命的足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他的音乐诗体现了人们对节奏的尊重和遵循,并藉此表达自身的情感,白居易的音乐诗更是给予我们美丽且可贵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神情一万重。 ——《夜筝》 ——《夜筝》
▲从感性角度指出音乐演奏(有声之乐)前提
下巧妙的停顿(无声)给情感表达带来的 神奇效果,与老子、陶渊明的“无声” 神奇效果,与老子、陶渊明的“无声”不 同; ▲白居易涉及本问题,更多是出于艺术家的敏 感而非理论家的自觉,故尚不足以表明表 演美学的创立; ▲白居易在探讨“无声”时,多与情感表达相 白居易在探讨“无声” 连,昭示其强烈的情感论美学倾向。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策林》 ——《策林》
▲继承“物动心感”说,主张艺术应言之有 继承“物动心感” 物,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主张应采取适当形式让老百姓把心中的 情感发泄出来。
⑷“恶郑之夺雅也” 恶郑之夺雅也”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丹,走马听秦筝。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 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邓鲂张彻落第》 ——《邓鲂张彻落第》
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 掉长竿。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坐者堂下立。堂上 坐者笙歌清,堂下立者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 鼓笛万曲无人听。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 伎,击鼓吹笙和杂戏。立部又退何所在?始就乐悬 操雅音。雅音替坏一至此,长令尔辈调宫徵。圆丘 后土郊祀时,言将此乐感神衹 后土郊祀时,言将此乐感神衹。欲望凤来百兽舞, 何异北辕将适楚?工师愚贱安足云,太常三卿尔何 人! ——《立部伎·并序期间无古今。 ——《船夜援琴》 ——《船夜援琴》
●耳根得所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
——《琴酒》 ——《琴酒》
⑵佛家之“空” 佛家之“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好听琴》 ——《好听琴》
3、无声之美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琵琶行》 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 ——《 ——《筝》
●远方士,尔听五弦信为美,吾闻正始之音
不如是。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 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 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人情重今多贱 古,古琴有弦人不抚;更从赵璧艺成来,二 十五弦不如五。 ——《五弦弹》 ——《五弦弹》
▲反对“郑卫之音”,认为它们不但不美, 反对“郑卫之音” 而且无助于教化作用。
六么水调家家唱, 白雪梅花处处吹。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 ——《杨柳枝词》八首之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忆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太常选坐部伎无性识者,退入立部伎;又选立部伎绝无 性识者,退入雅乐部,则雅乐之声可知矣。
三、音乐美学思想
1、儒家为主 ⑴“声音之道与政通” 声音之道与政通”
问:“时议者或云‘ 问:“时议者或云‘乐者,声与器迁,音随曲变,若 废今器用古器,则哀淫之音息矣;若舍今曲奏古曲,则正始 之音兴矣’,其说如此,以为如何?” 之音兴矣’,其说如此,以为如何?”
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故政和 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故政和 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 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 矣。伏睹时议者,臣窃以为不然。何者?夫器者所以发声, 声之邪正不系于器之今古也;曲者所以名乐,乐之哀乐不系 声之邪正不系于器之今古也;曲者所以名乐,乐之哀乐不系 于曲之今古也。何以考之?若君政骄而荒,人心动而怨,则 于曲之今古也。何以考之?若君政骄而荒,人心动而怨,则 虽舍今器用古器,而哀淫之声不散矣;若君政善而美,人心 平而和,则虽奏今曲废古曲,而安乐之音不流矣。是故和平 之代,虽闻桑间濮上之音,人情不淫也,不伤也;乱亡之代, 虽闻《 虽闻《咸》、《濩》、《韶》、《武》之音,人情不和也, 不乐也。故臣以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 不乐也。故臣以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 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故曰乐者不可以伪,唯明 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故曰乐者不可以伪,唯明 圣者能审而述作焉。臣又闻若君政和而平,人心安而乐,则 虽援蒉桴击野壤,闻之者必融融曳曳矣;若君政骄而荒,人 心困而怨,则虽撞大钟伐鸣鼓,闻之者适足惨惨戚戚矣。故 臣以为谐神人和风俗者,在乎善其政欢其心,不在乎变其音 极其声也。 ——《复乐古器古曲》 ——《复乐古器古曲》
二、音乐成就
1、音乐爱好 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 多与之游。……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 多与之游。……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 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 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酒既酣, 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 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 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 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 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 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情 自娱,酩酊而后已。往往乘兴,……肩舁适野, 自娱,酩酊而后已。往往乘兴,……肩舁适野, 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竿左右悬双 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 返。 ——《醉吟先生传》 ——《醉吟先生传》
▲强调政治因素对音乐艺术的决定作用;反 对是古非今;主张“ 对是古非今;主张“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 音”;兼及审美主体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对审 美结果的巨大影响。
⑵复兴礼乐 臣闻议者曰:“ 臣闻议者曰:“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 非殷周之礼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备于古,则 礼不能行矣;干戚羽旌、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于古, 则乐不能和矣。” 则乐不能和矣。”古今之论大率如此。臣窃谓斯言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 苟可以正人伦宁家国,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 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盖善沿礼者, 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故 得其意,则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而同臻于理矣;失其 情,则王莽屑屑习古适足为乱矣。故曰行礼乐之情 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盖谓是矣。且礼本于
⑸“不令夷夏相交侵” 不令夷夏相交侵”
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以乱干 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以乱干 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自注:“ 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自注:“法曲虽似 失雅音,盖诸夏之声也,故历朝行焉。玄宗虽雅 好度曲,然未尝使蕃汉杂奏。天宝十三载始诏诸 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识者深异之。明年冬 而安禄山反也。” 而安禄山反也。”)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 与政通。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愿 与政通。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愿 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 ——《法曲歌》 ——《法曲歌》
●乐作于郊而天神和焉,礼定于社而地祇 乐作于郊而天神和焉,礼定于社而地祇 同焉,上下之大同大和由礼乐之驯致也。 ——《策林·礼部试策》 ——《策林·礼部试策》
▲推崇礼乐、“正始之音”;反对食古不化, 推崇礼乐、“正始之音” 主张顺应时势沿革礼乐;认为礼乐之“ 主张顺应时势沿革礼乐;认为礼乐之“理” 在于“礼得其本,乐达其情” 在于“礼得其本,乐达其情”。
▲反对“夷声”,有音乐亡国论倾向。 反对“夷声”
2、道、释杂糅
⑴道家之“淡” 道家之“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夜琴》 ——《夜琴》
体,乐本于声,文物名数所以饰其体,器度节奏所 以文其声。圣人之理也,礼至则无体,乐至则无声。 然则苟至于理也,声与体犹可遗,况于文与饰乎? 则本末取舍之宜可明辨矣。今陛下以上圣之资守烈 祖之制,不待损益足以致理。然苟有沿革,则愿陛 下审本末而述作焉。盖礼者,以安上理人为体,以 别疑防欲为用,以玉帛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 数与容可损益也,体与用不可斯须失也;乐者,以 易直子谅为心,以中和孝友为德,以律度铿锵为饰, 以缀兆舒疾为文,饰与文可损益也,心与德不可斯 须失也。夫然,则礼得其本,乐达其情,虽沿革损 须失也。夫然,则礼得其本,乐达其情,虽沿革损 益不同,同归于理矣。 ——《沿革礼乐》 ——《沿革礼乐》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生平简介 白居易﹙772~846﹚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 至其祖时迁居河南新郑,晚年居香山,号 香山居士。幼聪慧而家贫,浪迹吴楚,曾 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深得顾况赏识。29 赋得古原草送别》深得顾况赏识。29 岁中进士,曾任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 因进谏及讽谕诗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司马, 后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 刑部尚书等。中年以后好老庄,寄情山水, 死后葬龙门。有《白氏长庆集》 死后葬龙门。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存 诗文3700余首。 诗文3700余首。
4、唱论中的情感论
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欲说问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 ——《问杨琼》 ——《问杨琼》
●乐天善歌,每识歌法,观第二句则常年唱 和之法尽之矣。其以调与词分两端,亦属歌 法。所谓善歌者须得诗中意耳,乐天又有 《问杨琼》“古人唱歌兼唱情”,即此意。 问杨琼》 古人唱歌兼唱情” ——清 毛奇龄《西河文集·诗话》 ——清·毛奇龄《西河文集·诗话》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 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 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 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 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 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 红阑干。…… 红阑干。…… ——《琵琶行》 ——《琵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