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论《左传》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左传》的音乐美学思想《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左传》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音乐美学相关的思想,这些思想与今天的音乐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在《左传》中,音乐被看作是一种能够影响人类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艺术。
在《左传》中,音乐被用来表达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心理状态,如悲伤、愉悦、振奋和安静等等。
例如《左传·昭公十九年》中所记载的“歌以告忠,乐以听耳”一节,就是强调音乐能够用来表达忠诚和忠心,同时也能够通过听觉的方式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其次,在《左传》中,音乐被视为一种能够调整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工具。
在《左传》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关于音乐如何被用来调整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描述。
例如在《左传·僖公十三年》中,提到了鲁国协调和谐的氛围,这是因为在国君鲁僖公的领导下,国内的音乐盛行,民众心态和谐,国家处于和平状态。
这表明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同时也是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工具。
再次,在《左传》中,音乐被看作是一种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情感鉴赏能力的学科。
在《左传》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描述政治领袖和贵族如何通过学习音乐来促进自身道德、修养和悟性的内容。
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中所提到的“颂必有加,奏必有顺”一节,就表明了音乐要做到美的效果,必须顺从礼的规范和秩序。
这也意味着,通过音乐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提高个人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左传》中所表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音乐美学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今天的音乐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强调音乐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将音乐艺术与人类道德和社会稳定联系起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音乐美学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
中国古代器乐美学思想撮要

中国古代器乐美学思想撮要作者:孙野波来源:《剧作家》 2014年第2期孙野波中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在器乐创作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统一独具特色的音乐美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以前,所谓音乐主要指器乐,并且包括舞蹈在内。
古人的器乐美学思想,对我们深刻认识音乐艺术,尤其对器乐演奏与伴奏,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礼乐相济——关于器乐社会作用的认识早在春秋时代,“乐”——主要是器乐艺术,已经成熟起来了。
但人们对“乐”的作用有不同认识。
类似古希腊的柏拉图,要把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墨子主张“非乐”。
其理由是:终日为统治者“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是劳民伤财,不务正业,对老百姓和统治者都有害无益。
而孔子则认为音乐有积极的社会作用。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对“礼”的内心自觉。
“礼”维护社会秩序,而“乐”与“礼”相辅相成。
所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提倡通过音乐美育达到“礼”和“仁”。
孔子本人喜爱音乐,喜欢听音乐和演奏音乐,曾经向当时的器乐大师师襄学习过器乐演奏。
后来的儒家,一直秉承孔子的音乐思想,倡导“礼乐相济”。
荀子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
”总之,音乐有利于感化人心,有利于社会和谐。
值得强调的是,儒家不仅认识到音乐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认识到音乐发挥作用的特殊性。
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音乐深入人心,潜移默化,比语言更具感召力。
美善相乐——关于器乐审美理想的认识不是任何音乐都能达到礼乐相济,要实现礼乐相济,必须美善相乐。
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说,“礼”和“乐”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形式里要有仁或善的内涵。
他的另一段话,更明确地表达了美善相乐的思想。
论《左传》音乐美学思想在筝曲《墨客》中的体现

论《左传》音乐美学思想在筝曲《墨客》中的体现1. 引言1.1 论《左传》音乐美学思想在筝曲《墨客》中的体现《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篇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
而筝曲《墨客》则是一首将《左传》中音乐美学思想融入其中的经典作品。
本文将围绕论述《左传》音乐美学思想在筝曲《墨客》中的体现展开讨论。
音乐美学思想是指在音乐艺术创作中所蕴含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左传》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和对音乐创作的规范要求上。
这些思想在筝曲《墨客》中得到了有机结合和发展,使得这首曲目既具有传统的古韵,又具备现代的审美感。
通过对《左传》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借鉴和加工,筝曲《墨客》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挖掘了古代文化的韵味,将其巧妙地融入音乐之中。
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对乐曲结构和旋律的精心打磨,使得筝曲《墨客》不仅在音乐性上极具特色,同时也在审美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筝曲《墨客》是《左传》音乐美学思想的有机结合,它充分展示了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体验。
这首曲目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我们探索音乐美学思想的更深层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 正文2.1 《左传》中的音乐美学思想1. 音乐的情感表达:《左传》中强调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音乐应该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在《左传》的记载中,音乐常常被用来表达君臣之间的情感,展现出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 音乐的道德教化:《左传》认为音乐是可以教化人心的工具,通过音乐可以传达道德观念,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品德。
音乐被看作是一种能够影响人们行为和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古代社会中音乐教育十分重要。
3. 音乐的审美价值:《左传》中对于音乐的审美价值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音乐应该以和谐、优美、动人为标准,追求音乐的审美效果和艺术形式。
音乐的美学价值在《左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音乐的欣赏和评价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作者:吴远华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秦汉至隋唐的多元并存期和宋元明清的交融发展期,并对各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征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历史分期;主要特征回望中国音乐的历史长河,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先民活动中就存在着早期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
突出的例证是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吕氏春秋》《声无哀乐论》等音乐美学名篇的出现。
相传由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撰的《乐记》中论及音乐的本源、特征、美感、社会功能以及乐与礼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吕氏春秋》留下了有关音乐起源、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政治等的关系等记载。
魏晋名士嵇康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也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涉及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和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思想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音乐美学思想多元并存的局面;汉代出现了《淮南子》、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到魏晋、隋唐、宋代、明代直至清代,都出现了各自朝代立场鲜明的音乐审美意识及相关音乐美学言论。
可以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古典音乐美学思想一样,派别林立,异常丰富。
为了进一步理清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本文从初步萌生期、多元并存期以及交融发展期三个时段对其基本特征加以分析,以求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上古至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期,原本处于至高无上的神明地位已经明显降低,相应的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地位)得到上升,而且以“阴阳”“五行”观念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也已形成。
社会的变革促进了音乐实践的发展,也促使音乐审美经验的逐步提升,出现了虢文公、史伯等人思考音乐的记载,虽然他们并没有留下成篇的完整乐论,但已经提出了“和”“同”“中”“淫”“音”“心”“乐”“礼”“哀”“乐”“平和”“新声”“德音”等的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范畴,阴阳五行音乐思想、礼乐思想与“平和”审美观的萌芽状态就此形成。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审美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首先,庄子认为音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流和调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艺术属性,还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其次,庄子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现实和形式,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宗旨,即不强求,不刻意地表现主题和情感,而是让听众自由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力,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庄子的音乐美学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他提出的“大一统”观念,认为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应该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整体性。
此外,他还主张音乐应该自由无拘束,反对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
总之,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综合性思考,表现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音乐的热爱和推崇。
论《左传》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左传》的音乐美学思想《左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一部重要书籍,它记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除了历史内容之外,它也反映了当时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将从《左传》中的几个方面来探讨它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珍视音乐的价值在《左传》中,音乐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被视为一种能够感染人们情感、塑造道德风范、提高审美素养的文化艺术形式。
《左传》中有许多关于音乐的记载,例如《隐公十年》中就写到:“君不闻乎?以乐忧亡,以礼破国。
乐不循声,何以协声?礼不循法,何以守法?”这句话表达了当时认为音乐要符合道德规范的观念,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或情感宣泄。
二、强调音乐的自然性《左传》中强调音乐与自然的联系。
例如《昭公十五年》中记载:“天下者,神之所主也;神者,人之所属也。
故《大雅》稷之狂也。
王之旅也,车弗瘼也;道路弗迻也,食不有肉也。
王曰:‘鸣鹄之志如之何?’对曰:‘帝之所视,不曾顺下则受祸。
’”这段话体现了《左传》所谓的“随天”音乐观念,即认为音乐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不能过于迷恋技巧和繁琐的规则。
三、重视音乐的情感表达能力另外,《左传》还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昭公十一年》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女美酒,曲尽其妙。
乐此不彻,何以至德?昔者贾生九死一生,献公之门弗纳。
夫子谓曰:‘直门户厚,德音不入。
’昔者晋伐右都,奄有险阬,不惧其危而惧其乱。
夫子曰:‘能乐其所乐,死矣。
’”这段话告诉我们,音乐能够带动人们的情感和欲望,而如何运用音乐来引导情感,则需要有一种审美的敏锐和道德的准则。
四、注重音乐与统治的关系《左传》中还注重了音乐与统治的关系。
例如,《昭公四年》中写到:“鲁卫之国,鼓琴之乐,始于隆盛;琴瑟之声,备于王侯。
故喜怒之音,在于律,上下之,则在于乐。
命不以乐,政不以政,乱之道也。
”这段话表现了音乐与统治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对于国家的稳定与繁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左传》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十分注重音乐的价值、自然性、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它与统治的关系。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在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随后整个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基础,是我们在探讨民族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时非常值得研究、借鉴的一笔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两朵重要的奇葩,它们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看出儒家,道家不同的音乐美学观点,还可以由此窥见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音乐与知觉者的关系以及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先秦儒家美学思想及其集大成者《乐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乐记》便是一本集中体现了儒家音乐美学的论述,因此它是先秦儒家美学思想集大成者。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有着深刻的艺术性,感情深厚的音乐可以打动人心,反之一个社会的音乐也可以反映国家的盛衰。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乐记》认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事物,它和礼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音乐和社会伦理想通,不同的人对音乐的要求不一样,不同的音乐表达不一样的思想感情,不同思想感情的音乐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
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2] 《乐记》作为儒家思想论著,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面。
作为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又有抽象概括问题、寻求一般规律的特点即绝对面。
这就是它音乐美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创性名作《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立足于老庄的哲学理论,来阐述声无哀乐即音乐不能表达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个命题。
论《左传》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左传》的音乐美学思想《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史书。
在《左传》中,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还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
《左传》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于音乐的一种审美观念和态度上。
在《左传》中,音乐被描述为一种能够感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而且,《左传》认为音乐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形式,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让不同的人听到同样的音乐,产生共鸣和交流。
《左传》也提到了音乐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作用。
对于个体而言,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带来快乐和安慰,同时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对于社会而言,音乐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共同的音乐体验,人们可以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系和社会认同感。
《左传》还提到了音乐在宗教、礼仪和政治方面的重要地位,它可以用来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也可以用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敬意。
在《左传》中,还提到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技巧。
它对于音乐的表现形式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包括乐器的种类和演奏方式等等。
《左传》还提到了音乐的艺术技巧,比如如何把握节奏和音调的变化,以及如何运用音乐的构思和编曲等。
这些描述不仅使得读者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具体,还揭示了作者对音乐的态度和追求。
《左传》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审美观念和态度、音乐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方面。
这些思想不仅是古代中国对音乐的认识和探讨,也对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使得音乐成为一种被赋予了深刻意义的艺术形式,成为人们情感和思想表达的重要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作为一门超经验的理论性学科,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性品格必然以范畴的形式显现。
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进行系统研究,是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审美活动的一门超经验性质的理论学科。
音乐审美活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音乐审美经验,一是音乐审美观念。
研究音乐审美经验的,是音乐美学史,它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在音乐审美历史上,有过哪一些音乐美学家,提出过哪一些音乐美学理论。
研究音乐审美观念的,是音乐美学范畴,它用逻辑关系为线索,把整个音乐审美历史看成一个广泛关联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音乐理论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的,有没有发生争论,这种争论的背后,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等等。
在二十世纪近百年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我们在音乐审美经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等基础性著作得以问世。
相对而言,在研究音乐审美观念方面,我们还有所欠缺,这主要表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一整套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
音乐美学作为概念存在还是作为经验存在,曾经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这种争论的背后,是音乐美学究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还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
通过近十来年的探讨,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
韩锺恩认为:音乐美学(Aesthetics in music)是人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果的现象。
[1]张前认为:“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2]赵宋光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
”[3]王宁一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
”[4]音乐美学是一门超经验的学科[5],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学科。
[6]以上学者对于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还是一致承认音乐美学具有理性学科的性质。
正因为如此,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音乐学家威廉·奥斯丁(William W. Austin 1920-2000)认为:“音乐美学至今仍然是德语国家的擅长领域。
英语世界关心音乐的思想家(以及具有思想或没有思想的音乐家)都受益于德语的哲学传统。
”[7]萧友梅说:“音乐是美学是推理的音乐理论”。
[8]如果我们撇开西方音乐美学理论,单看中国音乐美学部分,从《国语》到《左传》到《乐记》,再到后代的各种乐论,都体现出鲜明的理论化倾向。
中国的音乐美学是完全形态的理论学科。
黑格尔说:“既然文化上的区别一般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则哲学上的区别更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
”[9]既然如此,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也应该是一部范畴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有哪些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一个怎样的体系。
[10]这是由我们的学术进程和研究方法所决定的。
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要学术问题的辨析、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构建三项重要任务,产生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但也有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音乐美学长期停留在一般的专门史研究阶段,还没有进入理论史研究的层面。
中国哲学、中国诗学都早已由普通史研究进入到范畴研究。
相对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明显有些滞后。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列传氏”的音乐美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从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史入手,去揭示和把握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开创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加速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西音乐美学的交流,是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迫切要求。
一、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意义开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并非把中国音乐美学史用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写一遍[11],而是以更加深刻的理论,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把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前苏联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价值意义。
”[12]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一、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揭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
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陈列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音乐美学家,有过多少音乐美学的论著和观点,产生了多少命题,而是要揭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传统中国音乐美学的优秀遗产。
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思维,音乐美学的存在方式必然是超经验的,甚至是从概念到概念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就是音乐美学范畴发展的历史,也就是音乐美学范畴提出、发展、聚合、裂变的历史。
我们要对中国音乐美学进行深入地研究,就必然要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怎样提出的、怎样丰富的、怎样发展的,这些范畴由不完整到完整,由单一到系统,由音乐美学领域到非音乐美学领域,或由非音乐美学领域到音乐美学领域。
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中国音乐美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才能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突显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基本途径。
中国音乐美学究包括了哪些基本范畴?这些范畴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是怎样规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3]三、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史,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蒋孔阳先生说:“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主要是乐论。
我国古代最早的美学思想,主要是音乐美学思想。
”[14]中国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原理论,许多中国艺术理论范畴都是由音乐美学范畴派生出来的。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在新石器时代,音乐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至今能从出土的陶器上看到大量的乐舞图案。
甲骨文和金文当中有大量的乐器的名字,这说明,在殷商时代,音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周礼》和《仪礼》中记载了周王朝严密的音乐组织和音乐制度,秦汉以来,又产生和完善了乐府制度,诸子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音乐故事。
在文字符号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以前,音乐不仅仅是人们表情达意的手段,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
中国的礼乐文化,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起来的。
[15]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先秦史志、诸子百家大多都参与了讨论。
《左传》、《国语》、《诗经》、《尚书·尧典》、《易经》、《仪礼》、《周礼》、《管子·地员》、《墨子·非乐》、《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吕氏春秋·音律》、《吕氏春秋·制乐》中都有音乐理论的记载。
这表明,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思维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内在的逻辑性。
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研究,能极大地丰富中国理论思维的成果,有助于提高我们整体理论思维能力。
四、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概念、范畴,是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特点的重要方法。
中国音乐美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与中国音乐美学具有一整套范畴是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理论史上,没有产生专门的音乐美学家,但却出现了许多独特的音乐美学范畴。
这些范畴,构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独特的言说方式,形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独特品格。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其他思想范畴密切相关,甚至很大一部分思想范畴是从音乐美学范畴中转化而来或受到音乐美学范畴的影响,同时,一些其他思想领域的范畴也影响到音乐美学范畴。
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发展,可以探索到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脉络;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其他思想范畴的关系,可以弄清楚中国音乐美学的品质。
五、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概念、范畴,是实现中西音乐美学思想交流与共享的重要途径。
中国音乐美学要实现与外国音乐美学的交流,就必须有自己的言说方式与言说系统。
如果没有一套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在中西音乐理论对话中,中国音乐美学将处于失语的境地。
中国音乐美学是世界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文化圈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如果能把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在中、日、韩汉字文化圈中作影响研究,或与西方音乐美学范畴作平行研究,将极大地丰富世界音乐美学体系。
二、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系在漫长的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到底产生了哪些音乐美学范畴呢?我们暂时以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范畴命题的出处、今译及美学意义》所录100个音乐美学范畴为依据,[16]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整体情况作一个大致分析。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陆续产生自先秦到清代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但时间分布却很不均衡。
先秦时代,就产生了48个音乐美学范畴:和;声一无听;新声;修礼以节乐;耳所不及、非钟声也;乐从和,和从平;声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省风以作乐;无礼不乐,所由判也;中声,淫声;德音;哀有哭泣,乐有歌舞;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之以礼乐;乐则《韶》、舞,放郑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非乐;察国有之所以亡者;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与民同乐;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法天贵真;天籁;心斋;坐忘;无声之中独闻和;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乐者乐也;审一定和;中和;礼乐;以道制欲;美善相乐;乐以道乐;濮上之音;亡国之音;靡靡之乐;悲;乐本于太一;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以适听适则和矣;凡音乐通乎政。
产生于汉代的音乐美学范畴有17个:无声之乐;意;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乐者,德之华也;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礼外乐内;乐者,天地之和也;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德音之谓乐;发乎情,止乎礼义;中正则雅,多哇则郑;琴德最优;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移情。
魏晋时期的音乐美学范畴有7个:声无哀乐;音声有自然之和;躁静者,声之功也;声音以平和为体;音声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
隋唐以下的音乐美学范畴有28个: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水乐;不得其平则鸣;有非象之象,生无际之际;正始之音;此时无声胜有声;唱歌兼唱情;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以自然之为美;有是格便有是调;诉心中之不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论其诗不如听其声;人,情种也;以痴情为歌咏,声音而歌咏,声音止矣;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声争而媚也者,时也,音淡而会心者,古也;不入歌舞场中,不杂丝竹伴内;必具超逸之品,自发超逸之音;藉琴以明心见性;希声;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则诚淡也;惟其淡也,而和亦至焉矣;丝胜于竹,竹胜于肉……。